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731022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3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二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二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二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二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从古代到近代早期(20s初)一、古代地理学中的综自知识和思想,1、我国:3本著作(1)周礼:公元前5世纪或不详:萌芽当时国家不但设置了专管地图的专(门)官(员),而且谈到地图的用途和主要内容。通过地图把全国土地划分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岗地、台地)、原隰(平地)五类,已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原始类型的划分。周礼地官司徒写道:“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抚邦国,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而辨其邦国都鄙之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设其社稷之壝(音伟)

2、而树之田主”,(2)禹贡:公元五世纪,我国古代代表自然区划的著作将我国领土划分为九个区域(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等九州。对各洲的山川、湖泽、土壤、特产以及田赋等级、贡品名称等进行了描述,可谓是我国古代代表自然区划的著作。揭示地带南北更替的思想,(3)管子地员篇:公元前三世纪,我国古代代表土地类型的著作 管子地员篇对土地作了系统的划分和评价。在前半部分主要探讨土地分类。首先根据地势的高低和地貌形态的巨大差异,把土地划分为三大类:渎田(大平原)、丘陵和山地;再按地表组成物质和中等地貌形态以及其他自然特征差异,细分为25个亚类;描述了各种土壤的宜生谷种、宜生草木

3、、水泉深浅,自然特征和生产特性并举,具有综合特点。后半部进行了土地分等-土地潜力研究。它是根据土壤肥力大小把土地划分为三等,每等六种共18种,每种五物(品色)共90物。,(4)其他,山海经汉书地理志(班固,汉,3292)水经注(北魏,三世纪,220265)大唐西域记(唐贞元19年,645年)徐霞客游记(明末):记叙了我国大山名岳、植物分布和植物垂直带的概念。读史方舆纪要(明末清初顾祖禹著)等,均有丰富地综合性和区域自然地理资料。,2、国外:主要出现在古希腊、古罗马,(1)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约前273192):地理学之父。第一次使用地理学,记叙地球的形状、大小,所知的海洋、陆

4、地分布。(2)古罗马斯特拉波(Strabo,前一世纪,64BC20DC,出生希腊,后移居罗马)-著作地理学 古希腊托勒密(Ptolemy,公元90-168)-地理学导论(指南)与斯君有相同的见解:地理学(Geography)研究整个地球上各个地方的位置和相互关系;区域(地区)地理学(Chorography,地图学)全面研究一个即定的整体的各个部分(类似人体与四肢的关系);地方地理学(小区域)(Topography)研究各个互有区别的地理单元、系列、或一组单元等。(3)B瓦伦纽斯(Varenius,公元1622-1650年,德国学者,后迁居荷兰阿姆斯特丹),著有地理学通论。贡献:a)首先把地理学

5、区分为通论地理学和专论地理学;b)第一次把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J.Kepler)等天文学家的理论引进到地理学中来;c)从“自然界是统一”的思想出发,总结了当时有关气候、海洋和陆地地形等方面的知识,认为“水、陆界”的各组成部分处于相到渗透中。d)把地理学研究对象从整个地球限定到地球的“外部表面”研究“水界和陆界”,为以后综合自然地理的形成和发展指出客观依据。,二、近代地理早期萌发的自然地理学理论:18世纪20世纪初,1、古典地理学时期(18世纪19世纪中期)A.V.洪堡德(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1)提出“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的思想,创立了自然地理学

6、。创立了自然地理学,把无机自然界(自然)与生物有机界在地域上结合起来,并注重自然现象的相互关系。在一书中指出认识各种各样的统一,研究地球上各种自然的一般规律和内在成因联系,是自然地理学的主要任务,并指出“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的思想,绘制了多种自然地理图。(2)创立了“比较地理学”(实际上为比较自然地理学),即进行了气候类型和河流的成因分析以及论述了植物对气候的依存关系,而且还通过大陆东西部对比、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气候差异性对比分析,以及自然植被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的揭示和阐述,为自然地域分异理论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不仅为部门自然地理提供了方法依据,而且为综合自然地理打下基础,把综合性与

7、区域性的特点揭示得很透彻。(3)创立并运用了对比法(比较法)和相关地理法(成因分析法)洪堡德可谓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鼻祖。,2科学分化时期19世纪-20世纪初:3位代表,(1)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33-1905):德国地质学者,地理学家。认为:1)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以及与其有成因联系的事件和现象的科学,而不是全面的地球科学;2)自然地理学应从相互关系的角度综合研究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接触的“地球表面”(Earth Surface,或称地球表面层,简称地表);3)采用不同方法考察研究地表大小不等的自然地域单元:地表主要部分:大区,景观区或小区,地方。(2)马东男(马东)-法国地理学

8、家(1883-1955),在巨著自然地理学(1925-1927年版)中对地球概况、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尽管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综合思想不很强,但还体现出了自然地理学的综合研究方面。,(3)B.B.道库恰耶夫,近代地理学早期萌发自然地理学理论的集中反映。贡献有3:1)提出“自然综合体”的概念。他认为:地表的一切自然组成要素(包括地形及基岩、气候、水域、土壤、有机体群聚等)都是紧密地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着,并且作为自然界统一的复杂物质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断发展着-自然综合体。2)创立了自然地带学说。在其巨著论自然地带学说中指出,整个无机界和有机界,从其一般性质来看,都带

9、有明显的世界地带性特征,这种世界性的自然地带,便是最高一级的(最大的)自然地理综合体。3)把无机界(自然)和有机界(生物、人类)的关系分析得比较透彻。他强调指出,对于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土壤、气候、水体和有机物等),应从它的相互关系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土壤是自然地理综合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又是反映自然地理综合体“内在联系的一面镜子;深刻认识到土壤的本质性特别重要。,第二节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形成(阶段),20世纪初-50年代,是自然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确立阶段。地理学逐渐形成5大学派:区域学派:赫特纳,赫特向;自然+人文=区域人地关系(生态)学派:拉采尔,维达尔白兰士景观学派:帕萨格,贝尔格:

10、景观区划区位学派:源于经济学:杜能,韦伯,克里斯泰勒数量学派:加里森,乔莱,哈格特:数理统计分析,一、苏联,1907年十月革命前后,道库恰夫地理学思想逐分化为两个方向,形成两大学派(景观学派、普通地理学派)在综合自然地理中均占有重要地位。1.景观学派贝尔格:1913年提出了地理“景观”这一概念,认为:地表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不同特点的地域(地段)所构成,每个地段(或地域)独特的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都是有规律的结合;而地表的这些地域地段概称为地理景观,简称景观。-较早地把地理景观的概念引用到自然地理学中来,被苏联学者称为景观学派的创始人。贝尔格又指出:地理景观与自然地带的相互关系景观是

11、自然地带的组成部分,自然地带则是“同一类型景观分布占优势的地域”。,苏联景观学体系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1)191020年代,俄国一些学者进行区域考察时,广泛应用景观分析法(综合分析法),还编制了景观图。2)30年代,苏联根据综合考察实践,开展景观学方法论的探讨。1931年贝尔格巨著苏联景观地理地带,第一次对景观学原理做出了系统阐述,同时引起争议。有三:-一般学派:广义理解景观为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同义语代表人物:贝尔格、叶菲列莫夫、阿尔曼德等。-区域学派:狭义理解景观为具体的区域单位,且为自然区划的基本(下限)单位-代表人物:拉孟斯基、宋采夫,伊萨钦科等。-类型学派:认为景观是基本的地域类型,是地

12、域综合体系统中的起始单位。代表人物:彼列尔曼、别尔乌辛,查别林等。其中,一般学派也可以并为类型学派。3)40年代通过争论和实践“区域派”与“类型派”逐渐取得一致的认识。,2.普通自然地理学派,强调研究地表整体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地理规律性,具有重要意义,而轻视对地域间自然规律性的研究。1)罗乌诺夫:普通学派早期代表,著有自然地理学教程认为: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现在的面貌,换句话,研究作为生物活动场所的地球表壳现在的物理结构和该表壳中所发生的现象;研究地球表壳各圈的相互作用,是自然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该项任务使该门学科成为完全独立的学科,并区别其他部门的地理。2)CB卡列斯尼克与普通地理学原

13、理:标志着普通自然地理学发展的高峰。这部著作虽未完全摆脱部门自然地理的材料汇编的框架结构,但是理论体系却有所创新,系统性强,比较注意对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并有专门章节论述地理壳的综合特征,发展变化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还简单地阐述景观的概念,特征和分类等问题。3)马克耶夫与自然地带与景观:马克耶夫的自然地带与景观、伊萨钦科的自然地理基本问题、自然地理学原理却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及其发展。,二、德国,早在15世纪,一些艺术学家就讲“景观”,是对风景油画而言,指透视中所见的地面景象与景色。19世纪初,近代地理学创始人洪堡将景观概念首次引入地理学,并从此形成作为“自然

14、地域综合体”代名词的景观概念。拉采尔注意到了人文景观或文化景观的研究。景观成为地理学普遍承认的科学术语是施吕特尔1906年提出的景观概念。(1)施吕特尔(Schluter,18721952):1906年,施吕特尔的人的地理学目标一文发表,在他的倡导下,景观一词在地理专业使用,并理解为“景色大致一致的地区”,并把景观分为原始景观和文化景观。(2)帕萨格 是赫特向空间学派的支派,帕萨格(SPassarge)创造了“景观地理学”一词(1913年),强调景观类型的研究,而把各种类型的景观看作是不同的空间体系,即各种相关地理要素的集合体。他认为,从世界范围来看,划分景观类型的最好指标是植被,他以主要的植

15、被的依据,划分了“地球上的景观带”,并绘制成景观图。(3)特罗尔 1939年,特罗尔把研究生态规律的理论和实践应用于景观的研究,提出了“景观生态学”这一概念,使综合自然地理得到进一步发展。另外,美国骚尔创立的学说学派,则侧重于人文景观的研究,三、欧美(30年代)-土地类型学派,(1)美国 J.C.Veatch:在30年代初期就开始从综合的观点来看土地,先后发表“土地的自然地理划分”、“根据土地的基础来进行土地分类”、“自然土地类型的概念”等论文。他认为理想的自然土地类型应由一切具有人类环境意义的自然要素所组成。(2)与Veatch同期,英国R.Bourne发展了存在有不同等级的土地单位的思想。

16、Physiographic Region 地文区Unit Region 单元区Unit Site 单元立地(3)1935年美国G.Milne 在研究东非的土分类和土壤制图时,提出了Catena(链)的概念。(4)1953年,澳大利亚C.S.Christian和G.A.Stewar首先采用土地系统和土地单元的术语,除苏联外,被大家所接受。,第三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蓬勃发展与趋向,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蓬勃发展-20”s以后1英澳土地类型研究(1)澳大利亚Christian和Stewar的土地分类:土地系统、土地单元、立地。(2)英国牛津军事工程实验机构(MEXE)把土地分类应用在军事上。(3)19

17、66年实施的剑桥研究工作计划,通过对美国西南部荒漠地区的研究,得出了一系列土地系统,土地片和土地块的类型。(4)Mitchell在Erin等人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八级系统:土地带、土地省、土地亚省、土地区、土地系统、土地链、土地片、土地素。1980年Mitchell在北大做报告时提出了10级系统(见P126):4个区划单位:土地带、土地大区、土地省、土地地区 6个等级单位:土地系统、土地链、土地片、土地块、土地亚片、土地素。,2苏联自然区划的研究:成就:,1)自然地理区划的对象(各级区域系统)、任务和目的。2)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是区划核心问题。原则有:地带性原则,地区性原则,地带-地区性原则,发

18、生学原则,地带-地区性-发生学原则,综合性原则,成功的是综合性和发生学原则。3)地域分异规律和自然地理区划的分类单位系统:地域分异规律:景观分异、区域分异、地理系统单位系统:区域、地带(区域内的带段)或山地区、地区、亚区、洲、区4)区划的方法:主导标志法、部门区划叠加法、综合标志法(要素的共轭分析法),景观类型基础上的区划。5)自然地理界限:只存在渐变的界限;既有突变的界限,也有渐变的界限-大多数人认为6)自然地理区划单位的文字表达。7)自然地理区划中考虑人为因素的问题。,3.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1)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展综合自然地理学方面的科学活动。区域地理综合考察综合自然区划工作

19、 54年:罗开富,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草案),对西藏的分区。56年:海南岛自然区划58年: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初稿),黄土区,广西南部,吐鲁番,珠江流域的区划。,(2)60年代,巩固和发展,50年代的综合自然地理科研成果60-64年 任美锷:中国自然区划候学煜等: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目的的“中国自然分区方案”活跃了讨论,并进行了总结。省区划:黑龙江、吉林、陕西、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内蒙。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类型研究(大比例尺)进行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探讨讨论自然区划原则、方法、等级单位、系统等基本理论问题。黄秉维“关于综合自然区划的若干问题”一文,是理论探讨的集中研究。开展自然地理过程研究黄

20、秉维提出:1960年以后关于自然地理过程研究的三个新方向:水热平衡理论;化学地理或景观地理化学;生态系统。半定位、定位观测:石家庄、衡水、德州、民勤、西双版纳(生物地理群落实验站),(3)77年以后,十年动乱,停滞不前。1977年前后,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实践逐步恢复。到80年代初全国农业自然资源区划,进行了全国,各省区小比例土地类型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资源评价图的工作,及各省为农业服务的综合自然区划。老三论(S、C、I)和70年代兴起的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及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在综合自然地理学中应用,取得一定成果。81年,北京郊区大屯建立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给(现撤去)83年

21、,山东禹城建立了自然地理综合试验82年,成立全国高等学校综合自然地理教学研究会80年代以来,综合自然地理发展表现在:1)基础理论研究方面 不断突破2)实用性方面 领域拓宽3)实验研究不断加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1.理论上向系统化、模式化方向发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耗散结构和突变论等横断科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与地理学综合性、整体性的认识论和方法不谋而合。它们为地理综合体的研究,特别是多因素相关、多功能结构模拟、反馈特性分析、综合体系统概括等,提供了理论武器,促进了地理学的现代化。苏联BB索恰瓦院士1963年提出“地理系统”这一术语,已被 国际地理学界所采纳。英国学者贝耐特(R

22、.J.Bennet)和乔莱(Chorley)合著1981年版的环境系统一书中,曾把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作为专题进行论述,并提出“环境共生”问题。模式化:实体模式 如综合剖面图(传统的)抽象模式 空间模式 地图、框图 数学模式 立体模型 功能模式 能量模式 物质模式 信息模式 动态模式 反映时间过程。图解形式,立体动态模型,2.更加注重应用研究,注重建设地理研究应用地理学:任美锷教授在40年代就已提出了建设地理学问题。60年代中期原苏联格拉西莫夫提出地理学的建设方向,使地理学为社会建设服务更加具体化。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陈传康教授倡导发展建设地理学,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建设地理研究的

23、高潮。建设地理学针对改造和管理周围环境的有关问题,发挥地理学综合性的特色,应用定量方法,直接参与经济规划与设计方案的拟订,主要研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人口和经济的合理配置以及综合地理预报等(任美锷,1990)加强自然资源评价研究:原苏联的自然资源评价在5060年代分为经济评价、社会评价和生态评价3种。现在更注重生态评价。应用领域多元化:地理学应用研究的范围、为社会服务的领域更趋多元化。传统上地理研究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农业。现在,非农业应用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开始向城市建设、建筑业、旅游业、采矿业、交通运输等领域扩展,其研究内容也更多样化。从基础研究到实践应用通常需要有应用理论作桥梁。

24、因而近年来,地理学比较重视发展应用理论。原苏联的建设地理学实际上就是一门把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地理环境定向改造、保护等一系列实践问题衔接起来的应用理论学科。,3实验研究不断加强,从发展趋势看,微观研究的深化主要表现为由静态的类型和结构研究转变为动态的过程和机制研究以及进一步的动态监测、优势调控及预测预报的研究。从总体上说,这些都属于地理过程的研究,如地形发育、径流形成、元素迁移转化、土壤发生形成、植被演替、沙漠化、城镇化等等。在时域上地理过程可区分为历史的、现代的和未来的几种。现代和历史过程的研究则是预测未来的根据。自然地理现代过程的综合研究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过程。进一步研究地理系统中的

25、界面过程则综合性更强、难度更大。随着人口增长和人类智能的发展,人文地理过程越来越重要。,4技术手段现代化和理论思维模式日益更新,对地理学发展影响较大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包括:信息获取的遥感、遥测技术;物质、能量、信息的测试和分析技术;模拟与实验技术;信息计算与处理的技术(陈述彭,1991)。遥感、遥测技术,特别是卫星遥测大大地提高了地理研究的效率和质量。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方法的逐步完善,数量化方法将得到普遍的应用并逐步走向精密化。地理学传统的思维模式(以观察材料和事实为基础,从相互关系中去认识和阐述规律、概括理论,属于经验归纳型综合)向现代地理学的综合模式发展:有更强的整体观念,更多地从系统整体出

26、发,使分析与综合辩证统一;综合的内容更加深广,包括空间与时间、质量与数量、静态与动态、内部与外部、自然和人文等方面,深入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动态演变过程;综合的方法更具有逻辑性和精确性,多通过结构分析、功能评价、过程监测与动态预测等途径来解决,并且可能用形式化语言、图解模式、数学模式等来表达综合的结果。(王风慧,1987)。,5.注重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地理学内部自然和人文的一统化趋势是当今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地关系的研究既是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也是综合自然地理学应该回答的重要问题。作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研究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1)环境问题:地球本身的环境问题:火山,地震 资源环境破坏 环境污染(2)土地承载力研究:环境人口容量、土地人口容量(3)土地演替、生态设计与人工调整。(4)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