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课件(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719648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PPT 页数:100 大小:20.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课件(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课件(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课件(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课件(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课件(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课件(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课件(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2 唐诗五首,新课导入,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唐诗的魅力。,文体知识,律诗 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2)通常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3)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4)每首中对仗联可以

2、多到三联、也可以少到一联,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联)。“五律显得简短,朴直,有力,七律显得畅达,悠扬,纡徐。律诗既讲平仄,押韵,又讲对仗。律诗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具有重要意义。,野 望 王 绩,作者名片,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镐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课文讲解,听朗读,并有感情地自读诗歌。注意读准读音和节奏。,野 望王 绩东皋薄暮

3、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野 望王 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齐读诗歌,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傍晚。,徘徊。,归依。,诗意:,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落日。,诗意:,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

4、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小牛,这里指牛群。,泛指猎获的鸟兽。,诗意:,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回去。,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动态画面。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鲜活了起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相视,互看,比喻隐居不仕。,诗意:,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我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回归家园。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

5、。,译文:,细细体会诗歌,回答问题:,1.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跃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3.尾联运用典故有何表达作用?,借“采薇”的

6、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思想感情,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东皋薄暮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去何方。徙倚欲何依。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树树皆秋色,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山山唯落晖。,根据诗意背诵诗句。,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牧人驱犊返,猎人带着猎物回去。猎马带禽归。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相顾无相识,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长歌怀采薇。,举目四望 孤寂无依树林金色 山峦余晖牧人驱犊 猎马带禽苦闷怅惘 知己难觅,野 望,结构梳理,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苦闷彷徨,黄鹤楼 崔 颢,知识链

7、接,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奇姿雕甍,重檐翼舒,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霭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

8、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黄鹤楼。,作者简介,课文讲解,听朗读,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

9、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齐读诗歌,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离开,离去。,只剩下,仅留下。,飘飘荡荡的样子。,诗意:,仙人已乘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飘浮。,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巧用典故,“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在之感。,(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紧承首联

10、,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不再回返,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晴日里的原野。,分明的样子。,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故乡。,诗意:,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碧绿长满了鹦鹉洲。黄昏中看不到远方的家乡,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激起思乡的哀愁。,烟霭笼罩江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进入景物描写,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尾联)“

1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点题。日暮思归是人之常情,江水上烟雾笼罩更增添了诗人浓浓的乡愁。,全诗意思:,细细体会诗歌,回答问题:,1.诗歌运用典故有何作用?,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乘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飘渺的感觉,其实苍莽,为黄鹤楼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2.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此联写登楼所见之景,描绘出了一副绚丽的大江景色。当诗人的视线从远处的天际回落到地面景物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那里绿树掩映,江水交汇,在明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上,只见一丘沙洲隆起于江心,这就是鹦鹉洲了。这两句写景

12、清晰明朗,给人一种豁然开朗、清新明快的感觉。眼望着大自然的美景,不由得勾起了诗人的思念之情。,思想感情,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起用典引出黄鹤楼承感慨仙人已去转描写登楼所见合抒发思乡之情,黄鹤楼,结构梳理,愁而不怨意境高远,使至塞上 王 维,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山居秋暝相思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作者名片,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

13、中华书局1997年版)。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背景链接,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品析】“单车”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描写行程的遥远,也表达出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欲:要。,问:慰问。,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的使者身份。,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胡地的天空,指胡人居住的地方。,课文解

14、读,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意:(我)轻车简从,出使边疆去慰问守边官兵,出使途中路过居延。像飘飞的蓬草越过边塞,如归雁飞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指烽烟。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轻烟直且不易为风吹散。,【品析】“大”写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写出了其景物的单调;“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后两句为实写,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战事的频繁。,黄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都护:唐代边疆设有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燕然:燕然山,这里指边

15、防前线。,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意:浩瀚的沙漠中,一股青烟孤然直上,黄河尽头,西下的太阳正圆。在萧关遇上骑马的侦察兵,得知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镇守。,1.怎样理解“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含义?,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这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直”字和“圆”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融情

16、于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主旨归纳,使至塞上,雄浑壮美慷慨悲壮,叙事出使边塞抒情内心抑郁绘景塞外风光叙事战事紧张,结构梳理,渡荆门送别 李 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

17、富。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代表诗作静夜思行路难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有李太白集传世。,作者名片,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背景链接,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乘船。,【品析】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课文解读,诗意:(我乘船)远渡到荆

18、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漫游。,往。,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平原。,辽远无际的荒原。,飞天镜:(如同)飞下的天镜。,结:形成。,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诗意: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入广阔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将水中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仍:仍然,依旧。

19、,怜:喜爱。,1.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首联扣住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作用。,再读古诗,讨论思考:,2.怎样理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3.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如何体现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的?,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拟人手法。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

20、乡眷恋他。此联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情感溢于言表。,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主旨归纳,渡荆门送别,叙事:远渡地点,出蜀目的,绘景,抒情:怜水送行舟,远景平野 江流近景江月 云生,结构梳理,雄浑壮阔意境高远,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诗魔”。,作者简介,长庆三年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

21、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背景链接,课文讲解,听朗读,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齐读诗歌,再读课文,理解诗意。,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即贾公亭

22、。,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诗意: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湖水刚涨得同堤岸相平,白云重叠,与湖水相连。,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初春时早来的黄莺。,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衔取。,诗意:几处早早飞来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不知谁家刚飞过的燕子忙着啄泥筑巢。,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各种颜色的野花。,副词,将要,就要。,使人眼花缭乱。,诗意:五颜六色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没过马蹄。,刚刚长出地面,还不

23、太高的春草。,遮没,盖没。,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以孤山为参照物。,百游不厌。,同“荫”,指树阴。,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诗意:我最爱西湖的东面,总感到游赏得还不够,那便是碧绿的杨树阴里的白沙堤。,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合作探究,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早春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湖水、垂云、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杨柳、白沙堤,初春,3.诗中哪些地方体现

24、了“行”?,颈联写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4.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这句话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热情地赞美了具有无限生机的大自然,从而体现了诗人无限喜悦的心情。,5.尾联是如何结束全诗的?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感情?,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

25、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小 结,钱塘湖春行,首联:地点时令,颔联:绘春景,颈联:绘春景,莺争暖树燕啄春泥,结构梳理,由衷喜悦,尾联:抒真情 行不足,乱花迷眼浅草没蹄,寺北亭西水平云低,拓展延伸,诗词中的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诗词中的黄鹤楼,据说,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

26、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诗词中的黄鹤楼,此外,李白还写了不少诗反映他对黄鹤楼的眷恋之情。不过,他专写黄鹤楼的诗确实没有。这大约正是由于崔颢的诗写的太好的缘故吧。据说李白受崔颢这首诗的影响,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以同黄鹤楼一较胜负。“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鸳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首在唐朝描写景物的诗里,的确可以互相媲美,也都堪称佳作。,课后作业,

27、1.有感情地朗读这五首唐诗。2.背诵这五首诗。以其中一首诗为例,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等方面的特点。,如何学好中学语文?,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2、公式: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

28、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二、插叙的作用,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三、归纳文章的中心,公式: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公式: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

29、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五、描写手法的作用,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五、描写手法的作用,3、公式: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心理:等词语

30、写出了,表现了,六、环境描写的作用,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2、公式: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七、论证方法的作用,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2、明确知识: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七、论证方法的作用,3、公式: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