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情况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情况汇报.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情况汇报近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及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项目为抓手,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2022年,全市完成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个,完成目标任务的*%,合同金额*亿元,其中:签约引进由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投资或投资额5亿元及以上重大项目*个,完成目标任务的全市完成招商引资到位内资*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商务部口径实际到位外资(FDI)*亿美元,首次位列全省第2。全市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780亿元
2、)的*机全市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个,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25个)的*%,合同金额*亿元。全市完成商务部口径实际到位外资(FDI)*万美元,同比增长*倍,总量暂列全省第二。二、主要举措(一)坚持以“聚链成圈”为核心,建设优质产业生态。切实把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摆在我市产业发展核心地位,突出工业、突出先进制造业、突出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百亿以上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和外资企业的引进。强化与成都都市圈产业协同,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针对信利、万华、通威等己落户重大项目上下游产业链举办专题推介,积极引进优质配套项目。(二)坚持以“服务增效”为抓手,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协助企业做好项目审批、证照办理、
3、要素协调等全流程服务工作。及时组织研究解决企业反映的困难问题,了解企业增资扩能意愿,帮助企业围绕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引进配套项目,坚定企业发展信心。全覆盖摸清重点项目履约状况、建设进度、资金到位和经营情况等,认真审查固投票据等重要凭证,确保督查调研落实落细,促进项目建设。()坚持以“扩大外资”为目标,奋力开展冬季攻坚。加强对外资企业缓资、减资、撤资等动向监测和动态预警,防止出现非市场行为的减资、撤资和产能转移情况。针对签约后未落地的“半休克项目”“渐冻项目”“静默项目”,因企施策,紧盯对接,促进尽快履约、尽快落地、尽快到资。对存在增资可能的项目,加紧跟进,说服企业完成增资。用活用足现有外资政策,积
4、极争取省级奖补资金,对增资、新设法人的外商投资企业以及招引工作成效明显的区县、园区及时兑现奖补。三、存在问题(一)驻外干部配备不强。近年来,驻外局的综合力量呈减弱趋势,主动申请参与驻外招商的干部越来越少。经调研发现,待遇不高、驻外返回后得不到重用是干部不愿驻外的主要原因。(二)项目信息质效不高。招商引资项目信息从获取渠道、时效、数量和质量,都还存在提升空间。(H)落地推进动力不足。近年来,全市虽新招引重大项目较多,带动了全市经济发展质的飞跃,但也存在个别项目落地推进缓慢滞后现象。(四)平台支撑作用不强。全市招商引资仍以各类园区为主,发展层次不高,承载项目能力亟待增强。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加
5、强驻外机构制度建设。一是制定驻外津贴发放管理办法。由市经济合作局牵头,会同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研究提出驻外津贴发放的可行性方案,从制度上解决驻外干部待遇问题。二是完善驻外干部考核制度。由市经济合作局负责,及时向市委组织部报告,建议所有驻外干部由市经济合作局统一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报市区(县)两级组织部门备案并予以认可,作为干部优先提拔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不占用原单位优秀干部指标。(二)提高项目信息转化利用。一是加强优质信息捕获。充分发挥各驻外经合局“桥头堡”作用,加大优质信息捕获力度;不定期组织经合干部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增强优质信息捕获的敏锐度。二是提升干部能力
6、素质。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每年定期组织经合系统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深入了解当前产业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提高经合系统人员捕获、跟踪、研判项目信息的专业能力。三是引入第三方机构。探索建立招商引资代理制,拓展信息获取的新渠道,以提高信息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信息的转化利用率。(三)推动落地项目加快建设。一是加大资源集约利用统筹力度。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原则,结合产业项目实际情况,创新土地供给方式,保障项目用地需求;积极盘活土地资源,优先用于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二是建立健全项目服务机制。对落地推进情况不定期开展明察暗访、随机抽查、专项检查;积极探索“多测合一”、“多评合一”等办法,提高审批效率,并建立“容缺办理
7、”机制,将容缺受理进一步深化为容缺办理。三是引导银企对接。主动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调联系,不定期组织召开银企洽谈会,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丰富金融产品,对发展前景好、信用观念强的企业提高抵押率、扩大抵押范围,让企业获得多元化融资渠道。(四)提升产业平台综合实力。一是构建产业生态。围绕全省“5+1”工业体系,结合眉山产业发展定位,编制园区主导产业链全景图、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图,构建主辅分明、配套协同、同向共进的产业生态,打造产业生态圈。二是推动跨区合作。积极寻求与成渝地区园区建立合作关系,推动主导产业上下游产业配套,成链条集群式发展,形成一批功能互补、配套紧密的产业协作示范基地,全面提升全市产业发展承载平台的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