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其它相关毕业论文论析智力劳动价值与分配制度创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其它相关毕业论文论析智力劳动价值与分配制度创新.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X X 大学毕业论文论析智力劳动价值与分配制度创新姓 名:_2014年6月25日论析智力劳动价值与分配制度创新 论文关键词知识经济;智力劳动;智力资本;分配制度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源是最稀缺的生产要素?智力劳动已经成为知识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劳动方式。智力资本是智力劳动价值的体现?是评价智力劳动价值的客观标准。由于智力劳动的主导作用?社会剩余的分配应该向其所有者倾针?因而智力劳动资本化是知识经济中分配制度创新的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更对人类生产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智力劳动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劳动方式。在新的经济环境中,如何全面认识
2、智力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如何确定对智力劳动的客观评价标准并制定与之相应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目前急待解决的课题。 一、知识经济与智力劳动 马克思指出:劳动发展史也是一部社会经济发展史。这说明劳动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劳动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集中体现在劳动发展上。人类社会正是在劳动和社会经济的互动发展中前进的。 1.社会经济与劳动发展阶段 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劳动从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马克思在劳动价值理论里,把劳动划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划分完全符合社会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
3、进,劳动状况又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脑力劳动内部复杂性又出现了明显的差别和分化。很显然,一个软件工程师或跨国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与一个记账员的脑力劳动之间就有巨大的差别。于是有人提出了劳动系统的三层次理论(刘冠军)。该理论根据劳动复杂性程度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即:手工工具体力劳动系统;机器脑力劳动系统;信息智力劳动系统。体力劳动是劳动者消耗体力并以手工工具为特征的劳动方式,这是人类最简单的劳动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机器出现并在很大范围内代替了手工劳动,人类社会进人了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化社会。这时,人类的主要劳动方式由体力过渡到脑力。今天,科技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以高新.技术
4、为特征的智能计算机、智能机器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并且在生产中运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人们把这种高速并且可以持续发展的经济现象称为新经济或知识经济,与知识经济相对应的劳动方式就是智力劳动。 2.智力劳动是知识经济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劳动方式 智力是人认识事物和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总称,是在体力和脑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标志人所特有的高级能力形态,创造性是其基本特征。智力劳动是人智力的支出和使用。智力劳动不同于体力和脑力劳动之处在于其主要从事高级、复杂的创造性脑力劳动。智力劳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技术资源的开发。技术资源是指各种专利、专著、发明、专有技
5、术和技术诀窍等知识产权资产。(2)信息资源开发。信息资源是指用户群、市场行情、专业信息服务等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市场信息。(3).经营管理活动。指合理利用各种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优化各生产要素配置的高级劳动。从体力劳动到脑力劳动再到智力劳动反映出人类劳动方式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也推动着社会经济形态的不断演进。 一般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现在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对知识经济的认识也是以劳动方式的发展为基础的。刚进入20世纪,加尔布雷斯等经济学家强调生产技术、企业家才能、创新和知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重大意义。在60年代,美国的马可罗普根据以知识和高科技为基础的新型产业的发展,首次提
6、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到了80年代,罗默明确地把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将知识当作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强调依靠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的作用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1990年联合国有关研究机构第一次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将知识经济定义为: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从此,知识经济的概念深入人心并被普遍接受。 不同的经济形态反映了生产要素的不同结合方式和核心资源地位的变化。核心资源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因稀缺性而占主导地位的资源。在农业、工业和知识经济三个经济时代,士地、资本、智力三大基本要素的结合方式和地位是
7、各不相同的。土地是农业经济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谁获得土地谁就会在社会经济中处于支配地位,因此,土地是农业经济的核心资源,农业生产也就是土地所有者雇佣农民的生产方式。在工业经济的社会化大生产中,机器等固定资产投入巨大,资本因此处于核心地位,资本家支配工人的劳动。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过工业经济的繁荣后,资本供给日益充裕,知识、技能和私人信息等智力资源日显稀缺,而生产过程又需要大量智力资源的投入,这使得智力劳动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如果一个科技项目技术先进,的确有利可图,风险资本就会自动找上门来寻求与智力资源的合作。这样,就出现了所谓的“劳动(智力劳动)雇佣资本”的现象。这反映出智力资源正
8、取代物资资本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资源,智力劳动从而也成为知识经济中的主要劳动方式。 智力劳动在知识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也可以从近年来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得到证明。1998年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指出,其主要成员国GDP中6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美国政府更宣称,技术进步是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技术经济的增长占了美国经济增长的80 % 。事实上,美国经济从1991年至今,始终保持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的温和增长。这种被称为“新经济”的现象,主要归因于智力资本与风险资本的有效结合。这说明,一方面由于越来越多的社会过剩资本追求高投资回报,使得风险资本的设立得以实现;另一方面,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
9、促进作用又使得资本对较高投资回报的追求成为可能,从而出现智力雇佣资本并且一起推动经济发展的事实,也使得智力劳动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 二、智力资本是衡量智力劳动价值的客观标准 1.智力劳动价值观 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里,劳动被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复杂劳动需还原为简单劳动,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这一劳动价值基本原理包含了评价多种劳动价值的基本思想,也反映出不同类型劳动价值存在差异的事实。对于直接劳动以外的劳动价值,马克思说:“现实的财富倒不如说是表现在已耗费的劳动时间和劳动产品之间惊人的不成比例上”,“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
10、的尺度。”可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一劳动时间内,不同形式的劳动价值存在越来越大的差异,一般性的直接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逐渐下降,而知识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马克思天才地预见到,劳动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是一种自然规律,他的复杂劳动价值概念,实际上包含了智力劳动价值的基本思想。 事实正是如此,科学发展到今天,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如此巨大,体力劳动和一般脑力劳动价值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微软公司在成立后二十年的时间内,就创造了数百亿美元的市场价值,3000多位百万富翁。这就是智力劳动创造价值的奇迹,这在知识经济以前的任何时代都是不可想象的。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与手工工具劳动创造的价值相比,不仅
11、仅是简单的比例关系,也不仅仅是倍数关系,而是指数关系(刘冠军,1998)。我们称反映该劳动价值关系的理论为智力劳动价值观。这一理论真实地反映了智力劳动价值的大小。 2.评价智力劳动价值的标准 对于复杂劳动的价值评价,其原理是还原为数量相同的简单劳动。至于复杂劳动如何换算成简单劳动,马克思讲到:“这种换算的比例是在生产背后靠社会竞争来进行,即靠市场来完成的。”智力,劳动的价值评价自然也不能例外,智力劳动只有在市场竞争中才能找到确认其价值大小的依据。同时,智力劳动能力又是一个人进行投资的结果。这些投资包括个人成长过程中学习、生活、工作经验等所有必要支出。而智力劳动能力一旦形成,基本上能够给智力劳动
12、者带来终生收益。因此,智力劳动投资是一种资本性支出,其投资结果就是智力资本。智力资本支出虽然具有客观性,但其成本难以有效计量。而其未来收益又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只有智力资本的市场价值,才能作为评价智力劳动价值的客观标准。 目前对什么是智力资本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定标准。Annire Brooking对智力资本曾给出过一个公式:企业二有形资本+智力资本。他认为,智力资本是公司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这也是智力资本在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直观体现。也有人提出,“智力资本是一个人积累的知识和技术”,“人头脑中的天分,技能和专业知识。”High Macdonad指出: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组织中,并
13、能产生差异优势的知识。有人用描述的方法定义智力资本为:公司以下资源的总和(1)已积累并不断增长的知识、经验、技能、能力和才能;(2)为达到企业战略意图,运用上述知识所得的工作成果、服务和其他无形表现形式;(3)促进上述应用的联系和过程,将价值传递到市场并反馈回公司以有利于战略优势的持续的渠道(袁丽,2000)。上述对智力资本定义各异,但都认为企业的各种专利产权、员工的技能、技术、经验、有关供销的信息、经营者的管理才能等能给企业带来潜在经济利益的无形资源属于智力资本的范围。因此,智力资本本质上就是智力劳动价值的具体体现,因而智力劳动价值可以而且也只能用智力资本来衡量。 三、分配制度创新智力劳动资
14、本化 前面已经论述,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源在社会生产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智力劳动已经成为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劳动方式。这必然要求社会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因为“制度变迁的实质是对核心资源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主导地位的承认和在剩余分配上向其所有者倾斜的过程(黄鹤,李仕明)。”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分配制度,自然应该体现智力劳动者在社会财富创造中的主导地位,体现智力资本巨大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能力。因而其所有者应该在分配中获得更多的社会剩余。实现这一途径的方法就是智力劳动资本化。 智力劳动资本化的含义可以概括为:智力劳动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企业内部产权安排过程中,必须作为企业内部资本计算进入企业的资本存量
15、,同物质资本结合构成企业全部资本参与企业生产运作和价值创造,并且和物质资本同样参与剩余分配(王珏,1998)。智力资本价值的理论基础是劳动者的工资余额,现实中智力劳动者较低的工资收入与其创造的巨大价值并不对等,工资余额积累于企业就形成了智力资本价值的源泉。 智力劳动资本化的本质就是承认劳动者享有剩余控制权,并且依据其所拥有的份额进行剩余索取。这样,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就以资本权利为原则统一起来了,从而消除了传统产权安排下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创造性地建立起劳动与资本的合作与联合关系。这是一种全新的企业治理结构和资本所有权制度。智力劳动者在企业新价值创造中的地位为其拥有剩余索取权提供了必要性、而劳动者
16、智力资本在一定程度上的可抵押性为其拥有剩余索取权提供了可能性。智力资本的抵押性表明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程度上享有对员工智力劳动的控制权,劳动者在与企业的契约期内承担着事实上的风险,企业经营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智力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因此,智力劳动资本化是风险收益安排的客观要求。 智力劳动资本化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劳动者的劳动在使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价值,即用于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者得到的工资只是必要劳动部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而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剥削,剩余价值理应归劳动者所有。特别是智力劳动者对社会物质文明贡献
17、尤其巨大,把他们自己创造的剩余价值量化给个人并参与分配,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符合社会主义先富后富的发展规律。 智力劳动资本化,是对智力劳动者进行激励的最佳方式,符合经济学客观规律。任何经济制度存在的根本目的可以说都是为了解决效率问题。只要社会资源存在稀缺性,就需要探讨对资源的最佳利用。智力资源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稀缺的资源,智力资源人格化的特点决定其最佳利用或效率只有通过有效激励才能实现,而激励的核心问题就是产权问题。智力劳动资本化的要点就是产权明晰。我国过去长期经济效率低下正是产权模糊造成的恶果。在知识经济时代,通过智力劳动资本化明确界定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的所有权,提高智力劳动者在社会生产
18、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后起国家能否实现经济腾飞的关键。 在智力劳动资本化的分配模式下,智力劳动者的收入就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另一部分是资本化利得。其收入理论模型为: 智力劳动收入=工资收入+资本利得 =工资收入+智力资本x资本 利润率 实际中,资本利得部分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目前已经存在的股票期权尚处于智力劳动资本化的萌芽阶段,现实中应该努力探索智力资本利得的多元实现形式。 上式表明,智力劳动者完全拥有其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这一分配模式是由智力资源成为社会核心资源的现实状况所决定的。正如布莱尔所说:未来企业的所有权安排将是雇员所有权增加的制度。这一分配制度变迁无疑将大大改变企业现行产权安排并促使社会经济出现又一次革命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