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有效实施及其推进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有效实施及其推进策略.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有效实施及其推进策略马成荣(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 江苏 南京 210013)【摘 要】项目课程的实施必然引发教学方式 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法等全方位的变革,相应的,课程管理制度必须协同变革并以促进课程发展为目标。与此同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寻求建立课程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互动机制。【关键词】职业教育 项目课程 实施项目课程的实施,不是遵循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线性路径,而是动态建构和生成的过程。作为实施主体的教师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固有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逻辑体系难以适应新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逻辑体系,课程理论知识的缺失和工作实践经验的不足而导致课程开发能力薄弱,学科本位情结下,“争学
2、科、争课时”的霸权以及“忠实取向”1的课程实施模式而形成的僵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等,都会使教师在新课程面前迟疑不决或无所适从,在行动上往往导致不作为,甚至消极抵制的情况。为此,必须拟定相应的策略并积极应对。一、推进项目课程的有效实施新课程进入学校、进入课堂,所带来的教学方式、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以及课程管理制度等全方位的变革,对学校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教学方法的活动细节,即由学习内容决定的教师与学习者活动的分配方式。项目课程的实施,要求把职业实践过程设计为学习过程,在职业实践情境中展开学习过程,是一种实践性学习,最终落实到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上。其间所要求的教学方式必须
3、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的设计者不是事先替学习者决定需要学什么,把知识从所在的背景中孤立地“外显化”、“明确化”,而是使学习者从主要向教科书学习,转到按专业文献独立学习,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能力;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学习到着眼于综合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主要在班级环境中学习到工作情境或模拟工作情境中的实践性学习。按照认知学徒制的学习模式,通过建模、训练、搭建“脚手架”等,改变传统学校教学中只重视概念、事实、程序性知识的不足,转向重视启发策略、控制策略和学习策略的学习,使学习者能够通过观察去领悟教师是如何运用这些策略知识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让学习者逐步学会像企业专家一样思考,而
4、不是像教师一样思考。教师要以一种全新方式与职业实践逻辑,即工作过程的序列实现“同步”,努力营造多种学习情境,着重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引导学习者掌握和确立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从而使职业教育更加贴近职业实践。在实施综合实践的项目课程时,需要把目光放到更广阔的社会情境中,突破传统的学校组织制度的约束,把学习者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现实社会生活的参与者,逐步实现学习者角色与工作者角色的统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学方式的变革具有巨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呈现以往学校情境中难以呈现的内容,如将建模、训练、搭建“脚手架”等,置于功能强大的计算机中,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化
5、自学或合作学习。(二)教学组织形式它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师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织的活动结构,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合作形式。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有班级课堂教学、独立学习、双人学习和小组学习2。项目课程的教学过程需要不断地变换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完成工作任务时需要采取小组形式,集体讲授时需要采用班级形式,问题讨论时又需要采用小组形式。同时,在实施项目教学时,需要更多地模拟企业组织活动结构,让学习者“身临其境”。为了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教学组织形式的要求,学校的教学场所,包括课堂桌椅都可能要做相应变化;并且,与此相关联的教师组织方式也要从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专业教学和教研组织,向教师团队或专
6、家工作室转变,通过建立教师首席制、导师制,形成合作教学和合作研究的组织结构,从而完成个体教师无法完成的工作任务,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团队组织形式。(三)教学方法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内在地要求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训练技能并建构理论知识的教学法。项目教学方法的关键是设计和制定一个项目的工作任务。它包括以下五个步骤:1.确定工作任务教师首先需给学习者讲述清楚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的内容、条件和目标。如基本工作对象、重要的工作组织形式和工具以及社会、企业和顾客对该职业的期望和法律标准等,并通过对工作任务的提示,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2.尝试完成工作任务在教师简
7、单演示后,即让学习者尝试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学习者进行适当的指导。如果学习者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以完成任务,那么就应当尽快转入第三个阶段:提出问题。3.提出问题根据学习者完成任务的情况提出问题,即如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先完成哪些任务?先获得哪些知识?如果学习者通过模仿教师能够基本完成任务,那么就应当针对如何理解操作过程提出问题;如果学习者无法完成任务,那么所提出的问题就应当是针对如何解决问题。4.查阅并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引导学习者通过阅读教材或查阅其他资料获得回答这些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或通过教师讲解来让学习者获得这些理论知识,并理解和记忆这些理论知识。5.回归工作任务最后是
8、把所获得的知识与任务联系起来,看看在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后,能否把工作任务完成得更好。这一步骤既有利于加深学习者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有利于促进知识与工作任务的整合。这种教学法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确定工作任务。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思想是把知识附着于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习者获得知识。因此,采用项目教学法首先必须确定任务,并通过工作任务分析技术进行分析,而不能仅凭主观设想。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通过多种途径让学习者深刻体验完整的工作任务,特别是重视诸如计划、检查、评估等关键性环节,而不能作为附带性的教学环节。二是提出问题。联结任务与知识的重要纽带是实践性问题,因此要有效地采用项目教学法,必须
9、编制实践性问题。(四)师生角色及其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石。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模式是以“控制”为主,教学的中心任务是“教授系统的内容”;教师主要是进行“言传”,而忽视“身教”。教师的联结关系,以学科课程作为纽带,教师的教学组织和活动是独立的、也是孤立的,教师常常只见“树木”所教的学科,未见“森林”整个专业培养目标,缺少对整个课程方案的把握,缺少对专业所对应的职业领域的知晓,缺少对职业领域中工作任务之间以及教学目标与工作任务之间逻辑关系的了解。教师“关系”意识的缺失,以至在教学活动中对自己的角色难以准确定位,无法体现职业教育中应有的师生关系。而项目课程下的教师关系则从科层
10、制下的等级关系转向平等关系,从“技术范式”下的控制与效率转向“探究范式”下的激发与效能。正如多尔所说的,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作为课程主体的教师,其职责不仅在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且更在于怎样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发生,其角色变为“学习导师、主持人和顾问”3。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向学科教师的专业身份的基础提出了挑战。因为传统上是根据孤立的学科知识相对固定的边界来确定教师责任的。因此,向联系的课程模式的转变也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变,也就是:从孤立的专家向联系的专家转变”4。让教师“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教师的基本职能从“授”到“导”:引导、指导、诱导、辅导和教导。教师的具体任务是开发课程,设计学习
11、者职业能力发展的途径;加工信息资源并采用合适的方式提供给学习者;策划和设计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选择实现目标的最为适当的方法,把握学习小组工作的方向。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权威主要来自于自身的知识修养、人格魅力和教师创造性劳动本身。与此所形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互联身份与互为因果的关系,是平等合作关系,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之间互惠式而不是从前那种传授式和控制式逻辑衍生的教学关系”5。“教师是基于激励、支持、咨询以及指示、描述、解释性意义的教,而学习者是基于主动、自调、建构以及情境、引导、社会化意义的学”6,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告知与后知关系、授受关系、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等,使学习者从被动地“接受
12、”知识到主动地“做事”,从教学的边缘走到教学的中心。(五)教学情境设计项目课程的实施对教学情境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就职业院校中实训中心(室)而言,以往主要是根据学科课程教学的需要设计和建设,这是一种学科内容导向的设计模式。它存在零散性等缺点,缺乏整体设计思路,加之课程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加大了实训中心(室)设计的偏差。项目课程则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实训中心(室)必须按照生产的要求和职业实践的过程来设计,学习者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实训中心(室),而不是传统的教室,从而让学习者尽可能地在真实程度高的情境中学习。同时,实训中心(室)不再仅仅是技能训练的场所,而是融技能训练与专业理论学习于一体。因此,实
13、训中心(室)在物质环境设计上,要遵循两个原则:其一,空间结构与工作现场相吻合;其二,具有生产功能和教学功能。具体而言,在空间设计上,要尽量模拟企业的空间布局,同时将生产区与教学区合理组合;在空间的装饰上,如照明、色彩以及室内布置等方面也要尽量模拟企业情境;在设备陈列方式上,要给学习者以真实的感觉。在此基础上,还要尽可能地按照企业的工作过程来组织实训中心(室)的教学过程,从而营造一个真实的工作情景,让学习者通过完成仿真的或是真实的工作任务,获得丰富的技术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发展其无法在教室中获得的技术实践能力。二、建立促进项目课程发展的管理制度项目课程的实施,要求与之相关联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籍管
14、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等必须协同变革,实现学校“秩序”的重构。换言之,课程实施要从传统的“有序”到改革初始的“无序”再到改革成功后的“有序”,在课程理念下完成系统重建。这无疑对学校的管理提出新的挑战。首先,建立教师和学习者参与的课程开发制度。传统的课程开发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形成的课程形态主要是以学科课程为主,教师的课程概念主要是教材,教师和学习者参与的程度较低。而项目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需要教师以及学习者的广泛参与,制订的方案还要充分考虑到教师和学习者的因素,使教学组织与学习者的学习行动融为一体。此时,教师的任务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等中心工作转向设计、策划和辅导、咨询等工作。如参与制定项目
15、课程实施计划,设计和策划教学方案,建立技术可行的学习环境,组织动员学习者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并设计和提供学习资源等。教务部门和专业教研室要从以往控制性督导变为开放式的组织、咨询、协调和服务,在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同时,要为优秀教师提供广阔的自主开发的空间,通过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鼓励教师采取自主申报或专家引领、教师参与等方式,设计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课程教学方案,经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后加以实施。另外,对新教师要进行一定的指导和规范的培训与管理。其次,建立适应学习者自主选择课程的学习管理制度。项目课程的模块化,与以学科为单位组织的课程相比较,在课程形态上最大的不同是改变了原有课程内容的线性序列,
16、使课程结构和内容得以多开端、多系列、多层级的方式进行组合,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纵横沟通和相互联结,为学习者选择课程提供了多种可能。但要真正在学校层面实施,还必须改变现有的刚性的学习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从而在学校乃至更广的社会范围内动态加以实施。相应的,随着学校课程模块开发能力的提高、量的增大及其学习者选择人数的增加,课程管理的难度也会逐步加大,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为手段对课程进行科学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第三,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制度。项目课程的实施,一方面打破了过去单一的按学科设置课程的模式,有利于发掘教师的创造潜能,另一方面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即不
17、仅要有良好品德和敬业精神、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产业与行业知识、社会实践经验、组织管理能力以及与同行合作的能力等素质要求。因此,传统的以学科课时为单位、计件式的教师评价制度难以适应项目课程实施的要求,需要通过对其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等进行综合性评价,重点反映教师教学的实践性智慧和能力,而不是单纯对教学工作量进行考核。三、形成以课程研究为本的教师成长机制课程研究与教师成长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可以说课程的变革实际上就是教师的变革、课程的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不仅要对课程方案进行设计和规划,而且还要对整个改革的过程和程序
18、加以设计和指导,并在促进“事”发生变化的同时转变人、造就人,努力实现课程、教师和学校的转换:“由作为传递中心的课程转变为作为对话中心的课程,由作为技术熟练者的教师转变为作为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由作为技术工厂的学校转变为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7。首先,确立以课程研究为本的校本研究意识。英国学者布克汉姆指出,研究不是一个专有的领域,而是一种态度,它与教育没有根本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学校层面,教师所进行的研究不是存在于教育教学活动之外,不是在另外的时空下做另外的事情,而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教育教学而研究。教学论知识生于教学实践,长于教学实践,它客观地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换言之,教师应善于用研究
19、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应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就课程开发而言,它是一个科学的、复杂的“技术”工作,如职业边界划分、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和课程群的确立、项目课程及模块设计、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选择与分配等。有些知识可以明晰表述,有些则是默会的,需要在过程中展示、显现。这里,教师决不是课程研究成果的被动执行者和专家所开发课程的忠实实施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必须要有完整的课程概念,在专业课程方案的整体框架下,把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原理和技术,而决不可孤立地或单一地去对一门课程甚至于教材文本进行研究或开发。而对一门课程的开发,重要的是要有课程资源的意识,并
20、具备相关专业课程资源整合、利用的能力,特别是要加强对行业企业资源、社区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开发。通过课程开发过程的带动和课程专家的引领,让学校广大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研究,在理解“为什么这样做”的基础上,进而学会“怎么做”,从而把新的课程理论逐步“嵌入”到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行动之中,促进教师从“教什么”更多地转向“如何教”和“为何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展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
21、论、激励、了解、鼓舞”8。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其理想也会逐步得以实现。其次,建立多元的教师专业成长方式。一是自我反思,实现研究者与自我的对话。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可见,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心灵的沟通”9。并且,“反思性实践家这一新型的专业形象,为我们重新界定教师活动及其专业性提供了珍贵的启示”10。在本质上,反思具有研究性质,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最为基本和重要的形式,也是提升其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因此,在
22、对普通教学论和专业科学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特别要加强对专业教学论结构性缺失的反思,并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把听懂的东西做出来,把做好的东西说出来,从而促进教师实践智慧的发展。这里的专业不是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而是其教育行动与教育活动。换言之,“对于专业人员来说,最难的问题不是应用新的理论知识,而是从经验中学习。学术知识对于专业工作是必需的,但又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专业人员必须培养从经验中学习和对自己的实践加以思考的能力”11。二是同伴互助,实现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他们之间的交往、互动和合作以建立“竞合”12文化为标志。这种文化提倡合作基础上的理性竞争,建立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共同体
23、。在此,“竞合”是指教师之间获得竞争优势的合作方式、程序和过程,而非传统意义的纯粹竞争,其目的仍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并强调“存同求异”,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民主的、开放的讨论领地。其实现途径主要有:加强理解性交流,最大范围地促进教育信息的流动,扩大和丰富教师的信息量,共享各自的经验和认识;学会通过深度会谈的方式,彼此用心聆听他人的意见,激活和显现教师的隐性知识,诱使教师把深藏于内心的甚或是自己都未意识到的思想、观念、智慧展示和表达出来;通过团队学习,加强以实践、反思和分享为基础的学习,让每位教师都成为学习型个人,并有机地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相统一。三是专业引领,实现实践与理论的对话。加强
24、理论习,自觉接受理论的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这是教师从新手通向专家的必由之路。由此在教学实践中,要防止和纠正排斥教学理论指导的倾向经验主义教学实践,用教学经验取代教学理论;操作主教学实践,把理论完全技术化、形式化;实用功利主义教学实践,急功近利地追求教学的短期效应。专业引领的主途径有:现场指导、专业咨询、学术报告、学习辅导等,通专家引领、全员参与,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第三,形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究制度。校本研究是基于学校、以教师为主体、以促进教师发展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研究,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建设。它的价值不是直接给教师带来多少结果,而是引发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思,从而让
25、教师学会研究。因为,“实践不是单纯的理论应用研究领域,它也是实践性理论形成的领域。承认实践话语与理论话语的相对独立性,意味着在教学的研究中处于轴心地位的与其说是理论的实践化,毋宁说是实践的理论化或是实践化理论”13。由此,在凸显校本研究的价值、强调“科研兴校”的同时,还需进一步确立“校兴科研”的责任,使校本教学研究合法化和合理化,并通过建立校本研究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形成校本研究的制度框架。在这其中的主要任务是:一是确立广大教师在校本研究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主体,而且要成为研究的主体,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批判地、系统地考察自己教育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
26、为以及教学效果,进而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为此,要改变把教学研究视为自上而下的控制和管理过程的做法,真正确立教学研究的实践取向和问题中心性质,把教学研究的权力交还给教师,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不同程度的课程实验,参与完整的课程开发过程。要以校本研究为抓手,通过切实不断的反思与质疑、对话与探究,使教师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教学工作中看到自己发展的方向,从而增强对研究的内驱力,提高研究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并从中获取工作的热情、专业的灵感和研究的兴趣。二是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型组织。未来的学校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是一个
27、使其所有成员继续学习和成长的组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彼得圣吉强调,要用教育的学习理念改造企业,用企业的经验改造学校。例如,在组织结构上,实现从科层制向扁平化转变,建立一个从校长到教师在内的柔性化的专业研究团队;在管理方式上,实现从制度向激发转变,以课题为切入口,实现项目管理,发挥学术权力在教师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并辅以行政权力,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寻求自我发展;在评价标准上改变传统的以量取胜、终结评价的方式,实现以质取胜和过程评价,让教师潜在的智慧得以迸发。三是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开放的教研网络。通过整合校内外各种教研组织和专业研究力量,形成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自上
28、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机制。加强区域性教研机构和研究组织的作用,发挥其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职能,使每位教师能够及时反映困惑、解决问题和分享经验;同时,要努力把问题变成课题,让办公室变成研究室,通过专家的引领,提高教师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遵循从新手阶段、经验型阶段、研究型阶段和专业行为阶段的发展规律,使教师逐步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教学研究者和课程开发专家。参考文献: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36).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科学出版社,2003年,(67).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科学出版社,2003年,(215).4麦克扬未来的课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
29、版社.,2003年,(108).5加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郭洋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98).6姜大源江苏职业教育国际论坛演讲稿R2006.7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383-390).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出版社,1996年,(108).9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37).10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390).11李舒尔曼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比较教育研究,1993年第3期.12拜J内勒夫、亚当布兰登勃格(美)合作竞争M.安徽人民
30、出版社,2000年,(2-3).13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230).作者简介:马成荣(1964),男,江苏海安县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原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33期 我的大学爱情观1、什么是大学爱情:大学是一个相对宽松,时间自由,自己支配的环境,也正因为这样,培植爱情之花最肥沃的土地。大学生恋爱一直是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恋爱和学业也就自然成为了大学生在校期间面对的两个主要问题。恋爱关系处理得好、正确,健康,可以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使人学习努力、成绩上升;恋爱关系处理的不当
31、,不健康,可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情绪波动、成绩下降。因此,大学生的恋爱观必须树立在健康之上,并且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我从下面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对大学爱情观。2、什么是健康的爱情:1) 尊重对方,不显示对爱情的占有欲,不把爱情放第一位,不痴情过分;2) 理解对方,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并以对方的幸福为自己的满足; 3) 是彼此独立的前提下结合;3、什么是不健康的爱情:1)盲目的约会,忽视了学业;2)过于痴情,一味地要求对方表露爱的情怀,这种爱情常有病态的夸张;3)缺乏体贴怜爱之心,只表现自己强烈的占有欲;4)偏重于外表的追求;4、大学生处理两人的在爱情观需要三思:1. 不
32、影响学习:大学恋爱可以说是一种必要的经历,学习是大学的基本和主要任务,这两者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有的学生因为爱情,过分的忽视了学习,把感情放在第一位;学习的时候就认真的去学,不要去想爱情中的事,谈恋爱的时候用心去谈,也可以交流下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2. 有足够的精力:大学生活,说忙也会很忙,但说轻松也是相对会轻松的!大学生恋爱必须合理安排自身的精力,忙于学习的同时不能因为感情的事情分心,不能在学习期间,放弃学习而去谈感情,把握合理的精力,分配好学习和感情。3、 有合理的时间;大学时间可以分为学习和生活时间,合理把握好学习时间和生活时间的“度”很重要;学习的时候,不能分配学习时间去安排两
33、人的在一起的事情,应该以学习为第一;生活时间,两人可以相互谈谈恋爱,用心去谈,也可以交流下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5、大学生对爱情需要认识与理解,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 明确学生的主要任务“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大学时代是吸纳知识、增长才干的时期。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认识到现在的任务是学习学习做人、学习知识、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校大学生要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社会实践中,而不是因把过多的精力、时间用于谈情说爱浪费宝贵的青春年华。因此,明确自己的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道路,合理分配好学习和恋爱的地位。(二) 树林正确的恋爱观提倡志同道合、有默契、相互喜欢的爱情:在恋人的选择上
34、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摆正爱情与学习、事业的关系:大学生应该把学习、事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学习、事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大学时间,锻炼自身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有爱而放松了学习。 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爱情是奉献而不时索取,是拥有而不是占有。身边的人与事时刻为我们敲响警钟,不再让悲剧重演。生命只有一次,不会重来,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三) 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 在当今大学校园,情侣成双入对已司空见惯。抑制大学生恋爱是不实际的,大学生一定要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与恋人多谈谈学习与工作,把恋爱行为限制在社会规范内,不致越轨,要使爱情
35、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四) 爱情不是一件跟风的事儿。很多大学生的爱情实际上是跟风的结果,是看到别人有了爱情,看到别人幸福的样子(注意,只是看上去很美),产生了羊群心理,也就花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爱情(五) 距离才是保持爱情之花常开不败的法宝。爱情到底需要花多少时间,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的大学生爱情失败,不是因为男女双方在一起的时间太少,而是因为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太多。相反,很多大学生恋爱成功,不是因为男女双方在一起的时间太少,而是因为他们准确地把握了在一起的时
36、间的多少程度。(六) 爱情不是自我封闭的二人世界。很多人过分的活在两人世界,对身边的同学,身边好友渐渐的失去联系,失去了对话,生活中只有彼此两人;班级活动也不参加,社外活动也不参加,每天除了对方还是对方,这样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不仅影响学习,影响了自身交际和合作能力。总结:男女之间面对恋爱,首先要摆正好自己的心态,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重应有的品格,千万不要盲目地追求爱,也不宜过急追求爱,要分清自己的条件是否成熟。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明确大学的目的,以学习为第一;规划好大学计划,在不影响学习的条件下,要对恋爱认真,专一,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认真对待恋爱观,做健康的恋爱;总之,我们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念,让大学的爱情成为青春记忆里最美的风景,而不是终身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