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病理生理学.ppt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3718896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2.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ic病理生理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dic病理生理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dic病理生理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dic病理生理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dic病理生理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ic病理生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ic病理生理学.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1.掌握DIC、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概念2.掌握DIC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功能代谢变 化(临床表现)。3.熟悉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4.了解DIC的分期和分型。5.了解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教学大纲,爆发性流脑,讲授内容,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分期和分型 机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血管痉挛,血小板血栓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形成,抗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凝血系统,止血的过程,概念,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

2、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凝血酶增加,微血管内有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从而引起的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微循环中有微血栓形成,同时一系列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而减少,继而继发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临床主要表现为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贫血等症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DIC的本质是什么?,凝血功能异常!,血液凝固性先升高-表现为微血栓形成;后血液凝固性降低-表现为出血。,血凝状态的时相性变化,DIC时凝血与抗凝的变化过程,内凝系统,胶原,凝血酶原,凝血酶,选择通路,传统通路,外凝系统,纤维蛋白原,

3、纤维蛋白单体,K,PK,a,HK,a,a,a,TF,a,Ca2+,aa,PL+Ca2+,Ca2+,aa,PL+Ca2+,a,Ca2+,Ca2+,稳定的纤维蛋白,血液凝固机制,(组织因子),纤溶酶原,纤溶酶,活化素,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凝血酶,FDP(FY、FX、FD、FE),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产生一系列分子量由大到小的解裂碎片,Fidrin(ogen)degradation products抗凝血作用 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和FDP,讲授内容,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分期和分型 机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DIC的

4、常见病因,DIC的发病机制,发病始动环节,凝血力量超过抗凝血力量!,凝血,抗凝血,1.内源性凝血系统(因子激活开始)2.外源性凝血系统(TF因子激活开始),1.完整的血管内皮;,2.血流速度相对较快;,3.单核吞噬系统作用;,4.生理性抗凝物质;,5.纤溶系统。,血管,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VEC正常时不表达TF 生成PGI2,NO,及ADP酶等扩血管物质,抑制PLT聚集 产生tPA,uPA等纤溶酶原激活物 抗凝作用 产生TFPI 表达TM 表达肝素样物质,a,内源性凝血系统,外源性凝血系统,共同凝血途径,a-a-Ca2+-PL,a-a-Ca2+-PL,凝血酶,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多聚体,纤维

5、蛋白原,纤维蛋白单体,a,a,a,内源性凝血通路,接触激活,酶性激活,a,a,a-a-Ca2+-PL,a-a-Ca2+-PL,凝血酶,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多聚体,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单体,a,III,外源性凝血通路,TF,VII VIIa,TF+Ca2+,选择通路,生理性抗凝系统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类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Fa-TFPI-Fa-TF 四合体,抑制Fa和Fa的活性。蛋白酶类:血栓调节蛋白,蛋白C、S系统,灭活 Fa,Fa。,抗凝血酶;主要在肝脏合成;主要灭活凝血酶,也可灭活Fa,Fa,a,a。,纤溶系统,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降解纤维蛋白,水解凝血酶、凝血因

6、子,纤溶抑制物(PAI-1等),-,内源性凝血时PK分解产生激肽释放酶tPA和uPA,纤溶系统激活机制,DIC的发病机制,(一)组织损伤,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1、原因:大手术、创伤、烧伤、产科意外、恶性肿瘤或实质脏器坏死等 2、机制:组织受损 组织因子释放 与凝 血因子结合 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DIC的发病机制,(一)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创伤,烧伤,大手术,产科意外肿瘤组织坏死,白血病放化疗,1、原因:感染、缺血、缺氧、酸中毒及高热等2、机制:,接触激活:致病因素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内膜下胶原暴露 与F结合构型改变 丝氨酸残基暴露 因子激活。,激活F,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损伤的V

7、EC释放TF,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VEC损伤时,抗凝作用降低 产生tPA、uPA减少,纤溶活性降低;NO、PGI2、ADP酶产生减少,PLT粘附聚集.,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激活-酶性激活,(三)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血小板 活化 粘附、聚集、释放(ADP TXA2 PAF),胶原 凝血酶 ADP TXA2 PAF,坚固血栓,RBC大量损伤的原因:异型输血,自身免疫性疾病,RBC破坏释放ADP;暴露出膜磷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激活后能释放TF。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放化疗时,释放TF,WBC损伤原因:内毒素、IL-1、TNF、放化疗,(四)其它促凝物质进入血液,胰蛋白酶入血,急性坏死性胰

8、腺炎,凝血酶原,凝血酶,凝血,含有两种促凝成分 的斑蝰蛇毒,Ca2+,锯鳞蝰蛇毒,活性,a,羊水成分,DIC发生机制,组织损伤,白细胞,组织因子,血小板激活,红细胞破坏,羊水、胰蛋白酶,细胞膜磷脂,血管内皮损伤,凝血酶原,凝血酶,内凝系统激活,外凝系统激活,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aCa2+,LPS TNF,a,FDP,聚集,血栓,胶原,K,PK,其他促凝物质,HK,DIC发生机制,讲授内容,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分期和分型 机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吞噬、清除血液中的凝血

9、因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溶酶、FDP及内毒素的能力功能处于“封闭”状态DIC发生。,二、肝功能严重障碍,1、蛋白C、抗凝血酶(AT-)、纤溶酶 原等抗凝物质合成减少;2、凝血因子灭活障碍;3、肝细胞坏死,释放TF。,2、酸中毒 血液PH降低,使凝血因子的酶活性升高;肝素的抗凝活性减弱;血小板聚集性加强,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四、微循环障碍,、血液淤滞、内皮损伤、酸中毒,五、不适当地应用纤溶抑制剂,6一氨基已酸、对羧基苄胺 过度抑制了纤溶系统,也可促进 DIC的发生。,讲授内容,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分期和分型 机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血凝状态的时

10、相性变化,DIC的分期和分型,一、分期,二、分型,()按DIC发生快慢分型 1急性型 特点:在数小时或l2天内发病,临床表现明显,常以休克和出血为主,病情发展迅速。常见于 严重感染、创伤以及异型输血、急性移植排斥。2慢性型 特点:病程长,机体有一定的代偿能力,临床表现不明显 常见于恶性肿瘤、慢性溶血性贫血等 3 亚急性型 特点:在数天内逐渐形成DIC,其表现常介于急性 与慢性之间。常见于恶性肿瘤转移、宫内死胎。,(二)按代偿情况分型,根据凝血物质的消耗与代偿情况将DIC分为:1 失代偿型 特点: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超过生成。2代偿型 特点: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与其代偿基本上 保持平衡 3过

11、度代偿型 特点: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代偿性生成迅速,甚至 超过其消耗,讲授内容,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分期和分型 功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DIC的临床表现,(一)表现:出血常为DIC患者最初的表现。如皮肤瘀斑,紫癜,呕血,黑便,咯血、血尿、牙龈出血、鼻出血及阴道出血等。,一、出血,(二)机制:1、凝血物质被消耗 2、纤溶系统亢进 作用:降解纤维蛋白 水解凝血酶、凝血因子 3、FDP的形成 作用:FDP片段有抗凝血作用 多数片段可与血小板膜结合血小板 的粘附、聚集、释放功能血栓形成,(三)检查FDP片段在DIC诊断中的意义:1“3P”试验-鱼精蛋白副凝试

12、验 DIC患者呈阳性反应 2D一二聚体检查 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二)休克,微血栓形成,回心血量 血管活性物质通透性 出血 脏器功能 FDP的作用,DIC,休克,血液高凝状态血流速度变慢 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组织因子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血细胞破坏,DIC和休克可互为因果 形成恶性循环,DIC微血管内微血栓缺血性器官功能障碍。肺-呼吸功能障碍,肺水肿、肺出血肾-肾功能障碍,少尿、无尿、血尿、氮质血症心-心泵功能障碍,心肌缺血、梗死脑局灶性坏死、脑出血、脑水肿肾上腺-皮质出血性坏死,导致华一佛综合征(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垂体

13、-坏死,可致席汉综合征(Sheehan syndrome)。,(三)脏器功能障碍,性质: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临床表现:除具有贫血的一般特征外,其外周血 涂片中可见裂体细胞(盔形、星形、新 月形等)机制:1、DIC微血管内纤维蛋白丝红细胞 被切割 红细胞碎片 2、内毒素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脆性,(四)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碎片,图 DIC时红细胞挂在纤维蛋白丝上(扫描电镜图,左2000,右5200),讲授内容,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分期和分型 功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弥散

14、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1防治原发病 2 改善微循环 3建立新的凝血纤溶间的动态平衡,抗凝治疗:肝素补充凝血因子:输血抗纤溶治疗:6-氨基己酸,病 例,课后练习,胶原,a,PL+Ca2+,PL+Ca2+,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单体,交联纤维蛋白凝块,Ca2+,1.2.3.,因子激活物,凝血酶原激活物,XIII,XIIIa,Ca2+,填 空 题,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有:,DIC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等三期。,肝功能严重障碍,血液的高凝状态,高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微循环障碍。,单 选 题,严重组织损伤引起DIC的主要机制是,A、凝血因子入血,D、血小板受损,C、凝血因子被激活,B、凝血因子被激活,引起DIC最常见原因是,A、创伤及手术,D、感染性疾病,C、肿瘤性疾病,B、妇产科疾病,3P试验检查阳性表明患者处于,A、高凝期,D、有潜在发生DIC的可能,C、继发性纤溶亢进期,B、消耗性低凝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