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分析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676648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74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分析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分析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分析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分析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分析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分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分析课件.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起承转合总关情,古典诗歌的结构,1,?,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前人将,绝句的章法归结为“起”、“承”、,“转”、“合”。,?,“起”,即一首诗的起句;,?,“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合”,则是合笔,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2,一、“起”定基调,“,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杜甫登高诗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

2、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3,不同的开篇,不同的基调,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茅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万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4,如,2005,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5,简

3、析“望”在诗中的作用。,这道题抓住首句的“望”字设问,可谓抓,住了关键。,无尽的烟云,悠悠江水,夕阳下的寒,鸦,还有南宋统治下四百州的土地和人民,,全诗之景均为诗人“望”中所见,,故“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一个,“望”字也写出了诗人不胜依恋与痛惜之,情,奠定了全诗的基调。,6,2006,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此诗为苏轼被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7,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

4、赏析。,这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8,二、“承”“起”而续,“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铺垫蓄势。,杜甫登高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萧萧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为下文铺垫蓄势,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

5、更有力的依托。,9,2005,年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10,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11,2006,年安

6、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泛菊:饮菊花酒。,吹梅:吹奏梅花落。,“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12,“,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从结构来看,,“聚散匆匆”一句为全,词第二句,相当于绝句中的“承”句。,“承”首句“聚”意,(“,同在京城”,),,启下,句“散”情,并进一步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两个意象表现对友人的不舍与牵,

7、挂。,答案如下:“,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13,三、“转”开生面,“,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14,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8、。,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你认为这两句诗高妙吗,?,为什,么,?,15,?,这是一道鉴赏题,由于诗句有省略,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那么我们不妨利用“转”联与“合”,联的密切关系,先向“合”联寻求破解线索,以,求得对“转”联诗意的理解,再进一步鉴赏。,“合”联“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诗意显阔,,是诗人在殷勤邀请好友登临江楼消暑,,因为这里非常清凉。由此不难推测“转”联该是,转向此意,这时再看诗句“晴天雨,夏夜霜”就,有了清凉的

9、感觉,原来两句是诗人为江楼做的,“广告词”:“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转”,古人也称为“跳转”,就是要尽量使转,折之笔荡开,造就波澜,给人“峰回路转”之感。,这一“转”避免了诗歌的平直,让诗意一下子鲜,活生动起来,同时也转向了诗歌主旨的揭示,所,以理解和鉴赏诗歌,抓住“转句是关键。,16,四、妙“合”主旨,“,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杜甫登高尾联两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更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

10、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所以在结构上,,“合”句,(,联,),常,呼应开篇,圆合首尾。而从内容上说,“合”句,(,联,),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17,“,妙合”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点题,于篇末或抒发感情,或议论明,理,直接揭示主旨。,明结:直抒胸臆、言志、阐理。淋漓尽致,强烈。,第二种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暗示的方法表现,作者的感情、阐述的事理。最常见的是寄情于景,以景,语作结。,暗结:以景结情。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11、,18,2006,年江苏卷,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19,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感人”之处首先在于揭示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词的这最后两句好,比是诗歌的“合”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也使

12、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的感情抒发得更加强烈。,这种直接的结尾方式,是我们阅读起来相,对容易把握的。,20,第二种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暗示的方,法表现作者的感情、阐述的事理。最常见的是寄,情于景,以景语作结。,这种方式蕴不尽之情于景物中,,表达含,蓄深婉,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颇能引起人的回味。,但正因为其含蓄,也,为我们阅读带来了比较大的障碍。这需要,我们能够从结句本身的,个别关键词,捕捉一,些有效信息,或者结合诗词的前半部分,,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寻求突破。,21,2005,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

13、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2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诗人前三句都在叙事抒情,到最后一句却忽然宕,开一笔,离情人景:秋月高高照在古老雄伟莽莽,苍苍的长城之上,景象何其壮阔苍凉,!,也许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才以“不尽尽之”。这奇绝的结,句留给读者无尽的联想:,是无边的乡愁,是杀敌,立功的雄心,还是对于战事的忧虑,?,难怪诗评家,评价此句为“绝处生姿的一笔”,而这一句也让,我们领教了有“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的写诗,功力。,此题答案为:“前三

14、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23,练一练,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24,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起,点题,写驿站秋夜难眠。,承,羁旅、思乡之苦。,转,写难堪梦醒,忧国之痛。,合,借疏桐鸣蝉将情感推向极致。,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25,概括起来说,古诗讲究章法,就是,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分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注重表达的逻辑,顺序。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每一部分,又都关,乎主旨,关乎作者的情感。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握住了一把打开古诗鉴,赏之门的钥匙。,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