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与营销礼仪.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701744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仪与营销礼仪.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礼仪与营销礼仪.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礼仪与营销礼仪.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礼仪与营销礼仪.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礼仪与营销礼仪.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礼仪与营销礼仪.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仪与营销礼仪.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案例导入: 一个反复被传播的商业故事:一口痰的故事中国长江医疗设备广准备引进大输液管“生产线欲与美国客商约瑟先生合作。经过详细的考察,约瑟先生对企业的发展和管理很满意,他已经决定要与范厂长期合作。双方决定第二天正式签定协议。范厂长请约瑟先生到车间参观。车间秩序井然有序,约瑟先生赞许地点着头。突然,范厂长感到嗓子不适,本能地咳了一声,到车间的墙角吐了一口痰,然后连忙用鞋擦去,油漆地面留下了一片痰迹。第二天一早,翻译送来了约瑟先生的信,信中写到:“尊敬的范先生,我十分佩服您的才智和精明,但是您在车间里吐痰的一幕使我彻夜难眠。恕我直言:一个厂长的卫生习惯可以反映一个工厂的管理素质,况且,我们今后生产

2、的是用于治病的输液管。贵国的成语说得好:人命关天!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否则上帝会惩罚我”第一节 礼仪的渊源与涵义礼仪原理:“礼仪”在现代生活越来越被重视和被普遍地使用。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被要求遵守礼仪,行为符合礼仪要求,按照某种礼仪举行活动。一、礼仪的历史渊源: 礼仪是一个复合的语词,它包括着“礼”和“仪”两部份。按照我国古辞书说文的解释“礼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即礼是用来“事神”、“致福”的形式。如祭祀、跪拜、鞠躬、点头都是在致礼,或行礼。辞源中解释说仪即“法度,标准”,如古书国语。周下中说“度之于轨仪”,淮南子修务中说:“设定的制度、法则、规范,去行礼,去“事神”、“致福”,去表达某种

3、敬意。所以辞源对礼仪做了这样的明确概括:“礼仪,行礼之仪式”。 礼仪是伴随着原始宗教的产生而产生的。有了原始的宗教,就有了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形式,形成为人类社会最初的礼仪。原始宗教产生于史前社会的后期,当时的人类原始先民,在其生活的实践中,认识到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与自己生活的关系,有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的生活有益,有的又有害。有的自然现象同时具有给人以祸和福的两面,比如由雷电引发的森林大火,既可能使人被火烧死,而烧死的动物,又为人类提供熟食,开始了人类由生食到熟食的转变。当时的原始先民,不可能认识这些影响人类命运的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他们对自然现象充满了神秘感,充满了敬畏和恐惧。于是各种原始

4、宗教、原始崇拜便由此而生,如万物有灵论,如拜物教,如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等。为了表达这种崇拜之意,人类生活中有了祭祀活动,并在祭祀活动的历史发展中,逐惭地完善了相应的规范、制度,形式为祭祀礼仪。人类最初的“礼仪”,主要是对自然物,表示了对神秘不可知的自然界的敬畏和祈求。后来,逐渐地把这种敬畏扩展到人类自身,首先转到那些由于在人类与自然界斗争中创造了奇迹、做出了贡献的先贤先哲。(一)中国古代礼仪的渊源中国古代,对伏羲氏和神农氏的崇敬,是因为他们在人类与自然界的斗争中,教会人们种植农作物;人们崇敬大禹,是因为他为人民治水;人们崇敬尧、舜因为他们率领人们与自然斗争并且形成了人类最初的“社会秩序”。

5、在这种崇敬中,尧、舜、伏羲、神农都被当作为神来崇敬的。他们是超然于人类之上的神。在中国,由崇拜自然物转到人类自身的另一种模式,即由对龙的崇敬扩展到对君王的崇敬。我国古代典籍中,有许多关于龙的记载和描绘,龙威风凛凛、张牙舞爪的形象活跃于水、陆、空之中超越了空间条件的限制等等。但是以生物学的观点来考察,在动物界的物种发展过程中,根本就没有龙的存在。实际上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的恐惧和崇拜而想象出来的图腾。龙是和水联系在一起的,如战国时代的荀子在“劝学”中就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蚊龙生焉。”唐朝的刘禹锡在其写的陋室铭中也说:“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们企盼自然界赐福,企盼风调雨顺,因而也就

6、崇拜作为主持云雨的龙神。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发掘证明,距今5000多年以前,中国就有了玉制的龙的饰物出现。从人类把对神、对自然力的恐惧和敬畏转向人类自身之后,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表达敬畏、祭祀的活动日益纷繁,逐步形成种种固定的模式终于形成为礼仪规范。可见,从礼仪的产生和发展来考察,礼仪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一种必然要求和必然的反映。这一点,也可以从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礼仪规范的形成和变迁中得到进一步的证明。(二)西方礼仪的渊源英语表示礼仪的单词“ETIQUETTE”来源于法语。而在法语中,“ETIQ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古代的法国法庭,为了显示司法活动的威严和

7、保证司法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不但制定了许多法庭的规定,而且将这些规定印在或写在一张长方形的通行证上,发给进入法庭的每一个人,使其入庭后有所遵循。这个通行证就叫做“ETIQUETTE”。进入英语后,这个词的意义有所扩大,不单指法庭上的通行证,而是泛指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因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矩和准则。所以,新英汉辞典在解释“ETIQUETTE”时便给出两个义项:(1)礼节,礼仪;(2)总称(同业间的)规矩、成规、格式。 西方的礼仪主要是在社交活动中形成的规范行为。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诗歌中,在荷马的史诗奥德赛中,在中世纪斯堪的纳维亚有关上帝和英雄的古老传说中都有记述。斯堪的纳

8、维亚古代史诗伊达就详尽地叙述了当时用餐的规矩。举杯敬酒大有学问,一旦失礼就得受罚。在爱的艺术这部诗作中,古罗马的年轻诗人奥维德告诫与自己同年龄的人,用餐时不可狼吞虎咽,也不可贪嗜杯中物。追求情侣的男子,却可以用手指蘸酒,用这种“会燃烧的液体”在餐桌上大书特书,表达自己炽热的爱情。在奥维德看来,这样做是完全合乎礼节的。 晚期的一些著作则为人们规定了一整套的行为规范。1976年汉堡出版的麦兰杰斯的著作论接待权贵和女士的礼仪兼论女士如何对男性保持雍容态度就是一例。西班牙人佩特斯阿尔冯希于1204年出版了第一部行为准则。此后,相继有了王室贵族及资产阶级社会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二、中国礼仪的发展阶段1.

9、礼仪的起源阶段 这一阶段约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产生之前。综合考古学、民族学的材料可以发现,这一时期我国的原始民族在游牧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对后世颇具影响的礼仪规范。原始的政治礼仪、宗教礼仪、婚姻礼仪等等在这一时期均有雏形。据考证,距今约50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就有了礼的观念和实践。山顶洞人缝制衣服以遮羞御寒,把贝壳窜起来,挂在脖子上来满足审美的要求。族人死了,要举行宗教仪式,并在死人身上撒赤铁矿粉。这种宗教仪式便包括了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的交际礼仪。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人际交往礼仪已初成规模。根据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提供的民俗学资料表明,那个时代,人们在交往中已经注重尊卑有序、男女有别了。在房

10、子里,家庭成员按照长幼席地而坐,老人坐上边,小辈坐下边;男人坐左边,女人在右边。他们用两根中柱把主室分为两个半边,右边中柱是女柱,左边中柱是男柱,男女成年时在各自的柱子前举行成了仪式。这种礼仪在今天的纳西族中仍然传承。 炎黄时期,传统礼仪已渐至严密,且逐渐被纳入礼制的范畴。这一时期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逐渐形成的时期,因而反映在礼仪上,也是由氏族社会的交际礼仪向阶级社会的交际礼仪逐步过渡的时期。历史上有过“礼理起于大一,礼事起于遂皇,礼名起于黄帝”之说。商君书画策说:“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神农既后,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为君臣上下之义

11、,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匹配之合,内行刀锯,外用甲兵,故时变也”。足见当时社交礼仪之盛。 尧舜时代,国家已具雏型,同时,民间交际礼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延续几千年的重要礼节加拜、揖、拱手等等,此时已广泛地运用于社交活动之中了。据文献记载,尧舜时代的礼仪已经具有了系统性。书经虞书舜典说:“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挨”。即为官者必须五典完美。所谓“五典”,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常,或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通典认为,“自伏羲以来,五礼如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2.礼仪的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

12、71年的夏商周三代时期。 从夏朝建立起,中国社会进入了奴隶制社会。由于大规模地利用奴隶劳动,使生产力比原始社会有了更大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社会文化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这一阶段,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修定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和制度,提出了极为重要的礼仪概念,如“五礼”等,确定了崇古重礼的传统。 在西周,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礼”的书籍,这就是周礼人们通常认为,传世的周礼和仪礼是周公的遗典,它们与其释文礼记一起,统称“三礼”,是关于各种礼制的百科全书。其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礼记偏重对礼的各个分支做出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理论说明。由这“三礼”所

13、涉及的各种礼制的总和,涵盖了中国古代“礼”的主要内容。 3.礼仪的变革阶段 这一阶段约在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三代之礼在许多场合废而不行。一些新兴利益集团开始创造符合自已利益和巩固其社会地位的新礼。学术界百家争鸣。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们系统地阐述了礼的起源、本质和功能等问题,第一次从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社会等级秩序的划分及其意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礼仪规范、通用义务。孔子站在奴隶主阶级的立场,将奴隶制开始崩溃,封建制开始兴起的春秋时代,看作是“礼坏乐崩”、“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大乱局面。远在公元前的四百多年的

14、周朝时,孔子就“制礼作乐”,他提出的六艺,包括礼(礼仪规范),乐(音乐),射(武功、射箭),御(武功、乘马),书(书法),和数(数学)。孔子把六艺作为六种科目,要求统治者的接班人,必须学习六艺,“养国之道,乃教之以六艺”。至此开始,礼就成为懦家学说中的重要内容,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的孔子,对礼仪非常重视,他曾明确要求他的弟子们努力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颅洲第十二)孔子之所以这样地重视“礼”,是因“礼”代表了孔子理想中的一种政治局面。这种政治局面其一就是“和”,孔子反对往来征战、相互杀伐,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和为贵”,因而仁爱和“和”成为了周礼的重要内容。孔子的门

15、生们进一步解释了“和”具有的两个意思,和相应也,互想适应,如一唱一和就是表达这个意思。同时“和”的涵义中有“刚柔得道”的意思,也就是刚柔得体,恰恰合适。总之,“礼”要求人们行为得体,彼此协调有序。孔子理想的政治局面的第二个方面的要求就是“让”即“互相谦让”,不要争,要安分守已,“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孔子制礼的第二个方面的要求。孔子理想的政治局面的第三个方面就是“序”即“秩序”、“顺序”,孔子强调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在人际关系中,必需要“有序”,即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贵贱有等,亲疏有体,长幼有序”。总之,从孔子制立六艺开始,礼作为六艺的重要内容,它包含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和追求,并以

16、之作为一种工具,去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孔子的六艺的学说和理论,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迁,也有着调整和变迁的过程。到了汉代,儒家再讲六经、六艺,已明确为:“诗、书、易、礼、乐,春秋”。这里,礼、乐,依然作为六经、六艺的重要内容而保存和发展下来。从孔子制礼作乐之后,礼仪作为一种规范,由于它对社会生活的调节作用,由于它对人际关系的调节作用,于是出现了“礼治”的主张和实践。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礼治的主张日益得到统治者的赞同,也日益繁杂和完备。形成为包容极其广泛的社会行为规范,中国社会也由此以具有数千年悠久文明传统的礼仪之邦而箸称于世。 孟子发展和改造了孔子的“礼治”理论,提出了适合地主阶级理想的“

17、仁政”学说。其中心内容是主张“以德服人”,即“德治”。“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便是他的抽象的天赋道德的“性善”论。礼仪范畴被置于他的唯心主义道德体系之中。孟子认为,像恭敬、辞让这样的礼节,是人生来就有的,因此,人要达到礼的标准,根本问题在于主观的反省,尽可能减少自己的各种欲望。 荀子十分注重建立新的封建等级制度,提出了“隆礼”、“重法”的主张。他把“礼”看成检验尺寸的法度,检验重量的权衡,检验曲直的绳墨,检验方圆的规矩。他认为,“礼”的中心内容是“分”和“别”,即区别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他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恰当)者也”(荀子富国)。“礼”就是要使社会上每个人在

18、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中都有恰当的地位。这种等级制度,不是奴隶制下完全按照宗族血缘关系的世袭等级制了,而是根椐新的封建生产关系,按照地主价级的标准建立起来的等级制。荀子还认为,礼是法的根本原则,法的基础,也是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人性本来是恶的,因此需要礼仪等制度和规范去引导人们,调节人们的行为。 4.封建礼仪的形成、强化和衰落阶段 这一阶段大约从公元221年的秦、汉时期到公元1911年的清末。 这一时期礼仪的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父抑子、尊夫抑妻、尊神抑人。西汉唯心主义思想家董仲舒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认为秦朝行为不害、商秧、韩非的法治,刑罚苛重,以及过重的徭役和赋敛,造成上下严重对立

19、,是激起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他要求统治者采取德治和法治两手,井着重以封建的仁义道德去教化人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定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仁、义、忠、信等。董仲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纲”、“五常”的学说。“三纲”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三纲”和“五常”是“天”的意志的表现,“三纲”的主从关系是绝对不可改变的。 在漫长的封建历史演变过程中,董仲舒的这一学说,一直作为人们的礼仪准则,它一方而起着调节、整合、润滑人际关系的作用,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循规蹈距地参与社会生活,另一

20、方面,它又成为妨碍人类个性自由发展、阻扰人类平等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精神绳索。直到清朝末年,尤其是民国时期,西方文化大量传入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和规范逐渐被时代所抛弃,科学、民主、自曲、平等的观念迅速深入人心,新的价值观念和礼仪标准才得到传播和推广。 , 5.现代礼仪阶段这一阶段大约从1911年民国初期直到现在。这是中国现代礼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礼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封建礼仪加上西方资本主义的道德观,形成了独特的“大杂烩”式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礼仪。 二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确立,标志着中国

21、的的礼学和礼仪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人民当家作主,人与人之间的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代替了对抗关系。虽然在一段时期内,优良的民族传统,良好的礼仪礼俗,被作为“封资修”货色扫进垃圾堆,但是,改革开放的大潮使礼仪获得了新的生命,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礼仪的同时形成了现代礼仪。三、礼仪涵义:纵观礼仪的产生和发展我们概括礼仪的定义为:是指一定社会结构中,在国际交往、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中表示尊敬、善意、友好的方式、程序、行为、规范和惯用形式以及实施交往行为过程中体现于语言、仪表、仪态、气质、风度等外在表象。礼貌、礼节、礼仪的关系:礼貌、礼节、礼仪都是人们在社交中表现出来的尊敬和友好的行为,三者本质上是一致的

22、,但又有自身特殊含义和要求,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礼貌是人与人之间交往中,通过言谈、表情、举止等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交际场合中,相互问候、致意、祝愿以及表示相互尊重的惯用形式。如握手礼、鞠躬礼、迎宾礼的惯用程序等都属于礼节的范畴。礼仪是人们对较大或较隆重的场合共同认可的程序。包括在礼遇规格、礼宾秩序等方面应遵循的礼貌、礼节要求。礼貌通常是指在一般场合下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而礼仪是指在特定场合或较隆重场合下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礼貌一般还是多指个别行为,如同事见面互相打招呼,而礼仪是指在社会交往过

23、程中,自始至终以一定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完整行为。如签字仪式就是按照礼宾秩序及其他国际惯例进行,通过会场布置,签字,交换文本,握手,共饮香槟酒以示祝贺,合影留念的一系列规范的行为来体现礼仪的要求。第二节 礼仪的特征与原则礼仪原理: 一、礼仪的特征: 与其他学科相比,礼仪具有一些自身独具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其规范性、限定性、可操作性、传承性、变动性等五个万面。第一,规范性。礼仪指的就是人们在各种交际场合待人接物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性,不仅约束着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的言谈话语、行为举止,使之合乎礼仪,而且也是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必须采用的一种“通用语言”,是衡量他人、判断自己是否自律、敬人的一

24、种尺度。总之,礼仪是约定俗成的一种自尊敬人的惯用形式。因此,任何人要想在交际场合表现得合乎礼仪,彬彬有礼,都必须对礼仪无条件地加以遵守。另起炉灶,自搞一套;或是只遵守个人适应的部分,而不遵守不适应自己的部分,都难以为交往对象所接受,所理解。清代学者李子潜在他编写的“三字经”弟子规中,要求他的学生从早到晚在饮食起居,言谈举止,接人待物方面必须按照礼仪程序去做。“晨必盥,兼嗽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数。量冠服,有空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不循兮,下称家步从容,立端正,缓揭帘,勿有声。凡出言,信为先,许与妄,奚可焉。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这古训对当代大学

25、生提高自身礼仪修养仍有指导意义案例2-1 总理与鞋 在外事活动中,周恩来总理十分注重礼节。他病重期间,重要的外事活动都坚持参加。后来病得连脚板也肿起来,他原来的皮鞋、布鞋都不能穿,只能穿着拖鞋走路。参加外事活动时,工作人员关心总理,让他穿着拖鞋参加外事活动,认为外宾是能够理解的。周总理不同意,他慈祥有严肃地说:“不行,要讲礼仪嘛!”于是,他让工作人员为他特制了一双鞋。 第二,限定性。礼仪,适用于普通情况之下的、一般的人际交往与应酬。在这个特定范围之内,礼仪肯定行之有效。离开了这个特定的范围,礼仪则未必适用。这就是礼仪的限定性特点。理解了这一特点,就不会把礼仪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就不会在非

26、交际场合拿礼仪去以不变应万变。必须明确,当所处场合不同,所具有的身份不同时,所要应用的礼仪往往会因此而各有不同,有时甚至还会差异很大。对这一点,是不容忽略的。第三,可操作性。切实有效,实用可行,规则简明,易学易会,便于操作,是礼仪的一大特征。它不是纸上谈兵、空洞无物、不着边际、故弄玄虚、夸夸其谈,而是既有总体上的礼仪原则、礼仪规范,又在具体的细节上以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仔细周详地对礼仪原则、礼仪规范加以贯彻,把它们落到实处,使之“言之有物”,“行之有礼”,不尚空谈。礼仪的易记易行,能够为其广觅知音,使其被人们广泛地运用于交际实践,并受到广大公众的认可,而且反过来,又进一步地促使礼仪以简便易行、

27、容易操作为第一要旨。 第四,传承性。任何国家的礼仪都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任何国家的当代礼仪都是在古代礼仪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对本国、本民族既往礼仪成果的传承、扬弃、就不可能形成当代礼仪。这就是礼仪传承性的特定含义。作为一种人类的文明积累,礼仪将人们在交际应酬之中的习惯做法固定下来,流传下去,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这不是一种短暂的社会现象,而且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更替而消失。对于既往的礼仪遗产,正确的态度不应当是食古不化,全盘沿用,而应当是有扬弃,有继承,更有发展。 第五,变动性。从本质上讲,礼仪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方面,它是在人类长期的交际

28、活动实践之中形成、发展、完善起来的,绝不可能凭空杜撰,一蹴而就,完全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由此而引起的众多社交活动的新特点、新问题的出现,又要求礼仪有所变化,有所进步,推陈出新,与时代同步,以适应新形势下新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倾向益明显,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他们的礼仪随之也不断地相互影响,想互渗透,相互取长补短,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这就使礼仪具有相对的变动性。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把它当作一成不变的东西,而能够更好地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去对待它。也不会对礼仪搞“教条主义”,使之一成不变,脱离生活,脱离时代。 二、礼仪的

29、原则 在日常生活之中,学习、应用礼仪,有必要在宏观上掌握一些具有普遍性、共同性、指导性的礼仪规律。这些礼仪规律,即礼仪的原则。 礼仪的原则一共有八条。它们同等重要,不可缺少。掌握这些原则,将有助于更好地学习礼仪,运用礼仪。 第一,遵守的原则。在交际应酬之中,每一位参与者都必须自觉、自愿地遵守礼仪,以礼仪去规范自己在交际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于礼仪,不仅要学习、了解,更重要的是学了就要用,要将其付诸个人社交实践。任何人,不论身份高低、职位大小、财富多寡,都有自觉遵守、应用礼仪的义务,否则,就会受到公众的指责,交际就难以成功,这就是遵守的原则。没有这一条,就谈不上礼仪的应用、推广。 第二,

30、自律的原则。从总体上来看,礼仪规范由对待个人的要求与对待他人的做法这两大部分所构成。对待个人的要求,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学习礼仪、应用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这就是所谓自律的原则。古语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若是没有对自己的首先要求,人前人后不一样,只求诸人,不求诸已,不讲慎独与克已,遵守礼仪就无从谈起,就是一种蒙骗他人的大话、假话、空话。第三,敬人的原则。孔子曾经对礼仪的核心思想有过一次高度的概括,他说:“礼者,敬人也”。所谓敬人的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与交往对象既要互谦互让,互尊互敬,友好相待,和睦共处,更要将对交往对

31、象的重视、恭敬、友好放在第一位。在礼仪的两大构成部分中,有关对待他人的做法这一部分,比对待个人的要求更为重要,这一部分实际上是礼仪的重点与核心。而对待他人的诸多做法之中最要紧的一条,就是要敬人之心常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个人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掌握了这一点,就等于掌握了礼仪的灵魂。在人际交际中,只要不失敬人之意,哪怕具体做法一时失当,也不能算是失礼。案例22 孙中山与代表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举行了盛大的就任典礼后,他亲自把代表送到大堂阶沿。代表们请孙中山先生留步,他却说:“我是人民的公仆,诸位是人民的代表,所以就是主人,我应当送你们到堂阶下。”

32、 第四,宽容的原则。宽容的原则的基本含义,是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已,更要宽以待人。要多容忍他人,多体凉他人,多理解他人,而千万不要求全责备,斤斤计较,过分苛求,咄咄逼人。在人际交往中,要容许其他有个人行动和独立进行自我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已、不同于众的行为耐心容忍,不必要求其他人处处效法自身,与自己完全保持一致,实际上也是尊重对方的一个主要表现。 第五,平等的原则。在具体运用礼仪时,允许因人而宜,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具体方法。但是,与此同时必须强调指出:在礼仪的核心点,即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这一点上,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不允许因为

33、交往对彼此之间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职业、身份、地位、财富以及与自己的关系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就厚此薄彼,区别对待,给予不同待遇。这便是社交礼仪中平等的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六,从俗的原则。由于国情、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人际交往中,实际上存在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情况。对这一客观现实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自高自大,唯我独尊,以我划线,简单否定其他人不同于已的做法。必要之时,必须坚持入乡随俗,与绝大多数人的习惯做法保持一致,切勿目中无人,自以为是,指手划脚,随意批评,否定其他人的习惯性做法。遵守从俗的原则的这些规定,会使对礼仪的应用更加得心应手,更加有助于人际交往。 第七,真诚的

34、原则。礼仪上所讲的真诚的原则,就是要求在人际交往中运用礼仪时,务必待人以诚,诚心诚意,诚实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如此,自已在运用礼仪时所表达的对交往对象的尊敬与友好,才会更好地被对方所理解,所接受。与此相反,倘若仅把运用礼仪作为一种道具和伪装,对具体操作礼仪规范时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或是当时一个样,事后一个样,有求于人时一个样,被人所求时另外一个样,则是有悖礼仪的基本宗旨的。将礼仪等同于“厚黑学”,肯定是行不通的。 第八,适度的原则。适度的原则的含义,是要求应用礼仪时,为了保证取得成效,必须注意技巧,合乎规范,特别要注意做到把握分寸,认真得体。这是因为凡事过犹不及,

35、运用礼仪时,假加做得过了头,或者做得不到位,都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自律、敬人之意。当然,运用礼仪要真正作到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只有勤学多练,积极实践,此外别无他途。 第三节 营销礼仪及其作用 礼仪原理: 一、营销礼仪的涵义 礼仪在营销活动中的运用即为营销礼仪,也就是营销人员在营销活动中为表示尊敬、善意、友好等一系列道德、规范、行为及一系列惯用形式。 二、营销礼仪的作用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当前,营销礼仪之所以被提倡,之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多重重要的功能,既有助于营销活动,又有助于企业也有助社会。 (一)礼仪有助于提高营

36、销人员的自身修养。 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而且还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精神风貌。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礼仪即教养,而有道德才能高尚,有教养才能文明。这也就是说,通过一个人对礼仪运用的程度,可以察知其教养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准。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即:内心品质超过礼仪修养即不注重礼仪修养,则是粗野;而只注重外表修饰而忽略内心修养,则显虚浮,只有既重视内心修养的提高又重视礼仪修养,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由此可见,营销人员学习礼,运用礼仪,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修养

37、,有助于“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真正提高营销人员的文明程度。(二)营销礼仪有助于塑造良好的营销形象。个人形象,是一个人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教养的集合,而礼仪在上述诸方面都有自己详尽的规范,因此营销人员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无疑将有益于营销人员更好地、更规范地设计个人形象、维护个人形象,更好地、更充分地展示营销人员的良好教养与优雅的风度,这种礼仪美化自身的功能,任何人都难以否定。当营销人员重视了美化自身,人际关系将会更和睦,营销活动生活将变得更加温馨。(三)营销礼仪是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企业来说,营销礼仪是企业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员工整体素质的整体体现,是

38、企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营销礼仪可强化企业的道德要求,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营销礼仪是企业的规章制度、规范和道德具体化为一些固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对这些规范起到强化作用。“世界一流的饭店组织”之一的白天鹅宾馆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大胆引进外国管理酒店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国国情和当地具体环境,制定一整套严格的、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并始终不渝地执行。让顾客满意,为顾客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是良好企业形象的基本要求。营销礼仪服务能够最大限度地使满足顾客在服务中的精神需求,使顾客获得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满足的统一。以礼仪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优质服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它将通过营销人员的仪容仪表,

39、服务用语、服务操作程序等,使服务质量具体化、系统化、标准化、制度化,是顾客得到一种信任、荣誉、感情、性格、爱好等方面的满足,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营销礼仪有助于促进营销人员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 古人认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讲的其实就是交际的重要性。一个人只要同其他人打交道,就不能不讲礼仪。运用礼仪,除了可以使营销人员在交际活动中充满自信,胸有成竹,处变不惊之外,其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能够帮助于营销人员规范彼此的交际活动,更好地向交往对象表达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与善意,增进大家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假如人皆如此,长此以往,必将促进社会交往的进一

40、步发展,帮助人们更好地取得交际成功,进而造就和谐、完美的人际关系,取得事业的成功。(五)礼仪是国民素质的体现和国家文明的标志,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一般而言,人们的教养反映其素质,而素质又体现于细节。反映个人教养的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礼仪,往往反映着这个人、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文明水平,整体素质,整体教养。古人曾经指出:“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将礼仪列为立国的精神要素之本。而在日常交往之中,诚如英国在哲学家约翰.克所言:“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的一切成就都会被人看成骄傲、自负、无用和愚蠢。”荀子也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反过

41、来说,遵守礼仪,应用礼仪,将有助于净化社会的空气,提升个人、民族、全社会的精神品位。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全体社会成员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这些内容与礼仪完全吻合。因此,完全可以说,提倡礼仪学习、运用,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殊途同归、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这种社会主义的礼治,对于我国的现代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也是我们弘扬中国“礼仪之邦”的礼仪文化,使我国更强、更好、更美地自立于世界之林。 三、营销礼仪的准则:1认清主客立场根据待客之道,主方立场为保护者,而客方扮演的则是被保护者的角色。例如

42、:在接待时,我们往往走在来宾的左前方,此乃沿袭西方古俗而来。由于古代枪手习惯瞄准对手左方,基于安全考虑,于是强调“以右为尊”。上下楼梯要特别注意。上楼梯时应让领导、来宾走在前方,以防止对方不慎跌落,下楼梯时刚让领导、来宾走在后方,以便随时给予保护。作为一个引导者,则应走在来宾的前方以为其引领方向,且在转变处、楼梯间及进出电梯时都应放慢脚步,等待客人。从这些细节亦可表现出我们体贴客人的心意。进电梯时先让领导、来宾进入,出电梯时刚相反,以免电梯门不慎夹到来宾。以上所述虽是看似不重要的小事,实则不然。这些事情不仅可以反映出我们个人的修养,客人更能因此感受到我们的真诚与可靠。二、遵守时间及珍惜生命时间

43、等于金钱,时间等于生命,商场上最看重的莫过于守信了,而守时即守信的表现。珍惜时间就是珍惜他人和自己的生命,所以与客户相约一定要守时。特别是我们正朝着国际舞台大步迈进,此时此刻更要学习外国人守时的好习惯,因为文明愈进步的国家愈珍惜生命,也愈强调守时的重要。商业行为强调精、准、快,但不能因此争先恐后而不讲次序,反而更应注重排队礼貌。其他尤其在金融业,绝不能因大客户上门,就让等候已久的其他客户忍受别人插队的不公平待遇。会餐中如欲喝酒也该讲究礼貌,千万不要有劝酒的行为。酒喝多了会伤身,同时酒后开车后果不堪设想,既能损人又不利已。所以营销活动中注重对方的生命权亦是很重要的一环。三、自重与尊重他人在营销活

44、动中良好的介绍礼仪是尊重他人的第一步。不管介绍任何人,都要完整、清楚地说明对方的姓名、职务或职称及服务单位,以示尊重之意。名片在现代社会中已被人格化了。名片是一个人的象征,因此收放名片均要合度,才是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的表现。营销人员拿到别人的名片要仔细收好应将名片持在腰部以上位置,小心不要污损或是拿来玩耍。给别人名片时,记住清楚复诵一次自己的名字,以免对方误念。交换名片的适当时机是用餐前或用餐后,而不宜在用餐中交换;开会也是一样,不宜在会间交换。拿到别人的名片要对它的内容表示兴趣,不可连看也不看的就收进皮夹里,那是很不礼貌的行为。无论是指引或介绍,都不可单手指人,正确方式应将掌心朝上,拇指微微

45、张开,指尖向上来做指引或介绍,这才是尊重他人的行为。四、多用商量语气在营销商谈的礼仪中,商量是一门艺术,重点要学习如何彼此尊重,对营销者而言尤其重要。当我们有求于人的时候,不论是上司或部下都宜采用询问商量的口气,如多用“可不可以?”或“好不好?”或“May I ?”让对方有考虑的时间及空间,因为他有权选择说Yes或是No。在办公室中,常见的情况是员工要请假,却摆出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如:“老板,我明天有事,要请假。”同样地,上司也常这样叫员工:“这件事情下班前一定要完成。这些口气不仅让对方很难表达意见,同时还会造成或加大双方的隔阂。因此如果能学习采用如:“老板,我明天有事处理,不知能否向您请个

46、假?”“小陈,这件事情很紧急,下班前能不能帮我完成?”等等温和商量的语气,会使人感到受尊重,也容易获得正面的答复,更能使事情顺利进行,使谈话气氛和谐愉快。五、避免惊吓他人开会进行至中途,如物品不慎掉落需要捡拾时,应先告知身旁的人后再低身去拾捡,并说声“对不起,我捡支笔”,切切不可直接弯身取物,以免吓着身旁的人。走路或与人交谈时,千万不可把手放在服装口袋里,这样会使人缺乏安全感,会使人对你有为人轻浮、无所事事的印象。另外,将双手交叉盘于胸前也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因为欧洲人认为隐藏双手,不让别人看见是敌意的表示,所以一定要将双手露出,如果天气很冷可戴上手套。用餐时不可用刀、叉、筷子等尖锐的东西指向他人这样会使别人产生恐惧感。柜台人员与客人谈话的时候,也不要以笔尖朝向别人,诸如此类的行为都会使人感到不安全。六、尊重他人隐私每个人都不得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和不为人知的秘密。所以,在公共场所不要随意谈论他人隐私,或以爱打听的姿态而自居。有些过于私人的问题还容易造成尴尬的场面,应尽量避免公开谈论,诸如婚姻状况、年龄、体重、三围以及薪水、穿着品牌、使用的化妆品品牌等。与客户交谈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