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江西的商业城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699940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时期江西的商业城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明清时期江西的商业城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明清时期江西的商业城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明清时期江西的商业城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明清时期江西的商业城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清时期江西的商业城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时期江西的商业城镇.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明清时期江西的商业城镇许 檀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北部为鄱阳湖平原,中部南部为丘陵山地。赣江发源于省境南端的南岭山脉,自南而北流经南安、赣州、吉安、临江、南昌、建昌等府,汇抚、袁、信、修诸水入鄱阳湖,北接长江。赣江全长700余公里,纵贯全省,流域面积83万平方公里,达全省面积之半,是江西最重要的通航河道。谭钜生等江西省地理第44页,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位于江西南部赣粤边界的大庾岭,又称梅岭。自江西越大庾岭而南,至广东南雄入浈水,沿北江可直抵广州;江西一侧,在大庾岭脚下的大庾县即可入赣江水系,顺流而下抵鄱阳湖经长江转大运河,可达京师。故大庾岭自古即为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要道,也是沟通珠

2、江水系与长江、运河等主要水道的重要枢纽。江西四面环山,东部武夷山脉沿赣闽二省边界绵亘数百公里,西部罗霄山脉耸立于赣湘边境,南端以大庾岭与广东为界,东北有怀玉山脉,西北有九岭山和幕阜山分别构成与邻省的天然屏障。仅九江府最北部大约100公里有长江流经,并隔江与湖北、安徽为界。就整体而言,江西的交通条件并不理想。但明代禁海,清代自乾隆二十二年实行独口通商,特殊的历史条件使大庾岭商道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成为南北贸易的重要干线,江西也因此成为全国商品流通的必经之地。在这条商路沿线,陆续形成了一批繁荣的商业城镇。如九江、赣州、大庾、樟树、吴城、河口、玉山等,这些城镇在明清时期全国的商品流通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3、。下面分别述之。 (一)九江九江位于长江南岸,地处长江中下游之交,上通川楚下至江浙,又是鄱阳湖和赣江水系与长江的交汇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九江在历史上开发较早,汉代即已建城。明清两代九江均为府城。嘉靖时该城共有18坊,大街8条,火巷28条,其中分布于西门之外的有5坊3街20巷嘉靖九江府志卷2,坊乡。,在沿江一带形成一大片港口商业区。龙开河口,在九江府城西一里余,河面宽阔,纵深长,嘉靖间在河口两岸修建石砌码头,“长六十余丈,宽二丈,上砌二平台,随舟往来抵泊”,是九江最重要的港口码头。此外,溢浦港、女儿港、小港等也都是船舶往来停靠之所。孙述诚主编九江港史第5455页,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出版。

4、九江关设于明代景泰元年,是明代八大钞关中唯一设在长江上的。万历年间其税额为25000两,占八大钞关税收总额的73;天启时为57500两,占总额的120。参见许檀明清时期运河的商品流通表1,载历史档案1992年第1期。清代康熙年间九江关税定额为153000余两,乾隆时增至320000余两,嘉庆间再增至539000两,康熙大清会典卷34,关税;道光户部则例卷39关税等。是清代前期长江各关中税收最高的榷关。表1是嘉道年间九江关征收税额的统计,请参见。经由九江关流通的商品以粮食、竹木、食盐、茶叶等项为大宗。粮食,是经由九江关转运的最大宗的商品。九江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从湖广、四川输往江浙的米谷均需经由

5、九江,江西本省米谷也多由此输出。“江广为产米之区,江浙等省采买补仓,江西之九江关乃必由之路”。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关税档案(以下简称档案),详请参见许檀清代前期的九江关及其商品流通,将在历史档案刊出。江西粮食在明代即有输出,清代前期数量更大。如乾隆三年江广岁熟,“米价不过九钱一两不等”,而江浙等省歉(资料来源: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关税档案、 经济研究所藏钞档。,注:以上各组数据中间略有缺年。)收,米价每石售至一两五六钱不等,商人“贩米一石可获利三四钱”,故贩卖者多,自乾隆三年八月至四年四月8个多月中过关船只达53032只,共征收税银312934两零。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关税档案(以下简称档案),

6、详请参见许檀清代前期的九江关及其商品流通,将在历史档案刊出。江西粮食也有时溯江而上输往湖北,如乾隆五十年秋楚省被灾,半个多月即“从江西贩去米谷约有数十万石”。清高宗实录卷1238,乾隆五十年九月。木材、竹料,是建造房屋、制造交通工具、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重要原料。我国木竹资源主要分布在云贵、四川以及湘赣山区。云贵川湘所产木材顺长江而下至九江,赣南山区的竹木则由赣江经鄱阳湖入长江东下,转销江南及华北平原。档案记载称,九江关税“惟木税最大,船税较轻”,“木由川楚及本省之吉、赣等府,商人扎簰贩赴下江发卖”。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关税档案(以下简称档案),详请参见许檀清代前期的九江关及其商品流通,将在历

7、史档案刊出。乾隆四十二年该关因“木簰木把加多,是以税多于前”;五十一年则因“木簰木把比往年短至一百数十余号”,以致关税减少。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关税档案(以下简称档案),详请参见许檀清代前期的九江关及其商品流通,将在历史档案刊出。食盐,也是九江关税收之大宗。由九江过境的食盐主要是销行湖广两省的淮盐,乾隆年间“每年正额七十八万余道”,清高宗实录卷1305,乾隆五十三年五月。以每引364斤计,总量达28亿斤。这些淮盐溯长江经九江而抵汉口,然后分销湖广各府。茶叶,也是经由九江关的重要商品之一。茶叶多来自福建武夷山区和本省的鄱阳湖产区,其流向大致有二:北路主要销往西北边疆和俄国,武夷茶在河口镇装船顺信

8、江而下至鄱阳湖,穿湖而过出九江口入长江,然后溯江而上抵汉口,转汉水至樊城(襄樊)起岸,经河南、山西抵张家口,再由张家口转运俄国。张正明晋商兴衰史第274页,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东路则由长江而下至上海并转输欧美各国,这后一路在鸦片战争以后发展迅速。此外,江浙绸缎布匹溯长江至中上游地区,洋广杂货由大庾岭商道入鄱阳湖转中原各省,以及江西本省所产瓷器、纸张、夏布、药材多输往汉口、重庆等地,均需经由九江转输。(二)赣州赣州位于江西南部,古称虔州。章、贡二水在此合流为赣江,然后直下鄱阳湖。赣江纵贯全省,为江西省内最重要的商品流通干线。唐宋时代,赣州已是大庾岭商道上重要的转运枢纽,“广南金银、香药

9、、犀象、百货,陆运至虔州而后水运”。宋史卷175,食货上三。明清两代,赣州均为府城。涌金门至建春门内外沿江一带是赣州商业最繁荣的地区,瓷器街、米市街、棉布街等都集中于此;乾隆赣县志卷3城地;同治赣州府志卷首,府城街市全图。商贾辐辏,船舶往来,“或棨戢之出入,或钱贝之纷驰,从朝至暮攘攘熙熙”。乾隆赣州府志卷16,濂溪书院赋。赣州,是江西通往广东的重要税关。档案记载:“江右一省额设二关,赣关抽收江粤往来商税,九江关抽收江楚往来船税”。档案:乾隆14年5月19日唐绥祖折。赣关之设始于明代中叶,其关厂原设于涌金门外的龟角尾,即章、贡二水合流之处。后改“于东西二桥并设盘掣”,东桥在建春门外,临贡水;西桥

10、在西津门外,滨章水。清沿明制,仍在东西二桥设关,“凡客船泊江干,先将货物开明赴关投报,税五两以下者买小单一张,五两以上者买大单一张,照单估算应抽税若干,兑讫,次日盘验放行”,此谓正税;如货物零星琐细,在一两五钱之下则“不必买单,当关投税,即为之照验放行”,是谓临税。税则刊刻本榜立于关口,以便利商民,并防止关吏为奸。乾隆赣州府志卷18,关榷;乾隆赣县志卷8,榷关。明代赣关“每年盐税、杂税共银三万两”。清初赣关定额为35000两,康熙年间增为41000余两,乾隆时再增至90000余两,嘉道间略有减少,额定为84000两。乾隆赣州府志卷18,关榷及各朝大清会典。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实行独口通商政策,至

11、道光二十年被迫开放五口,其间的80余年是大庾岭商道贸易最盛的时期,也是赣关税收最高的时期,每年征收税银810万两,最高曾达12万两。表2是乾隆年间赣关税收统计,请参见。表2 乾隆年间面关税收统计 年 份 税额(两)乾隆元年一10年平均 91516乾隆11年一20年平均 96256乾隆21年一30年平均 97180乾隆31年一40年平均 103391 乾隆41年一50年平均 102167乾隆51年一60年平均 102195 资料来源:据廖声丰硕士论文清代赣关研究 (打印稿)附表统计。 注:各组数据中间略有缺年。经由赣关流通的商品种类繁多,而以茶叶、生丝、洋广杂货为大宗。由赣关输往广东的商品以茶叶

12、、生丝为最大宗。清代前期每年从广州出口的商品中,仅茶叶、生丝及丝织品三项价银即达一千数百万元,占出口商品总值的6080。据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一),第254255页计算。茶叶,来自福建、安徽、浙江,丝及丝织品主要产自江浙。与赣关相邻的广东太平关所征商税也可反映赣关商品的过境情况。如乾隆十八年太平关关税中,湖丝一项即征收税银12272两,浙茶征银4049两,合计为16321两;乾隆十九年湖丝征银13799两,浙茶征银6840两,合计为20639两;乾隆二十年“内地之浙茶、湖丝等项共收税银”23460两。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11辑,乾隆20年4月初2日广东巡抚鹤年折;档案:乾隆24年5月2

13、5日广东总督李侍尧折。这些商品无疑都是经由赣关入粤的。乾隆二十二年的独口通商政策限定丝、茶等货须由内陆运赴广州出口,不许绕走海路,经由赣关转输的生丝、茶叶数量当会更多。由广东输往江西的商货主要有广东所产蔗糖、果品及进口洋货。档案记载称:“赣关税货以湖丝、茶叶为大宗,其次则洋货广货”。钞档:光绪3年6月20日江西巡抚刘秉璋题本。果品、蔗糖明代即大量从大庾岭入赣,广东新语记言:“顺德多龙眼,南海、东莞多荔枝”,“每岁估人鬻者载以栲箱,束以黄白藤,与诸瑰货向台关(即大庾岭)而北,腊岭而西北者,舟船弗绝也”。又,“广州望县,人多务贾与时逐,以香、糖、果箱、铁器、藤、蜡、蕃椒、苏木、蒲葵诸货,北走豫章、

14、吴浙,西北走长沙、汉口”。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5,木语;卷14,食语。清代数量可能更多。如乾隆十八年太平关关税中,糖包征银7010两,枝元征银3248两,合计为10258两;乾隆十九年糖包征银6574两,枝元征银2809两,合计9383两。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11辑,乾隆20年4月初2日广东巡抚鹤年折。不过,这些糖、果并非全部输往江西,其中一部分过大庾岭入江西,也有一部分由骑田岭入湖南。广东进口洋货主要有哆罗、哗叽、羽毛、纱缎等纺织品,香料、铅锡以及犀角、象牙等等,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入江西经赣关转销各地。江西本地产品经由赣关输出的则有桐油、茶油、瓷器、木材、烟草、纸张、夏布、粮食等等。桐油、茶油是

15、赣南的一大特产。赣州府志记载:“茶桐二油惟赣产佳,每岁贾人贩之他省,不可胜计,故两关之舟载运者络绎不绝”。乾隆赣州府志卷2,物产。赣关档案记载:“赣南所属各邑山场多栽桐、梓二木,秋成收取其实榨出油斤,系赣关上游土产,每年江浙客商前来贩买,经过该关,例应输税。自乾隆元年以来,历年油税自三千八百余两至九干六百余两不等,皆有册档可稽”。乾隆六年“桐梓大熟,出油甚广,每石止卖银二两二三钱”,商贩络绎前来,油税征银达11770两之巨,占当年赣关税收总额的10以上。档案:乾隆9年7月初5日两江总督尹继善折。木材,也是赣南输出的重要商品。赣关税则中竹木列有专项,清流木、草流木、杉木、皮槁木以及方板、苗竹、关

16、竹之类各有税则。乾隆赣州府志卷18,关榷。五口通商之后,丝、茶两项商品改由上海、九江出口,“洋货广货亦由轮船运入长江,不复经由赣郡”,赣关关税“仅赖本省所产杉木、白糖、茶油等项以及零星土产”。钞档光绪10年9月初2日,江西巡抚潘尉题本。瓷器,也是赣关输出的重要商品。景德镇所产瓷器,明清两代均大量出口。清代,广州新兴的“广彩”烧造业,从景德镇输入白瓷作为坯胎,“另雇工匠,依照西洋画法加彩绘”,再入炉烧制,“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此种瓷器,始于乾隆,盛于嘉道”。刘子芬竹林陶说,转引自陈柏坚、黄启臣编著广州外贸史(上),第319页,广州出版社1995年出版。无论成瓷还是白胎,均需由赣关过境,并

17、在此更换小船溯章水至大庾县过岭。建春门内的瓷器街,当就是这些瓷器储运销售及换载之所。经由赣关输出的粮食也有一定数量。明代赣州即有不少稻谷顺流而下输往省城南昌以及江浙,府志记载,赣州“颇饶稻谷,自豫章、吴会咸取给焉,两关转谷之舟日络绎不绝,即俭岁亦橹声相闻”。天启赣州府志卷3,土产。赣南米谷也有一部分向广东输出,乾隆年间曾因“该省商民多来贩买”,导致米价上涨。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21辑,乾隆29年5月28日江西巡抚辅德折等。此外,烟草、纸张、漆、葛布、苎布等也是赣南地区所产或经由赣关输出的商品。(三)大庾(今为大余县)大庾县,位于江西最南端,隔大庾岭与广东南雄州接壤。从县城至大庾岭仅25里,北来之

18、货由赣州溯章水至此起旱,陆路挑运过岭;南来货物过岭至县,入章水可直下赣江。这里是大庾岭商道江西境内的第一站。大庾,汉代属豫章郡,唐代属虔州,张九龄开凿大庾岭之后,其地位日渐重要。明清两代,大庾均为南安府府治所在。明成化年间知府张弼重修岭路,将县城南门直至梅岭的20余里山路全部“砌以石磴”,路宽一丈,更便利了商旅往来及货物运输。桑悦重修岭路记言:“质岭,两广往来襟喉,诸夷朝贡亦于焉取道,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乾隆大庾县志卷18,艺文志四。明代中叶大庾县城已相当繁荣,商贾聚于城外之水南,“市廛倍密,商贾辐辏”,遂于嘉靖年间修筑新城,将其与旧城连在一起。乾隆大庾县志卷19,艺文志

19、五。大庾县是赣粤两省商货的过载码头,该县小民多从事水路、陆路运输,以船户、挑夫为生计。驿使门外的梅岭路街直通大庾岭,小民“驴骡驮载,少壮担夫”,络驿于途。乾隆大庾县志卷19,艺文志四。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这样描述这条商道:“越过它要花一整天的时间,翻山的道路也许是全国最有名的山路”,“许多省份的大量商货抵达这里,越山南运;同样地,也从另一侧越过山岭运往相反的方向;运进广东的货物,也经由同一条道输往内地。旅客骑马或者乘轿越岭,商货则用驮兽或挑夫运送,他们好象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利玛窦中国札记第278279页,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清代的记载称“外国所需内地货物惟福建黑茶、安徽

20、绿茶、浙江湖丝三项最大,每年出口价值至四千余万两之多,其中脚费约计二千余万两。江西之广信、南安,广东之南雄、韶州,沿途船户挑夫藉此营生者不下数千万人”。 同治庐陵县志卷47,艺文志。1839年一个外国人详细描述了茶叶经大庾岭商道运往广州的状况:茶叶在大庾起旱,雇用挑夫挑运,“从大庾到广东省南雄州的始兴县,计程120华里,每箱茶叶都靠挑夫搬运过山,在山的两边有些类似驿站的地方,可以雇到挑夫”;“经常有大量的挑夫被人雇来运送茶叶以及货物、粮食、其他商品乃至旅客,翻越这座山岭。在始兴县再装船运至韶州府的曲江县,在这里再一次经税吏检查,然后转载上大船,沿北江运至广州”。 姚贤镐前引书,第一册第2622

21、63页。乾隆一道光年间从广州出口的大量茶叶生丝等商品,主要就是经由这条商道转运的。由于大庾县的重要地理位置,明清两代地方官对于维护商路畅通和保障小民生计均给予了特别的重视。明代成化年间,南安知府张迅曾多次在江西大庾与邻省南雄两邑间进行协调,最终以“中途博换”之例平息了双方的长期争端,使大庾县挑夫可与南雄共享利益,县民为之立祠祀之。 乾隆大庾县志卷18,艺文志四。清代乾隆年间,江西抚按大臣特别为大庾县规定了过山脚价:“大庾县,路通粤东梅岭,过山脚价每货百斤给钱一百文,每担百斤为率,两夫杠抬以一百二十斤为度,定限一日到彼交卸;如货难分拆,至一百四五十斤者,两日交卸。农忙寒冬每夫一名加钱十文。携带箱

22、笼每担七十斤,给钱一百文”。江西、广东两省大宪均下令将此项定制刊刻“木榜竖立通衢”,官货运输亦照“客货凭行发价”。西江政要卷2,过山脚夫议定脚价。县城东关的南安大码头是该县最重要的水运码头,船行船户云集于此。水路运输,商货雇船、船行取佣均有定规:“大庾县货客须用船只向凭过载行转向船行雇备,照例三分取用,相安已久”。嘉庆年间因船行肖同源等把持勒索,“每货一担多索钱十余文至二十文不等,又每担另取纸笔钱三文”,商民肖福利、丘和记等控至府衙,经知府审理,重申定制:1)货客需船,仍照旧例由过载行代雇;2)船行取佣“无论长行短驳,俱按船价每两三分,不得例外多索分文”;3)“货客住宿过载行,需用房饭及货纸笔

23、等费,悉照旧规给与”。并将此规定刊刻石碑立于南安大码头之畔。 嘉庆十年南安府大码头晓喻碑,碑文系梁洪生教授寄赠,特附笔致谢。(四)樟树镇樟树镇,明清属临江府清江县,位于江西中部赣江中游,扼赣江与袁江交汇之处。由樟树溯赣江而上越大庾岭可达广东,顺赣江而下过鄱阳湖可通中原诸省,由鄱阳湖转信江水道可抵闽浙,溯袁江而西,经新喻、袁州、萍乡至湖南醴陵入湘江水系可达洞庭湖。故樟树成为全省南北、东西通道的交汇点。樟树,古称溢阳,又名清江。洪武年间,明政府在樟树设巡检司,置税课局征收商税;宣德四年,户部所颁全国33个因为“商贾所集之处”而加增商税的城镇,该镇也名列其中。明宣宗实录卷50,宣德四年正月。万历年间

24、王士性的记载言:樟树镇“在丰城、清江之间,烟火数万家,江广百货往来与南北药材所聚,足称雄镇”。王士性广志绎卷4,江南诸省。清代,“樟树镇周遭十里许,水陆交冲,商贾云集,为南北川广药物所总汇,与吴城、景德、河口称江西四大镇”,“商民乐业,货物充轫,虽通都大邑无以复过”。 同治清江县志卷2,市镇;道光清江县志卷3,镇市。关于“江西四大镇”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如萧放明清江西四大镇的发展及其特点(载平准第五辑下)、梁淼泰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詹小洪硕士论文明清江西农村市场初探(打印稿)、刘石吉明清时期江西的墟市与市镇发展(台湾中央研究院第二次中国近代经济史会议论文

25、)、梁洪生吴城商镇及其早期商会(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l期)等,本文多有参考。樟树镇以药材加工和集散享誉全国。其药材业起源甚早,相传东汉著名道学家葛玄在镇东南之阁皂山采药炼丹,为樟树药业之始,葛玄被尊为樟树药业的鼻祖。唐宋时代,樟树已有“药墟”、“药市”之称,明代中叶发展为全国著名的药材加工和集散地,明代中后期至清末的400余年是樟树药业的鼎盛时期。樟树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樟树五千年(内部发行)第5963页。清江本地所产药材并不太多,绝大部分来自外地。各路药材“集于樟镇”,加工炮制,然后转销各地,民间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到樟树不灵”之谚。樟树镇全盛时有药材行、号、店、庄近200家,

26、其中本地商人开设的有百数十家,著名者如大源行、金义生行、茂记、德生源、义新美等。樟树药商字号资本最为雄厚,并多有固定的业务范围和经营路线,如“广浙号”专营两广、闽浙等沿海省份的药材,“西北号”则专营川、陕、冀、豫等地所产。汇聚于樟树的外地药商也为数众多,如四川的附片客、湖北茯苓客、广东陈皮客、福建泽泻客、浙江白术客、湖南雄黄客等等。新编清江县志第18719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樟树药商的足迹几遍全国,县志称之为“恒徒步数千里,吴越滇黔楚蜀无不至焉”。同治清江县志卷2,风俗。重庆、汉口、湘潭等是樟树药帮在外省的主要活动中心。这些药商从各地收买药材贩回樟树,加工炮制后再转运四方。如乾

27、隆五十六年琉球船只在福建购买大黄、川书等药材,据承买药材的行户供称,“各样药材,俱由江西樟树镇贩运来闽销售。但江西亦不产大黄。闻得陕西泾阳县为大黄汇集之所,转发汉口、樟树等处行销”。清高宗实录卷1382,乾隆五十六年七月。樟树镇也是赣江流域最重要的商货流通中心,药材之外,又有“江广百货”往来贸易。明代邑人熊化樟树镇记记言,镇“通八省之利,若杉材药物被服械器诸为民用者,百里环至,肩摩于途;皂矾赤朱,綦巾大布,走东南诸郡”。汇集于樟树的商货有木材、布匹、日用器具等,凡民用所需之物大多具备;本镇居民因多以经商为业,粮食不足自给,需从外地输入。乾隆清江县志卷28,艺文九。清代,樟树更成为江西全省的货物

28、转运中枢,由外省输入江西的货物汇集于此,通过赣江、袁江、鄱阳湖等水道转销南北及省内各府。清末商部大员傅春官曾追述嘉道年间该镇的商业盛况言:“(江西)市镇除景德镇外,以临江府之樟树镇、南昌府之吴城镇为最盛。樟树居吉安、南昌之中,东连抚州、建昌,西通瑞州、临江、袁州,货之由广东来江者,至樟树而会集,由吴城而出口;货之由湘、鄂、皖、吴入江者,至吴城而趸存,至樟树而分销。四省通衢,两埠为之枢纽。迨道光二十五年五口通商洋货输人,彼时江轮未兴,江西之贩买洋货者固仰给广东;若河南、襄阳、湖北汉口、荆州,凡江汉之需用洋货海味者,均无不仰给广东,其输出输入之道,多取径江西。故内销之货以樟树为中心点,外销之货以吴

29、城为极点。樟树、吴城帆樯蔽江,人货辐陵,几于日夜不绝。故咸丰以前江西商务可谓极盛时代。惟彼时省会,转视两埠弗若焉。”傅春官江西商务说略。木材也是樟树镇转运的大宗商品。县志记称“惟木筏、药材之利甲诸郡”。同治清江县志卷2,风俗。赣南山区的南安、赣州、吉安、抚州等府都盛产木材,顺赣江而下经樟树运往江南。如位于赣中丘陵区的抚州府乐安县流坑村董氏家族,拥有山林十余万亩,所出竹木由村边的乌江放下,至吉水入赣江,经樟树、吴城,销往安庆、芜湖、南京。清代,竹木贸易是该村主要的经济来源,也是维系其宗族数百年不衰的经济支柱,该村现存数十座宗祠多为嘉、道年间董氏商人所建。民国年间,该村仍有排工数百人,放排到吉水一

30、次可收入57元,到樟树10元,相当于一般长工年收入的数倍。邵鸿竹木贸易与明清赣中山区土著宗族社会变迁,南昌大学学报l995年增刊。此外,袁江流域各种农副产品如漆、苎麻、夏布等多由袁江东下经樟树镇外销。樟树本地所产以青矾、红矾为著,盛时有作坊近百家,年产量约5万担,主要销往苏浙闽皖诸省。新编清江县志第186187页。(五)吴城镇吴城镇,地处江西北部,鄱阳湖西岸,当赣江和修河二水入湖之处。修河为山区性河道,水浅滩多,吴城以上只能通小船,凡由修河运至吴城的商货,或由吴城内运修河腹地的货物须在吴城换载;吴城又是赣江入鄱阳湖的咽喉,赣江流域各种农副产品及由大庾岭商路输入的洋广杂货北出长江,转销江汉皖豫诸

31、省也要在吴城转口换大船出江。沈兴敬主编江西内河航运史第96页,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出版。吴城镇,明清为南昌府新建县所辖,距省城南昌(亦即新建县城)180里。吴城商业的兴起约在明代后期或清初,在明代的文献记载中,后人所谓“江西四大镇”中尚不见有吴城。梁洪生吴城商镇及其早期商会,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清代康熙年间,吴城镇设有来苏、里仁、福民等六坊,已初具规模。康熙新建县志卷7,坊乡考;其时新建县城设有十坊。时人的记载称:“吴城,西江巨镇也。拔起中流,蜿蜒数里,大江环其三而民粹族而居,日中为市,商艘趋之”。同治新建县志卷79,艺文志。乾隆元年,清政府下令清理整顿各地集镇商税,新建等县

32、的奏报称,“吴城、景德等镇,系货物聚集之所,若无牙行,难以评价”,请将原有牙行、牙税予以保留,而南昌等县则多奏请裁革。钞档,乾隆2年闰9月20日内阁下户部。此时的吴城,已是个相当繁荣的商镇了。嘉庆年间的奏报更言:“吴城镇、景德镇并与江西联界之湖北汉口镇,皆系各路买卖云集之区”。档案:嘉庆8年7月20日阿克当阿折。乾隆至道光的百余年间,是吴城商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其经济功能远超过省城南昌。其时,吴城镇东西长四五里,南北宽约两华里,镇内常住人口7万余,流动人口2万多,形成了“六坊八码头,九垅十八巷”的社区格局。梁洪生吴城商镇及其早期商会。吴城商业是以转运贸易为主的,由大庾岭商道输入的洋广杂货转销北方

33、诸省者多由吴城换船入长江转输各地。“吴城濒江而瞰湖,上百八十里至南昌,下百八十里至湖口,凡商船之由南昌而下,由湖口而上,道路所经无大埠头,吴城适当其冲。货之由广东来江者,至樟树而会集,由吴城而出口;货之由湘、鄂、皖、吴入江者,至吴城而趸存,至樟树而分销”。傅春官江西商务说略。汇集在吴城的江西本地产品则有木材、纸张、茶叶、苎麻等项,尤以木材为最。赣南山区所产木材顺赣江而下至吴城,赣西北义宁州、武宁、靖安等县所产则由修河入吴城。大批木排在吴城停靠后重扎为大排,然后经鄱阳湖出长江,销往江浙,吴城是江西木材外运的最大的集散地。因上游放排要利用洪水季节,排到吴城已是秋季或初冬,故此时至春节前后是吴城扎排

34、的旺季。鸦片战争后,随着大庾岭商道的衰落,作为联结大庾岭商道与内地诸省水运枢纽的吴城地位日趋下降,只有木材输出依旧,木排业几乎成为吴城经济的唯一支柱。梁洪生吴城商镇的发展与聂公崇拜,见南昌大学学报1995年增刊。修河上游山区各县所产农副产品也多沿修河下运吴城输出,如奉新、靖安等县的纸张,义宁州的茶叶,靖安县所产茶油等。位于武宁、靖安等县交界的武宁县瓜源口,“烟火不下五千余家,岁出茶、桐、竹木以万计”,“货泉出入,商旅往来,无日不踵相接也”。同治武宁县志卷33,艺文。该县商人往来于吴城者即为数不少。汇集在吴城的商人,有徽商、晋商、湖广、闽粤商人以及江西各府商帮,各地商人在吴城所建会馆公所约有20

35、余所。吴城客商中大概以徽商势力最强,嘉道年间已有“吴城镇为徽商辐辏之区”之称。清末吴城成立商会,26名董事中有10人为徽商,总理朱锡龄亦为徽人所任。梁洪生吴城商镇及其早期商会。广东商人在吴城的实力也相当可观,据说粤商在吴城建会馆时,当地势力禁止动用本地一砖一瓦,他们遂于粤糖运赣的船中,每袋糖中夹带一块砖瓦,仅一二年时间便建成一座规模宏敞的广东会馆。江西内河航运史第99页。 江西各府商人在吴城者也为数不少,吴城的万寿宫,亦即江西会馆,当为江西各府商人所共建。县志记载言:“万寿宫在吴城后河,顺治年间建。乾隆间毁,嘉庆十一年合镇绅商捐费万金”,建有正殿、玉皇阁、谌母阁、观音堂等;“道光二十年正殿中梁

36、坠,绅商复捐金万余修葺”,并以余资另造逍遥别馆。同治新建县志卷70,寺观。相距仅三十余年两次耗重金大规模重修扩建,显然反映了江西商人在该镇的经济实力。吉安府商人在吴城还另建有自己的会馆,名为“合德堂”。该会馆始建年代不详,因年久而圮,嘉庆间绅商集资重修。嘉庆二十年购得会馆旁“旧屋数楹,荒园数区”,将原来的两进建筑扩建为三进;堂内建池,堂外建坊,并于堂后增建魁星阁;“堂之右为客厅一,为旅舍二,俾来斯土者得以假馆”。吉安会馆此次重修自嘉庆二十年夏至二十三年秋,历时3年多,共计用银2万余两。关于此次重修的各项开支,该会馆保留有一份明细帐目,现列表如下(见表3)。该会馆落成后,自道光元年至道光七年,又

37、陆续购入会馆对面厕所一座,“土库杉房”两所,井改造店房一处,又用银1800余两。重修吉安乡祠合德堂记,该碑文为梁洪生教授抄赠,附笔致谢。表3 重修吉安会馆(合德堂)各项开支一览表开支项目 用银开支项目 用银开支项目 用银杉木 4460两与福兴堂砌左前墙 87两上梁等项 446两杂木 315两置刘姓地基 165两 建谯谢土 66两皮槁、排杉 130两 平基 130两悬匾安座 57两砖 2076两锡枧 66两开台 68两 瓦 552两 生漆 573两杂用 350两红石 1266两金朱 324两局内伙食 498两碑石 32两 桐油 97两各项公费 750两 石灰 430两竹帘 41两 束修 917两

38、铁器 252两桌椅字画 80两请酒 135两子篾、纸脚 57两 呢绣彩帐 275两木匠工资 2771两 绳钟等件 41两 皮灯四对 160两石匠工资 3028两瓷器脊顶 320两漆匠工资 256两合 计 21271两*资料来源:重修吉安乡祠合德堂记。 *原碑所记总额为22534两,与上述合计数额稍有差异。武宁县商人在吴城也建有会馆。吴城武宁公馆记记载会馆修建原因和经过称:“邑人贸迁吴城者,东南为盛;吴城邑人比屋而居者,后河(指修河)为多”;吴城又当“京省水道”之冲,为“邑士大夫往返所必经”,商货储运、行旅往来均需要有一个落脚之处,故而于乾隆末年集资兴建会馆。该会馆馆基原为园通寺,因年久倾颓,武

39、宁县商绅乃“广其地为公馆,集金购材鸠工, 计木石砖瓦工役费如千金”。会馆“前后两厅”,既作为该邑商人“藏货之地”,也为往返省城京师的士人学子提供借宿之所。同治武宁县志卷32,艺文。(六)河口镇(今为铅山县城)河口镇,位于江西东北部,古称沙湾市,明清为广信府铅山县所辖。河口镇地处信江中游,居信江与铅山河的合流之处,故名河口。信江至河口以下水面增宽,可航行较大型的木帆船,因而信江流域往来的商货大多在此换船。由河口顺信江而下达于鄱阳湖,经鄱阳湖出九江或湖口即进入长江;由鄱阳湖溯赣江而上至大庾,越大庾岭入北江可抵广州;由河口沿信江溯流而上,至玉山转陆路80里达浙江常山,则可进入钱塘江水系。这条水道联结

40、赣浙闽粤数省,地处水运枢纽的河口也藉其地理条件之便,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城镇,其规模和繁荣程度远超过铅山县城。河口镇的兴起约在明中叶前后,万历年间当地文人费元禄有言;“河口,余家始迁居时仅二三家,今阅世七十余年,而百而千,当成邑成都矣”。费元禄晁采馆清课。万历时河口镇商业已十分繁荣,“其货自四方来者,东南福建则延平之铁,大田之生布,崇安之闽笋,福州之黑白砂糖,建宁之扇,漳海之荔枝、龙眼,海外之胡椒、苏木,广东之锡、之红铜、之漆器、之铜器;西北则广信之菜油,浙江之湖丝、绫绸,鄱阳之干鱼、纸钱灰,湖广之罗田布、沙湖鱼,嘉兴之西塘布、苏州青、松江青、南京青、瓜洲青、芜湖青、连青、红绿布,松江大梭布

41、、小中梭布、湖广孝感布、临江布、信阳布、定陶布、福建生布、安海生布、吉阳布、粗麻布、韦坊生布、漆布、大刷竞、小刷竞、葛布、金溪生布、棉纱、净花、籽花、棉带、褐子衣、布被面、黄丝、丝线、纱罗、各色丝布、杭绢、绵绸、彭刘缎、衢绢、福绢,此皆商船往来货物之重者”。万历铅书卷1。这些商品大多来自闽粤、江浙、湖广,也有一部分来自安徽、河南、山东等省,此时的河口显然已不是一个地方性的过载码头了。明末清初的社会动乱,造成河口商业的一度衰落,乾隆初年已渐恢复。县志记载称:“河口之盛由来旧矣,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舟揖夜泊,绕岸尽是灯辉,爨烟晨炊,遍地疑同雾布,斯镇胜事实铅巨观”。乾隆铅山县志卷1,地舆志

42、。乾隆二十二年独口通商制度,使福建、浙江所产茶、丝等货运往广州出口,必需经由此地中转,更赋予河口一个得天独厚的机会。1850年代一个西方人的记载称:“河口镇为中国内地最重要的市镇之一。从河口的面积判断并与其他城市比较,我想此地约有300000居民。它是红茶贸易的一个大市场,中国各地的商人都到河口来,或者是收购茶叶,或者是把茶叶运往其他各地”。姚贤镐前引书第三册,第1536页30万人口之说可能有所夸大,新编铅山县志估计为5万人。新编铅山县志第278页,南海出版公司1990年出版。清代中叶河口盛时有街巷数十条,据说沿河十余座码头每日停泊大小货船达2 000多艘。江西内河航运史第96页。该镇一堡、二

43、堡、三堡是最繁华的商业区,各类店铺、货栈及各地商人会馆大多集中于此,沿江排列长达四五里。清代福建、浙江、安徽、山陕、河南等省以及江西各府商人均在河口建有会馆,同治铅山县志对此记载较详,我们将其整理列表如下(见表4)。1997年笔者到河口考察时,上述街巷、会馆中的相当部分依然存在,大体仍可看出河口镇当年的规模和繁盛景象。河口是一个以转运贸易为主的商业城镇,在河口镇集散的商品主要有茶叶、丝及丝织品、纸张、棉布、杂货、粮食等等。与河口相邻的武夷山区是重要的茶叶产区,故茶叶是河口加工集散的最主要商品。清代中叶的记载称,“河口是一个繁盛的大市镇,茶行林立,全国各地茶商云集于此,许多茶商就在河口收购茶叶,

44、不再前进了;另一些茶商则越过武夷山前往崇安县收购”。在河口镇“到处都可遇到大客栈、茶行和仓库,沿河一带更多,停泊在市镇附近的船只非常之多”。姚贤镐前引书第三册,第1539、1536页。表4 清代河口镇商业会馆一览表会馆名称座落地点建立者创建年代备注 外 省全福会馆河口一堡福建阖省士商乾隆24年道光24年毁于火,重建浙江会馆河口三堡乾隆38年重修旌德会馆河口三堡阖邑士商嘉庆7年咸丰间被毁,同治重建永春会馆河口三堡嘉庆9年重建山陕会馆河口一堡山陕客商道光3年重修徽州会馆河口三堡新安士商中州会馆河口三堡同治年间 江 西 各 府建昌会馆河口四堡合郡士商乾隆14年嘉庆12年重修南昌会馆河口三堡合郡士商嘉

45、庆2年鼎新重建赣州会馆河口一堡合郡士商嘉庆15年道光24年被火,重建吉安会馆河口一堡同邑诸人道光25年重建临江会馆河口三堡合郡士商道光26年贵溪会馆河口三堡咸丰11年兵燹,被毁瑞州会馆河口三堡同治年间资料来源:同治铅山县志卷7,建置志附各会馆。汇集在河口的茶叶,输出路线主要分为南北东三条。南路即运往广州交十三行出口的茶叶,前已述及。北路主要销往俄国,其转运路程由产地至销地达万里之遥,均由山西人经营。衷干茶市杂咏记载西商至河口采购茶叶的状况,“清初茶叶均系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货物往还络绎不绝。首春客至,由行东赴河口欢迎,到地将款及所购茶单点交行东,恣所为不问。茶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