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弱势就业群体公共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688552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城市弱势就业群体公共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城市弱势就业群体公共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城市弱势就业群体公共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城市弱势就业群体公共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城市弱势就业群体公共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城市弱势就业群体公共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摘要:在城市中,由于受自身劳动能力、知识技能和其他客观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在整个就业人群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弱势就业群体。针对弱势就业群体的公共政策支持体系应该包括社会保障、就业促进、创业支持、政治参与等几大方面,同时必须注意相关政策的整体协调。 关键词:弱势就业群体;生存现状;公共政策支持体系 中图分类号:D62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164-02 当前,就业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新增劳动力数量持续增加,加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使经济增长对就业岗位增

2、加的促进作用不断下降,整个中国社会面临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从城市中的整个就业人群来说,大多数农民工、下岗再就业人员以及部分临时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在整个就业市场中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不仅表现在工资收入、工作性质、福利保障、社会地位等方面,而且在就业培训、职位提升、劳动安全等方面也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 一、弱势就业群体的定义 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的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转型,给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带来了深刻变化,注入了巨大生机。但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代价,弱势群体浮出水面并发展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城市中,一

3、方面,国有企业的改革形成了一大批下岗再就业人员,另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涌入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群体。这两类人群在工作层次、技术水平、工资收入等方面都处于较低的层次,属于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部分人群的生存状况更为严峻。本文中的弱势就业群体主要是指由于自身劳动能力和知识技能影响,以从事较低层次劳动为主,工作条件和工资待遇处于较低水平,在整个就业人群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涵盖范围不仅包括大部分农民工、下岗再就业人员,临时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还包括部分从事较低级工作的城市低学历青年、残疾就业人群等。 二、城市弱势就业群体生存现状分析 城市弱势就业群体由于其从事较

4、低层次的工作,工作条件和工资收入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大多数城市就业人群相比,其生存状态令人担忧。 1.弱势就业群体生活状况。城市弱势就业群体由于缺乏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生活水准常常处于温饱以下,贫困成为城市弱势就业群体的首要特征。弱势就业群体在财产、收入、消费、医疗保健等方面都处于窘迫的状态,普遍表现为,收入低下、收不抵支、债务突出、高恩格尔系数、低消费和低营养标准等。城市弱势就业群体与城市总体就业人群差别最大的就是工资收入水平,这是弱势就业群体各种困境的根源和基础。城市弱势就业群体在家庭日常支出项目上主要以食品支出为主。除了基本生活支出,部分家庭还需要在子女教育等其他方面支出,经济上入不敷出。

5、大多数城市弱势就业群体普遍居住条件较差,一部分是年久失修的单位旧房,一部分是租住房屋,家庭人均居住面积较小,居住环境和周边服务设施较差。 2.弱势就业群体思想状况。因为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和对社会的挫折感,城市弱势就业群体的精神状态较差。城市弱势群体普遍思想封闭,社会交往疏离。在社会生活中,他们缺乏社会支持感,而具有较低社会支持感的人对他人的评估比较消极,对自己本身则产生人际交往无能、焦虑及社会排拒感,在心理上容易产生不满、苦闷、焦虑、急躁情绪,难以自我调适,进而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对自身所处的不利地位,城乡弱势群体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困惑、无助和不平。少数人因在再就业过程中遭受社会歧视,基

6、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对社会不满。 3.弱势就业群体政治参与状况。城市弱势就业群体对社会政治参与程度较低,多数人员对于国家、政府、社区之外的新闻、社会事件漠不关心,较少人经常在家中看电视新闻,互相见面也很少聊新闻,对国家的方针政策大多一知半解,甚至对于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政府政策和就业促进措施的具体内容也只是个大概了解。但另一方面,城镇弱势就业群体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也愈加明显,由于缺乏必要的表达自身利益和政治要求的渠道,其参与社会政治的方式也显得较为特别。在一些城市,特别是一些低收入者相对集中的工业城市和城镇,为了改变自身的弱势地位和贫困状况,他们不断加强内部认同,开始自行组织群体

7、性静坐、上访、游行、示威等活动。 三、城市弱势就业群体公共政策支持体系的建立 政府对弱势就业群体的支持,主要体现为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让全体社会成员公平地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益和福利成果。为城市弱势就业群体提供必要的制度供给,引导城市弱势就业群体的自我创新和自我发展,逐步摆脱困境。对城市弱势就业群体的公共政策支持体系主要包括: 1.完善社会保障。要解决城市弱势就业群体的生活与工作问题,最为直接的方法就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现实国情,统一社会保障体系,逐步覆盖全体社会公民,为弱势就业群体提供社会保障。要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

8、、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抚恤制度。要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规范化、现代化的管理服务体系,严格进行家庭收人调查,核实保障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与实际生活水平,规范申请、评审和资金发放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从法律上明确社会保障在对弱势就业群体扶持中的功能和作用,明确社会保障的对象、内容、标准,规范社会保障制度的执行政策和相应的申报审批程序,彻底解决由企业、劳动部门分别实施社会保障措施所导致的政事不分、管理体系不统一、实施办法各异、程序过于复杂、配合衔接困难等问题。 2.加强就业促进。政府的就业促进政策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

9、容,一方面,政府实行相关扶持政策,努力开辟就业岗位,促进再就业,保障弱势就业群体的工作机会;另一方面,通过就业指导、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方式,促使弱势就业群体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其自身工作能力,以更好的适应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国的就业公共服务体制虽然已经建立,但在专业化和管理体制方面仍旧存在许多的问题。中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加强和改进的目标是,争取实行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请、鉴定申报、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一站式”就业服务,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其他弱势就业人员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和再就业培训。要全力以赴做好劳动力供求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和发布工作,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化

10、建设,提高职业介绍工作人员的素质。为帮助弱势就业群体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帮助其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就业能力,实现更好的职业发展,公共就业服务应加大对弱势就业人员职业技能和就业训练投入的比重。职业培训必须以提高技能为重点、以就业为目标,突出各类人员的技能培训,为不同能力基础和就业方向的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 3.提供创业支持。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是弱势就业群体就业的重要方式。为了鼓励扶持更多的弱势就业人员从事自主创业,国家应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税费优惠。政府帮助弱势就业群体自主创业,必须简化工商注册手续,积极帮助下岗、失业困难群体和进城农民工阶层解决创业场地和组织问题。工商、税收、城建、消防、卫生

11、防疫等市场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按照政府的有关规定,支持和鼓励弱势群体自主创业,把政策落实到基层,维护和优化就业弱势群体自主创业所必须的政策环境。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城市就业弱势群体自主创业的小额贷款制度,为弱势群体创办小型或微型企业、家庭作坊、社区服务业、个体经济及其他自我创业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4.完善政治参与。政府应充分考虑弱势就业群体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社会公共政策,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使政府相应的社会政策和管理更加符合这一群体的意愿和反映实际情况。具体政策措施包括:(1)健全和完善选举制度。有针对性地对选举法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进行修改,增加有关竞选内容,增加选民对候选人了解的透

12、明度使选举过程真正能够反映和体现选民意志,使弱势就业群体能够在城市社区充分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选好自己的代言人。(2)完善弱势群体对立法的参与制度。当涉及有关弱势群体利益直接密切相关的法律草案,要提交他们讨论。讨论法律草案的过程,是公民参与立法、参与政治的极好方式,是充分反映民意、体现民意的过程,也是向公民宣传、普及法律知识的过程。(3)健全和完善公民信访制度、监督制度等。对社会弱势群体来说,尤其重视信访制度,因为法律诉讼渠道成本相对较高,而信访的成本相对较小,即使解决不了问题,也使社会弱势群体的意见和怨气能有发表的地方,还起到了社会减压阀的作用。(4)采用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吸收弱势群体中的优

13、秀分子。各级党团组织应该采取多样化的组织方式,吸收弱势就业群体中优秀人员进入各级组织,为他们表达自身意见提供良好的渠道。 参考文献: 1侯志阳.转型期就业弱势群体的困境与出路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2李斌.市场推进下的中国城市弱势群体及其利益受损分析J.求实,2002,(5). 3刘纯明,孔恩阳,王栓茂,严定国.重庆市城市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2). 4李娜.社会转型期城市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探索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5,(6). 5孙迪亮.社会转型期的城市弱势群体特征成因及扶助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责任编辑 陈丹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