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建筑美学比较分析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720115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建筑美学比较分析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西建筑美学比较分析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西建筑美学比较分析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西建筑美学比较分析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西建筑美学比较分析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建筑美学比较分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建筑美学比较分析课件.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西建筑美学比较,朱婷、靳鹏,摘要:自从人类诞生开始我们就有了对于美的追求与探索,伴随着我们对美学认知与研究的逐渐深入,建筑美学这一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学科逐渐兴起。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实地记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中西方建筑,作为中西文化体系中的两种并行的艺术方式,无论是中国的传统建筑,还是西方的古典建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美学特征,实际上是在走着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而今天,人类的文化进入了一个高度融会和整合的时代。,一、差异所在,1、中西建筑的审美特征 建筑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

2、实地记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在古代,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把和谐作为人类的最高理想和审美追求。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点和精髓。古代中西虽都以和谐为审美理想,但两者的区别在于,西方和谐思想并没有把和谐作为价值观的最高准则,侧重的是审美对象的物理属性,在形式的背后追求的是“人神之和”。西方人以求真的科学态度,“以数为万物内在的质”,并用数的和谐来比附完美的神或上帝的形象。因建筑是神的寓所,只有美的建筑,才能与完美的神相通,因而体现在建筑艺术中的比例、尺度、均衡、秩序等形式的和谐也就附着了神或上帝的灵光,成为人神以和的物化表征(如图1

3、);中国人从现世的立场出发,则“以数为万物外在的象”,并衍生出天地和谐、,美善调和的审美原则,进而用之于建筑艺术,因建筑是人的家园,数的和谐作为社会人政的辅助,也就比附了人世的和谐(如图2)。所以,中西古代的和谐观,一是偏于科学的、物理的,重在求真;一是偏于人文的、心理的,重于求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中西古代建筑艺术的和谐美,也同样沾灌着这两方面不同的审美内涵。,图1 帕提侬陶立克柱,图2 北京故宫俯瞰图,2.、中西建筑的时空意识 建筑是划分空间的艺术,所以要谈中西建筑美的比较就要从中西对时空观念的不同理解对建筑的影响。中西对时空观念的不同理解,使得中西传统建筑空间艺术在构成要素、组合方式与表

4、达手法都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西方古代建筑以单体建筑为主,类似于雕刻艺术(如图3),重视建筑物的外观造型和动感,其内部空间是相对静态的,因而在空间观念上表现出竖向、垂直、向上的特征,有着浓厚的宗教狂热和神秘色彩,追求的是单体建筑的造型美。,而中国传统建筑则以群体为主(如图1),类似于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建筑群空间的营构,其空间是在时间的节奏中流动的,是一种“可望”、“可行”、“可游”的空间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空间观念是横向的、平衡的,给人的审美感受则是舒缓的、直观的、世俗的,表现的是建筑空间的流动美。,图3 凡尔赛宫园林内雕塑,3.中西传统建筑的审美尺度 欣赏中西传统建筑,无论是从建筑物的外观结

5、构造型,还是从人们的主观心理感受,都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比如,明清故宫以匍匐于大地的庞大建筑群体,象征着君权的绝对权威,给人的一种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的美;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如图4)则以尖耸云端的单体造型,比附着神权对人的心灵统摄,给人一种心灵激荡、飞升超拔的美。中西传统建筑在不同社会文化功能的影响和制约下,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尺度,即中国建筑的人的尺度和西方建筑的神的尺度。,图4 哥特式教堂,4、中西建筑的物质载体 中西古代建筑都起源于木构,这已为大量的人类考古发现所证明。但是,中国建筑始终对土木情有独钟,沿用了原始的木构结构(如图5),并保持了长期的一贯性和连续性,用土木谱写了一曲优美的乐

6、章。西方古代建筑则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就走上了石材发展的道路(如图6)。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材的梁架结构体系,使得中国建筑把木材运用得得心应手,把木材的装饰发挥得淋漓尽致,而西方古代以石为材的建筑结构也决定了对石材装饰的偏爱,从五种古典柱式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石雕以及巴洛克建筑装饰,都说明西方建筑装饰对石材的垂青。,图5 中国木结构示意图,图6 吉萨高地上的金字塔,5、中西建筑的装饰意匠 建筑装饰是追求美观的重要表现,具有独特的时代风貌和民族文化特色,既与构成建筑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有关,也与民族的审美文化心理相联,所有这些,都使得中西古代建筑在装饰色彩、装饰图案和装饰手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5.1装饰

7、色彩的中西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装饰一般比较平和,体现出清醒的理性精神(如图7),主要使用了黄色,而西方古代建筑的色彩装饰则显得比较热烈(如图8),映射出迷狂的宗教主题。,图7云南佛寺大殿内景,图8西方镶嵌画,5.2装饰图案的中西对照 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图案有下列特点:丰富的动植物图案装饰(如图9),奇妙的动植物纹样(如图10),独特的文字装饰(如图11)。而西方古代建筑图案远没有中国的丰富多彩,她的装饰图案比较具象化,多是直接模仿自然界中的事物,如反复出现在柱头上忍冬草图案(如图13)就是如此。,图9 寺庙建筑上的屋顶走兽,图10 木门装饰图案,图11紫禁城乾清宫内的装饰,图12 希腊罗马

8、柱式比较,图13 拜占庭式柱头装饰,5.3装饰手法的中西不同 中西古代建筑的装饰手法,因建筑材料的不同,也体现出鲜明的差异性,西方古代建筑多以雕饰(石雕)为主(如图1),帕提侬神庙注重块面和形体,立体感较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手法则相对丰富,以突出图案的线条为主,由此构成平面或浮雕图案(如图14、15),除雕饰(主要是土雕、木雕和石雕)外,还有彩饰。,图14山西大同九龙壁,图15广州陈家祠堂外墙砖雕装饰,6、中西现代建筑的发展之路6.1西方建筑的审美变异 相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稳定与渐进,西方古代建筑的发展和变化剧烈得多,伴随着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是西方建筑审美观念的变异。在建筑史上,西方建筑思想

9、和设计观念曾发生了两次重大的时代变革,这就是从古典建筑到现代建筑的转变,再从现代建筑到后现代建筑的转折。6.2中国建筑的现代转型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一脉相承的传统建筑形式。知道鸦片战争前,在中国有了西方古代建筑的式样出现。从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建筑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西建筑文化开始了实质性的融合。80年代作为中国建筑发展的黄金时代,加快了建筑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7、建筑用材上的差异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在现代建筑未

10、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虽然中西古代建筑都起源于木构,这已为大量的人类考古发现所证明。但是,中国(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建筑始终对土木情有独钟,传统建筑仍以木为材的梁架结构体系,沿用了原始的木构结构,并保持了长期的一贯性和续性,使得中国建筑把木,材运用得得心应手,把木材的装饰发挥得淋漓尽致,并用土木谱写了一曲优美的乐章。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

11、”。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文化与社会,使得中西方的古代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表现。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造就不同的建筑,展现不同的信念。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石头、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质感生硬、冷峻,理性色彩浓,缺乏人情味。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线形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和节奏韵律,擅长以线造型,以线传情。中国传统建筑采取木质的梁、柱恰恰能适应这种“线”的艺术感染力。故中国传统建筑无论是单体建筑的外轮廓线,还是群体建筑的天际线,都与中国绘画重的勾、描有相同之处。,8、建筑造型上的差异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传统造型特别强调“线型美”

12、,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可以说飞檐的设计是我国古典建筑中的璀璨明珠。不同的飞檐形式往往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阿房宫赋里的“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就是飞檐的真实再现。我国古典建筑的四大家亭、台、楼、阁都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而西方建筑则一般是垂直发展,建得又高又大。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43.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它们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

13、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在西方古典建筑中,横空出世的尖塔楼,孤傲独立的纪念柱处处可见。这些庄严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9、表达的伦理意识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古典园林建筑,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文人的追求和喜好左右着造园,因而中国的传统园林在实际意义上是文人园林,历来讲究“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在本体认识的差异上,重视整体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所以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和谐”之美为基调。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道自然。”这些老子的这种思想代表了古人的

14、自然崇拜观念,却有着明显的人与自然和谐大同的意味,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传统建筑。尽管我国先秦时期的建筑也曾有过高台榭、美宫室,气势磅礴、壮丽辉煌的阳刚之美,但随着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汉以后,特别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传统建筑这种展现对抗力度的阳刚之美逐步走向“和谐”与含蓄之美。以内封闭的内部空间组合,纡余委曲的建筑序列层次,婉转、舒缓的建筑节奏韵律和凝重、自然的建筑装饰设计,给人以亲切、温馨、安闲、舒适的审美心理感受。,西方建筑的艺术风格则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从历史发展来看,西方视自然为无生命的物质,在中世纪之前,基督教甚至是禁止游山玩水的,他们更多看到的是自然狂暴、危险的一面,那些

15、傲然屹立的神殿、庙坛,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引发人们惊异、亢奋、恐怖、等审美情绪。以哥特式建筑为例,它以高、直、尖为特色,高大的形体由于飞扶壁的作用显得薄而轻快,一个个向上挺拔的尖拱打断了横向的构架,自下而上层层推进,仿佛卷起的浪潮,一层层向上推涌,直至尖顶,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将人们的精神引向上苍,寄托着教徒对天国的慕渴与向往。同时,也突出建筑个体特性的张扬,都不遗余力的表现自己的风格魅力,这反映了西方传统文化中重视主体意识,强调个体观念。另外,西方传统建筑一直遵循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的形式美法则,故而在建筑风格上多体现出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这同中国传统建

16、筑强调与自然的融合之美有所不同,具有鲜明的对照性。,二、因由所在,1、自然地理上的差异 由于西方,特别是古希腊、古罗马的自然环境多裸露的山石,缺少树木,特别是山石地质因素,西方传统建筑体现出以石为本的风格,即主要采用冷而硬、厚而沉、庞而大的石块,以追求一种高大、强大、神秘、威严、震慑效果和体现一种弃绝尘寰的宗教出世精神。而古代中原林木很多,便于就地取材,加上中原地区适合建筑需要的石材相对较为难觅,且搬运不便,所以建筑多以木质结构为主。另外,希腊等地中海地区的欧洲民族,气候属夏干冬雨的地中海式气候,土地贫瘠,光热水土自然因子组合不谐调,使得他们的海上生活的重要性大过陆地,加之海上生活常常与狂风恶

17、浪搏斗,故产生“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等思想。这种文化观念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中国传统建筑比西方传统建筑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风格上也相对平和、含蓄一些。,2、文化上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思想,体现在建筑中,最显著的是中国古建筑的功能通适性、空间灵活性,充分适应人的生活变化,与人相融合。加之天井、院落、庭园及通楹排窗、走廊及风水选择与安排,人、建筑空间与自然之间水乳交融。如中国传统建筑重视功能的通适性,住宅、书院、茶肆、旅馆等同时并存,适应不同的使用需要。崇尚自然的思想在中国建筑中首先表现为中国人特殊的审美情

18、趣。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在中国山水园林设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西方哲学传统主流中,几乎一边倒的是人与自然决无和谐相融,而是你死我活地只有相克。如果说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因轻灵秀丽令人神往,那么西方(欧洲)古代建筑的空间则因其充满秩序和几何美而魁力四射,他们极尽个人所能,不断的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所以,西方的建筑带有极其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另外,希腊等地中海地区的原始欧洲民族住地,气候属夏干冬雨的地中海式气候,土地贫瘠,光热水土自然因子组合不谐调,使得他们的海上生活的重要性大过陆地,加之海上生活常常与狂风恶浪搏斗,故产生“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等思想。这种文化观念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中国传统建筑

19、比西方传统建筑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风格上也相对平和、含蓄一些。,3、时空组合上的差异 大多数学者认为西方文化浓厚的空间意识,与最早发源于其特定的自然地理背景有关。西方原始居民的农耕混合制经济与渔业活动使生活在这里的西方民族对地理方位、空间布局的感受较强,极容易产生强烈的空间感受。所以西方的建筑物大都以中心向四周放射式规划,中心点或是教堂,或是广场等,他们逐渐摆脱了孤立的单个设计和相互间的偶然配合,而更注意建筑的完整性,体现了文艺复兴面向新生活的新精神。而生活在农耕地理环境的东方人,在平缓绵延的冲积平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有规律,劳作相当有序,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的田

20、园生活。其单一农耕型的经济结构,对四季变化,依赖较大,人们容易产生强烈的时间意识。这种不同的时空观自然影响到建筑风格的差异,尽管中华古人在观念地构建其宇宙观时不会无视与抹煞空间的存在,但中华民族更偏重于对空间之运动形式即时间而不是对空间存在本身的思考。人们将自然界中的山石树木池塘与建筑结合在一起,将天南地北、春夏秋冬,各时各地的风景人为巧妙地组织起来,以达到宛似天成的意境。例如苏州园林、圆明园等著名建筑都是如此。,结语: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简略比较,可以看出,无论从建筑的物质层面还是文化内涵上,中西建筑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文化积淀,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实际上,建筑作为一种人居的文化形态,作为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空间存在,怎样使人类生活的家园更加美好和温馨,才是中西建筑文化不懈追求的永恒主题。,The 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