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脱贫方案.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691521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村脱贫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村脱贫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村脱贫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村脱贫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村脱贫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村脱贫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脱贫方案.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5村脱贫方案 一、 基本情况先进村是红丝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45公里,地域面积为46.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40亩,其中田1920亩,土5120亩,人均占有耕地1.97亩。全村辖有四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1120户,3989人,其中农业人口3056人,占总人口的91.9%。其中具有劳动力2142人,占总人口的61.4,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1089人,2013年至今我乡贫困户581户2360人,其中:扶贫户126户451人,扶贫低保户215户955人,低保户236户635人,五保户4户4人。二、指导思想围绕全面实现减贫摘帽,找准贫困人口贫困的差距,精确瞄准贫困人口增收,有效解决贫困

2、人口脱贫致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以“产业致富、创新强乡”为主线,以增强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按照“一户一法”和“一村一策”的要求,积极帮助有发展意愿和发展潜力的低收入农户实现增收,扎实推进减贫摘帽工作,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三、工作目标通过2015年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抓好“六个一”产业使我村完成220人脱贫。四、帮扶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农户自愿的帮扶原则。根据新一轮贫困信息采集识别的扶贫户及扶贫低保农户自愿发展需求分类给予帮扶,在政策、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努力提高就业技能,增强致富能力。坚持分类施策、动态管理,重点扶持低收入农户发展投资少、周期短、见

3、效快、效益好的致富项目,实现脱贫目标。帮扶全过程做到全面、公开、透明,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五、帮扶范围及帮扶方式(一)帮扶范围。全乡30户扶贫户,31户扶贫低保户。(二)帮扶方式1、采取一般干部帮一带一户,副科以上帮一带两户。2、通过产业方面的扶持,使农户达到增收目的。3、生态移民方式将国家级保护区内的农户搬迁到集镇。4、加大对农户“六个一”产业技能培训。5、加大对人居环境改造,危房改造的投入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一)基础设施建设状况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为这一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拉开了村村通油路建设序幕。(二)社会事业发展状况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

4、业取得新发展:民生保障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以农村危房改造建设为重点,加大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狠抓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全村的低保人口721人。教育事业取得较大成就,“两基”通过“国检”验收,义务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医疗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完善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启动了农村合作医疗。人口保持合理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三)生态建设及人居环境状况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小流域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取得成效,加强了饮用水源保护和保护区周边污染源的整治。人

5、居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四在农家建设,进行改厕、改灶、改圈,院坝硬化实施,实行村庄整治,亮华了村庄环境。(四)第三产业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全村经济以农业为主,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马铃薯、红薯,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后续支柱产业以茶叶、畜牧业为主。2014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107吨,人均粮食占有量518公斤,农民人均纯收6104元,比上年增收1454元。总体看,我村“十一五”规划实施成效显著,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但是,我村依然是一个欠开发、欠发达程度较深的地区,以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为主体,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财力落后,贫困面大。社会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地

6、区经济水平低:我村农业人口多,城市化水平低,农民收入低,农业人口占了96%,大部分农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交通、通讯、电力、供水、灌溉虽然增加了投入,但基础设建设还有待完善。交通运输渠道单一,等级低,密度小,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的设备老化,没有形成专业化管理;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水平低,规范化专业市场数量少,市场功能单一。3、信息化水平低: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市场主体只能通过有限途径在极小范围内获取市场信息,导致产品无法商品化。第三节 贫困现状及贫困原因分析扶贫部门下达减少贫困人口的任务后,通过认真落实小额信贷、村级互助资金等扶贫开发到村到户措施和增加扶贫投入,以实施项目

7、为载体,积极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开展抗灾自救,大力发展以种草养畜为主的生态畜牧业、生态茶产业等产业化项目,积极实施“雨露计划”、“整村推进”、“粮食增产工程”,全年减贫计划得到了完成。但是,我村仍然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全村总人口4283人,其中贫困人口750人(新标准),占该村总人口的17.5%。我村的贫困有如下特点:1、贫困的覆盖面大,贫困程度深:我村以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为主体,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财力落后,贫困面大,农民人均纯收入6104元。按照新的贫困线标准,我乡农村人口人均纯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扶贫开发人群750人,贫困发生率为17.5。2、贫困

8、人口主要是农村人口,城乡差距大。农村是扶贫的主战场。我村2014年有贫困人口1200人,98%都是农村人口。3、贫困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在区域上具有惊人的相互覆盖性: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以下贫困人口的区域分布情况表明,少数民族地区仍是我村农村贫困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4、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共存:在扶贫工作中,许多专家谈到了输血与造血的扶贫方式,就是因为该存在着严重的精神贫困,从而阻碍了对物质贫困现状的改变。5、存在返贫现象,显示了扶贫任务的艰巨性。返贫的诱因主要是因病返贫和因灾返贫。贫困的原因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素质低: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人口的素质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人口素质都

9、很低,成为了贫困陷阱的源头。鉴于此,必须把提高人口素质作为扶贫工作中的重点,坚持以初中、高中毕业后未入学的“两后生”为重点对象,狠抓了产业化项目建设及各类实用技术培训。2、经济发展短期化:在经济发展及规划中,各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看到眼前的短期利益,缺乏长远的打算。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了加强,但仍然处于落后状态。产业发展规划也是呈现零散化、零碎化的特征。3、自然环境的限制。大量的耕地主要分布于河谷阶地、低山河谷,低山丘陵或剥夷面、低中山山脚、山腰及山谷盆地和断陷盆地等地面。可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虽然多,但多为坡地、岩石山地。不仅土质不好,而且旱灾和洪涝灾害频发。4、制度性的限制。从我村现状

10、来看,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封闭的经济状态,生产力水平低下,思想观念落后,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导致长期收入水平很低,处于贫困状态的地区和人们,其储蓄和购买力都不足,以致于投资不够和投资需求不足,进而导致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低下,影响人们的收入水平。5、产业关联性差,产业化程度低,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全村应该依托资源优势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地区,但由于所处地理、人文环境相似,其产业结构布局大致相同,区域内农产品差异度低,相似的农特产品没有形成产业“一体化”机制,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第四节 有利条件、不利因素(一)有利条件1、党中央、国务院和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政策好。国家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更

11、加注重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着力推进统城乡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地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我村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契机;中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并正在研究制定今后十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2、外部环境明显转好。国家推行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和新的十年扶贫纲要。3、我村水果林、茶叶、中药材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各种后续支柱产业基地发展较快。村委以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绿色特色产业之村”为目标,大力发展油茶、中药材、魔芋等特色产业,努力构建干果产业带、油茶、中药材和魔

12、芋产业带。4、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得到加强。新阶段以来,特别是“十二五”时期,在县委一系列工程建设带动下,农业基础设施步伐加快,我村沼气池、小型农田水利、人饮工程、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不断加强,交通网络的构建,使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可能,加大了农产品商品化的步伐,为扶贫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二)不利因素1、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很多,将对村乡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2、自我发展能力还不强,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的压力加大。从输血的扶贫方式转为造血的扶贫方式尚有难度。3、人才匮乏,技术落后,劳动者素质低。大量的贫困人口陷入贫困的陷阱,教育和培训的需求很大,如何留住本土人才也是一大难题。4、基础条件

13、仍然滞后,由于对内对外的大交通格局尚未形成,工程性缺水问题未根本解决,仍制约着扶贫工作的开展和影响着大量贫困人口的生活;5、虽然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贫困人口有所减少,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情况有所改善,但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很突出。6、区位条件差。交通滞后,现有公路承载能力较差,交通运输成本高,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难,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境内山多田少,且多系陡坡高山,田多系贫瘠的干旱田、冷浸田。第五节 发展潜力及主要途径1、发展潜力(1)生态条件优越,自然条件适合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有利于大力发展干果林、中药材、魔芋等特色产业以及畜牧业。(2)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发展牛羊等食草动物的

14、理想区域。(3)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村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全村产业除了烤烟外,优质干果林基地、茶叶基地初具规模,油茶产业正在大力增户扩面,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群众的市场意识明显加强。2、主要途径(1)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并举。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目标,把产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地方特色,实行产业结构调整与打造环境生态并举,配套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方略,采取“项目带动、政府协调、群众参与、社会帮扶、金融支持”战略,重点搭建好新的产业发展平台,在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逐步融入社会化大生产领域。(2)实行产业化扶贫。依托地方优势资源,按照“开发式”、“参

15、与式”扶贫模式,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继续以干果林、油茶、绿茶、中药材、魔芋、蔬菜等特色产业为核心,加大培育特色产业种植基地的力度,加大以生猪和牛羊的扶持力度,走规模发展、集约经营之路。积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有目的、有计划地抓好经合组织建设,大力培育经纪人,发展营销大户,建立产业协会,引导广大农民走向市场,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实现特色产业流通增值。(3)实行“突出重点、整村推进”。把“突出重点、整村推进”作为“十二五”时期我村扶贫工作的重点项目和主要工作内容。以解决贫困人口脱贫为重点,以发展产业为核心,以产业区域为战场,本着“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讲求实效”

16、的原则,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责、各尽其责、各记其功”要求,实现各种资源和各类资金的整合利用,努力实现全乡协调发展。(4)开展劳动力培训与转移。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多种渠道,大力开展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培训。以“雨露计划”等项目为载体,开展短、中期为主的技能培训,在确专项培训资金全部用于贫困劳动转移培训的基础上,再争取县级资金,加大培训投入。(5)继续实行搬迁扶贫。对居住在边远山区、地质灾害、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的特困人口,在2014年实施移民搬迁12户的基础上继续实施扶贫搬迁,把扶贫搬迁与贫困户的危房改造相结合,加大搬迁扶贫的支持力度,在办证上

17、级补助资金足额到位的基础上,争取部门配套资金,减免有关费用,解决好搬迁户耕地、子女上学、户口迁移、饮水、用电、治病等生产生活困难,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6)加强信贷扶贫。按照小额扶贫到户信贷贴息资金“扶贫到村、扶持到户、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要求,加大信贷扶持产业的力度,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产业,促农增收”的原则,积极探索到户扶贫信贷资金扶持发展产业扶贫模式,加大对干果林基地、中药材基地、蔬菜基地以及猪、牛、羊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的扶持,引导贫困户走发展产业化扶贫的路子,实现农民增收。第二章 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第一节 总体思路以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

18、会及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大扶贫的要求,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以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奔小康为目标,以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农民劳动素质为重点,坚持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人居环境改善与自然生态修复结合、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配套相结合,统筹规划,通过水、电、路、气、房、科、教、文、卫、计(生)、保、环境整治及生态建设全面治理,促进贫困区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第二节 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在“十二五”期间,贫困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减少6.5%以上;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

19、于全乡平均水平,达13%以上。把扶贫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向绝对贫困发起全面“总攻”,到2020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二)具体目标1、以提高人口素质为根本,着力提升农户发展能力。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缓解发展差距作为奋斗目标。2、以产业发展为主导,努力增加贫困农户收入。把尽快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3、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争取国家扶持政策,解决基础设施等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瓶颈障碍因素,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安排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发展、土地整治、人口发展、生态和人居环境等投资项目时,要

20、优先照顾贫困地区,并采取切实措施,进上步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4、以生态建设为抓手,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目标,把产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地方特色,实行产业结构调整与打造环境生态并举,配套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第三节 发展重点我村“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的扶持对象是全村3869个农业人口,重点是2010年底“两项制度衔接”贫困农户信息管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58人。重点突出加大少数民族聚居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开发力度,增强石漠化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治理发展,继续对实施易地搬迁扶贫地区的建设,同时,根据产业区域开发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适时调整区域。第三章 重点项目

21、建设内容、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全乡“十二五”规划结合本乡实际情况,以基础设施、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社会事业、生态建设为辅,共规划95个项目,规划资金9334万元。第一节 基础设施建设(一)村庄规划及建设推进行政村附近区域新农村建设。加强村寨规划整治,突出仡佬民族或*北民居建筑风格,合理安排好村寨规划区范围内的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业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及公益事业。结合小集镇建设实施移民搬迁,2011至 2015年搬迁55户,规划投入资金220万元。2015年移民新村建防洪堤建设项目1处,需资金300万元,改善居住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频发的贫困人口的居住环境,2012

22、至2015年客车站、烟叶站至场上集镇硬化面积9000,先进移民新村集镇建设,集镇1000米,开挖土方80000方,建设街道、商铺、住宅等,规划投入城建贷款资金400万元。(二)水利及其本农田建设全村安全饮水610户,规划资金183万元,分别在2011至2013年实施;新建三小工程1处,规划资金150万元, 2014年实施;新修河堤7公里,规划资金140万元,在2014年实施; 新修防洪渠道2处,需资金210万元,分别在2013至2014年实施;新修水渠9公里,规划资金90万元。2015年先进、土内土地治理1000亩,规划资金350万元。(三)电力保障及农村能源建设1、实现农村电网改造,改善电网

23、基础设施,提高电网质量,保证人民用电需求。2012至2015年改造电网输电线路90公里,规划资金180万元,增容变压器,保证用电保障。2、加强新能源开发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促全乡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2011至2015年实施农村沼气池建设400口,规划资金120万元。(四)道路建设加强交通建设,打破瓶颈制约,使全村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实现组组通公路。1、通村公路2011年新建通村油路10公里,规划总资金500万元。2、通组道路2011至2013年新建通组油路28公里,规划总资金980万元。3、机耕道2012至2013年新修机耕道15公里,规划总资金300万元。4、村内公路2013至2015新修

24、村内公路17公里,规划总资金595万元。(五)农村危房改造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树立农村新风貌,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全村范围内实施危房改造80户,规划资金60万元。分别在2011至2015年实施。第二节 社会事业(一)教育发展(义务教育、职业教育、转移培训)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育教学环境,巩固两基教育成果。“十二五”规划学校食堂、图书室、教学楼及幼儿园建设2500平方米,规划资金248万元,分别在2011至2015年实施。学校场地硬化3000平方米,规划资金24万元,在2014年实施。2011至2015年实用技术培训10000人次,规划资金50万元。(二)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建

25、设,提高干部群众的文化素质,构建和谐红丝,2012至2014年建设文体活动室1个,老龄活动室1个,综合服务室1个面积600平方米,规划资金84万元。(三)卫生事业2012至2013年实施规划村级卫生室1个,卫生院改扩建设1处面积1000平方米,规划资金140万元。(四)计划生育围绕国家“一、二、三、四”工作要求,按照“推进两个统筹、实现三个注重、做到四个结合、落实五个到位”的总体思想,不断加快人口计生机制和体制创新,健全人口和计生行政管理、技术服务、群众自治工作体系,完善依法管理、优质服务、利益导向及人口计生人才职业化,争取到“十二五”末,人口自然增长率同比降低0.5,分别在2011年同比降低

26、0.1;2012年同比降低0.1;2013年同比降低0.1;2014年同比降低0.1;2015年同比降低0.1,规划村级计生室1个,面积200平方米,规划资金28万元,在2012年实施。(五)社会保障(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财产保险等)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农村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农村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全面覆盖。到201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覆盖率100%;到2015年全乡贫困人口全部享受农村低保;到

27、2015年全乡农村养老保险人数达50%。第三节 产业发展(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或拳头产品)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建设标准化畜牧养殖基地、标准化干果种植基地、鲜果基地、中药材基地,以此推动全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种植业2011年至2015年高产示范种植玉米5000亩,马铃署高产示范种植5000亩,规划投入资金250万元;种植核桃干果水果2000亩,规划投入资金90万元;2012至2015年核桃、金银花苗圃种植300亩,规划投入资金600万元,2011年至2015年种植魔芋2000亩,规划投入资金220万元;2011年至2015年建设蔬菜大棚5000(),规划投入资金30万元

28、;2011年2015年种植中药材4200亩,规划投入资金336万元。(二)养殖业2012至2015年养殖基础母羊3000只,种公羊150只,配套圈舍种草,规划投入资金168万元。建3个商品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圈舍5000,购小猪4000头,规划资金100万元。建2个母猪繁育养殖小区圈舍1000,购能繁母小猪2000头,规划资金50万元。建2个商品牛养殖小区圈舍1000,购牛300头,规划资金100万元。建3个蜜蜂养殖村购桶4000个及相关设备,规划资金80万元。(三)乡(村)旅游业结合我村实际,2011至2015年暂无规划,2015年后再规划旅游业。(四)加工业2011至2015年新建加工厂2个,

29、其中茶叶加工厂和中药材加工厂各1个,规划投入总资金48万元。(五)市场物流业2011至2015年建农贸市场2400平方米,其中农新产品市场600平方米,茶青市场1000平方米米,畜牧市场800平方米,规划投入资金96万元。2011至2013年建设农家超市6个,规划投入资金18万元。2012至2013年建设野生蜂蜜、中药材合作组织各一个,规划投入资金10万元。(六)劳务经济2011至2015年产业化技能培训2000人,其中转移1000人,培训示范户100户,规划投入资金170万元。(七)其它2011年2015年实施一户一策资金补助300户,规划投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86万元,发放小额户800户,发

30、放小额贷款800万元,规划投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20万元。第四节 环境整治及生态建设(一)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人民生活坏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灶、改厕、改圈420户,规划资金210万元, 2011至2015年在全村实施。2011年地质灾害治理,规划资金120万元。(二)污染治理坚持“统一原则、优化结构、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突出重点、综合防治”的原则加强环境综合治理。2012至2015年建村内垃圾处理场1个,投入总资金50万元;污水处理2处,投入资金20万元。(三)石漠化治理2015年结合我村实际,在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时进行种草,种植干果时,进行石漠化治理5000亩,规划资金100万元。(四)

31、环境绿化美化2013年移民新村集镇“三化”建设,绿化(绿化带1000米、广场800平方米)、硬化12000平方米、亮化,规划资金180万元。(五)退耕还林(草)2011至2015年巩固退耕还林(草)7000亩,规划资金1400万元。第四章 保障措施第一节 组织保障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先进村“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由村同意组织实施,为全面完成所规划的各项任务,实行村级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村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分设产业项目实施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实施组、环境及生态项目实施组,三个小组在村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二是明确责任分工。对规划中确定的

32、目标任务,村委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每年需要重点推进的重大项目,落实到牵头责任单位,领导干部带头包村包户,干部积极参与,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第二节 资金保障一是力争国家扶贫资金稳定增加。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扶贫开发工作十分重视,国家安排的扶贫资金总量每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加。我村要抓住这一有利机遇,及时向上报告全村扶贫开发工作的特殊情况,求得国家、省、市、县加大对我村的资金投入。二是积极调动贫困群众自筹资金。按照参与式扶贫开发的原则和采取“一事一议”等办法,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园、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增加扶贫总投入。三是组织和引进社会扶贫资金。把

33、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作为落实“六个一”工程的重要来抓,通过政府推动和项目带动,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协调好金融机构,落实好全村干部扶贫帮困的责任,有效激活社会投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四是强化资金管理。严格按照确定的资金投向、使用范围,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使资金真正发挥“启动内力、根治贫困”的基础性作用。严防贪污、挤占、截留、挪用扶贫资金,确保贫困群众真正受益。第三节 机制保障一是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切实履行好本规划实施,首先由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自觉接受村民代表大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以保障总体规划的落实和实施;其次是将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纳入本村年度工作计划,逐年推进;其三是

34、通过专项规划,有序落实总体规划中的项目。二是建立信贷担保机制。为推进产业发展,为企业和基地种植农户提供充裕资金,建立干部及村民互助的贷款担保机制。三是建立考核机制。签订责任状,将每个阶段具体工作目标量化,项目按照包保责任“定人、定点、定户”,将每项工作落实到人头。第四节 技术保障技术保障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引进、聘请和培养农业科技人才,负责对农业产业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的指导服务。二是抓好产业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强化培训,使绝大部分劳动力转变为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动技能型人才。三是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多方面、深层次的宣传教育,时间锻炼,使部门、村干部充分掌握基本技术,为当地发展起到出谋划策、技术指导的作用。四是大力培养农民经纪人,培育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敢闯市场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专业合作经营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