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影视分析.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701537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影视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影视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影视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影视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影视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影视分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安娜卡列尼娜的影视分析沐祎枫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被诸多国家进行过艺术改编,其中“俄罗斯就将其改编成芭蕾舞剧、电视剧等,共改编过7部;美国有5部改编作品;英国有4部,电视剧就改编过2部。若按时间统计的话,安娜卡列尼娜分两个阶段的历史改编:第一阶段1910至1919年,此阶段的影视改编大多是没有声音的黑白片且时间较短,这是因为当时电影以新兴艺术的形式刚起步,由于改编观念、改编技术等因素的制约,改编手段尽量化繁为简,改编的作品也是极其简单只是将文字以图片的形式串联成影像,实质就是对文学作品的图像转换;第二阶段1927年至今,这一阶段因电影的快速发展,电影的各项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版本,

2、若以电影版本的改编影响力来评判的话,1935的美国版、1948的英国版、1955年的中国版、1967的苏俄版、1997的美国版都是较有成就的改编版本。”1最新的版本当属2012年乔怀特导演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一、2012年版乔怀特导演的安娜卡列尼娜电影与其他电影的不同安娜卡列尼娜2012年版是由英国导演乔怀特主导,凯拉奈特莉、裘德洛、亚伦泰勒约翰逊、多姆纳尔等英法明星主演的电影,片长130分钟。这部电影与安娜卡列尼娜其他的电影版本有所不同,它在一些技术上的处理更加成熟,内容也融入了很多现代化的因素,从而毁誉参半。(一)剧场式场景转化的巧妙乔怀特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场景的切换非常巧妙,玩具火车在奔驰

3、,慢慢地将镜头拉进,再拉远的时候就是真的火车在奔驰了;列文从吉媞家走上一个楼梯后就是街道了,走着走着就到了他的一个哥哥尼古拉家,这很像一个大的剧场中的另一个舞台。不像是拍电影而更像是在拍话剧。往往是推开了一扇门,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人物在虚拟与现实中穿梭,“电影则借助分明虚拟的真实造成一种缺席的在场。”2而“间离效果”和“陌生化”效果的产生也源于此。(二)思维跳跃性强乔怀特拍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节奏很快,思维急速跳转,这是其他版本的电影所没有的。电影往往从一个场景忽然转到另一个场景,比如从安娜初次出场劝说哥哥奥布隆斯基与他的妻子和好时乘坐火车的场景突然转到奥布隆斯基与列文的重逢场景,虽略显突兀

4、,但是两个场景之间又有着一点若有若无的联系,并且避免了冗长的转场过渡,思维跳跃之强是其他版本的电影里没有的。(三)道具和服装的特别乔怀特的版本中列文和吉媞重逢时,两人把想要说的话用积木拼出来,这作为道具的积木,使列文和吉媞互诉衷肠的情景变得更加可爱与生动,提高了电影的视觉效果。电影中采用的服装也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如吉媞的出场都是身着纯白的衣服,电影中想要体现吉媞天真浪漫与纯洁的性格,后来吉媞与列文在一起后,因为善良的性格为农场的工人包扎伤口,这衣服的纯白色也与她的性格有关。而安娜在出场时穿着的束腰装与结尾自杀时穿着的束腰装颜色和款式上又有着不同。她在整部电影里穿过深红的、黑色的服装,其中黑色暗

5、示了一种压抑的、黑暗的环境和情绪。二、2012年乔怀特版安娜卡列尼娜电影对原著的改编(一)引出安娜的手法不同小说开头交代安娜出远门的原因,详细地展现安娜的哥哥奥布隆斯基与其家庭教师私通被妻子发现致使两人吵架的情景,然后对奥布隆斯基进行简介,再从奥布隆斯基和妻子达利娅的对话中引出安娜这个人物。而电影则是先交代安娜出远门的原因后,镜头马上切换到安娜那里,她拿着哥哥的信,一边阅读一边任姆妈给她穿外套,动作优雅之极,通过这个,让观众感受到安娜的魅力。接着就直接切入小说的另一条线索列文,安排安娜的哥哥奥布隆斯基和列文碰面,将视线转移到刘文和吉媞的关系上,继而从吉媞引出跟安娜大有关系的沃伦斯基。电影开场的

6、重点突显在对安娜音容笑貌的表现,这一点是承继了小说的,但是又因为电影对小说内容进行了浓缩,一旦大部分气力都用到了展现安娜的魅力上,只是让观众更加欣赏,却丢失了很多其他内容。小说中也有关于安娜第一次出现时的样貌的描写,但是只有短短一段。她姿态端丽、温雅,一双浓密的睫毛掩映下的眼睛中“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在眼神和微笑中显现出来。小说中不仅展现了安娜的外貌美,更是展现了她的精神美,而又不止于此,更多地是通过展现安娜的精神美让读者急于去了解安娜这个人,提示读者去探究安娜的生活。这一点,在电影中则沦为了仅仅突出安娜这个人的美丽来吸引观众

7、了。(二)艺术处理电影既是对小说的浓缩,又是对小说的扩写。小说的一些情节被隐蔽,另一些情节则被放大,很多细节在电影中被突出表现以表达某种主题。而且,电影对小说的艺术处理,使得电影与小说完全不同。小说是读者通过阅读文字而产生的想象世界,而电影则通过视觉与听觉效果,让观众产生一种更加具体的不那么抽象的世界。而人物的冲突矛盾等,在电影中也更加地艺术化。这些艺术处理使得电影继承小说某些意志的同时,也无意或有意地“篡改”了小说的原意。1、加深戏剧化不同于小说以文字让读者阅读、思考,电影是以画面和声音来冲击观众的感官系统的,所以往往会采用一些手法,使情节更加戏剧化。矛盾冲突被无限放大,而主人公的感情线索中

8、的一部分也被完全通过言语展现出来,人物的对话也会有所增加。乔怀特的版本中有一些添加的情节与人物的对话,毕竟电影不能像小说一样一直用上帝的视角来阐述,而是要观众看到一出戏,由小说的人物一起演出的戏剧。另外,乔怀特版安娜卡列尼娜在题材内容上仅限于家庭伦理方面,而忽视了托尔斯泰原本在俄国农奴制改革后产生的思考,忽视了他“对七十年代震慑社会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的回答”。3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这部电影毁誉参半,有很多读过原著的读者认为乔怀特拍的这部电影是“篡改原著”,亵渎了列夫托尔斯泰及他的作品。而加深戏剧化还有一些比较明显的例子。“在影片安娜卡列尼娜中,另一场重头戏是安娜、弗龙斯基和基季在舞会上相遇,

9、基季满怀期待弗龙斯基会向自己示爱,却发现心上人已被安娜深深吸引,安娜与弗龙斯基也察觉到了彼此之间一触即发的情感,安娜为了躲避情感漩涡,匆匆离开舞会。原著中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基季的视角展开,其中穿插着她细微的心理变化。影片中的这场戏并没有简单地处理成基季的主观镜头,而是做了精妙的安排。当安娜与弗龙斯基起舞时,周围的对对舞伴停下舞步,而后消失在黑暗中,正应了原作中的那句“她(基季)发现他俩(安娜与弗龙斯基)在这人头攒动的大厅里旁若无人”。灯光重又亮起,基季一脸茫然地望着弗龙斯基与安娜。而后镜头在弗龙斯基与安娜以及基季之间来回切换,音乐加速,镜头定格在众人冷漠而又轻蔑的表情上,再切回弗龙斯基、安娜与基

10、季。最终安娜转身离开舞会,猛然在镜子里瞥见一辆飞驰中的火车的幻影。这一组镜头,展现了各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基季从满怀憧憬地期待着弗龙斯基的邀请,到“心渐渐地揪紧了”,到“大吃一惊”、“整个舞会,整个世界,全都笼罩在一片迷雾中”,直至“感到自己被压垮了”。弗龙斯基与安娜之间情难自抑却仍然在做最后的挣扎,众人对安娜与弗龙斯基即将爆发的情感充满不屑、嘲讽与鄙夷。而最后镜中的火车更是暗喻着安娜的悲剧宿命。”42、美化与丑化托尔斯泰的这部小说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揭露了一些丑恶的东西。而丑在艺术中,为了使观众产生审美享受,往往会被刻意地转化为具有一些美的性质的东西。比如罗丹的雕像老妓,虽然展现的是丑恶的

11、现象,批判了社会,但是对老妓的外形塑造却尽量让她显得美,达到一种形式美的效果。电影中也是一样,表现的是与小说中一样的批判的态度,却往往通过艺术的处理而对某些丑进行美化,比如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在小说里是一个道貌岸然却十分虚伪的人物,在电影中却没有表现而是美化了卡列宁的形象。没看过小说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卡列宁的性格,有的观众甚至将卡列宁单纯地定义成一个受害者的形象,但实际上卡列宁也是有着作为迫害者的一面的,他扼杀了安娜对生活的一些美好向往,他的刻板虚伪等性格让安娜长期处于某种压抑的环境中,安娜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幸福而只是认为自己很幸福,所以当她遇见沃伦斯基的时候才会很快地判处这个家庭,因为这个家庭除了她

12、爱的儿子本身就没有多少可以令她留恋的。电影中的人物被人为地美化或者丑化了,卡列宁被美化成单纯的受害者,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同情,沃伦斯基也从一个很复杂的人物形象丑化成了一个背弃爱情的负心汉形象,承担了观众一大部分的怨怒。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都不是可以简单地定义为美或者丑的,比如沃伦斯基,他解救安娜于压抑痛苦的环境中,给安娜带来爱情的甜蜜,这一点是美的,但是后来他由于各种原因选择抛弃安娜,最终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彻底让安娜绝望最后自杀,从这点来看他又是丑的。这些是内容上的美化,电影对人物的外形也有所美化,例如卡列宁在小说中时“臀部摆动,腿脚不灵”的形象,在电影里却是一个标准的英国绅士形象等。3、

13、人物的浅显化、世俗化“在众多的主题中安娜卡列尼娜红杏出墙,为了追求爱情而不惜抛弃一切以致最后的悲剧性命运这一条成为电影改编很好的嘘头,它能够吸引观众进入电影院去观看这位贵妇的命运历程,或者对其行为不齿而接受教训,或者为其勇气可嘉而感动;沿着这条线索可以感受俄罗斯神秘的异域生活、辽阔的自然风光以及19世纪俄罗斯贵族的奢华生活,这些转换成画面也可以带给观众较强的视觉刺激。”5因此很多电影中都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安娜的爱情悲剧,在乔怀特导演的2012年版电影主要也是表现了安娜的婚姻与爱情故事,并没有做太多的延伸。在这里,安娜不再是那个因为追求爱情自由而甘愿背负包袱敢于反叛的人物,而只是因为过多的情欲

14、与爱情想与沃伦斯基在一起的判出家庭的婚姻背叛者的形象,最终也因受不了沃伦斯基的背叛而自杀。实际上安娜是一个非常饱满的人物,她是一个多角度的圆形人物,不是扁平人物,她的性格、特点、斗争都是值得挖掘深层含义的。安娜的悲剧,是因为她的情人沃伦斯基的背叛,更是因为她没有遵守当时贵族社会的“潜规则”,而这又是她的性格以及长期受压抑的情况导致的。当时的贵族腐败不堪,有情人的贵妇人岂止是一两个,但是她们只是暗地里偷情,所以被整个上流社会所认可。但是安娜不一样,她想要将自己与沃伦斯基的情人关系透明化,想要公开地被她所处的贵族阶级所认可,但是贵族觉得这样便是失了体面,而卡列宁也觉得安娜这样做伤害了他的自尊、不跟

15、安娜离婚、甚至连儿子也不让安娜亲近了,沃伦斯基的背叛有一部分原因也在于此,他难以承受整个上流社会的压力,他想跟安娜在一起却不愿意将他们的关系公开化,因为一旦公开,就必将影响他在上流社会的地位以及他的前途。这些在电影里面都没有太大的表现,电影更多地渲染的是安娜与沃伦斯基的爱情,甚至连列文这另外一条主线都被刻意地虚化或者是改变,列文的一个哥哥尼古拉将一个妓女视为妻子,在小说中是他决心判出贵族生活时的顺手而为,在电影里却会让观众误解尼古拉是因为与妓女的关系或者是为了爱情自由而选择离开贵族家庭的。另外,电影对列文响应农奴制改革的一些做法进行了压缩,仅仅保留几个片段,而他受宗教感化灵魂重生的事件根本就没

16、有提及。这些都让人物变得浅显、通俗而迎合了观众的审美趣味。总之,影视改编文学经典时虽然需要技术上和艺术上的处理,但是这必须有一个底线,要有所创新却不能完全脱离原著而仅仅迎合大众的趣味。在商业时代,做到这一点很难,但是要想将文化更好地传承,必须重视影视这一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它在某些范围内甚至比文学作品本身的文献资料流传更广,接受人群更多,要传承原著中基本的精神,引发观众的思考而不能仅仅作为娱乐的工具。参考文献:1刘茉.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改编比较研究D.2米高峰,陈玲.文学经典安娜卡列尼娜新版改编三题J.大众文艺。3和伟.自由心灵的悲歌安娜卡列宁娜的创作主题及安娜悲剧分析J.山东文学,2007年,第11期,第89页。4许思悦.文学电影改编中的媒介意识浅析新版安娜卡列尼娜的改变艺术D.5桑新美.论安娜卡列尼娜的影视改编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