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性能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723451 上传时间:2023-03-17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的性能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中药的性能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中药的性能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中药的性能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中药的性能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的性能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的性能课件.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药的性能,许剑琴,2023/3/17,中药与方剂,1,一、概述,定义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中药为什么能发挥上述治病作用?中药性能的主要内容,1 定 义,药物的性能(药性)即: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效能。包括药物治疗效能的物质基础(有效成分)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的作用(疗效)。,2 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恢复或重建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偏胜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3 中药为什么能发挥上述作用,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或曰偏性。如偏寒、偏热;偏苦、偏甘;偏补、偏泻;偏升、偏降;偏润、偏燥等等。中药治病就是利用药物的这些偏性纠正疾病所呈现的相对应的偏弊,即

2、“以偏纠偏”。景岳全书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中药这种与治疗有关的各种性质和作用,称为中药的性能。,4 中药性能的主要内容,把药物治病的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概括和总结,主要有:1)性味(四气五味)2)升降浮沉(作用趋向)3)归经(作用部位)4)毒性5)配伍(七情)6)禁忌,二、性味,性味又称四气五味。神农本草经序例中说:“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性与味是中药性能的主要内容,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用以表示药物的药性和药味两个方面。四气(四性)五味,1 四气,四气也称四性。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凉次于寒,温次于热。在共同性质中又

3、有程度上的差异。,(1)四气的产生,人体反应,感官判断薄荷外贴太阳穴,皮肤和眼睛即有凉爽之感;内服,咽喉口舌有凉爽之感,即可认为薄荷性凉。肉桂内服后,胃脘即有热辣感,即可认为肉桂性热。不同治疗效果的归纳附子、干姜内服之后,可以治疗四肢厥冷、脘腹冷痛等寒性证,就赋予它们以热性。内服石膏、知母可以治疗高烧、口渴、脉数、苔黄等热性证,就赋予它们以寒性。,(2)四气的临床指导意义,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和“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治疗原则选择用药。根据药物寒凉温热的程度差异选择用药。若治疗寒热错杂之证,又可以寒热并用。但必须注意病证寒热之多少适当选用药物。若为“真热假寒”或“真寒假热”,则另当别

4、论,不能按寒热错杂证选药组方。,2 五味,五味,就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其所含成分不一,因而表现出不同的药理和治疗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它们的作用相近,在成分上甚至亦有某些共同之处。但这里所说的“味”与平常生活中所说食物的味道不能完全等同,这里的“味”实际上是对药物某些功能的概括和总结。味并不完全是指药物真正的味道,有时是根据药物的作用归纳出来的。所以,某些药物所记载的味与口尝的真实味道并不一致。如葛根味辛、石膏味甘、玄参味咸等均与口尝不符。,(1)五味的产生,口尝味(具体的五味):健康人味觉器官的辨别。如乌梅酸、甘草甜、干姜辛、黄连苦。这种方法不全面、科学性不够强。药物

5、作用的抽象概括(抽象的五味):经过临床疗效观察而得。如补益者味甘,发汗者味辛。,(2)五味作用及临床指导意义,3 气味合参,为什么解释药物的功能必须气味结合?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二者必须综合起来看。否则,不能全面表述药物的功能。如黄连,性大寒,则能清热泻火解毒;结合味大苦,则可知黄连还有燥湿之功。如此解释就比较全面了。所以解释药物的功能必须气味合参。,4 气味配合规律,气味相同,作用相近气味不同,作用不同气同味异气异味同一气多味,(1)气味相同,作用相近,气味完全相同的药物,其作用相近。辛温 如麻黄、桂枝、紫苏辛凉 如薄荷、牛蒡子甘温 如黄芪、锁阳苦寒 如黄连、黄芩、黄柏气味合参,但

6、气味亦有主次之别。以味为主 如黄芪甘温,言其补气以气为主 如锁阳甘温,言其助阳,(2)气味不同,作用不同,气同味异,气异味同,(3)一气多味,一气多味,说明药物作用多,治疗范围广。如:当归辛行气活血甘补益温散寒 所以,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行气散瘀、温经止痛之功。凡血虚、血瘀、气滞、以及血虚血瘀兼有寒者,均可用之。,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进入机体后的(上、下、表、里)作用趋向,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相对而言的。,1 升降浮沉的作用,某些药物具有升浮和沉降的“二向性”或“多向性”。如:麻黄升浮发汗解表沉降平喘利尿川芎升浮上行头目沉降下行血海,2 升降浮沉临床指导意义,病位在上、在表,宜升浮不宜沉降。如

7、风寒表证当用升浮发散之麻黄,不能用沉降泻下之大黄。病位在下、在里,宜沉降不宜升浮。如肠燥便秘,宜用润燥滑肠之火麻仁、杏仁,不能用升浮发散之紫苏。病势向上、向外,宜沉降不宜升浮。如肝阳上亢,宜用平肝潜阳之代赭石,不能用升发助火之桂枝。病势向下、向内,宜升浮不宜沉降。如久泻脱肛,宜用升阳益气之黄芪、升麻,不能用泻下沉降之大黄、芒硝。,药物的升降浮沉确定后,可根据药物的作用趋向恰当地选用药物。与病位相对应;与病势相对立。,3 怎样确定升降浮沉,四、归经,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治疗作用。药物产生明显治疗作用的脏腑经络即是这种药物的归经。,归经的源流:最早在内经有“五入”、“五走”的记载。

8、伤寒论有六经辨证用药理论的记载,为归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唐宋时期本草衍义本草拾遗将药物定向定位的归经与脏腑经络联系在一起。金元时期珍珠囊正式把归经作为药性,标志着系统的归经理论已确立。至清代,沈金鳌正式提出“归经”一词。在要药分剂一书中,于每味药下均列“归经”一项,用以说明药物的作用范围。至此归经理论得以完备。,归经的理论基础和确定:归经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病证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从药物的疗效中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归经的方法:六经用药的归经方法 卫气营血,三焦用药的归经方法 归经的方法不同,但都与脏腑经络密不可分,脏腑经络学说是归经

9、的理论基础。此外,还有根据药物的形色气味等自身特性进 行归经的方法。,白(肺),青(肝),赤(心),黄(脾),黑(肾),1 归经的产生,在中兽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杏仁治咳嗽痰多止咳平喘归肺治肠燥便秘润肠通便归大肠党参、白术益气健脾归脾经一药可以归一经,也可以归数经。归数经的药物治疗范围比较广大。黄连,归心、肝、胃、大肠经,说明此药能清心、肝、胃、大肠等脏腑的实热火毒。甘草能入十二经,其治疗作用更加广泛。,2 归经的临床指导作用,根据疾病表现的病变所属脏腑经络部位选择用药肺热咳喘黄芩、桑白皮肝热或肝火龙胆草、夏枯草胃热黄连、石膏心火亢盛黄连、连翘根据脏腑传变规律选择用药

10、肺气虚:选择肺经药和脾经药配合治疗,补脾益肺(培土生金,虚则补其母)眼病(肝火上炎):选择肝经药与心经药配合,以泻心平肝(实则泻其子)等。,药物的归经,具体地指出了药效的所在。,3 归经与四气五味合参,归经和四气五味都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药物的性能。是有机地联在一起的。某一脏腑经络发生病变,有寒、热、虚、实之不同,药物本身也有温、清、补、泻之别。,4 归经与升降浮沉合参,同一脏腑经络的病变,除了寒热虚实之不同外,还有病位和病势之分别。药物本身也具有升降浮沉的差异。,肺 经,桔梗 麻黄,升浮,开宣肺气止咳平喘,杏仁 苏子,沉降,泻肺降气止咳平喘,归经与升降浮沉的关系,

11、五、毒性,“毒”的含义“毒”的分级“毒”的临床指导意义,是指药物对畜体可能产生的毒害作用。,1.补充完善了药性理论。2.增强辨证用药的针对性。3.便于掌握药物主治众多病症。4.有利于探讨药物的潜在功能。5.指导中药的炮制加工。,归经理论的应用,1“毒”的含义,物之能害人即为毒。其实中药学中“毒”的含义远非如此,概括起来有四点:“毒”为药物的总称“毒”指药物的偏性“毒”指药物作用的强弱“毒”指药物的毒副作用,(1)“毒”为药物之总称,古人将所有的药物皆称为毒药。如周礼:“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景岳全书:“凡可辟邪安正者,皆可称为毒药”。这里将药与毒并列,可见药即“毒”,“毒”即药,毒

12、乃一切药物的总称。,(2)“毒”指药物的偏性,古人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利用其偏性来祛除病邪,协调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盛衰,增强抗病能力。如类经:“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欲救其偏,则惟气味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3)“毒”指药物作用的强弱,每味药物性味不同,作用强弱也不同,古人常用无毒、小毒、常毒、大毒、剧毒等来区分。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根据药物偏性之大小,即作用强弱,指出了“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

13、使过之,伤其正也”。,(4)“毒”指药物的毒副作用,除上述三点外,“毒”还包括药物的毒副作用,而现代中药学中所说的“毒”一般只包括药物的毒副作用。,2“毒”的分级,无毒:是指所标示的药物服用后很少出现副作用,使用安全,一般不会毒害人畜。小毒:是指所标示药物使用较安全,虽可出现一些副作用,但一般不会导致严重后果。有毒、大毒:是指所标示药物容易使人畜中毒,用时必须谨慎。剧毒:是指所标示药物毒性强烈,临床上多供外用,或极小极小量入丸散内服,并要严格掌握炮制、剂量、服法、宜忌等,不能鲁莽从事,3“毒”的临床指导意义,纠正中药无毒的错误认识。指导临床安全用药,避免不必要的中毒事故。便于及时抢救。以毒攻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