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解、引伸、附会、丰富、杂乱.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曲解、引伸、附会、丰富、杂乱.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曲解、引伸、附会、丰富、杂乱 一 只要稍稍客观地检阅一下易学发展的,就可以知道正是一大部曲解附会而使易经涵义无限丰满的历史。易原是卜筮之书,但意味是非常明显的。:”易以道阴阳。”系辞传:”一阴一阳之为道。”均可谓一语破的。虽易之本经并无阴阳字样,但凡是读过易本经的都非常清楚易经作者心目中的”阴阳”为两个互为依存的对立范畴,并知道以”一”象阳,以”一”象阴。阴阳似一非一,似两非两,因为阴阳无不同时存在,即一中有二,二实为一。天地间万事万物,独阴独阳不能生成,阴阳原是均平,无须扶抑。一到易传,即开始曲解,扶阳抑阴。彖传尚算公允,如小畜、同人、大有,均五阳一阴,彖辞于小畜则曰:”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
2、畜。”于同人则曰:”柔得位得中而应于乾曰同人。”于大有则曰:”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当然扶阳抑阴也已开张,于剥即曰:”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已将五阴爻乘势而上称为”小人长”了。但说到底”阴阳”两字也是后人强加给易的”一”和”一”的。但此两字下得甚妙,几乎无法用别的字替代。彖传用的”刚柔”就显得太具体,意义也就狭窄,又没有阴阳混然不可分的妙谛。余曾言:”男性生殖器称阳具,又称阴茎,阳痿又称阴痿,阳乎阴乎,无施不可。”或曰:”阴茎乃近代名词。”余曰:”不管此名古近,果如君言,史记吕不韦列传所载之大阴人嫪毒,当称大阳人乎?”或又曰:”女性生殖器之名决无带阳字者。”余一时语塞,忽思得术语,
3、急对曰:”女性有虚阳上亢者,女性岂无阳耶!”辩难就此结束。我述此节无他,乃企图以最通俗的例子从纯哲学的角度言明阴阳大义。对同一事物,亦有多角度、多层面的阴阳对应关系,对阴阳的理解决不能如红楼梦中史湘云丫头翠缕式的简单。 然而,话还得说回来:纯哲学原是无用之物。 “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不断地流过你的身旁。” 这两句话哪一句有用呢?难道父亲能用前一句话来反驳儿子而拒绝给钱吗? 同样,”人定胜天”的提法,也不能从哲学上解释。因为第一,它必须把”人”从大自然中分离出来;第二,还必须把人与大自然对立起来;第三,有胜方必有败方,大自然如何为败?阴?晴?雨?浊浪排空?风平浪静?地震?震止?等
4、等,实难回答。所谓”胜天”者,不过是人的自我感觉而已,但”人定胜天”的口号的确有用。 看来还是丫头翠缕得不错。于是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系辞传上)”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quot;”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游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系辞传下)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乾为马,坤为牛。”“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说卦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象辞) “地势坤
5、,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象辞) 以上仅摘举四”翼”文,便见哲学、学、学、象数论一齐拥入。正是靠了十翼的曲解、附会、引伸,遂使冰冷简略的易变得热闹、多彩、可读。否则我辈后人直面易经本文,只有不懂装懂,要不就被它吓得呆头呆脑。他们是易的功臣。只是令我好笑的是,说卦传把君王和如此众牲畜连类排在一起,历史上竟没有一个帝王出来反对,可见”经典”的力量多么令人敬畏。 直到现代,说易之书已多至三千余种,遂使易门变得十分丰富、热闹、活跃、杂乱。 二 宋朝大哲学家曾反复地说:”易所以难读者,盖易本是卜筮之书,今却要就卜筮中推出讲学之道,故成两节功夫。”(见朱子语类) 易原是卜筮之书,这话自然不错。历史上不少大
6、学者都说过:秦焚书,而易以卜筮之书不罹其灾,故六经唯易有全书,后学之幸也。(此取王夫之语)问题是易这部卜筮之书却能说出道理来,而且有说不完的道理,”两节功夫”还入粗不得。易引得历史上的无数圣贤折腰,又有这么多的第一流学者如此好是生非,全成了不惮烦的许子,我们这位朱老夫子不也实实在在参与了这个行列吗? 这究竟是为什么? 人类在作抽象思维的时候,就已不自觉地应用范畴和公式,以作为自己行为遵循的规律。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一个进步,表示人类的智能大大提高了一步。在中国历史上,周易作为卜筮之书,率先比较自觉地讲到范畴公式的作用。 拙著周易占筮学(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曾提出”空框结构”之说: 因为它
7、的结构总能使人进入虚构的事件中去。经文的”空白点”、”多义性”、”不确定点”、”回旋余地”,有时竟无限膨胀,而成为”空框结构”,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把人生经验、聪明才智放进去的空框-一个纵横驰骋想象力的广阔空间。(7页) 周易是一个永远填不满的空框,每一个有才学的人,只要他兴趣浓厚,都可以借此建立自己的体系。(6页) 笔者曾写过一首打油诗: 借尸还魂有奇方,郢书燕说岂荒唐。君看易部三千种,可有一种不牵强! 正是有感于古往今来的易学家讲易,几乎没有例外,都是借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表述得简练概括,全祖望易义别录则描述了三教九流一齐拥入易学行列的盛况。对于纪、全两位所提到的诸色品种
8、,我们没有必要在这里分析评论及至简单的介绍。而对于三教九流一起挤入易学的行列,若究其原因,则不外乎四:一为易之古奥,须知”古奥”有很大的权威性与吸引力;二为易之神秘,神秘就有迷惑力;三为易具模式,模式即有套用的价值;四为易所具有之阴阳消长的辩证思想,原有很大的涵盖,可为各家各派所公用-中国人讲述而不作,却又不甘心不作,这不是”代圣人立言”的好机会吗? 不过,易也确乎被假冒与滥用了。 清魏荔彤大易通解有云:”学易者极研几与穿凿近,引伸触类与附会近。何以辨之?惟顺至顺至简之理,则极深非穿凿,引伸非附会。”但说实在,辨之也甚难。如兵家类,相传我国古代军事家吕尚、孙武、诸葛亮、刘基等无不精通易理,并用
9、之于兵。而系统以易演兵,遗下著作并传授学生者,当推明代之赵本学。据其学生抗倭将俞大猷的记载:”先师所授韬钤内外篇者有年,领其大旨,知其无一不极限于易者?quot;(武备志卷六十四)又有无时代撰者可考,而为历代兵志不录的三十六计一书。可以看出作者治兵学之途径,深受赵氏影响。该书将易之阴阳燮理,推演成兵法刚柔、奇正、进退、攻守之变化,臻于妙境,且文字精炼,引人入胜。如第三计”借刀杀人”云:”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再如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则明显地是以益卦推演(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所载,以下驷敌上驷,以上驷敌中驷,以中驷敌下驷。出奇在于先损己之下驷,三赛两胜,赢得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