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变革迫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变革迫近.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变革迫近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一个值得商业银行关注的政策信号。作为这个信号的配套措施,一次性调高100个基点的准备率只是第一波紧缩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下一次加息将很快到来。2006年到现在,是商业银行经营的黄金时期,不仅体现在行业总体景气度提升,而且具体到大、中、小各类型、各地区的商业银行股东和银行职员们,几乎都感受到了业绩增长、福利提升的好处。不过,当我们去翻看历史书的时候就会发现,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在未来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将可能长得超乎目前的预期,商业银行要着手解决原有经营模式的问题了。商业银行目前的主要收入来自利
2、差和中间业务收入。也许有人会说,紧货币的政策措施如果可以拉高利率,有可能使收窄的利差重新放大,对银行经营是有好处的。事实上,宏观政策不能被过于简单化地理解。且不论是否紧货币一定会放大利差,当投资总量收紧,必然令有关行业、企业受到影响,银行中长期贷款劣化的问题可能会变更加严重。以目前银行对房地产信贷的投放总量来看,一旦房地产行业利润空间收窄、盈利能力下降,商业银行的有关资产质量很可能出现下降,不良资产“反噬”利润的强度不容忽视。目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除农业银行以外基本都实现了两地上市,内外部的评论主要从补足资本金、公司治理等角度来称赞改革的成果,不过,如果过度简化上市的目的,则可能令上市的效果严
3、重打折。甚至可能十年之后回头审视,会质疑银行上市的必要性。简单的补足资本并不是长久之策,事实上,如果审读上市银行报表,从上市以来资本充足率逐季度降低的情况并非个别。利用好资本市场平台、提高治理水平、转变经营模式应是不可偏废的。说得透彻些,如果银行的经营模式不改变,银行经营的抗周期能力就不可能真正加强,那么,经过补充的资本金也会逐步随着资产规模扩大而被摊薄,遇到资产质量波动,坏账率又会提升,重新掉进以前的问题循环中。经营模式不发生质的变化,治理水平的提升就是一句空话。也许有些人会认为,中间业务大幅增加说明银行的盈利路线正在增多。其实,细看中间业务构成就可以发现,有关增长主要得益于资本市场的吸引力
4、增加。民众理财意识觉醒初期,银行中间费用获得超预期增速毫不奇怪。但是,这种增速如果能够维持一年以上,那才是真正奇怪的事情。从这个角度讲,经营模式转变不是掰指头数数字,更不是靠天吃饭、靠非理性繁荣吃饭,除了目前有的新批金融租赁业务,业务协同、资源共享、业务链条的衔接都是银行需要做的。大银行有大银行的优势,而小银行也有小银行的市场。整个比较流行的词儿来说,就是“谁都会有机会”。从国际经验来看,商业银行并非一个高增长的行业,这就意味着,在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出现的银行业务容量急剧膨胀很可能只是一个短期的例外。已经有有识之士指出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偏高掩盖了股本回报率偏低的问题,但是,从大的发展趋向上看,传统银行业务已经达到了增长的临界点,应该是一个争议不大的命题。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判断,也正是因为面临新一轮紧缩货币政策启动的时点,商业银行更应该充分考虑未来的增长策略,把创新经营模式作为一个具体扎实的策略方向进行探讨和执行,“多算胜,少算不胜”,“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今天的上市银行而言,都可算是有价值的古训,不能非等到业绩出现拐点时再临时报佛脚,因为资本市场的货币选票从来都是具有极强预见性的。在业绩增长率可能出现拐点之前做好准备的银行,就容易获得市场的赏识,而我们的这些银行家们开始放低姿态、重视市场反应的态度,也可以算是上市意义的新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