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鼓励职工持股制度.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683526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鼓励职工持股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应鼓励职工持股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应鼓励职工持股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应鼓励职工持股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应鼓励职工持股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应鼓励职工持股制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鼓励职工持股制度.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应鼓励职工持股制度 我国企业的职工持股是在改革中产生的。1984年7月, 我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时,在公司的股本设置中设立了个人股。该公司的大部分职工购买了个人股5.97万元,占当时该公司总股本463万元的1.29。 这是国有企业改革中最早的职工持股行为。以后,全国一些企业在股份制改革中陆续采取了吸收职工入股的做法。1992年5月,为了适应我国股份制试点工作的需要, 国家体改委制定了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其中规定:采取定向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经批准可以向本公司内部职工发行部分股份,其总额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20。1994年7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实施

2、后,不允许再设置内部职工股。 对于社会募集的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国家体改委、国务院证券委规定:公司可在国家批准的股份发行额度内,按不超过10的比例向职工配售股份,在公司本次发行股票上市后6个月,这部分股份即可上市转让。1998年11月, 中国证监会规定,停止了上市公司向内部职工配售股票的做法。为了推进国有小企业改革和集体企业改革,1997年6月, 国家体改委制定了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指导意见,各省市也制定了发展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规。这些规定都提出,在股份合作制企业可以设置职工个人股。1995年以来,为了配合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作的推进,上海、深圳、北京等十几个省市的地

3、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关于组建职工持股会”的试行办法,按照这些办法的规定,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革过程中,职工可以组织起来共同投资组建职工持股会,以职工持股会代表职工向企业投资,实现职工持股。各地组建职工持股会的做法不完全一致,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企业工会为载体,以工会的名义向公司投资;二是职工投资组成职工持股会,登记为社团法人,以这个社团法人来向公司投资。依据上述法律、法规,职工向企业投资入股作为搞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截止到目前,全国各地实行职工持股的做法大体有四种形式:(1 )根据国家体改委原制定的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在定向募集的股份有限公司设立内部职工股。这

4、部分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曾达到37家,有职工股2.4万股, 占这些公司总股本的4.95。(2)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时,职工以自然人身份入股。这种形式只适用职工人数不多的企业。因为有限责任公司有50个股东的限制。股份有限公司虽然没有股东人数的上限,但成千上万的公司职工以自然人身份作为公司的发起人,在实际中也难以操作。(3)在股份合作制企业设立职工个人股。 全国股份合作制已有上百万家,每个股份合作制企业都有职工个人股。(4 )组建职工持股会向公司投资。全国十几个省市采取了这种做法。仅北京市至1999年11月底,已设立企业职工持股会62家,注册资金4.53亿元,占62家公司注册资金总

5、额的18.7;参加职工持股会的职工4.7万人,占62 家公司职工总数的90.3。在组建职工持股会的企业中,既有工业、商业、建筑施工企业,也有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组建职工持股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配套措施,它的实施受到了企业和职工的欢迎。通过职工持股搞好企业,国内外都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可供我们参考。如1992年,美国西北航空公司严重亏损,总负债高达47.16亿美元,资产负债率达100。公司曾考虑申请破产保护, 但破产面临三个问题:一是银行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要受到损失;二是公司三万名职工面临失业;三是作为承担美国日本航线的大型企业,如果破产,社会影响相当大。经公司股东、职工和银行等债权人多次激

6、烈谈判,为了保护各自利益,在相互妥协的基础上,达成调整股权结构,实行职工持股、加强企业管理,挽救西北航空公司的协议。即:职工以三年内降低工资的方式,偿还公司债务,购买公司30 的股权。 全体职工三年降薪达10亿美元。职工降薪的比例按个人年收入高低不同,从年薪2 万美元降低5,至年薪8万美元降薪20。银行和其他债权人支持职工持股,允许公司还债期推迟,包括到期利息均推迟支付,使公司还债高峰推迟五年。公司股东同意职工股为优先股,年红利为5, 当股价上涨时可以转为普通股。职工代表参与公司决策层,15人的董事会有职工代表3 人,由空姐工会、飞行员工会、地勤人员工会代表各一人参加。实行职工持股后的美国西北

7、航空公司上下团结一心,克服重重困难,迅速扭转了亏损局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此后,该公司又通过努力使自己成为上市公司,由于企业效益不断提高,公司股票价格在股市上不断上升, 股票增值的部分不但大大超过职工工资减少的部分, 而且按市值有50的利润。由于效益好,职工继续购买公司的股票,使该公司职工持股占到总股本的55,成为由职工控股的公司。北京亿商美洁洗涤化妆用品有限公司,其母体是一家国有商业批发企业,连续几年经营亏损。1998年2月,在企业改制时, 组建了职工持股会,企业235名职工中230人自愿出资加入职工持股会,出资200 万元,占公司总股本的20。通过职工持股给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带来了四个变

8、化:一是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批发企业的推销网络在职工的掌握之中,职工努力开展业务使企业经营大幅度上升;二是职工持股会派出代表进入公司董事会,促进企业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必须听取职工的意见,接受职工的监督;三是职工的投资,补充了一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的不足,降低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四是企业经营业绩明显改观,连续两年盈利,1998年5月公司成立,当年只经营7个月,实现利润107.9 万元,每股分红0.057元;1999年预计实现利润280万元,每股分红率进一步提高,股东取得了良好的回报。 当前,职工持股制度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它的实施也面临很多的困难,主要是要解决好“职工持股的制

9、度建设”问题。1.尽快建立和完善职工持股的法律法规。我国现行的公司法规定的各种类型的公司组织都没有内部职工股的设置,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公司法律中,都有雇员持股的规定。目前,公司制的企业组织形式已占到全部注册登记企业的三分之一以上。公司法不允许设置内部职工股,大大影响了职工持股制度的形成。建议国家立法机关在对公司法进行修订时,增加职工股的设置。各地采取的组建职工持股会以社团法人形式向本公司投资的作法,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实践证明是一种好的形式。关于职工持股会的性质和法律地位,目前,国家尚未有一个明确的意见。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总结试点省市的做法,制定一个组建职工持股会的指导意见,明确

10、其法律地位,促进其健康发展。2.职工持股的资金来源应以职工的现金出资为主。职工向企业投资参股应是个人的现金出资,这是建立职工与企业产权纽带关系的重要措施,也是构造企业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基础。没有职工的现金出资,或者职工只是象征性地出一点钱,就可以获得大额的股权,实际上很难形成新型的企业产权关系,也难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经营机制。同时,职工入股资金以个人现金出资为主,也可以使企业通过改革实际筹集到发展资金,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促进企业发展。职工持股资金在个人现金出资的前提下,在进行企业改革时,应该允许和鼓励企业拿出工资基金结余和公益金结余按照职工出资比例配给职工,以“存量促增量”

11、,调动职工投资的积极性。动员职工向企业投资必须贯彻自愿的原则,企业领导人不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职工出资,更不能以工作岗位的变动作为是否入股的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工也是社会的投资主体,应当也必须保护职工对投资自主决策的权力。3.职工持股需要融资支持。我国企业职工的收入水平目前还比较低,除去生活开支后,很难拿出大额的现金投资股权。通过向金融机构贷款买股是一种可以选择的办法。职工贷款买股后可以拿出以后的一部分工资收入和股权分红还贷。这是调动职工入股积极性的一个有力措施。对职工持股给予金融方面的支持是世界上许多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做法,美国实行的职工持股计划就是由银行贷款支持的。我们可以学习和借

12、鉴国外的作法,由金融机构开办这项业务,同时,国家应允许组建信托类的职工持股基金会,对职工持股的贷款予以担保。为推进职工持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4.国家对职工持股应给予一定的税收鼓励。职工持股作为企业改革的重要措施,在实施中应得到国家税收政策的支持。如对国有企业历年工资基金结余和公益金结余转为职工出资时应免征个人收入所得税。企业工资基金结余作为企业对职工应付未付的工资,是企业对职工的负债;转为职工持有的公司股权后,这部分股权的预期收益是不确定的,可能分红,也可能亏损,和职工拿到工资收入不同,所以不应征税。对于实行职工持股且达到公司股本一定比例的企业,在征收企业所得税时应降低征税率,以示鼓励。国际

13、上通行的做法,对职工持股企业的税收、向职工持股贷款利息收入的征税等方面有一定的减免税支持,以促进职工持股的推广和实行。其他参考文献: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2.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3.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4.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5.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2010(10).6.林大静.构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机制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