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基于TAFE模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实践与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基于TAFE模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实践与研究.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于模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实践与研究 基于模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实践与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基于模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实践与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基于模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实践与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职教育必然走国际化道路,但同时国际优质高职教育资源必须本土化。TAFE(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Technical a
2、nd Further Education的简称)模式,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之一。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开展与澳大利亚HOLMESGLEN学院合作办学,引进、吸收、消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积极使澳方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国际商务人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应。关键词 TAFE 高等职业教育 国际化 本土化 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澳大利亚HOLMESGLEN学院从2002年起开始合作办学,在合作进程中我们引进、吸收、消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澳方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经过5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培养了一批新型的
3、国际商务人才,并形成了自己的中澳合作办学特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应。一、以TAFE模式为基础,利用澳方优质教学资源完善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学过程设计我院中澳合作办学不是单向的引进,而是坚持以满足服务对象需求为宗旨。我们经过认真分析我国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宁波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充分借鉴TAFE经验,明确中澳合作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经济、贸易、营销、商法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熟悉目前澳大利亚及全球与专业相关领域操作规程,语言能力和岗位操作技能强,了解国际文化知识和社会公共价值理念,具有多元文化背景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现代国际
4、商务人才。”我们充分利用澳大利亚TAFE模式下的优势资源,专业课程设置以澳方TAFE模式为蓝本,但不是完全照搬,设置的专业课程中既有与澳方同专业中当今国际上相对比较成熟的专业课程,又有适合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需要,特别是适合宁波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课程。授课任务由双方共同组成课程组承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借鉴澳方先进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代之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我们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积极尝试双语教学和案例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改变传统的考核办法。通过引进澳方成熟课程的系列教学资料、先进的教学组织形式和
5、过程管理手段,达到完善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学过程设计目的。二、依托澳方雄厚的师资培训力量,建设符合TAFE要求的师资队伍我们除直接聘请合作方教师到我院任教,还通过派出去和请进来方式,让各系教师接受从事TAFE模式教学工作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学院自2003年起每年一次派各系英语基础好,专业业务能力强的老师去霍姆斯格兰学院学院学习与研究TAFE模式,接受从事TAFE模式教学工作证书培训,现有30名教师获得澳大利亚TAFE四级工作证书,这一举措一方面充实了中澳合作办学项目的师资力量,使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有了符合TAFE模式的师资保障,另一方面不仅使经过培训的教师对TAFE模式教学理念有了清晰而准确的把握
6、,而且由他们带动其他老师树立新的职业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在对合作课程师资进行培养的同时,为使合作项目优势向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辐射,学院也派遣公共外语教师赴澳进修,公共英语教师参与到中澳合作办学的语言教学中,对公共外语教师汲取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改进公共外语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三、实行柔性晋升制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澳大利亚英语语言教学具有多层次、晋升灵活和注重能力培养为主的特点,我们借鉴这一特点,按照澳方提供的国际标准对新生实行入学英语水平测试,然后根据测试结果分层次组织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基础参加学习,也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教学,避免课堂上因学生
7、水平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提高了语言课程课堂教学效率。语言阶段每学期学生有多次机会晋升,如果进步快,可以跳级,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使学生提前感受到竞争的压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科学的水平测试和柔性晋升制度成为检测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和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四、引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外教,创造良好的国际化氛围我们着力引进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不同国籍的外教(人数近两年保持在12-15名之间),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中外师生交融的国际化人际氛围,努力使学生身处世界多元文化之中。并积极开展主要由不同国籍外教负责的“英语沙龙”、“英
8、语角”、“英语原版电影赏析”“英语剧社”和各钟英语技能比赛等活动,良好的语言氛围有利于学生积累与外国人的交往经验,熟悉外国人的思维和处事方式,养成坦诚开放、适应性强和开拓进取的风格。2006年9月24日在杭州举行的浙江省第三届全省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的非英语组比赛中,中澳合作国际商务专业05级学生胡厦楠同学经过两天激烈角逐,一路过关斩将,不负众望获得特等奖,并代表浙江省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总决赛,这一骄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我们中澳合作项目良好的语言环境。五、积极推广合作办学优势,促进相关专业与课程建设由于中澳合作项目实行的是“语言基础阶段+专业课程阶段”的教学模式,对
9、我院其他涉外专业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因为它既强调了语言基础的重要性,又可保证专业课的教学质量,现已被我院普通国际商务、实用英语、日语等专业借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6年9月24日在杭州举行的浙江省第三届全省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的英语组比赛中实用英语专业汪妮和国际商务专业林丽分别获英语组和非英语组一等奖。通过合作办学,很多英语教师参与合作课程语言教学,促进了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中澳合作课程中的分层次教学在我院的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得到应用,教学中他们积极尝试“功能性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学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有显著提高。六、建立专门机构开展TAFE模式研究,积极推广合作办学优势在
10、取得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为将合作办学优势向学院其他专业辐射,推广先进的办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也为全面研究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模式,并与我国的高职教育模式相比较,力求探索出适合我国高职教育的新模式,2006年4月我院与霍姆斯格兰学院共同成立了院级科研机构“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TAFE教育研究中心”,该中心已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工作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翻译了澳大利亚TAFE教育文献资料近10万字,开展了中澳合作办学特色研究和依托于TAFE模式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改革研究等课题研究,发表了论文构建中澳合作新模式培养高技能国际化人才(2006年10月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职教核心期刊中国
11、职业技术教育)和TAFE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宁波工程学院学报第17卷 第2期)等论文,2007年8月笔者所负责的课题基于TAFE模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实践与研究获省商职院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正在进行TAFE教育模式的本土化和中澳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比较等方面的研究我院中澳合作办学项目的引进,不仅为我院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尝试,也为我院师资队伍建设、拓宽教师视野、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会继续在已取得的中澳合作办学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加深中外合作办学领域,不断借鉴和吸取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优点,提高学院办学水平,为地方经济新一轮腾飞不断输送高质量的现代国际
12、商务人才。参考文献:1世界教育信息,World Education Information, 2004年11期2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Standard of Australian Quality Training Framework for Registered, Training and organization 4Australian Vocational Training System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
13、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14、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
15、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