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福寿山汩罗江风景区乡村风景游赏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福寿山汩罗江风景区乡村风景游赏规划.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福寿山-汩罗江风景区乡村风景游赏规划 福寿山-汩罗江风景区乡村风景游赏规划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福寿山-汩罗江风景区乡村风景游赏规划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福寿山-汩罗江风景区乡村风景游赏规划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乡村风景游赏规划的内涵乡村风景游赏规划主要包括景观特征分析、景象展示构思、游赏项目组织、风景单元组织、游线组织、游程安排和风景游赏系统结构分析等基本
2、内容,其基本原则是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在不断的规划实践中,人们已逐渐达成共识,即在乡村风景游赏规划中还应遵循保护优先、突出特色、综合协调、重点改造、可持续发展等原则1。乡村风景游赏规划必须坚持旅游规划原则,保证每一项工程建设都严格按照规划实施,规划设计必须适应原有的景观格局,以不违背生态学原则为前提,首先考虑自然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对风景区内整个生态系统进行规划,使地形地貌不被破坏,山石水体不受污染,动植物生长不受干扰,保证风景区内生物多样性,使风景资源可持续发展2。2 福寿山-汨罗江风景区风景游赏规划2.1 风景资源优势福寿山-汨罗江风景区景源丰富,特色突出,具有典型性和
3、独特性,景观类型多样,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兼备,具有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概括起来有四大特色:(1)自然景观类型丰富,特色突出——景区内怪石嶙峋,有多处花岗岩风化形成的石峰,还有多处丹霞地貌。景区内溪沟纵横,流水潺潺,形成多处飞泉、瀑布、碧潭等水景以及美丽的气象景观。(2)生物多样,生态环境优良——福寿山风景名胜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区,植被繁茂,群落类型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6%。据调查该区有木本植物89科710种。福寿山景区茂密的森林植被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据调查,福寿山共有野生脊椎动物22目51科144种,是生态环境
4、优良,风光秀丽的风景区。(3)历史悠久,文化品位高——福寿山历史上为道教圣地,有祖师岩、白水坪古道观、紫竹观、太阳亩、白云寺、坐化岩、山神祠、水口庙等宗教场所或遗址。同时还有多处革命纪念地,以及杜甫陵墓和诗圣文化公园。上述文化遗产资源具有地方特色和较高历史文化价值。(4)区位优势明显——福寿山-汨罗江风景名胜区距长沙仅100 km,有京珠高速相连,交通十分便利,风景区丰富的山水景观资源,势必成为以长沙为核心的长株潭都市群的天然后花园。长沙市作为繁荣的都市也是风景区最直接的游客市场,可为风景名胜区的发展注入活力,区位优势明显。2.2 规划对策在景区
5、范围划定与结构布局方面,根据风景区范围划定原则,扩大风景区的总面积,以减轻风景区主要景点的压力。将原有165.8 k平方米范围分为福寿山景域与汨罗江景域两片及平江起义旧址、中共平江县委旧址、湘鄂赣革命纪念馆、杜甫墓祠四个独立景点。根据本风景区周边山林、水系、地形地貌和村庄分布等实际情况,划定外围保护区面积144 k平方米。在景区旅游开发定位方面,根据福寿山-汨罗江风景名胜区的风景资源特征,挖掘与开发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与自然风景相得益彰的资源格局,提高风景区吸引力。规划确定其性质为:以秀美、幽深、险峻的自然风光为主体,丰厚的历史文化及红色文化为内涵,可供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探险漂流、爱国主义教
6、育、文化科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3 福寿山景域风景游赏规划福寿山景域包括了福桶山景区、白水湖景区、芦洞景区、辜家洞景区四大景区共计118.35 k平方米。其游赏规划为:(1)结合现有游步道,修缮沿百福溪从大福坪到关门石的游步道,并在危险路段增设安全提醒牌和防护栏。完善整个景区的公路交通,结合地形修缮各景点的游路,结合游路建设核心景观处的观景台。沿溪流修建经七星殿、洗脚潭、仙女瀑、石乌龟、红军阵地等至十八盘的环行游路。(2)大福湖的修建将导致白莲教遗址被淹没,可将白莲教遗址搬迁到大福湖边,适当进行整理,形成遗址遗迹景观。大福湖建成后,在不影响森林景观的前提下,沿湖边适量修建游览步道和观景设施
7、。(3)利用现有的服务设施和用地条件,整治环境,建设山野度假村,并兼作旅游接待点。在大福坪结合服务点建设第一福度假基地,并择址建设福寿养生院等度假设施,完善服务设施,开展度假、休闲等旅游活动。(4)利用福寿茶园,组织观赏采茶、制茶、品茶与购茶等参与性强的活动改造福寿山矿泉水厂,建设竹艺、藤艺加工厂等,将其建成集旅游观光与工业生产于一体的景点。(5)逐步搬迁连云溪两岸的民居,拆除现状严重影响峡谷景观的建筑物,适当恢复自然岸线景观,搬迁、关停景区范围内的竹木加工厂、采石厂等。(6)沿连云溪从漂流起点上溯,结合景区外自然地貌,开展野外拓展和生态探险活动。在地下龙宫开展漂流活动,注意游人安全,控制漂流
8、人数,沿漂流线路适当位置布置监护点。在各漂流节点设游人紧急救护点。(7)保护芦洞村周边的自然风貌,建设古芦戎国民俗文化村兼做旅游服务点。整治石母仙娘庙及周边环境,加强绿化,对冷水井取水口作美化处理。(8)结合平江县红色旅游体系,对寒婆坳红军营遗址、红军阵地等处红色旅游景点进行恢复性保护,丰富红色旅游内容。在寒婆坳溪上游及附近地域利用自然峡谷和平台谷地积极开展攀岩、溯溪等野外拓展旅游项目。2.4 汨罗江景域风景游赏规划该景域宜以汨罗江碧水风光、洲岸秀色、屈子历史文化意境为主要景观特色,以开展水上游览、文化表演、悼念怀古等为主要游赏活动设置盘石洲、浯口老街、七星伴月、龙潭下水、大象饮水、会龙潭等主
9、要景点。具体规划为:(1)进一步美化盘石洲及其对岸景观,加强绿化工作,新建建筑应在体量、色彩、风格、材质等方面符合当地建筑特色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2)整治浯口老街建筑环境,恢复部分古建筑和浯口古码头,拆除部分严重影响老街环境的新建筑,严格限制新建建筑。(3)规划县城至江口电站段和盘石洲至浯口镇段以游船方式游览为主,龙潭下水附近可结合实际,开展九龙竹筏漂流。县城至江口电站段开展休闲度假游,盘石洲至浯口镇段以开展屈原文化游为主,游览过程中在游船上可安排专业队伍演出关于屈原的历史著名剧目或民俗等文化表演,丰富游览行程,深化屈原文化影响。(4)对现有电站大坝进行改造,增加船闸,规划恢复划船巷、祭龙滩
10、、脱衣亭、划船咀等景点,同时结合地方民俗不定期或定期地举办一些书画、诗歌等供游客欣赏参与的比赛集会等文化活动。2.5 风景游赏线路组织规划2.5.1 游览项目组织 根据当地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以及各类游客的需求,将本风景区游赏项目规划为野外游憩类(包括郊游野游、徒步旅行、登山、休闲散步、垂钓等游赏项目)、审美欣赏类(包括高台揽胜、写生摄影、古迹鉴赏品评、寻幽访古、写作创作等游赏项目)和科技教育类(包括植物考察、地质研究、历史文化探源、漂流、龙舟比赛、游泳等游赏项目)、修养保健类(包括养生度假、森林浴、日光浴、空气浴、避暑休养疗养、等游赏项目)和其他类(包括烧香祈福、宗教活动、地方小吃、土特产
11、品等游赏项目)等五大系列,共计26个游赏项目。针对不同的风景资源,灵活采用综合游览、步行游览、游船、竹筏、皮筏游览等游览方式。2.5.2 风景区游线组织与游览日程安排 依据景观特征,游赏方式,游人结构,游人体力与游兴规律等因素,将景区游览组织分为综合游览和专项游览两大类。游览日程分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和多日游几种,根据日程选定游线。目前,福寿山-汨罗江风景名胜区内的各景区基本上达到一日游程,未来一日游程可以根据游人实际情况选择12个独立景区组织成一日游程。例如:福桶山和白水湖景区一日游,芦洞景区和杜甫墓一日游等。还可以根据游人个人(或团队)的兴趣,选择主题。二日游程,可以 福寿山-汩罗江风景
12、区乡村风景游赏规划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福寿山-汩罗江风景区乡村风景游赏规划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福寿山-汩罗江风景区乡村风景游赏规划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选择两个或者多个景区组合作为旅游目的地。三日游的选择方式比较灵活,可以是观光式旅游,也可以是度假式旅游,其游程安排则可更多地按照客人爱好进行。3 规划实施建议乡村旅游的环境资源是脆弱的,对其开发须讲究科学
13、原则,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生态平衡,无论何时都应遵循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在利用中保护的原则3。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风景区的保护区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保护区,属于同心圆式的分级保护。借鉴国外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的经验,实行三环模式,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旅游开发区。福寿山-汨罗江风景区总体规划中把整个风景区划分为核心景区、风景抚育区和外围保护控制区。核心景区是重点保护地带,集中了风景区最精华的景观,有明确的边界,该区禁止一切开发破坏活动;风景抚育区设在核心区外围,风景资源相对单一,也具有明确的边界,对核心区起缓冲和保护作用;外围保护控制区设在风景抚育区的外围,可以没有明确固定的边界,在本区可开展旅游
14、开发,兴建旅游的相关设施,但要注意环境污染问题。参考文献:1 王婕纯.谈乡村生态农业旅游规划——以广西黄岭村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21-324.2 唐壮鹏.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初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3):125-127.3 张善峰.乡村文化在乡村旅游规划中的表达J.上海农业学报,2008(4):127-130.p class=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15、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
16、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
17、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