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如何审题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721275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2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作文如何审题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考作文如何审题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考作文如何审题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考作文如何审题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考作文如何审题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作文如何审题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作文如何审题课件.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以上故事的道理可引用到写作方面来。同样,审题失误,文不对题,即使写得洋洋洒洒,也只能得“0”分。那么,到底怎么才能审好题呢?这正是我们这次语文课要研讨的课题。,战国时,有个坐马车的旅客,说:“我要到楚国去。”大臣季梁问:“你去楚国,为什么面向北方?”旅客说:“我的马非常好。”季梁说:“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道路呀!”旅客说:“我的资用多。”季梁说:“资用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道路呀!”旅客说:“我的车夫驾车的技术好。”季梁说:“这几项条件越好,离开楚国就越远了!”那位旅客闹了个笑话,走错了方向,走得越远,离目标就越远。,作文如何审题,审题就是要明确题目的含义及其重点、范围、体裁等要求,

2、或者说要审清命题者的出题意图,以便有的放矢进行写作。,审题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文章中心思想的确立,材料的选择,将影响全篇内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决定着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审准了题意,文章才会切题;否则,就会偏题,甚至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想一想,请大家回想一下,平时自己写作文时是如何审题的?,一、“辨”辨识类别。,文题的形式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选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文章的体裁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如:我劝爸爸戒烟是命题作文,出题人直接给出题目,要你按给出的题目写;想起这件事,我就是半独立命题作文,题目中的“”要先填写完整,再写成记叙文;“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初中阶

3、段学习、生活中的感受。”是自由命题作文,学生可自主拟定一个题目,写成书信。,第二、“准”找准对象,所谓“对象”,就是写作时要写的内容。只有明确了写作的内容,才能把握写作的大方向。,写作内容,即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就记叙文来说,就是要弄明白文章是要求记人,还是叙事;是写景,还是状物。写人,是写一个人,还是写两个人或是写一群人;叙事,是叙述一件事,还是叙两件或叙几件事;写景,是写静景,还是写动景;状物,是状动物还是状植物,审题时都要弄清楚。,有的题目很明显,写人记事,一看就知道。如我的妈妈、我尊敬的老师,一看就知道是写人的。又如一件难忘的事、发生在暑假中的一件事,一看就知道是写事的。再如美丽的小河

4、,一看就知道是写景的。可爱的小狗,一看就知道是状物的。一封倡议书,属于应用文,我在2008年,属于想象文。但是,有些题目,如冬天的早晨,既可以写景,也可以记事;上学路上,既可以写上学路上发生的事,就是以记事为主,也可以写通过发生的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那就是以写人为主了。,第三、“明”明确范围,“范围”是出题人给我们写文章时画的“圈”,作文写出了“圈”,就跑题了。很多文题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等提出限制,规定范围,作者必须严格地在规定的范围内作文,只有这样才能不离题,不偏题,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下笔千言不走题。,请同学们找出下列各题的限制要求。,(1)文题的时间限制;(2)文题的地

5、点限制;(3)文题的数量限制;(4)文题的事情限制;(5)文题的人称、人物(群体、个体)限制;(6)文题的主题限制,第四、“清”清楚重点,同是叙述一件事,一件有意义的事和一件难忘的趣事这两个文题的写作重点是不同的。,一般说,文题的重点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这个关键词也叫“题眼”。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一件有意义的事的写作重点是突出这件事的“意义”所在,把这件事“有意义的”地方描绘出来;而一件难忘的趣事的写作重点是所叙之事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它有趣,要把趣之所在描绘出来,以突出其难忘。因此说,找准了文题所要写的重点,也就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表达的

6、中心,选材也就有了范围,组材也就有了目标。,请同学们找一找下列一组文题的题眼,再看一下它有没有规律可循?,句子文题,句中的动词往往是“题眼”。短语文题,短语中的修饰语一般来说是“题眼”。词语文题,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文题隐含着深刻含义,同学们在审这组题目时,可以审文题的隐含义。下面我们一起来挖掘一下这组文题的隐含义。,先看第一题成长。这类题目比较宽泛性,我们可用填补标题法,在原题目的基础上添加新的条件,题旨就会暴露出来,从而化难为易。如,在题前加“我在阳光下”等新条件,使题目成为我在阳光下成长或在题后加“的足迹”等新条件,使题目成为成长的足迹。添加新条件后的题目不仅题意清楚,而且题材也明

7、确。,再看第二题我心中的太阳。题中的“太阳”一词蕴含着比喻义,我们可以采用揭示比喻义的方法来挖掘“太阳”的比喻义,或似阳光般的温暖,美丽;或万丈光芒,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而这又在我心中深深地铭记着。你们看,抓住了比喻义,是不是思路被打开了,取材领域被拓宽了?立意也被挖深了?所以,当题目中某个词蕴含着比喻义时,我们可以采用揭示比喻义的方法。,最后请看第三题又到中秋月圆时,从正面思考无非是中秋赏月,家人团圆,毫无新意。然而采用反向思维法,可以另辟蹊径,立意新颖。如,中秋时一家人不能团圆,为何?因为爸爸公务在身,或妈妈在医院里照顾外婆而家人不能团圆,从而进一步歌颂爸爸的奉献精神,妈妈的孝顺美德。

8、由此看来,蕴藏的题意往往是文章写作的材料。,小结,“辨”辨识类别“准”找准对象“明”明确范围“清”清楚重点,审题,文题隐含的深刻含义,审题训练,1 提示:把握题眼,题眼是”始终微笑着”。文章的重点不仅可写和蔼的性格,也可写乐观的精神。,题眼是”追求”。题目宽泛,可填补为一个下岗工人的追求。范围限制了,材料也有了。,审题训练,2 提示:把握对象,阐述“我”和“班集体”之间的双面关系:班集体帮助我,作为班集体中的一员,也要为班集体作贡献。,写的是集体行为,但要点面结合,所谓“点”,突出典型的人物或事件,所谓“面”是整体,要照顾好面上,又因为有“我们”两字,所以在亲切感中要透出自信和自豪。,审题训练

9、,3 提示:把握隐含义,揭示“窗”的比喻义,即“心灵之窗”。然后填补标题我打开了心窗,引申为:当我打开心灵之窗后,外面的世界之窗也将向我打开。,采用反向思维法揭示隐含义:父母离异,没有更多的钱买参考书、参加补课。我的天空是多么的阴暗、狭小,哪有余地供我翱翔?可我靠自己的好学精神,勤奋努力,驱散了自己天空中的乌云,打开了一片可以让自己自由飞翔的天空。,审题训练,4 提示:把握主题,感恩 填补标题我学会了感恩:感谢生命中遇到的人,感谢他们让我 感受到他们无私的爱,教我学会感恩,让我学会用感恩的心帮助更多的人。(爱的传递),送上我的祝福 表达我的感激之心:祝福有恩于我的人。表达我的善良的心灵:祝福那

10、些需要祝福的人。,课后作文练习,作文题目:一件_的事 提示: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小事,只要认真观察,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小事并不小,它也闪亮发光。要求:请你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任意选择一件事,先在文题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然后,以第一人称写一篇文章。,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格言220、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221、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冯两努香港著名推销商)222、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223、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224、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

11、地地迈一步。225、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226、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227、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228、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229、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230、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231、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232、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计分板上。233、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234、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235、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

12、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236、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23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238、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239、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240、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爬241、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242、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243、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244、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245、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246、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247、两粒种子,一片森林。248、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249、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250、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