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市总体规划纲要文本.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687670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醴陵市总体规划纲要文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醴陵市总体规划纲要文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醴陵市总体规划纲要文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醴陵市总体规划纲要文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醴陵市总体规划纲要文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醴陵市总体规划纲要文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醴陵市总体规划纲要文本.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第一章 总则2第二章 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3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3第一节 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3第二节 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4第三节 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4第四节 市域产业空间布局5第五节 市域综合交通规划5第六节 市域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6第七节 市域重大市政设施规划6第八节 市域重大社会服务设施规划7第九节 市域综合防灾规划7第十节 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8第十一节 市域空间管制与协调8第四章 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9第一节 城市性质与职能9第二节 城市规模9第五章 城市用地布局与发展方向9第六章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10第一节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10第二节 居住用地规划11第三节 工业仓储用

2、地规划11第四节 园林绿地系统规划11第七章 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12第八章 中心城区市政工程设施规划13第一节 给水工程规划13第二节 排水工程规划14第三节 供电工程规划14第四节 通信工程规划15第五节 燃气工程规划15第六节 环境卫生规划15第九章 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15第十章 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16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17第十二章 附则17第一章 总则第1条 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以及醴陵市的实际情况制定。第2条 规划依据1、城市规划的法规、技术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

3、号)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2、国家、湖南省关于城市规划的重要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务院,1996年18号文件)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设部)关于贯彻落实的通知(建设部)3、湖南省、醴陵市关于经济社会与城市发展规划、计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株洲市“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核心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醴陵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一2020(醴陵市人民政府)醴陵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第3条 规划原则1、贯彻落实国家“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的建设要求。努力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人

4、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2、对接长株潭,促进区域一体化。注重统筹兼顾,促进醴陵与周边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联系,达到区域、城乡协调发展。3、突出醴陵市的发展特色和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中心城市职能建设,强化醴陵在长株潭地区乃至湖南省的核心竞争力。4、在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进行修编,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延续性,加强对建设用地的宏观调控。5、充分吸收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提升等研究成果,与省市“十一五”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醴陵市各部门、行业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第4条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的规划期为20102030年。近期为2010年2015年;远期为2016年

5、2030年;2030年以后为规划远景。第5条 城市规划区范围本次城市规划区范围由醴陵城区(含阳三、西山、 黄泥坳、来龙门4个街道办事处)和板杉乡、孙家湾乡、东堡乡、东富乡、王仙镇的全部行政辖区组成,总面积为557.65 km2。在规划区内一切规划建设及土地利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第6条 规划层次1、市域范围:是指醴陵市所辖行政区用地范围,面积是2157.2 km2。2、中心城区:是指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控制范围,由醴陵现状建成区和板杉乡、孙家湾乡、东堡乡、东富乡、王仙镇的部分用地组成,面积为323.32 km2。3、城市规划区:由醴陵现状建成区和板杉乡、孙家湾乡

6、、东堡乡、东富乡、王仙镇的全部行政辖区组成,面积为557.65 km2。第二章 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7条 城市发展目标在规划期内,按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要求,促进醴陵“两型社会”的建设;积极发挥醴陵市作为长株潭城市群山水园林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世界釉下五彩陶瓷之都、湘东赣西现代物流中心的作用;将醴陵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良、科教进步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第8条 城市发展策略1、优化传统产业,引入新兴产业做大做强陶瓷和烟花两大传统产业,引入休闲旅游、现代物流、先进制造配套、服装加工、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多层次复合化的两型产业结构。2、保护山水环境,建

7、设低碳城市保持醴陵现有的山水格局,塑造醴陵山水园林城市风貌,促进城乡土地的集约利用,积极使用清洁能源,倡导绿色交通方式,建设低碳生态城市。3、对接长沙株洲,融入区域分工加强与长株潭核心城市的互动与交流,积极融入长株潭区域分工当中,提升醴陵在区域中的地位。4、强化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位强化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商务、商业、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扩大醴陵在长株潭外围东部地区的辐射及吸引能力,提升城市竞争力。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 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第9条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1、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引领市域城乡发展整合资源要素,打造精品城市,形成整个市域的增长极核与驱动中心

8、。加强重点镇的建设,在市域范围内形成若干增长极,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共同进步。2、分区统筹优势互补,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将市域空间划分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区、创新发展区、小城镇优化发展区、小城镇促进发展区、生态涵养区等五大片区。对于不同的功能分区,采取不同的政策进行引导,以实现特色集聚和优势发展,在市域范围内实现资源特色优势互补。3、民生设施均衡布局,城乡一体保障公平通过民生设施的城乡均衡布局,促进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建设,缩小当前城乡生活设施配置水平的差异,逐步实现交通、市政、基本社会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覆盖城乡。4、保护

9、自然山水格局,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切实保护山水资源,处理好城市规模扩张与自然山水格局之间的关系,促进传统产业两型化发展,建设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维持城乡复合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第10条 城镇化战略醴陵城镇化发展战略是:“强化中心,培育集核,以点带面,协调发展”。形成城镇体系完善、空间分布合理、经济全面发展、城镇功能健全、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环境宜居、人口转移顺畅、公共服务共享的市域城乡发展新格局。第11条 乡村发展战略1、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鼓励农村土地适度规模集中经营,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模式,扶持农业生产服务业发展,同时鼓励农村非农产业合理发展。2、通过基础设

10、施和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引导农民适当集中居住,节约农村建设用地,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的现代农村居民点。3、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实现就业多元化,稳定提高农民非农产业收入,改善乡村生活水平。4、建立健全乡村社会保障机制,尽快制定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规制度和建立健全有关机构,保障农村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第二节 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第12条 市域人口规模2015年市域总人口为110万;2030年市域总人口123万。第13条 市域城镇化水平2015年,市域城镇化水平48%,城镇人口为53万;203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70%,城镇人口为86万。第三节 市域城镇体系结

11、构规划第14条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一城一带两廊五区”1、“一城”指的是醴陵中心城区。规划对现有的城市功能进行优化,促进城市产业两型发展,保持传统山水格局,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成为带动区域“两型”社会创新发展的窗口。2、“一带”指的是东部城镇密集发展带。规划促进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在106国道沿线的集聚与整合,加强小城镇的建设,注重培育小城镇的城乡服务职能,优化发展传统产业。3、“两廊”指的是渌江创新发展走廊和交通综合发展走廊。渌江创新发展走廊以渌江为依托,规划大力发展科技农业、观光旅游、休闲服务等创新产业,构建城乡一体的两型产业体系,切实保护渌江水体及两

12、岸生态环境,构建绿色空间廊道。交通综合发展走廊以上瑞高速公路、320国道为依托,规划发展现代物流、生产性服务业、休闲旅游等产业,通过对现有产业和城镇的整合与重构,构建沿交通线延伸并向两翼辐射的综合空间走廊。4、“五区”指的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区、创新发展区、小城镇优化发展区、小城镇促进发展区、生态涵养区等五大片区。规划对于不同的功能分区采取不同的政策进行引导,以实现特色集聚和优势发展,在市域范围内实现资源特色优势互补。第15条 市域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规划规划醴陵市域城镇体系等级结构按照“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镇”三级设置。I级城镇:即醴陵中心城区,规划人口50万。II级城镇:包括白兔潭、泗汾、均石、官庄

13、、新霞等5个重点镇,各镇规划人口3-10万人。III级城镇:包括潼塘、王仙、大障、船湾、神福港、板杉、黄达咀等7个一般镇,各镇规划人口1-3万。第16条 市域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规划城镇职能结构分为综合型、工业型、农业服务型、生态旅游型四大类别。规划市域各城镇的职能引导重点以产业空间承载、农业支持服务、商贸物流集散、休闲旅游服务等为主。综合型:包括醴陵城区、白兔潭、泗汾、均石、仙霞等5个综合性城镇。工业型:包括潼塘、王仙、大障、船湾等4个工业型城镇。农业服务型:包括板杉、黄达咀等2个农业服务型城镇。生态旅游型:包括官庄、神福港等2个生态旅游型城镇。第四节 市域产业空间布局第17条 产业发展战略

14、在规划期内,大力提升陶瓷和花炮传统产业,在技术、品牌、特色上加强创新。应对长株潭市场需求,重点打造休闲旅游业、物流业等第三产业。对接长株潭产业配套和沿海产业转移,积极谋划高新材料、装备制造配套、生态型劳动密集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第18条 产业发展空间布局1、规划106国道沿线为传统产业提升带,主导产业为陶瓷和花炮,实施产业升级战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乡镇在现有的基础上,做特做专,形成以某类陶瓷或花炮产品为重点的专业镇。2、规划“两型社会”建设核心区为创新产业发展区。其中,醴陵城区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高科技陶瓷产业以及相关的陶瓷新材料产业、现代物流业、休闲旅游业。醴陵城区以外的乡镇(主要集中在渌

15、江沿线和官庄水库周边)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有条件的新霞镇在镇区周边也可适当发展陶瓷新材料产业。第五节 市域综合交通规划第19条 市域综合交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以国家及区域的交通为依托,以长沙和株洲市区为主要联系方向,加强融入长株潭城市群呈开放态势的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沪昆高铁(醴陵段)、渌水通航航道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市域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加强对外交通设施与醴陵中心城区道路网的衔接,强化中心城对外联系格局;加强各级客货运站场尤其是醴陵城区物流中心的建设,匹配湘东赣西现代物流中心地位。规划建成醴陵城区到株洲市区和长沙市区的1小时交通圈、醴陵市域内各乡镇到中心城区的1

16、小时交通圈和市域任意各乡镇之间的2小时交通圈。第20条 铁路及站场规划加快推进国家级铁路客运通道沪昆高铁(醴陵段)的建设,在醴陵市东部城区以北1.5km处设站,规模为中间站。对浙赣线(醴陵段)实施电气化改造,改造后只保留醴陵站,醴陵东站改为支线车站。规划建议醴茶铁路北接长沙-韶山铁路,南接衡茶吉铁路,打造连接韶山至井冈山的小火车旅游精品线路。根据长株潭城市群城际铁路线网规划的要求,预留株洲至醴陵段城际铁路的线位。第21条 公路及站场规划建设由上瑞高速(醴陵段)、岳汝高速(醴陵段)、106国道、320国道、313省道为主骨架,县道网络为支撑联系各乡镇,乡道、村道沟通各行政村的层次分明、四通八达的

17、公路网体系。(1)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岳汝高速(醴陵段)的建设,在醴陵市域内规划预留5个互通口,分别位于枫林寺、岳汝高速和上瑞高速相交处、城区西侧、嘉树和泗汾。根据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年),在醴陵市域内预留株潭南外环和长株东外环的高速公路线位。(2)其他干线公路完善干线公路“四纵六横”。“四纵”分别是106国道(醴陵段)全线提质改造工程,全线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麻石市上坪提质改造工程,全线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官庄柴冲提质改造工程,全线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蛇湾贺家桥提质改造工程,全线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六横”分别是X015纸线桥互通塘坊提质改造工程,全线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老G

18、320国道莲花耿境坝干线公路项目,全线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新320国道(醴陵段)工程,全线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S313提质改造项目,其中石亭醴陵改造段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老关醴陵改造段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双龙弄子口提质改造工程,全线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美田桥-昭陵提质改造工程,全线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3)公路站场规划醴陵城区在布局上调整和等级上提升现有的客运站,形成东、南、西、北四个站。分别在城区东南侧结合铁路货运站场,在城区西北部结合陶瓷工业园建设两处物流中心。提升现状官庄客运站的等级,增设泗汾、均石、新霞、白兔潭四处的客货运站,客运站等级为二级。第22条 水运规划规划对渌水航道(金鱼石渌

19、口)全长82公里实施航道通航疏浚改造建设,分七个梯级进行渠化。其中,金鱼石至荆潭15公里系级航段,荆潭至渌口67公里为级航道。渌水沿线规划两处主要货运码头。其中下游综合港口码头,年货物吞吐量100万吨,位于神福港镇上三洲与下三洲之间,渌水下游,离醴陵城区约12公里。上游专用港口码头,年货物吞吐量100万吨,地址设在牛丫洪船闸以下,左岸富里平山,右岸枧头洲平山(现东富乡境内)。规划醴陵城区、神福港镇、石亭镇沿渌水设置多处客运码头。第六节 市域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第23条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1、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2、改变农业灌溉方式,发展节水农业。3、优化用水结构,建立以城市为

20、中心的工农业配水方案。4、加大水土保持治理力度,提高水资源可利用量。5、推行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第24条 能源节约与利用规划1、进一步提高电力、天然气供给能力,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2、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强化陶瓷行业煤改气工程,对传统行业实施“两型化”改造,高效利用能源。3、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强化政府机构节能,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4、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第七节 市域重大市政设施规划第25条 给水工程规划新建市区第二水厂,新建白兔潭、官庄、泗汾、贺家桥、石亭和仙霞各镇的集中供水厂。划定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如下:官庄水库:取水口半径200米范围的水域范围和取水口侧

21、正常水位线以上陆域半径200米的陆域为一级保护区;水域一级保护区外半径1000米的水域以及陆域一级保护区以外周边山脊线以内区域分别为水域、陆域二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以外的水库流域面积可以划定为准保护区。其它小型水源水库:水源地保护区范围为水库正常水位线以上200米内的水域及陆域为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以外上游整个流域为二级保护区。第26条 排水工程规划实行雨污分流制排水体制;新建中心城区生活与工业污水处理厂;新建白兔潭、泗汾、石亭、官庄各中心镇的污水处理厂,处理本镇及相邻建制镇的污水;其它乡镇可结合本地的实际独立设置污水处理设施。第27条 供电工程规划预测2015年醴陵全市供电量为14.8亿千

22、瓦时,最大负荷为35.2万千瓦; 2030年醴陵全市供电量为47亿千瓦时,最大负荷为104.3万千瓦。新建醴陵北、浦口、泗汾3座220kV变电站,扩建现有220kV变电站,使220kV变电总容量达到198万千伏安。第28条 通信工程规划2015年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35部/百人,交换机总容量达到40万门。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0%;2030年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45部/百人,交换机总容量达到69万门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规划扩容现有两个端局,各乡镇均采用接入网和模块局方式,乡镇以下接入点统一由各乡镇转接。第29条 燃气工程规划2030年中心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100以上,重点镇达到80%以

23、上,一般乡镇达到60%以上,农村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达到45%以上。结合天然气西气东输二期工程的实施建设第二天然气气源,增加供气能力;建设醴陵至各中心重及王仙、浦口、嘉树等陶瓷企业集中的乡镇的供气支线。第30条 环境卫生规划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尽快实施垃圾源头分类、资源化利用。续建下三州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新建东北部浦口卫生填埋场。第八节 市域重大社会服务设施规划第31条 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促进教育资源在醴陵中心城区的整合,形成集聚优势。积极增加中心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点,实现空间全覆盖。逐步扩大城镇中小学招生容量,努力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调整农村中小学学校布点,保障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均衡配置

24、。在重点镇建设寄宿制的高级中学和职业学校,在一般镇和部分乡村集镇设置初级中学,在有条件的中心村设置小学,分层级配置教育资源与设施,满足城乡居民的教育需求。第32条 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完善中心城市各项文化体育设施,使醴陵中心城区成为全市的文化中心。在重点镇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建设部分大型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在一般镇和乡村集镇要有文化中心站,有条件的乡镇要兴建文化广场。规划在城区东北流星潭地区建设市级大型综合性体育中心,提升城市的体育服务设施品质和等级。在重点镇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建设一部分专项体育场馆。规划每个一般镇拥有1个小型运动场和一定的体育设施,至少三分之一的乡村集镇建有一个全民健身广场。在农村居

25、民点应设置必要的日常健身锻炼设施。第33条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市级中心医院重点提高综合水平,成为全市的医疗、预防和保健中心,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重点镇建设中心医院和部分专科医院,为服务范围内的城乡居民提供全面的医疗卫生服务。在一般镇和乡村集镇建设卫生院,充分发挥初级卫生保健的枢纽基地作用。在农村居民点设置卫生室。农村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100%。第九节 市域综合防灾规划第34条 防洪工程规划防洪标准:醴陵中心城区按100年一遇设防,重点镇按50年一遇设防,一般建制镇(乡)按20年一遇设防。防洪工程规划:建设完善中心城区渌江堤防工程,提高防洪标准至100年一遇水平,设计洪水流量为3630立方

26、米/秒;建设各镇相应河段的防洪工程。第35条 消防设施规划新建中心城区消防站7个,在各镇按每镇一处消防站建设。第36条 人防设施规划按照“全面规划,平战结合,突出重点”的方针,在城镇民用建筑工程中,按要求同步配建地下人防工程,按平战双重需要建设城镇基础设施,组建防空专业队,提高平时抗灾战时抗毁的能力。第37条 地质灾害防治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程建设中应尽量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有效地进行灾害预报。第十节 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第38条 总体目标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治理;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生态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

27、护,初步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环境污染得到全面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和总量全面达标,饮用水源安全有可靠保障;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基本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目标。规划主要指标: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6,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绿化率达到40;城镇饮用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垃圾处理率达到98,燃气普及率达到98;城乡空气质量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水质全面满足规划水域功能区划要求的标准。第39条 功能区划1、城镇和工贸区: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为其主要功能。2、山地生态水源涵养区:醴陵城市的两大水源地官庄水库和望仙桥水库都位于本区,其生态环境保护的

28、重点应放在水源保护、生态涵养及水土保持上。3、低山浅丘生态林牧业发展区:是醴陵林牧业的主要发展区域,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应放在林地生态保护、水土保持上。4、平川生态农业发展区:其主导生态功能为发展现代农业。5、水域和滨水生态保护区:应以保护、涵养水源,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免受破坏为重点。第40条 水源保护区管理措施一级保护区: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向水域排放污水,已设置的排污口必须拆除;不得设置与供水需要无关的码头,禁止停靠船舶;禁止堆置和存放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和其他废弃物;禁止设置油库;禁止从事种植、放养禽畜,严格控制网箱养殖活动;禁止可能污染水源的旅游活动

29、和其他活动。二级保护区:不准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原有排污口必须削减污水排放量,保证保护区内水质满足规定的水质标准;禁止设立装卸垃圾、粪便、油类和有毒物品的码头。一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执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类标准,并应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二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并应保证一级保护区的水质能满足规定的标准。第41条 环境保护主要措施1、改善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2、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水环境。3、

30、建设完善城镇生活垃圾处理体系,防止对污染的环境。4、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保护、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5、发展生态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第十一节 市域空间管制与协调第42条 为促进醴陵市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保护和利用好市域空间资源与生态环境,规划对市域生态高敏感区、生态林地保育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水系生态廊道等控制性要素提出空间管制措施。第43条 生态高敏感区醴陵市域的生态高敏感区包括植被种类丰富的山林地、土壤侵蚀强度较大地区、生物种类多样的区域、主要河流水库的集水汇水区以及坡度大于25度的山区。管制重点:严格控制居民点、工业企业进入生态敏感区;有旅游度假功能的

31、生态敏感区,其开发建设用地占总用地的2%以下;非旅游区的生态敏感区,其开发建设用地占总用地的1%以下;对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等防护林只准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加强对采矿、取土、挖砂、采石等生产活动的管理。第44条 生态林地保育区生态林地保育区包括一般的山体林地、森林公园、生态敏感度一般的区域、坡度在15到25度之间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其他重要的生态绿色空间。生态林地保育区管制重点:大力进行植树造林活动,开展“封山育林”和“封山护林”,加强林区防火、防虫工作;严禁乱砍滥伐,保持山体植被,禁止开矿、采石、挖砂,加强水土保持,防止滑坡发生,减轻水害灾害。第45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

32、主要分布在市域东北、东南、西南等地势相对低平的区域,尤其以渌江、铁水、澄潭江沿岸的基本农田分布更为密集。管制重点:规划2030年醴陵市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45992公顷。基本农田的具体范围调整依据国土行政部门划定。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禁止任何建设行为,严格控制对基本农田的环境污染第46条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醴陵市规划饮用水源主要包括官庄水库、望仙桥水库、周坊水库。应严格按照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中有关规定,设立水源保护区。管制重点: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禁止破坏、填占水体,增加雨水收集和调蓄量,加强水库湿地建设,消除有机物,吸收有毒物,改善

33、库水水质,保持生物多样性。第47条 水系生态廊道醴陵市水系生态廊道主要包括渌水、澄潭江、铁水三条主要河流及两侧的生态绿地范围。管制重点:在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中,应该在主要水系两侧留下足够的生态廊道空间,当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建立足够宽度的廊道时,应设法建立由多个较窄的廊道组成的网络系统。第48条 浅丘陵区浅丘陵区主要包括坡度在15度以下的低缓丘陵,农业生产条件一般的耕地和林地、生态敏感度低的灌木林和疏木林。管制重点:浅丘陵区的开发利用应当遵循集约发展、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的原则,对空间资源实现优化利用,防止用地的浪费。第四章 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第一节 城市性质与职能第49条 城市性质长株潭城市群

34、山水园林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世界釉下五彩陶瓷之都;湘东赣西现代物流中心。第50条 城市职能国家重要的陶瓷、花炮出口基地;湖南重要的交通枢纽;湘东赣西区域重要的物流集散地;长株潭城市群的多功能服务基地;长株潭城市群重要的生态宜居城市;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第二节 城市规模第51条 城市人口规模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33万人,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50万人。第52条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015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06.0m,总建设用地面积35km;2030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00.0m,总建设用地面积50km。第五章 城市用地布局与发展方向第53条 城市用地分类及评价按照城乡用地评定标准,将

35、醴陵中心城区规划区内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工程地质分区评价,将用地评定为四个等级:I类用地为适宜建设用地;II类用地为可建设用地;III类为不适宜建设用地;IV类为不可建设用地。第54条 城市空间发展主要方向在完善渌江两岸老城区各功能和用地整理的基础上,优先向东北发展,建设流星潭组团;重点向东北发展,建设北部工业园;适当向南发展。第55条 城市布局结构:一带两心三组团 一带:渌江风光带。城市功能性主轴,串联城市一主一副两个市级中心,组织以公共服务功能为主导的两岸城市空间。 两心:旧城区中心。状元洲为中心的渌江南北两岸区域,是具有区域影响的醴陵城市综合中心。流星潭新城次中心:城市东北的流星潭地区规划集

36、行政、文化、体育、商贸、居住、休闲、交通服务等综合功能的现代化城市新副中心。 三组团:北部工业园组团,旧城中心组团,高铁流星潭组团。第六章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第一节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第56条 公共服务设施格局:一轴两心四辅 一轴:渌江城市服务发展轴,是城市公共服务的核心走廊。 两心:指一主一副的两个市级公共服务中心,即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和流星潭城市副中心。 四辅:指四处片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分别为城西的陶瓷工业园服务中心、城东的高铁服务中心、城北的文化科教中心、城南的南部工业园服务中心。第57条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814.13公顷,占整个城市建设用地的16.27%,人均公共设施用地为16.28平方米。

37、第58条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86.72公顷,占整个城市建设用地的1.73%。规划市属主要行政办公用地集中于流星湖的新政务中心;结合现状左权路的市级行政办公用地,适当扩大用地规模;醴陵陶瓷园区中心规划行政办公用地一处。第59条 规划商业金融用地325.86公顷,占整个城市建设用地的6.51%。 市级商业中心 “一主一副”: 市级商业主中心位于状元洲为核心的渌江南北两片,规划集商业办公、金融贸易、信息服务、商业文娱功能的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市级商副业中心位于流星湖。 区级商业中心三处:分别为北部工业组团商业中心、南部工业组团商业中心和高铁组团商业中心。 居住区级中心:根据各居住区服务对象、地理位置的特

38、点,采取集中或沿街布局的方式,建设项目及规模参考居住区公共设施标准确定。 大型市场:规划在浙赣铁路货站以西,立三路与G320国道交叉处,设置服务全市、综合性的市场区一处;完善城区陶瓷花炮大市场建设。第60条 规划文化娱乐用地为41.90公顷,占城市总建设用地0.84%。建立健全市、区、街道三级群众文化设施,形成布点均衡、功能齐全的文化设施网络。在醴陵大道中部、城市文化科教中心建设醴陵会议展览中心,在流星潭、寨子岭规划建设相集中的区级文化娱乐中心。第61条 规划教育科研设施用地72.5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45%。规划在醴陵大道中段规划布置全市的教育科研中心,在醴陵陶瓷工业园建设陶瓷科研基

39、地,对于原有学院以及拟建大中专职校在规划中均考虑预留一定发展用地。第62条 规划医疗卫生用地为45.43公顷,占城市总建设用地0.91%。老城片区的医疗进行更新,规划在城市北部工业园片区、城南片区、城北片区、流星潭片区以及高铁片区共计增加6处医院。第63条 规划体育设施用地为37.90公顷,占城市总建设用地0.76%。规划市级体育中心一处,位于城市流星潭副中心。区级体育中心4处,分别位于桎木嘴、城南、立三、寨子岭。第64条 加强对醴陵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整治文保单位周边环境,结合广场、绿地、文化休闲设施等城市公共设施布局。第二节 居住用地规划第65条 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

40、80-93)要求进行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建设,并按规范进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第66条 规划居住用地1586.49公顷,占城市总建设用地31.70%。醴陵中心城区的居住用地划分为7个居住片区: 旧城片区居住组团:位于醴陵大道东南、浙赣铁路西南的居住片区,居住用地171.56公顷,规划居住人口6.9万人。 城北片区居住组团:位于浙赣铁路以东环绕人形山的居住组团,规划居住用地403.03公顷,规划居住人口11.5万人。 城南片区居住组团:位于渌江以南、浙赣铁路西南的居住片区,规划居住用地370.82公顷,规划居住人口12.0万人。 国瓷片区居住组团:主要为醴陵东北部集中的工业区服务的居住组团,规划居

41、住用地313.28公顷,规划居住人口9.9万人。 该居住组团位于城市东南,佛子岭以西,沿江南岸东西展开的狭长居住组团,规划居住用地152.52公顷,规划居住人口4.8万人。 流星湖片区居住组团:位于城市流星潭副中心周边的居住组团,规划为中高档居住开发用地,以建设低层住宅和别墅为主。规划居住用地101.23公顷,规划居住人口2.0万人。 高铁片区居住组团:位于城市东北高铁站区,规划居住用地114.05公顷,规划居住人口2.9万人。规划以多层为主,风景优良地区布局少量一类居住。第67条 经济适用房布局根据区域平衡、散点布局的原则,可在各区都有适量建设,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廉租房不宜成

42、片建设,可结合经济适用住房及现有存量住房中划出一定比例的廉租房,在中心城区均衡布置。第三节 工业仓储用地规划第68条 本次规划工业用地为590.78公顷,占城市总建设用地11.80%。布局三个中工业集聚区: 醴陵北部工业园:规划醴陵北部工业园为醴陵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的工业基地,园区以陶瓷产业以及相关产业为主,打造“两型社会”产业优化改造示范区。 湘东物流园工业区:作为对湘东物流中心的产业支持与补充,对现状工业进行整理和改造升级,以一类工业为主。 醴陵南部工业园:位于城市南郊孙家湾,规划布局发展潜力好、规模适中、易于乡镇布局的企业。第69条 规划仓储用地133.20公顷,占城市总建设用地2.66%

43、。按照仓储区所提供的服务对象及储存物资种类,结合城市对外交通集散点,规划3处集中仓储物流用地: 湘东国际物流中心:位于城市东南部,提供面主要面向赣东湘西乃至更大区域的水陆综合物流中心,打造国家级物流产业示范基地。 工业区仓储规划:北部工业园仓储用地服务于工业园为主,兼有服务城市商业物流的综合仓储。 危险品仓储用地规划:搬迁市区各类危险品仓库至城市东南的危险品仓库,严格按各类危险品安全规范控制用地以及防护安全距离,保证城市生活生产安全。第四节 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第70条 规划目标到2030年,规划绿地总面积达到1007.87公顷,绿地率达到33%,绿化覆盖率达到38%。其中,公共绿地面积为703.

44、9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4.06平方米/人,防护绿地面积为303.93公顷。第71条 绿地系统体布局结构城中一条渌江贯穿,多个绿核镶嵌,道路绿带交错,城外绿楔渗透,郊野公园棋布。第72条 公共绿地规划至2030年建市级公园8处,区级公园14处。按照有关标准进行各级各类公共绿地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第73条 生产绿地规划流星潭东南部山地布局城市生产绿地,达到城市建成区面积的1%以上,基本实现苗木完全自给。第74条 防护绿地沪昆高铁、浙赣铁路、株醴城际铁路以及各专用线等铁路线,布置50-100米的防护绿地;岳汝高速、上瑞高速以及高速公路连接线,G320国道、G106国道、S313省以及城市交通性主

45、干路两侧布置20-50米的防护绿地;二、三类工业集中工业与居住区相邻地区设置50-100米宽的防护隔离绿地;110千伏和220千伏高压走廊分别布置22米和30米宽防护绿地。沿城市景观道路两侧各布置20-50米宽的绿带。第75条 附属绿地 居住区绿地:一类居住绿地率不得低于40%,二类不得低于30%,居住区绿地系统按居住区级小区级组团级三级配置。 单位附属绿地:医疗卫生用地绿地率不得低于40%,行政办公,体育场馆、文化设施用地绿地率不得低于35%,旅游设施用地绿地率不得低于50%,大学校园、旅游宾馆绿地率不低于60%。道路绿地:严格执行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中的规定,园林景

46、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 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 红线宽度在40-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 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第76条 生态绿地醴陵生态绿地由基本农田、山体、林地、园地和自然湿地组成,总体呈现“三片绿楔入城,郊野公园分布”。体现多层次的绿化效果和复合的生态功能。第七章 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第77条 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目标以多方式联运和集约化运输为主体,建成适应醴陵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与中心城区功能相匹配的综合交通体系,支撑城市规划用地布局形态和结构的实现和完善,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第78条 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策略在充分估计未来城市和交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合理引导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恰当发展出租车,适当控制摩托车的拥有和使用,保持城市机动化客运交通结构合理;因地制宜的结合不同城市区域建设情况,发展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和进行交通组织方案的优化工作,营造良好的自行车出行和步行交通环境,形成由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组成的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加强交通系统管理和需求管理工作,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第79条 城市对外交通规划(1)铁路及站场规划规划城际铁路从城市西侧接入,和浙赣线并线,过醴泉路和国瓷路交叉口向北,沿醴泉路、醴陵大道、老106国道,采用最后接沪昆高铁(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