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256仙岛人员监测管理系统说明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J256仙岛人员监测管理系统说明书.doc(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一、系统介绍.21.1系统简介. .21.2系统组成.21.2.1人员检测设备配置及用途.21.2.2软件配置.31.2.3 与KJ66N系统共用通讯系统方式.31.3功能介绍.3 1.3.1人员动态管理功能. .3 1.3.2下井人员考勤功能. .41.4接入图. . .41.5首次安装运行操作步骤. .5二、系统基本参数. . .72.1用户管理.72.2数据库参数.7 2.3当前数据库.8 2.4日志浏览.82.5系统参数.82.6通讯参数.142.6.1设置通讯端口. .142.6.2设置巡检分站. . . .14三、基本信息数据表. . . . .163.1基站定义. . .
2、.163.2区域定义. .173.3部门定义. .183.4工种定义. .183.5等级定义. .183.6职务定义. . .183.7职称定义.183.8用工定义 .193.9地域定义.193.10工作面定义193.11班次定义193.12工时管理203.13特殊人员路线定义213.14人员信息. . 22四、KJ256数据显示.244.1实时显示.244.2实时异常显示.254.3模拟图显示. . . .264.4自检图显示. . . . . . . . . .264.5通讯查看. .26五、数据查询.275.1设备状态查询. . . . . . .275.2当前井下人员查询. .275.
3、3站点聚集人员. . . . .295.4统计下井人数. . . . .295.5人员轨迹查询. . . . . . .315.6区域出入查询. .325.7人员上下井记录. . . .325.8人员信息查询. . . . . .335.9实时数据表查看. . . . .345.10异常查询.34六、考勤管理.366.1个人考勤. . . . . . . . . .366.2干部考勤. .376.3部门考勤. . . . . .386.4全矿考勤. . . . . .396.5下井考勤统计. . . . .406.6工时统计. .416.7下井时间统计. .41 6.8考勤数据修正. .42七
4、、人员信息图形显示.467.1图页编辑中的动态定义. . .467.2人员信息动态显示.48附录1数据库创建. . . . . . . . .50第一章 系统介绍1.1 系统简介KJ256仙岛人员定位系统是北京仙岛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制开发的一套矿井人员管理系统,具有井下人员动态管理和下井人员考勤功能。仙岛人员管理系统由井下人员位置监测部分(包括人员位置接收器、人员监测分站)、KJ256矿用人员管理系统、XD510图形浏览系统、KJ256Web浏览系统这几部分组成。系统总体结构图如下:图1-1 系统总图1.2 系统组成1.2.1人员监测设备配置及用途人员监测井下需要配置人员监测分站(KJF
5、23X)、无线编码接收器(KGE101-RX),下井人员需要配备无线编码发射器(KGE101-TX)。无线编码接收器放置在井下需要定位的地方,并将其挂接在人员监测分站的485口上(一个人员监测分站在2公里内最多可接15台KGE101-RX)。无线编码发射器是一个很小的卡,可以放置在下井人员的矿灯内或别在腰带上。当下井人员经过放置有无线编码接收器的地点时,无线编码接收器会监测到该人员的信息,并将信息发送给人员监测分站,人员监测分站通过通讯线将信息传到地面KJ256主机。KJ256人员管理系统可以通过KJ66N安全监测系统从人员监测分站读取人员数据(这时人员监测分站就接在KJ66N系统通讯线上,K
6、J256管理系统必须与KJ66N系统运行在同一台计算机上),也可独立运行(专门配置一台计算机运行KJ256软件),这时井上至少还需要配置一台KCT3调制解调器(采用二线无极性同步差分二相码通讯方式)或通过环网(环网通讯方式,井下有环网系统)。人员位置数据库可以在KJ256人员管理系统运行计算机上创建,也可以创建在网路服务器上。1.2.2 软件配置人员位置数据是保存在SQL数据库中的,因此保存人员位置数据的计算机上必须安装SQL 数据库(SQL 2000、SQL 2003、SQL2005均可)、如果是KJ256-双机热备系统必须安装XDNET仙岛网络服务软件、KJ256仙岛人员定位系统、如果需要
7、通过网页浏览KJ256数据则需要配置网络服务器并在服务器上安装KJ256Web系统、如果局域网上的计算机需要以图形方式查看人员位置数据可以安装XD510仙岛图形浏览系统。1.2.3 与KJ66N系统共用通讯系统方式为了节省费用,许多用户愿意将仙岛人员定位系统合在KJ66N安全监测系统中,二个系统共享通信线资源。这时KJ256人员管理系统必须运行在KJ66N主机上,才能正确读到人员位置数据。1.3 功能介绍1.3.1人员动态管理功能通过无线发射、接收设备来识别动态目标的位置和去向。(1)根据识别站点安装的物理位置和识别点获取的信息。获得在某一个局部范围内的人员分布状况。(2)通过表格和图形两种形
8、式给出人员分布位置显示。(3)通过输入地点名称或点击图形位置给出此地区人员状况,并能统计出人员名单,和停留时间。(4)能够根据输入的时间段,查询人员分布情况。(5)根据输入的人员姓名和时间段,查询人员在什么位置。(历史的或当前的)在每个位置的进出时间。(6)通过输入人员姓名和时间段,可以用表格和图表形式展现出人员在井下的移动轨迹。(7)根据预输入的人员运动轨迹来提示人员是否按时到达指定区域地点。并且统计出未达到目的点的次数。1.3.2下井人员考勤功能通过在井口出入位置各安装一个无线接收器来获取人员出入井信息,并给出入井的时间及上井时间,并根据这些信息统计人员出入井地点、井下停留的时间及生成考勤
9、数据。功能包括:(1)考勤班次管理、(2)干部日考勤、(3)人员日月考勤(4)部门日考勤、(5)全矿日考勤、(6)干部月考勤(7)部门月考勤、(8)全矿月考勤、(9)下井考勤统计 (10)工时统计、(11)下井时间统计、(12)考勤数据修正1.4 接入图图1-4-1 KJ256系统采用同步差分二相码通讯时的人员分站接入图图1-4-2 KJ256系统采用以太环网通讯时人员分站接入图1.5 首次安装运行操作步骤步骤一KJ256软件系统安装后在系统桌面就会有一个名为“KJ256”的软件图标,鼠标点击该图标就启动KJ256系统,系统会显示“正在连接数据库”的提示框,首次进入未创建数据库,系统随后会弹出
10、如下对话框要求用户输入数据库参数:如上参数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修改,修改完毕后点击“确认”后再点击“关闭”,这时系统会按如下提示:用户点击“确认”,系统就会自动按用户输入的数据库参数创建KJ256系统使用的数据库(注意在其后的步骤中用户还需要输入数据库管理员密码)。步骤二数据库创建后进入KJ256系统主画面,首先要建系统用户。点击“系统”“用户管理”,系统会弹出登陆对话框,首次进入可以输入系统默认用户及密码:用户名:XDADM 密码:XD11998833正确输入后系统会弹出“用户定义”对话框,在此至少要定义一个系统管理员,定义完毕按“确定”退出。注1:一旦定义了用户,系统默认密码将无效。注2
11、:如果使用者不建立自己的用户,那么只要输入系统默认密码就可操作数据(删除、修改等),系统的安全性将得不到保障。步骤三 做如下定义: 基站定义、区域定义、部门定义、工种定义、职务定义、职称定义、用工定义、等级定义、人员信息。具体操作方法参考后面章节的具体说明。步骤四进入“参数设置”“系统参数”设置相关参数。进入“通讯”“设置通讯端口”设置与井下人员分站通讯使用的端口,若为串口通讯还需设置波特率。进入“通讯”“设置巡检分站”设置KJ256系统接入的人员分站。 第二章 系统基本参数2.1 用户管理系统用户分为三级,不同级别的用户有不同的不同的操作权限:系统管理员:拥有对系统管理的所有权限,包括系统参
12、数配置、系统基本数据表数据的插入、删除、修改(例如人员信息表、部门信息表等等),还可以管理所有用户,可根据需要添加或删除用户。系统操作员:是比系统管理员权限低一级的管理员,除不能管理其它用户、设置系统参数外,其他权限同于系统管理员。普通操作员:是权力最小的管理员,负责日常数据的查询操作,不能管理其它用户,修改系统数据。注1:用户首次定义用户时必须先定义一个系统管理员。注2:首次进入“用户管理”,可以通过用户名“XDADM”,密码“XD11998833”进入“系统”菜单中的“用户管理”,进行用户的添加,一旦有用户定义此用户将失效。在“系统”菜单项中选择“用户管理”菜单项,系统将弹出登陆对话框,输
13、入正确的用户名及密码(注意该用户必须是系统管理员)后系统弹出如图用户定义对话框:用户名:输入用户登录用名称密码:该用户使用的登录密码确认密码:上面密码再输一次用户权限:选择新定义用户的级别。确定:如上信息输入全按此按钮保存。重置:清除当前已输入信息。修改密码:鼠标左键双击用户列表中要修改的用户,这时用户名称会在用户名输入位置显示出来,输入新的密码后按“确定”即可。删除:鼠标点击用户列表中的要删除用户,再按“删除”,在随后弹出的确认对话框中选择“确定”,即可删除该用户。2.2 数据库参数只有系统管理员才有权限修改数据库参数,进入后系统弹出如下对话框: 点击“备数据库”,可以设置备份数据库参数,可
14、以设置“启用”或“不启用”属性,若设为“启用”,那么KJ256系统会保存二份数据,一份在“主数据库”中,一份在“备数据库”中。2.3 当前数据库 查看当前数据库参数,任何人员都可以查看此参数。2.4 日志浏览查看系统参数、系统基本信息数据表、系统通讯等的修改记录。2.5 系统参数点击“参数设置”“系统参数”或工具栏相应图标会弹出如图对话框:=基本参数=人员在监测站停留时间间隔:当人员A进入某个监测站点(即接收器)并在该站点停留时, 站点会不断收到前端采样设备的消息通知,当A离开该站点后,消息终止;为了过滤重复数据,在所设置的“间隔时间”内若收到多条人员A经过该站点消息则只上传收到的第一条,超过
15、设定的间隔时间就判别A离开站点;若再次收到人员A在该站点停留的消息,那么认为人员A是再次来到该站点,重复上面的处理。缺省值为60秒。该间隔时间为所有站点共用的设置,每个站点也可设置自己的时间间隔(如果不同于公共间隔时间的话),具体参看本说明2.1.4中设置分站单独的停留时间间隔的说明。每日自动与分站对时次数:为了使监测站点时钟与地面的KJ256主机时钟同步,需要经常对时,此处设置每日对时次数,最少1次,最多24次(每小时对一次)。允许人员数据比实际时间快:当监测站点时钟与地面的KJ256主机时钟有误差时,可能会发生KJ256收到的人员位置数据时间比当前计算机的时间还要晚的情况,例如当前计算机时
16、间为“10:20:30”,收到人员A在“10:21:00”经过站点X的数据,那么相差在多少时间长度内被认为是可以采用的有效数据就由该设置确定。如果该处设置“20秒”,那么上面这条数据将无效,若该处设置“30秒”那么上面这条数据将被采用。人员往返站点最小间隔时间:若连续收到二条某人员经过站点X的数据,若二条数据的时间差小于此处设置的“人员往返站点最小间隔时间”那么后一条数据将不被采用。井下额定人数:此处定义井下最多允许的人数,若当前井下人数超过此处设置的值,那么KJ256系统会提示“全矿超员”。人员离开区域标志:选择确定人员离开某区域的判定方法:选择1“经过区域内最后一个站点”;选择2“经过区域
17、外第一个站点”。若按选择1判断,那么人员离开区域的时间为经过区域最后一个站点的时间;若按选择2判断,那么人员离开区域的时间为经过区域外第一个站点的时间。启动调入上次保存数据有效时间:此处设置的参数在KJ256启动时用,KJ256每次退出会保存当前下井人员的实时位置数据(例如人员A最后一次经过站点为X,时间为xx:xx:xx这样的信息),系统再次进入会读入这些数据,此处设置数据有效范围,如果设置时间为“8小时”,那么读取上次保存人员位置实时数据时判断数据时间在设置时间范围内(若设为8小时就是判定时间距当前时间不超过8小时的数据才有效)才采用,否则认为是无效数据。实时显示数据时间最多比当前时间早:
18、通常系统保存有每个人员的最后一次定位数据,在实时显示中每个用户会有不同的显示要求。为了能由用户决定显示那些范围的数据,通过设置此参数系统把控制权交给了用户。如果只希望查看最后一次经过基站的时间在24小时范围内的人员可以设置时间为“24小时”。此设置在“实时显示”中起作用。职务等级编号=:在考勤统计中有干部下井数等统计参数,干部是通过等级编号确认的,等级编号越小级别越高,此处设置等级编号为多少以下的是干部。=上下井统计参数=为使分析合理收到数据后延时:默认收到监测站点数据30秒后,再做上下井数据分析,部分人员位置数据可能由于通讯原因,使到KJ256主机的时间先后次序发生倒置(例如主机先收到“人员
19、A在10:20:30经过站点X;后收到人员A在10:20:20经过站点Y”),如果延迟分析的时间太短,可能会造成引起上下井判断有误。人员井下最短停留时间:如果某人员井下停留时间小于此处设置的时间,那么判定该人员此次下井无效,系统不会做下井记录。人员二次下井最短时间间隔:当某人员二次下井时间间隔小于此处设置的时间时系统会自动合并二次下井为一次。人员井下最长停留时间:当某人员在井下停留时间已超过此处设置的时间(如上为24小时),系统仍然未获得该人员的上井数据时会自动保存一条该人员的上下井记录数据;如果未超过设置时间,系统在没有收到该人员位置数据之前不会自动判定该人员已上井。人员井口最长停留时间:下
20、井人员在井口处(一般表示在安装出入-入站点和出入-出站点之间的区域)的最长停留时间。这是为丢失数据时做数据补救时用的参数,按正常上井判断方式,如果收到某人员经过出入-出站点后又经过出入-入站点,那么判定此人上井;如果由于特殊情况,该人员经过出入-入站点的数据丢失,按正常判断方法系统将无法判断此人的是否上井。为了弥补这样的情况,系统收到该人员经过“出入-出站点”的数据,经过此处设置的“人员井口最长停留时间”后仍然未收到经过“出入-入站点”的数据就判定此人员已上井。由于可能有在井口频繁经过的人员,建议此时间设置的长一些。下井时间确认方法:某人员经过一个出入-入站点后再经过出入-出站点可判断此人员下
21、井,哪个时间确认为下井时间需根据各个用户的实际情况设置,若选择“过出入-入站点时间”则把人员经过“出入-入站点”的时间作为下井时间;若选择“过出入-出站点时间”则把人员经过“出入-出站点”的时间作为下井时间。上下井判断方法:要使软件在上下井统计方面做的更完美,需要用户合理配置与上下井统计有关的参数。下井判断方法:1 人员不在井下,获得人员经过出入-入型站点后又经过同组的出入-出型站点的数据,如果人员经过前一个站点的时间与上次上井时间间隔小于“人员二次下井最短时间间隔”那么认为上次上井判断有误本次下井将归到上次下井;反之则可判断此人员新一次下井。2人员不在井下,获得人员经过出入-入型或出入-出型
22、或出入型站点后又经过普通站点的数据,如果人员经过前一个站点的时间与上次上井时间间隔小于“人员二次下井最短时间间隔”那么认为上次上井判断有误本次下井将归到上次下井;反之则可判断此人员新一次下井。3人员不在井下,获得人员经过普通站点的数据,如果人员经过普通站点的时间与上次上井时间间隔小于“人员二次下井最短时间间隔”那么认为上次上井判断有误本次下井将归到上次下井;反之则可判断此人员新一次下井。4人员不在井下,获得人员经过出入型站点后又经过普通型站点的数据,如果人员经过前一个站点的时间与上次上井时间间隔小于“人员二次下井最短时间间隔”那么认为上次上井判断有误本次下井将归到上次下井;反之则可判断此人员新
23、一次下井。5人员不在井下,获得人员经过纯入型站点的数据,如果人员经过纯入型站点的时间与上次上井时间间隔小于“人员二次下井最短时间间隔”那么认为上次上井判断有误本次下井将归到上次下井;反之则可判断此人员新一次下井。从如上判断可看出,如果“人员二次下井最短时间间隔”设置的不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可能会出现下井判断错误。上井判断方法:1 人员在井下,获得人员经过出入-出型站点后又经过同组的出入-入型站点的数据,且井下停留时间已超过“人员井下最短停留时间”则设置人员上井时间为经过出入-入站点的时间。如果上井时间距当前时间已超过“人员二次下井最短时间间隔”+“人员位置数据传输最大延时”那么此条人员上下井数据
24、确认并写库。2 人员在井下,获得人员经过普通型站点后又经过出入-入型站点的数据,且井下停留时间已超过“人员井下最短停留时间”则设置人员上井时间为经过出入-入站点的时间。如果上井时间距当前时间已超过“人员二次下井最短时间间隔”+“人员位置数据传输最大延时”那么此条人员上下井数据确认并写库。3 人员在井下,获得人员经过普通站点后又经过出入-出型站点的数据,则设置人员可能上井时间为经过出入-出型站点的时间。如果可能上井时间距当前时间已超过“人员在井口最长停留时间”则设置人员上井时间为人员可能上井时间。如果上井时间距当前时间已超过“人员二次下井最短时间间隔”+“人员位置数据传输最大延时”那么此条人员上
25、下井数据确认并写库。4 人员在井下,获得人员经过普通站点后又经过出入型站点的数据,则设置人员上井时间为经过出入型站点的时间。如果上井时间距当前时间已超过“人员二次下井最短时间间隔”+“人员位置数据传输最大延时”那么此条人员上下井数据确认并写库。5 人员在井下,获得人员经过纯出型站点的数据,则设置人员上井时间为经过纯出型站点的时间。如果上井时间距当前时间已超过“人员二次下井最短时间间隔”+“人员位置数据传输最大延时”那么此条人员上下井数据确认并写库。从如上判断可看出,如果“人员二次下井最短时间间隔”设置的不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可能会使上井数据不能确认。第“3”个判断是用于特殊情况,如果人员上井时经
26、过出入-出型站点的数据有而其后经过出入-入型站点的数据丢失造成无法判断上井时采用第二个判断补救。这时“人员在井口最长停留时间”就时一个关键参数。注:为使上下井判断准确还要正确设置“为使分析合理收到数据延时”,如果设置不合适,未收到确切的数据就开始分析会造成判断失误。例如某个站点收到某人员05:02:30时经过的数据,而另一个站点收到该人员05:02:00时经过的数据,中心站可能会先收到“05:02:30”的数据后收到“05:02:00”的数据,如果“分析延时”设置为20秒,而这两个数据刚好是经过出入-出、出入-入站点时间就可能会做错误判断。=数据保存参数=人员位置数据写库间隔时间: 系统收到的
27、人员位置数据若超过系统限制的内存保存条数,系统会自动写库保存。若收到的数据未超过系统限制的内存保存条数,那么写库时间间隔为此处设置的时间。上下井数据写库间隔时间: 设定当人员上下井数据未超过系统限制的内存保存条数时的写库时间间隔。实时数据写库间隔时间: 设定实时数据写库时间间隔。区域记录间隔时间:设定当区域记录数据条数未超过系统限制的内存保存条数时的写库时间间隔。异常记录间隔时间:设定当异常记录数据未超过系统限制的内存保存条数时的写库时间间隔。数据备份:系统部分参数设定、系统未写库数据都保存在系统安装目录及其“PPDATA”子目录下,如果这些数据要保存到其他目录(例如备份到KJ256备机上)可
28、以选择“备份非写库数据”。首先设定“备份目录”(可以手动输入,也可以点击“浏览”按钮选择目录),如果是为做双机热备而设定数据备份,备份目录选择备机的KJ256安装目录(例如备机名为“BACK”,备机安装的KJ256系统目录的网络共享名为“KJ256”,那么设定备份目录为“BACKKJ256”)。系统在保存系统参数及未写库数据时除本机保存一份外,还会在备份目录再保存一份。无缝双机热备的实现:在KJ256主机设定KJ256备机的安装目录为其备份目录,设定“60”秒(或更短时间)自动保存一次未写库数据,当主机异常不能工作时,备机会立刻启动,启动时会读取未处理数据(主机定时保存的数据),那么备机可以接
29、着完成主机的工作(未处理数据不会丢失)。如果KJ256数据库不在本机而在公共服务器上那么只要设定备机主数据库与主机一致即可,如果KJ256数据库在本机,那么启动“备数据库”,设定备数据库为备机上的KJ256数据库。如此即可实现无缝双机热备。=数据显示参数=系统图设置:设定系统总图及各个分站连接接收器图对应的图文件名。如图系统总图名为“FDSALL.GGP”(这是通过“kplot”图形编辑软件画的系统设备连接图)。异常数据显示参数设定: 如果有异常情况(超员、超时、),系统会根据该设置决定显示提示方法,若设置“自动弹出”,那么一有异常信息,系统会自动弹出异常信息显示窗口;若设置“总在最前面”,那
30、么只要有异常信息,异常信息显示窗口就会显示在最前面。2.6 通讯参数2.6.1 设置通讯端口通讯口:在该列表中共有6个选择:KJ66、COM1COM5,如果通过KJ66N系统从人员分站读取数据则选择“KJ66”;如果是自主读取人员分站数据,则要选择读取的COM口,即KCT3调制解调器连接到本机的通讯口,从而使本软件直接从该COM口读取数据。波特率:当前通讯口的波特率,默认为2400。读取人员位置数据循检周期:人员位置数据需要KJ256主动从人员监测分站读取,那么多长时间读取一次可以自行设置,如果使用单位人员较少,这个时间可以设置长一些,如果人员较多,可以设置短一些。循检队列设置:为了减少通讯线
31、占有率,提供了自动主从队列设置。如上对话框中如果设置了“根据数据量自动分成主从循检队列”,则KJ256会自动将读取分站排为主从队列,当前没有数据的人员分站被加入到从队中,当前有数据的人员分站被加入到主队中。用户可在“循检X次主队后循检一次从对”中设置从队的循检方式。2.6.2 设置巡检分站点击“通讯”“设置巡检分站”或点击工具栏相应图标会弹出如下对话框:设置监测站点:在对话框左边选择需要参加巡检的人员监测站对应的分站号(打为选择),设置后应点击“设置有效”按钮确认。使用鼠标点击该分站号所对应的按钮,即可弹出“#XX分站挂接接收器及间隔时间设置”对话框,如图下图:在该对话框中可设置该人员监测分站
32、后面挂接的KGE10 1-RX接收器的号及其停留时间间隔,如果该人员监测分站采用公共停留时间间隔则应在此输入0,间隔时间设置改变后应点击“手动配置监测站”按钮确认(注:只有已加入循检的分站才可进行该项设置)。按“与该监测手动对时”按钮使系统对当前分站设置一次时钟。如果当前通讯为网络方式,则在此处设置网络通讯参数:“分站IP地址”、“端口号”。添加或删除接收器:在该对话框中显示了12个接收器,用户可根据实际连接情况添加或删除要循检的KGE101-RX接收器。设置分站单独的停留时间间隔:在本软件“系统参数”(具体说明可参见2.5)中可设置所有分站统一的停留间隔时间,如果某个分站需要单独设置停留时间
33、,可在此进行修改。手动配置监测分站:如果该分站要循检的接收器有修改或停留时间间隔有修改,点击此按钮系统会把当前设置的参数立刻发给分站(注:已加入巡检的分站才可进行该项设置)。设定监测站时钟:按此按钮,系统会对立刻对当前分站做一次对时。以上站点全部加入巡检:选择的参加巡检人员监测分站可以是没有基站定义的分站,如果按下此按钮,系统会修改巡检队列,所有有基站定义的分站被加入巡检队列,基站定义中有的接收器加入到相应人员监测分站的接收器中队列中,原来被设置删除。第三章 基本信息数据表KJ256系统中有些基本信息是在系统正式运行前必须录入的,包括:基站定义*:人员定位站点定义(即接收器区域定义*:矿井区域
34、定义部门定义*:使用煤矿各个部门定义工种定义*:使用煤矿涉及工种定义等级定义*:使用煤矿人员等级定义职务定义*:使用煤矿涉及领导职务定义职称定义*:涉及的职称定义用工定义*:使用煤矿涉及用工类型定义地域定义:矿井地域定义工作面定义:矿井工作面定义班次定义:使用煤矿采用管理班次定义(考勤用)工时管理: 使用煤矿工时管理定义(考勤用)特殊人员线路定义:特殊人员指定路线定义人员信息*:使用煤矿配置定位卡人员信息定义如上有“*”的是必须录入信息的数据表。3.1 基站定义点击“参数设置”“基站定义”即可进入基站定义。人员监测基站实际是一个人员信息接收器,需要定义监测点的名称、编号、挂接分站的分站号、接收
35、器号、组号、属性、归属区域等参数,这个定义是获取人员位置数据的基础。人员监测点监测到的人员来往信息通过人员监测分站及通讯干线传送到地面KJ256计算机,为了能正确的确定人员位置就需要做好这个定义。编号:用户可以取容易记忆的字串。名称:用户赋予该站点的名称。基站类型:普通型井下站点;纯入型经过此站点就表示下井(安装在只下不上的井口)、纯出型经过此站点就表示上井(安装在只上不下的井口)、出入型经过此站点就表示可能上井也可能下井(安装在可上下的井口)、出入-出型经过此站点就表示可能上井也可能下井(安装在可上下的井口接近井下的位置)、出入-入型经过此站点就表示可能上井也可能下井(安装在可上下的井口接近
36、出井的位置)等几种类型。在实际使用中通常会用到“普通型”、“出入-入型”、“出入-出型”这三种类型基站。 下井判断收到某人员经过一个“出入-入型”站点信息后又收到该人员经过一个“出入-出型”站点(该站点与前一个站点同组),那么判定该人员下井;收到某人员经过一个“普通型”站点信息(之前该人员不在井下),那么判定该人员下井。 上井判断收到某人员经过一个“出入-出型”站点信息后又收到该人员经过一个“出入-入型”站点(该站点与前一个站点同组),那么判定该人员上井;收到某人员经过一个“普通型”站点信息后又收到该人员经过一个“出入-入型”站点(之前该人员在井下),那么判定该人员上井。组号:在上下井判断中,
37、一般通过“出入-入”、“出入-出”组合判断某人员上井或下井的,由于矿井可能有多个井口,为了区别不同井口的接收器,对同一井口的“出入-入”、“出入-出”站点需要设置相同的组号,不同井口的“出入-入”、“出入-出”站点必须设置不同的组号。通过节点:设定该基站对应的接收器号及该接收器挂接的分站号。所属区域:选择该基站的安装区域。保存:定义完成按“保存”即可保存定义信息。3.2 区域定义定义矿井的管理区域。区域编号:必须定义为“Rxxx”的格式,其中“xxx”为三个数字。区域名称:输入该区域的名称。区域类型:有“普通区域”、“重点区域”、“限制区域”三种类型。人数上限:该区域最多可进的人数。时间上限:
38、人员在该区域最长停留时间。归属地域:地域是比区域更大的管理范围,可以设置区域的归属地域。保存:定义完成按“保存”即可保存定义信息。注:有几个必须按下面要求定义的特殊区域R000:编号为“R000”;名称为“全矿”;类型为“普通区域”;人数上限为该矿最多下井人数;时间上限为人员最长井下停留时间;归属地域为“无”。R990:编号为“R990”;名称为“全矿领导”;类型为“普通区域”;人数上限为该矿最多领导下井人数;时间上限为人员最长井下停留时间;归属地域为“无”。R991:编号为“R991”;名称为“全矿瓦检员”;类型为“普通区域”;人数上限为该矿最多瓦检员下井人数;时间上限为人员最长井下停留时间
39、;归属地域为“无”。3.3 部门定义根据使用单位实际部门情况输入该单位所有部门的名称。注意不同部门编号必须不同。3.4 工种定义根据使用单位的实际工种分类输入,例如“瓦检员”、“机修工”、“采煤工”等等。注意不同工种编号必须不同。3.5 等级定义根据使用单位涉及的职务等级分类输入,例如“矿级”、“区级”、“科级”等等。注意不同等级编号必须不同。注意KJ256系统规定等级编号越小,级别越高。3.6 职务定义根据职务分类输入,例如“矿长”、“区长”、“科长”等等。注意在XD510图形浏览系统中,等级编号小于等于“3”的均认为是“干部”。注意不同职务编号必须不同。3.7 职称定义根据使用单位人员可能
40、涉及的职称输入,例如“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技师”等等。注意不同职称编号必须不同。3.8 用工定义根据使用单位用工情况输入,例如“正式工”、“合同工”等等。注意不同用工编号必须不同。3.9 地域定义地域是高于区域的管理区,使用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义,若不分地域可以不定义。注意不同地域编号必须不同。3.10 工作面定义工作面是区域下一级的管理区,定义区域是为了方便数据查询。使用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义。注意不同工作面编号必须不同。编号:Wxxxx格式,其中“xxxx”为4位数字,例如“W0001”。名称:该工作面的名称。包含节点:以西文“,”为分割的基站编号组,例如“01J01,01J02,03J01”表示该工作面包含编号分别为“01J01”、“01J02”、“03J01”的三个基站。3.11 班次定义班次定义是考勤的关键定义,考勤的各项统计都是建立在定义的班次之上的。班次编号:编号是识别班次的依据,该编号确认后不要再改动。不同班次编号不同。班次名称:为了容易理解,可以给出易辨别的文字表达。班起始时间、班结束时间:定义该班的时间范围。最早下井时间:最早几点下井属于该班次,这个时间应该早于“班起始时间”,但提前时间不能超过2小时。最晚下井时间:最晚几点下井属于该班次,这个时间应该晚于“班起始时间”。但不能晚于班起始时间两小时。有效工作时长:工作多长时间(小时)算有效班,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