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个人读后感800字.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67909 上传时间:2020-12-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京华烟云个人读后感800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京华烟云个人读后感800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京华烟云个人读后感800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京华烟云个人读后感800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京华烟云个人读后感800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京华烟云个人读后感800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华烟云个人读后感800字.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京华烟云个人读后感800字 京华烟云让我们思考:婚姻是什么,可以有一个老婆或丈夫,可以和你一起煮饭,睡觉,尽着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以下是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一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京华烟云读后感800字1开始认识京华烟云是由于其电视剧的热播,我看了几集,便对原著产生了兴趣,我知道了这是国语大师林语堂的经典之作。故事是从义和团运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主人公姚木兰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中年妇女。鲁迅的*写的是这个时候人名群众的愚昧麻木,而林语堂是在歌颂中华的传统美德与面对外来者侵略时一个富贵儒商家庭的变迁故事,从而赞美保家卫国的勇士们。京华烟云文字典雅平和,亦柔亦刚,糅合古今。虽然原著是用英文写

2、的,但我却认为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没有浮华的文字,却依然美丽古朴,字字句句中流露着林语堂对这片土地与文化的热爱。全书充满浓浓的中华文化,中华情感。文中有“有佳话,有哲学,有风俗,有深谈,有闲聊,更有时代变迁时特有的语言习惯。”京华烟云犹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极为抒情的大提琴独奏,在黄昏的庭院里。京华烟云思想美。全书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可以看出林语堂很收道家思想的熏陶。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小段庄子的话,比如“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虽然我看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那和一章的内容有哲学上的内在联系。其思想美更体现在对民族灾难与传承感知和认识上,读罢全文,我还有一种心绪难平

3、的感觉,好像对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读罢全书,意犹未尽,在作读书笔记的时候,我相当于再看了一次本书。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复复地读。我越觉这书之妙。姚思安,一个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随和,胸怀宽广,为人坦荡,关心儿女。正是在他的教导下,才培育出两个冰雪聪明的女儿,在那个时代,他的思想比较开放,他不叫他女儿裹脚,他让女儿受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还教木兰识甲骨文。最后他因忧国忧民而病卧不起,当他在临终前,曾要求见牛素云一面,他说了句“记住你是中国人。”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拯救了牛素云的灵魂。我很喜欢木兰,富有才情,柔美婉约,给人以灵动之美。她从小便识甲骨文,知书达

4、理,而且女身男命。书中有一段讲木兰在杭州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她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让她的家庭充满世俗的快乐和享受。她作的美食,她房子的布置,她悠闲快乐的生活,但是丈夫荪亚却放荡不羁,不甘平淡,喜欢曹丽华那样的新式女子。面对丈夫的背叛,她以她特有的方式,凭借她的智慧和毅力让问题迎刃而解,从而维持好她的婚姻。我也很喜欢莫愁,莫愁是个沉稳,节检,教养好的富家小姐,她是个思想成熟,性格稳健,遇事有主见的女子。后来立夫娶了她是他一生的幸事。当立夫出事后,她能沉着应对,把立夫平时的文件都烧掉。她还很孝顺,婚后还亲自孝顺母亲。我最佩服的就是她了解木兰和立夫之间的这种感情,她能够理解,能够把事情处理得很

5、好,不会让他们三个人之间感到尴尬。曼娘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典型,谨守礼法,矜持自重。她接受了传统的思想教育,并将这些思想贯彻到了行动上,甘愿地以清白之身为丈夫守了一辈子的寡。她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但是我认为那种感情,远不是这样的话可以解释的。书中还有一段是姚思安预言到中国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把中国能否战胜的问题归在了曼娘对于中国是否应该打仗的态度上,看似很荒谬。但其中应该有很大的原因吧。我的理解是像曼娘这样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能够有反抗日寇的决心,那么中国又怎么会没有希望呢?其实曼娘自己也很矛盾的,我认为她也是不断跨越传统,她还和木兰一起去看过电影呢。京华烟云读后感800字2意犹未尽,这是我读完京华

6、烟云后的第一感觉。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是那么的个性鲜明。姚思安,主人公的父亲,他是真正读懂了“道”的人,他不拘旧习,思想进步,远非同一时代的人可比。他反对给女儿缠足,视金钱如无物,勘破生死,享受人生。他超然的见解深深地影响着年轻一辈,木兰、立夫等因此都显得卓而不群。他是那个时代的圣人,那个时代真正的老神仙。姚莫愁,主人公的妹妹,她稳重,贤惠,宽容,虽然思想略显保守,但的确是最适合持家的人。有这样一位妻子,孔立夫基本不需要为生活而再担心,一切都那么井井有条。或许,立夫更喜欢木兰,但,的确,莫愁更适合他。冯红玉,相貌出众,才华横溢,多愁善感,体弱多病,从任何一个方面看,她都是翻版的林妹妹。除了名字的颜

7、色外,再也看不出什么了。她和阿非本可以算作青梅竹马,可惜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一段事不关己的话,让她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天妒英才,何况她还是红颜。孙曼娘,木兰眼中最美的女,也是木兰最好的姐妹。她温婉贤德,尊礼仪,孝父母,她和平亚,本可算是天作之合,可惜二人均为旧理所缚,最终的结局凄凄惨惨。幼时丧父,少时丧夫,一辈子没享受过丈夫的疼爱,没生过一个孩子,一直生活在悲剧之中。如果她当年能大胆一些,或许,生活会好很多。牛素云,我觉得是这里面最可怜的人之一。蛮横无理,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一直以来被人们所憎恶,但最后在面对民族大义与个人利益时,她番然悔悟,让人们肃然起敬,当然这也跟经亚的孩子以及姚

8、老爷子的话有关。当然还有平亚、经亚、荪亚、暗香、曾文璞、曾太太、桂姐、丽莲、爱莲、姚太太、冯舅爷、环儿、体仁、银屏、华太太、宝芬、陈妈、陈三太多太多的经典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他们之间的各种故事至今让我难以忘怀。虽然我觉得,最后的结局有点生硬的走了高唱爱国的政治路线,但总的来说,京华烟云是一部再好不过的书了。京华烟云读后感800字3林语堂先生,是我最钟爱的作家之一。读他的散文,清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却不乏人生哲理。读他的小说,红牡丹、京华烟云,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读书如见其人。特别是京华烟云,更被誉为近代版的红楼梦。读他的第一本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人的作品中国人,

9、对中国人性格的全面阐释,兼收并蓄,既不像辜鸿铭先生那样全盘肯定,也非全盘否定,应该说是站在一个比较中立的立场,颇有见地。其中,在读过京华烟云之后,久久不能平静,仍沉浸于人物故事的曲折离奇之中。林语堂先生本人比较尊崇道教,书中的姚老先生也是一位宗崇道教之人。他最欣赏的人物是书中的姚家二小姐姚木兰。曾经说过,养女当如木兰。林语堂先生有三个女儿,无一人上过学校,但是后来每个人都成为才女,成就非凡。最可惜的是大女儿,嫁给一个外国人,在美国生活一段时间后,因性格不合而离婚。她兼具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熏陶,在处理自己个人问题的时候处于矛盾之中,既不能彻底放手,又没办法挽留。中年早逝。林语堂先生曾为大女儿写过悼

10、文,非常的悲痛。身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骨子里烙的是中国印,即便后来接受了许多的西方文化影响,但在碰到棘手的问题时,仍不免会转到传统文化中来寻求答案。因为骨子里烙的是中国印。许多中国人都是外儒内道的思想。工作中要求“入仕”,忙碌的时候渴望“出仕”,从道家思想中寻找一些“宁静致远”的东西。心理学上有一个词语叫“刺猬效应”,说的是两只刺猬想要为对方取暖,可是彼此靠得越近,就越被对方身上的刺扎得鲜血淋淋。通常人们会认为跟一个人吵架一定是跟他感情不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容易跟家人吵架,常跟情人吵架,会跟好朋友吵架。试想一下,原来常跟我们有争执的人竟然都是跟我们最亲密的人,而能够跟我

11、们发生争执的人也对我们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有人常说“吵架”也是一种沟通,而愿意跟你吵架的人,才是真正想了解你的人。京华烟云读后感800字4“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予歼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 题记这本书我并没有读完,但是,在这种没有读完的情况下,作者林语堂写书时的心情却是在我心中完整的体现了出来,这本书即使是没有读完,那种凄凉的感情在全书的开始就已油然而生。自从读过了此书,在我的脑海里,“木兰”也从一个变到了两个,一个就是“铁血女汉子”花木兰,而另一个则是书中的貌美如花的姚木兰。而二者的性格似乎也决定的两个木兰结局时的情感的不同,与花木兰的热血、姚木兰的冷静所对应的,花木兰的美好

12、的结局,与姚木兰的凄惨的结局。虽然姚木兰的结局不称人意,但是她在书中所表达出的那种不折不挠的精神,则让更多的读者喜爱她,对于压迫,她反抗;对于封建,她反对;对于权力,她反感。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充满现代思想的人,出生在那么一个充满现代思想的大家庭,结局却是依旧的惨淡。它的结局好比骆驼祥子,却比骆驼祥子更加高深莫测;他的故事情节好比水浒传,但比水浒传更加凄惨;它的人物设定好比红楼梦,却比红楼梦更加复杂缠乱。这样一本书,则是作者林语堂献给那些在抗日前线战士,林语堂以这种方式来批判这种封建的社会的腐败,以及对先进思想的一个赞扬。就如题记所说:“不是英雄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而我则对于这本书的感觉,则

13、更多的感觉到了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孤独。“一书一世界”之类的话形容这本书已经不适用了,这本书则是“一书多世界”。京华烟云读后感800字5林语堂先生是我特别喜欢的文学家。一部京华烟云好似民国时期的红楼梦,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还有好多宏大的场景,细节的描述都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木兰和曼妮这两个女性人物。民国是新旧两个时代更替的时期,木兰蜕变和成长成了新时代的女性,而曼妮则是旧时代的牺牲品。曼妮无疑是很美的,美得如同一个画像,一个标志。后来我想林语堂先生把曼昵写的越美,让读者心中产生的惋惜就越深。曼妮的出场很有意思,林语堂先生花了好多的文字来解释什么是妇女的四德,还有在那个时

14、代人们如何理解“贞节”。曾家让曼妮用冲喜的方式跟平亚成婚,之后很快平亚便过世了,她成了处女寡妇。在成婚之前,曼妮曾做过一个离奇的梦,梦中她到一个极美的地方,走过一个停着棺材的长廊,跨过一个棺材板的桥。这个梦无疑预示着她的未来。之后在曾家,她几乎一直生活在她跟平亚成婚的小院里面,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其他年轻人讨论的话题,无法参与。木兰她们去看电影,曾老先生也不允许她去看。她的生活彻底的变成了干枯的井,美丽的容颜和曼妙的身姿也好像一同陪着丈夫平亚进入了墓地,变成了这段婚姻和世俗的祭品。曼妮和木兰不一样,她太柔弱了,柔弱到从未想过跳脱和挣扎,更不要提冲出那个束缚她鲜活生命的牢笼。她静静的呆在那里,放

15、弃自己生而为人的所有权利,接受着道德,礼教给她的重重束缚。曼妮的结局是最惨的,我认为甚至比素云还惨。素云虽然过了浑浑噩噩的一生,但是最后是慷慨赴死的。而曼妮,这一生最为珍视的“贞节”最后却被日本兵随意的践踏着。看到这里,我心里很难过,我在想:“如果能够给曼妮再一次的生命,她会不会勇敢的冲出束缚,去追逐原本就应该属于她的美丽爱情和人生。”旧的道理伦理用一个道貌岸然的贞节牌坊毁了曼妮的一生。而林语堂先生用曼妮的死撕掉了这种蹂躏女性的教条,规矩的最后一条遮羞布。与旧向对的是不断更新的木兰。我喜欢木兰。喜欢她的洒脱自然,喜欢她的胸怀大度,喜欢她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书中的姚木兰经历了很多的坎坷,而正是

16、这些苦难成就了木兰,让她从对家人,朋友的小爱升华成对整个民族和人类的爱。刚开始的时候,木兰还是一个小姑娘,我看到了她对难友暗香的爱,对好友曼妮的爱,对父亲的爱,后来西山之游,我们看到了少年木兰对立夫的爱,那种少女怀春的期待,让她如同破茧而出的蝴蝶在山峦之巅自由的飞翔。后来立夫被囚,木兰勇闯牢狱把立夫救出来,这是一种多么深情的爱。书中对于木兰的描述我最喜欢的是对她处理孙亚出轨的那一段。她和父亲商量之后,两次单独约见曹丽华,后来又将曹丽华带到家中,让她成为全家人的朋友。一则避免的一场家庭悲剧,二则结交了一个新的朋友。既保留了孙亚的颜面,又让这件事情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真是高明至极。在这件事情的

17、处理上,我看到了她对孙亚的爱,也许在她眼里,孙亚就是个偶尔贪玩的孩子。甚至我看到了她对曹丽华的爱,她尽量的保全曹小姐的尊严,还给她两种选择来处理这个尴尬的局面。以上这些都是小爱,在小说的结尾处,我看到木兰的爱升华成一种大爱,她在逃难的途中不断的收留失去父母的儿童,还有弃婴。当时中国正处在抗日的初期,每天都有很多人因为战乱而死去,而孩子在民族的希望,木兰用无条件的大爱,用母性的温柔挽救着一个又一个脆弱的生命。而中国恰恰是有成千上万这样美丽而伟大的母亲。木兰的成长有两个特别明显的节点,一个是她爱上立夫,在对立夫的爱中她找到了自我。另一个是送阿通入伍,全家进入逃难大军中,一路救助孩童们。在这个过程中

18、她逐渐放下自我,融入到伟大的群众中。当然木兰是不完美的,她的性格特征受到时代的一些约束,但正是这种不完美,才让我更喜欢,往往过于完美的东西我觉得不够真实。上面我说了两位女性,其实书中还有一位我特别仰慕的男性,他是木兰的父亲姚思安先生,他是一个极其智慧的长者,临危不乱,未卜先知,虚怀若谷。与我而言就是神秘的“道”。京华烟云读后感800字6信仰和爱情人类永远的主题,在人间有了男人和女人以来,男人和女人的话题一直是人们所专注的主题,无论文学也罢,现实生活也罢,对爱情的探索和思考似乎是无法回避的。里面的女主人翁姚木兰可以说是林语堂浓墨重彩所打造的一个形象,也是他非常喜爱的一个人物,她集道家和儒家于一身

19、,既有道家的潇洒脱俗,又有儒家的锐意进取。她的爱情无疑也是作者和读者所关注的一个焦点,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境遇,对姚木兰也是如此,因为自己无意的失踪而结识了曾家,也许在冥冥之中,这是上天的一种安排,最后她嫁给曾家的小三,曾孙亚。就在曾家到姚家提亲的时候,她的心里正充满了对爱情的憧憬和幻想,而此时她心里的如意郎君确实逸夫,逸夫生于贫寒人家,却天资聪慧,才智过人,深得大家的喜爱,对于生活在富裕之家的姚木兰来说,家教很好,对财富和金钱向来看的很淡,人生需求的东西本来就很少,对于积累的财富来说,如果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和多彩,只是人生的一种拖累。所以她对逸夫的爱恋是发自心底的息息相通。亘古以来

20、,人们对爱情的寻找,是不是都希望从中找到自我,从对方身上找到一种认可。最后她还是接受了所谓“天意”和境遇的安排,嫁给了曾孙亚,在世人眼里她是幸福的,嫁到了官宦人家,而且孙亚容貌可人,性情温和,显然是人们眼中的幸福婚姻。也不能说她的婚姻就不幸福,但她的心里一直为逸夫留这一席之地,时刻伴随这她。一直到最后逸夫被捕入狱,她冒死相救,是什么让她有这种勇气和决心。婚姻是什么,可以有一个老婆或丈夫,可以和你一起煮饭,睡觉,尽着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可每一个人的心里也许都装着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伴侣,也许在生活中存在,也许只是一种概念,可每个人的心里是否都为这样一个虚拟或真是的人留着位置?京华烟云读后感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学生作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