小学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技巧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673737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技巧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小学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技巧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小学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技巧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小学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技巧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小学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技巧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技巧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技巧课件.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欢迎来到作文课堂,记叙文复习专题,记叙文文体知识 及阅读技巧,什么是记叙文,所谓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记叙文的分类,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 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一面。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白杨礼赞,关于记叙文阅读考纲有如下具体要求,1能指出记叙的要素,理解记叙文所记

2、叙的事件、人物、景物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意义。2理解记叙文的人称,记叙的顺序的特点和作用。3能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理解记叙文的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记叙的详略得当。4理解和分析记叙中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和作用。5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理解记叙性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6要素 是指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文一般都具备六要素,但有的记叙文,如果其中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记叙文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角度展开叙述,便于直

3、抒胸臆,增加文章的真实感亲切感。第三人称:用“他、他们”的旁观者身份叙述,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 第二人称:用“你、你们”直接与读者交流。一般多是出现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便于直抒胸臆,增加文章的亲切感。,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线索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判断方法:看本质(贯穿全文,串联材料)看题目 看反复(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以及表人物情感和时空的词)看抒情议论句,记叙文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掌握的是顺叙、倒叙

4、、插叙三种。顺叙():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倒叙():造成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印象。插叙():基本 作用是补充说明,据补充内容的不同又产生以下效果:1、使读者更好的了解故事情节。2、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3、烘托主要事件,拓展丰富主要内容。,记叙文的 表现手法,1、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2、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3、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5、。,记叙文的 表现手法,4、伏笔、照应。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B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5、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记叙文的 表现手法,5、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6、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记叙

6、文的 表现手法,7、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8、借景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记叙文的 表现手法,9、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

7、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记叙文的 表现手法,10、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胜的魅力。,记叙文的主要 表达方式,记叙文虽然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常常借助议论、抒情、说明来开拓意境,深化主题。很多是各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1)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

8、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2)描写:是对人物的外形、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3)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4)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5)议论: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记叙文的主要 表达方式,描写:对人物或事件、环境作细致入微 的刻画。,人物 环境,先叙后议 先议后叙,议论:目的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内容的意义。,练习:

9、判断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环境描写,自然环境 描写指对日、月、星辰、天气、自然风光等的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用: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的品质;突出人物身份地位;推动情节的发展;起衬托中心意思。,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描写。能

10、揭示人物思想产生和导致事件结局的社会根源。,如孔乙己对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不同人物的身份、穿着等的有关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交代了时代背景,暗示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先找出描写的句子,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时代背景综合考虑。,记叙文中修辞方法 的作用,1、解题方法 分析其艺术效果,常用修辞方法的艺术效果如下: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语言生动形象。夸张:强调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增强语势,节奏鲜明,富于感染力和说服力。对比:反衬突出,使事物性质、特征鲜明突出。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共鸣或留下鲜 明的印象。反问:加强语气,表意坚定。拟人

11、:有人的情感,写活了。对偶:句式整齐匀称,节奏感强,语言凝炼,言简意丰。2、分析本句所表达的内容、情感,主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一、比喻,作用:1、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2、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帮助人深入理解。,根据事物的相似点,把甲物比作乙物。,二、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相关的三个句子或短语排列起来。,作用:1、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2、用排比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楚。3、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三、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作用:使具体事物

12、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四、夸张:,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尽力作夸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五、对偶:,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六、反复:,作用: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加强节奏感。,七、设问:,八、反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只问不答,答案寓于问话中。,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九、对比:,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

13、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作用:1、说明文中称“作比较”。其作用是:更加鲜明突出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2、议论文中称“对比论证”。其作用是更透彻、全面、严密的论证论点。,记叙文的题目,1、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2、品味题目的含义 可以从(1)内容上(2)主题上(3)线索(4)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记叙文的关键 词语 的作用,解题方法:(1)结合特定语言环境,落实到文章所指。(2)注意词的感情色彩。(3)注意修辞手法,区分词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等。(4)注意词的言外之意,区分一词多义。表述方式:语境中的

14、释义+作者所表达情感、目的。,记叙文的关键 句子 的含义,(1)结合具体语境,深刻领会句子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意。(2)结合修辞来分析语句、体味语句的含义。(3)联系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的色彩,分析其感情色彩的变化。(4)结合上下文,联系人物的性格或文章的主旨分析。(5)联系写作背景去理解:文章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下写出来的,因此,要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必须了解特定的写作背景。,记叙文的关键 句子 的作用,(1)结构上作用:在开头:常设悬念、埋伏笔、作铺垫、引下文、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等。在中间部分:承上启下、照应开头等。在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总结全文,扣题等。(2)内容上作用:在开头常奠定全文感情基

15、调、交待环境背景;在中间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形象 在结尾常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如何赏析文中 所喜欢的句子:,1、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2、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3 从语言风格上(豪放、婉约)4、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5、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1、篇末点题;

16、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 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开放性题目,考查角度比较灵活;谈看法、读启示、读体验、谈做法等等,内容大多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密切相关,应该说,每个考生都有的可说,但要说好却不容易。,开放性试题应注意:,平时一方面要关注生活,注意勤观察、勤思考;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开阔视听,不断吸取知识营养。积累较丰富的材料,“谈”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谈”时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

17、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谈”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论记叙相结合);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注意文字数量的要求)。,记叙文中心提炼,提炼方法 1、分析文章标题 2、研究文章开头结尾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语句 4、分析文章层次和人物事件 有些文章的中心意思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进行综合归纳,才能准确把握中心。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分析文章的时代背景 如故乡表述方法 1、记叙文的中心包含记叙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两方面。2、归纳中心时常用“通过表达”的句式来表 达。“通过”就是概括文章所写的内容,语言要简明;“表达”就是总结出作者的立场、观点、感情等。,记叙文常用的

18、 层次划分方法,(1)按事件和发展过程来划分,如皇帝的新装。(2)按空间转换来划分,如老山界。(3)按内容变化来划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4)按人物、场景变化来划分,如分马。(5)按感情变化来划分,如荔枝蜜不太喜欢蜜蜂想去看蜜蜂赞美蜜蜂想变成蜜蜂。(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如一件珍贵的衬衫,抒情记叙抒情、议论。,记叙文阅读步骤,1、阅读全文:运用“六要素”知识,对文章内容、作者思路等有一个全面感知。,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3、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4、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句、主旨句、抒情议论段。,5、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案进行认定、补充。,先略读,知内容,理结构,再精读,细钻研,析语言,阅读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