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则治法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723956 上传时间:2023-03-17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60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治则治法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中医治则治法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中医治则治法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中医治则治法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中医治则治法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治则治法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治则治法课件.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防治原则与治法,目 录,第一节 防治原则第二节 治 法,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中医治疗学,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两大部分。,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具体化。,汗、吐、下、和、温、清、补、消,返回目录,第一节 防治原则,预防为主,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病治异同,三因制宜,返回目录,一、养生与预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与预防,养生又称为“摄生”。,“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颇有现实意义,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

2、内容。,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养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免病邪侵袭,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养生保健,未病先防,注重调养正气,防止邪气侵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养生与预防,(二)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既病防变,早期诊治,先安未受邪之地,注重疾病传变规律,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会得受肝之邪。,难经七十七难,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养

3、生与预防,既病防变,卫,“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气,血,营,例:肝木乘脾土,(表 里、轻 重),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养生与预防,二、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本与标,具有多种含义,具有相对的特性。如以正邪而言,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以病因和症状论,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其它如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等。,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1.正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它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寒者热

4、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二、治病求本,1.反治,“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1.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临床虽见热象,但其本质为真寒,治本之法当用温热药治之。,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虽外见寒象,但热盛是其本质,故用寒凉药

5、以治其真热,从而消除假寒之征象。,2.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3.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如脾虚便秘、血枯经闭等证,其治应以补开塞,不要妄用通泄更伤正气。,4.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血瘀崩漏及膀胱湿热所致尿频、尿急、尿痛的病证。治疗可分别用消导泻下、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等方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征象 本质 治法,高热大汗口干脉数舌红

6、苔黄(热象),实热壅盛,正治(逆治),四肢厥冷,脉沉,但壮热心烦,渴喜冷饮,小便赤(假寒象),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治(从治),寒凉药,寒凉药,热则寒之,寒因寒用,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反治法,主要是顺从疾病反映于外的证候而治,表面上是与正治法相反,但在治病求本的原则指导下,选择了针对疾病的内在本质而治疗的方法,符合辨证施治的原则,可以说仍然是正治法。,小结:,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二)标本缓急,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二、治病求本,三、调整阴阳,损其偏盛,实证,补其偏衰,虚证,阴阳相对平衡破坏,疾病发

7、生,阴阳偏盛,阴阳偏衰,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损其偏盛,损其偏盛,主要是对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采用“损其有余”的治法。,(二)补其偏衰,补其偏衰,主要针对阴或阳的一方甚至双方虚损不足的病证,采用“补其不足”的治法。,由于阴阳双方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故阴阳偏衰亦可互损。为此,在治疗此证时,还应注意“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三、调整阴阳,四、扶正祛邪,疾病发生,正气虚,邪气实,扶正,祛邪,阴阳偏衰,阴阳偏盛,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用药,针灸,气功,身体锻炼

8、,精神调摄,饮食调养等。,祛邪,即是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方法,由于邪气不同,部位有异,其治法亦不一样。,返回目录,返回本节,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有利于 正气的保存和恢复。,单纯扶正法,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且邪气 又不盛的虚性病证。单纯祛邪法,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 衰的实性病证。,扶正与祛邪兼用,适应于正虚邪实病证,扶正而不留邪,祛邪又不伤正。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虚,正气尚能耐攻者;先扶正后祛邪,适用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扶正与祛邪,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返回

9、目录,返回本节,四、扶正祛邪,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返回目录,返回本节,感冒,发散风寒疏散风热清热解暑补气解表,久泄脱肛崩漏出血子宫脱垂胃下垂,补中益气,疾病,病因病机,治疗,风寒束肺风热袭肺暑热郁表气虚邪侵,中气下陷,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时:根据气候季节特点考虑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因地:根据地理环

10、境特点,选择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因人: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的 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治 法,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治疗大法也叫基本治法,它概括了许多具体治法共性,在临床上具有普遍意义,基本的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法”。具体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属于个性的,各具自已特定应用范围的治疗方法。,返回目录,一、汗 法,1.概念:汗法,也叫解表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开泄腠理,调和营卫,来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证: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薄、脉浮等。,3.临床应用

11、:根据外感表证的表寒、表热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类。,4.应用汗法的注意事项 汗法的应用,宜汗出邪去为度。(2)对于表邪已解,热病后期津亏者,均不宜用。(3)上述诸证必须用汗法时,需配伍加用滋阴、养血等药物。(4)凡用发汗剂时,服药后应避风寒,忌食厚味及辛辣食物。,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治 法,二、吐 法,1.概念:吐法,也叫催吐法,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2.适应证: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3.临床应用:寒药吐法,适用于热邪郁滞于上的病证;热药吐法,适用于寒

12、邪郁滞于上的病证;峻药吐法,适用于邪实于上,病势急迫的病证;缓药吐法,适用于邪实正虚,病在上焦,4.应用吐法的注意事项:吐法是一种急救的方法,最易伤正气,故必须慎用。(2)临床中凡见病势危笃,老弱气衰,幼儿、孕妇或产后气血虚弱者,均不得用吐法。(3)吐法,一般以一吐为快,不宜反复使用。(4)凡给予催吐剂时,吐后宜进稀粥以自养,并加强护理。,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治 法,三、下 法,1.概念:下法,也叫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证:适用于寒、热、燥、湿等邪内结在肠道,以及水结、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

13、3.临床应用: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之大便不通、热结旁流以及肠垢结滞之痢疾等病证;温下,适用于寒痰结滞、胃肠冷积、寒实结胸及大便不通之病证;逐水,适用于阳水实证;润下,适用于肠道津液不足、阴亏血少的大便不通证;还有通瘀、攻痰、驱虫等。,4.应用下法的注意事项:(1)峻下逐水剂,极易损伤人体正气,故应用时务须注意。(2)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以邪去为度,应中病即止。(3)高龄津枯便秘或素体虚弱、脾胃虚弱者以及新产后营血不足而便秘者,皆不宜用下法;妇人经期、妊娠期,均应慎用下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治 法,四、和 法,1.概念:和法,也叫和解法,是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来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

14、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证:外感病中的往来寒热之少阳证,以及内伤病中的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及肝气郁结的月经不调及肝木乘脾土之痛泻等脏腑不和病证。,4.应用和法的注意事项:凡病邪在表,尚未入少阳者,慎用和法。(2)邪气入里、阳明热盛之实证者,不宜用和法。(3)症见三阴寒证者,均不宜使用和法。,3.临床应用:和而兼汗,适用于病偏表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下,适用于病偏里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温,适用于病偏寒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清,适用于病偏热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消,适用于内有积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补,适用于正气偏虚而又需和解者。,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治 法,五、温 法,

15、1.概念:温法,也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证:适用于里寒证。用以治疗寒邪侵及脏腑,阴寒内盛的寒实证;亦用于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的虚寒证。,3.临床应用:温中散寒,适用于寒邪直中中焦,或阳虚中寒证;温经散寒,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血脉不畅的寒痹证;回阳救逆,适用于亡阳虚脱,阴寒内盛的危候。另外,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温肺化饮、温化寒痰、温肾利水、温经暖肝、温胃理气等治法,亦都属于温法的范围。,4.应用温法的注意事项:(1)凡素体阴虚、血虚以及血热妄行的出血证,禁用温法。(2)内热火炽、挟热下痢、神昏液欲绝脱者,禁用温法。(3)孕、产妇,均应慎用或禁用。,返

16、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治 法,六、清 法,1.概念:清法,也叫清热法,是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证:凡外感热病,无论其热在气分、营分、或血分,只要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均可应用。,4.应用清法的注意事项:(1)清热法,易损伤脾胃阳气,故一般不宜久用.(2)凡体质素虚、脾胃虚寒,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因气虚或血虚引致虚热证,皆不宜用清法。,3.临床应用: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属于实热的证候;清热解毒,适用于时疫温病、热毒疮溃等证;清热凉血,适用于热入营血的证候。清泻脏腑,适用于邪热入于脏腑,分别有泻肺清热、清心降火、清肝泻火

17、、清泻胃火等不同治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治 法,七、补 法,1.概念:补法,也叫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以益气强筋、补精益血,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证: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阳虚弱,或某一脏腑虚损之证。,3.临床应用:补气法,适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力,少气不足以息,自汗,脉虚大等症;补血法,适用于血虚与失血的患者,视其血热(宜补血行血以清之)、血寒(宜温经养血以和之)之不同,分别用药;补阴法,适用于阴精或津液不足而引起的病证;补阳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4.应用补法的注意事项:(1)运用补法时应注意,对“真实假虚”,应绝对禁补。(2)对邪实正虚而

18、以邪气盛为主者,亦当慎用。(3)为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发生气滞症,故宜在补剂中稍佐加理气药。,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治 法,八、消 法,1.概念:消法,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是运用消食导滞、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证:适用于气、血、食、痰、湿(水)所形成的积聚、癥瘕、痞块等病证。,3.临床应用:消食导滞,适用于饮食不当,脾胃不适,以致饮食停滞的病证;行气消瘀,适用于气结血瘀证;消坚化积,适用于体内痰积痰湿,气血相结,形成痞块积聚癥瘕等病证;消痰化饮,适用于痰饮蓄积的病证;消水散肿,适用于气不化水,水气外溢的病证。,4.应

19、用消法的注意事项:(1)消法虽不比下法峻猛,但用之不当,亦能损伤人体正气。(2)气滞中满之鼓胀;阴虚热病或脾虚泻泄,血枯经闭者慎用.(3)凡正气虚而邪实者,在祛邪的同时需兼以扶正。,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治 法,历史岳麓版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资料,精品课件欢迎使用,自读教材填要点,一、铁路,更多的铁路 1地位 铁路是 建设的重点,便于国计民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2出现 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 至胥各庄铁路建成通车。1888年,宫廷专用铁路落成。,交通运输,开平,3发展(1)原因: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修路成为中国人 的强烈愿望。(2)成果:1909年

20、 建成通车;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4制约因素 政潮迭起,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修筑权,救亡图存,京张铁路,二、水运与航空 1水运(1)1872年,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2)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几乎都是在列强排挤中艰难求生。2航空(1)起步:1918年,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2)发展:1918年,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此后十年间,航空事业获得较快发展。,轮船招商局,水上飞机,筹办航空事宜,处,三、从驿传到邮政 1邮政(1)初办邮政:1896年成立“大清邮政局”,此后又设,邮传正式脱

21、离海关。(2)进一步发展: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邮传部,万国邮联大会,2电讯(1)开端:1877年,福建巡抚在 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2)特点:进程曲折,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代情况才发生变化。3交通通讯变化的影响(1)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2)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3)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台湾,出行,方式,多姿多彩,合作探究提认知,电视剧闯关东讲述了济南章丘朱家峪人朱开山一家,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闯关东的前

22、尘往事。下图是朱开山一家从山东辗转逃亡到东北途中可能用到的四种交通工具。,依据材料概括晚清中国交通方式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提示:特点:新旧交通工具并存(或:传统的帆船、独轮车,近代的小火轮、火车同时使用)。原因: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国的贫困,阻碍社会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示范;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政府及各阶层人士的提倡与推动。,串点成面握全局,一、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中国社会发展。(2)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

23、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2特点(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3影响(1)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2)消极影响: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1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前10年盈和,成为长江上重要商局,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怡和三家呈鼎立之势”。这说明该企业的创办()A打破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B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标志着中国近代

24、化的起步D使李鸿章转变为民族资本家,解析:李鸿章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并未转化为民族资本家;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不是具体以某个企业的创办为标志;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但是并未能阻止其侵略。故B、C、D三项表述都有错误。答案:A,二、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1)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2)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2清朝黄

25、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A电话 B汽车C电报 D火车解析:从“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可推断为火车。答案:D,典题例析,例1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参观。然而在19世纪七十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 B洋人发明的火车 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解析由材料信息“19世纪七十年代,由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可判断最有可能是轮船招商局的轮船。答案C,题组冲关,1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打破列强垄断局面的交通行业是()A公路运输 B铁路运输C轮船运输 D航空运输解析:根据

26、所学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这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具有打破外轮垄断中国航运业的积极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的权利。据此本题选C项。答案:C,2.右图是1909年民呼日报上登载的一幅漫画,其要表达的主题是()A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权益B西方国家学习中国文化C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D西方八国组成联军侵略中国,解析:从图片中可以了解到各国举的灯笼是火车形状,20世纪初的这一幅漫画正反映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权益。B项说法错误,C项不能反映漫画的主题,D项时间上不一致。答案:A,典题例析,例2(2010福建高考)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

27、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快捷,故选A。答案A,题组冲关,3假如某爱国实业家在20世纪初需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 B通过无线电报输送讯息C通过互联网 D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注意题干信息“20世纪初”“最快捷的方式”,因此应选B,火车速度远不及电报快。20世纪30年代民航飞机才在中国出现,互联网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答案:B,4下列不属于通讯工具变迁和电讯事业发展影响的是()A信息传递快捷简便B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C阻碍了人们的感情交流D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解析:新式通讯工具方便快捷,便于人们感情的沟通和交流。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