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731189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2.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第五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第五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第五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第五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课件.ppt(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一、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二、原子中电子的排布三、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四、元素性质的周期性,第一节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一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924 年,法国年轻的物理学家 L.de Broglie(1892 1987)指出,对于光的本质的研究,人们长期以来注重其波动性而忽略其粒子性;与其相反,对于实物粒子的研究中,人们过分重视其粒子性而忽略了其波动性。,L.de Broglie 从 Einstein 的质能联系公式 E=m c 2 和光子的能量公式 E=h 的联立出发,进行推理:,用 P 表示动量,则 P=mc,故有公式,式子的左侧动量 P 是表示粒子性

2、的物理量,而右侧波长 是表示波动性的物理量。二者通过公式联系起来。,de Broglie 认为具有动量 P 的微观粒子,其物质波的波长为,,1927 年,de Broglie 的预言被电子衍射实验所证实,这种物 质波称为 de Broglie 波。,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时,不能忽略其波动性。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例(1)电子在1V电压下的速度为5.9105ms-1,电子的质量m=9.110-31kg,h为6.626 10-34 Js,电子波的波长是多少?(2)质量1.010-8kg的沙粒以1.010-2ms-1的速度运动,波长是多少?,解:(1)1J=1kgm2s-2,h=6.62610-3

3、4 kgm2s-1,根据德布罗意关系式,电子半径为10-10m与波长在同一数量级,(2),可见,宏观物体质量大,波长极小,波动性难以察觉,仅表现出粒子性;微观粒子质量小,其德布罗意波长不可忽略。,三、测不准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xpxh/4(9.5),1927年海森堡提出著名的测不准原理:,x 为x方向坐标的测不准量(误差),px为x方向的动量的测不准量,两者互为倒数关系。,例 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速度约为6106 ms-1,原子半径约为10-10 m,若速度误差为1,电子的位置误差x有多大?,解:,电子的位置误差比原子半径大10倍,即位置确定极其不准确。,总结:1

4、.测不准原理是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一;2.它并不意味着微观粒子运动无规律可言,只是说它不符合经典力学的规律;3.应该用量子力学来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由薛定谔方程解出来的描述电子运动状态的波函数(有时是波函数的线性组合),在量子力学上叫做原子轨道。它可以表示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解出每一个原子轨道,都同时解得一个特定的能量 E 与之相对应。对于氢原子来说,式中 z 是原子序数,n 是参数,eV 是能量单位。,在此,并不要求我们去解薛定谔方程。,几率密度和电子云,(1)电子云的概念,假想将核外一个电子每个瞬间的运动状态,进行摄影。并将这样数百万张照片重叠,得到如下的统计效果图,形象地称为电子云图

5、。,1s,2s,2 p,(2)几率密度和电子云,几率是电子在某一区域出现的次数叫几率。几率与电子出现区域的体积有关,也与所在研究区域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次数有关。几率密度 电子在单位体积内出现的几率。,几率与几率密度之间的关系 几率(W)=几率密度 体积(V)。相当于质量,密度和体积三者之间的关系。,各种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比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略“瘦”些。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没有。,作为波函数的符号,它表示原子轨道的对称性,因此在讨论化学键的形成时有重要作用。,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有。这是根据的解析式算得的。它不表示电性的正负。,四个量子数,波函数 的下标 1,0,0;2,0,0;2

6、,1,0 所对应的 n,l,m,称为量子数。,(1)主量子数 n 取值 1,2,3,4 n 为正整数(自然数),光谱学上用 K,L,M,N 表示。意义 表示原子轨道的大小,核外电子离核的远近,或者说是电子所在的电子层数。n=1 表示第一层(K 层),离核最近。n 越大离核越远。,单电子体系,电子的能量由 n 决定,E 电子能量,Z 原子序数,eV 电子伏特,能量单位,1 eV=1.603 1019 J,对于 H 原子 n=1 E=13.6 eV n=2 E=3.40 eV n E=0 即自由电子,其能量最大,为 0。,n 的数值大,电子距离原子核远,则具有较高的能量。,主量子数 n 只能取 1

7、,2,3,4 等自然数,故能量只有不连续的几种取值,即能量是量子化的。所以 n 称为量子数。,(2)角量子数 l 取值 受主量子数 n 的限制,对于确定的主量子数 n,角量子数 l 可以为 0,1,2,3,4(n 1),共 n 个取值,光谱学上依次用 s,p,d,f,g 表示。,如 n=3,角量子数 l 可取 0,1,2 共三个值,依次表示为 s,p,d。,意义 角量子数 l 决定原子轨道的形状。例如 n=4 时,l 有 4 种取值,就是说核外第四层有 4 种形状不同的原子轨道:,l=0 表示 s 轨道,形状为球形,即 4 s 轨道;l=1 表示 p 轨道,形状为哑铃形,4 p 轨道;l=2

8、表示 d 轨道,形状为花瓣形,4 d 轨道;l=3 表示 f 轨道,形状更复杂,4 f 轨道。,由此可知,在第四层上,共有 4 种不同形状的轨道。同层中(即 n 相同)不同形状的轨道称为亚层,也叫分层。就是说核外第四层有 4 个亚层或分层。,(3)磁量子数 m 磁量子数 m 取值受角量子数 l 的影响,对于给定的 l,m 可取:0,1,2,3,l。,共 2 l+1 个值。,若 l=3,则 m=0,1,2,3,共 7 个值。,m 决定原子轨道的空间取向。n 和 l 一定的轨道,如 2 p 轨道(n=2,l=1)在空间有三种不同的取向。,每一种 m 的取值,对应一种空间取向。,m 的不同取值,或者

9、说原子轨道的不同空间取向,一般不影响能量。3 种不同取向的 2 p 轨道能量相同。我们说这 3 个原子轨道是能量简并轨道,或者说 2 p 轨道是 3 重简并的。,而 3 d 则有 5 种不同的空间取向,3 d 轨道是 5 重简并的。,(4)自旋量子数 ms 电子既有围绕原子核的旋转运动,也有自身的旋转,称为电子的自旋。,m s 的取值只有两个,+1/2 和 1/2。电子的自旋方式只有两种,通常用“”和“”表示。所以 Ms 也是量子化的。,所以,描述一个电子的运动状态,要用四个量子数:,n,l,m,ms,同一原子中,没有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存在。,小结 四个量子数,四个量子数和电子运动状

10、态,l=0,1,2,(n-1);m=0,1,2,l,n=1 l=0 0 1s 球形 1 1,0,0,n l m 轨道 形状 轨道数(n2)波函数,综上得出n、l、m 的取值的一般规律:,例 用四个量子数描述 n=4,l=3 的所有电子的运动状态。,解:l=3 对应的有 m=0,1,2,3,共 7 个值。即有 7 条轨道。每条轨道中容纳两个自旋量子数分别为+1/2 和 1/2 的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所以有 2 7=14 个运动状态不同的电子。分别用 n,l,m,m s 描述如下:,n,l,m,m s 4 3 0 1/2 4 3 1 1/2 4 3 1 1/2 4 3 2 1/2 4 3 2 1/

11、2 4 3 3 1/2 4 3 3 1/2,n,l,m,m s 4 3 0 1/2 4 3 1 1/2 4 3 1 1/2 4 3 2 1/2 4 3 2 1/2 4 3 3 1/2 4 3 3 1/2,例 已知基态Na原子的价电子处于最外层3s亚层,试用n、l、m、si量子数来描述它的运动状态。,解:最外层3s亚层的 n=3、l=0、m=0、ms 有两种 可能,所以它的运动状态可表示为:3,0,0,+1/2(或-1/2)。,二、原子的电子组态及核外电子排布,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又称为电子的组态。根据光谱数据,归纳出核外电子排布的三个原理。,“系统的能量愈低,愈稳定”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12、基态原子,是最稳定的系统,能量最低。最初认为:原子的核外电子按照原子轨道能级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填充,即符合能量最低。,实践证明:上述考虑是片面的。电子分布在什么轨道,并不完全由该轨道的能级高低决定,而是由整个原子的能量是否最低决定。,1.能量最低原理:,1.Pauling近似能级图,徐光宪公式:我国著名化学家徐光宪根据光谱数据,提出了基态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高低的定量依据,即 n+0.7 l 近似规则:n+0.7 l 值越大,轨道能级越高。,计算的能级顺序与鲍林能级顺序相吻合。,徐光宪的能级分组:n+0.7l 整数相同者为一组,屏蔽效应,为屏蔽常数,可用 Slater 经验规则算得。,Z=Z*

13、,Z*有效核电荷数,进入原子内部空间,受到核的较强的吸引作用。,钻穿效应,不同状态的电子对电子i 的屏蔽作用的强弱不同,影响的因素:1.外层电子对内层电子的屏蔽作用可以忽略,0。2.(n1)层电子对n层电子屏蔽作用较强,0.85;(n2)层以内的电子对n层电子屏蔽作用更强,1.00 3.同层电子之间的屏蔽作用比内层电子的屏蔽作用弱,0.35,两个1s之间0.30。4.研究对象为nd、nf电子时,内层全为1,例 求碳原子的2p电子的屏蔽常数 C:1s22s2sp2=3 0.35+2 0.85=2.75 Z*=Z-=6-2.75=3.25,能量最低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时,总是先占据能量最

14、低的轨道,当低能量轨道占满后,才排入高能量的轨道,以使整个原子能量最低。,每一电子亚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s2、p6、d10、f14每一电子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为原子轨道的2倍,即2n2。,2.Pauli不相容原理(exclusion principle):,由此可知:,一个原子中不允许有两个电子处于完全相同的状态。,在一个原子轨道上最多能容纳两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Pauli不相容原理在同一个原子中不可能有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2个电子同时存在。,3Hund规则:,在简并轨道上,电子总是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平行,使原子的总能量最低。如:基态碳原子,,6C 轨道式,Hund规则 电子在

15、能量相同的轨道(即简并轨道)上排布时,总是尽可能以自旋相同的方向,分占不同的轨道,因为这样的排布方式总能量最低。,注:复杂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要按照轨道能级顺序填入电子。,例如:22Ti 1s22s22p63s23p63d24s2 26Fe 1s22s22p63s23p63d64s2,24Cr 1s22s22p63s23p63d44s2 实验测定:1s22s22p63s23p63d54s1,?,29Cu 1s22s22p63s23p63d94s2 实验测定:1s22s22p63s23p63d104s1,再如:,Hund规则特例:简并轨道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的状态都是能量较低的稳定状态。,根据光

16、谱实验和量子力学得出:,电子排布的书写:,(3)可用原子芯(稀有气体元素符号)简写电 子排布式。,(1)按电子层的顺序写;,(2)一般地按照三原理书写,个别例外,应以 实验为依据;,例:,47Ag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105s1 47Ag Kr 4d105s1,(4)离子的电子排布式,是在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基础上加上得到或失去的电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顺序:1s2 2s2 2p6 3s2 3p6 4s2 3d10 4p6 5s2 4d10 5p6 6s2 4f14 5d10 6p6 7s2 5f14 6d10 7p6练习:写出下列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Ca(20)

17、Zn(30)Ti(22)Fe(26)Br(35)Kr(36),主要与内层电子有关。内层电子数越多,越大;内层电子离核越近,越大;因而内层电子的是spdf。,屏蔽常数受哪些因素影响,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第四节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元素周期表(15族)周期数=电子层数(主量子数n,7个)族数=最外层电子数(主族,8个)=外围电子数(副族,10个)价电子构型与价电子数s区,(ns)1-2;p区,(ns)2(np)x;d区,(n-1)s1-2ndx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决定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主要讨论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和电负性随周期和族的变化。,有效核电荷Z*的变化规律,随着原子

18、序数增加,原子的Z*呈现周期性变化。同一周期:短周期:从左到右,Z*显著增加。长周期:从左到右,前半部分Z*增加不多,后半部分显著增加。同一族:从上到下,Z*增加,但不显著。,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规律,短周期:是同层电子间的屏蔽,较小。长周期:是内层电子对外层电子的屏蔽,较大。同一族:从上到下,Z增加较多,但上下相邻两元素的原子依次增加一个电子层,较大,故Z*增加不显著。,二 原子半径,概念(1)共价半径: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以共价单键相连时,核间距的一半,为共价半径。如:H2 X2 等同核单键双原子分子,均可测得其共价半径.,核间距为 d,共价半径 r共价=,共价半径可以用共价键的键长来计算。

19、如在乙烷分子或金刚石中的CC键的键长dc-c的一半,取为C原子的r共价,由表可看出,共价半径的值和原子间以几重键结合还有关系,(2)金属半径 金属晶体中,金属原子被看成是紧密堆积而成,彼此相切。其核间距的一半,为金属半径。,金属半径r金属=,金属铜中,dMM255.6pm,铜的金属半径r金=255.6pm/2127.8pm。,讨论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时,经常采用共价半径。,对于金属 Na r共价=154 pm,r金属=188 pm r金属 r 共价,由于原子形成共价键时,总是会发生原子轨道的重叠,所以对同一金属元素其金属半径(原子轨道不发生重叠)一般比它的单键共价半径要大1015。如Cu原子的

20、r共价 117pm,r金属=127.8pm,金属半径和共价半径的比较:,(3)范德华半径稀有气体在低温高压下形成单原子分子晶体(He,Ne 等),原子间靠范德华力,即分子间作用力结合(未成键),因此无法得到共价半径。两个原子核间距的一半定义为其范德华半径。,注意:原子间未相切,所以三种半径以r范德华最大。,范德华半径r范德华=,非金属元素和有些金属元素也有范氏半径。例如在CdCl2分子晶体中,测得在不同的“分子”(实际是层状的大分子)中ClCl间的核间距为dClCl=362pm取其值的一半定为氯原子的范氏半径。,图中表示氯分子晶体中两个氯分子。在同一个氯分子中,两个氯原子核间距的一半是其共价半

21、径r共 在不同的两个氯分子间,两个氯原子的核间距的一半就是其范氏半径r范 显而易见r范r共,实际情况:测得的氯原子的r范=181pmr共=99pm。,范氏半径和共价半径的比较:,原子半径是由相同两核间距离或键长的一半来测定。一般来说,金属元素-可有金属半径、共价半径,甚至范氏半径非金属元素-可有共价半径,也可有范氏半径稀有气体-主要是范氏半径。同一元素的不同半径,数值不同(r范r金r共),而且相差较大。因而使用时要注意,不要同时用不同半径的数据。一般书中除了稀有气体用范氏半径外,其它元素(金属或非金属元素)都一律用单键的共价半径。,(4)共价半径、金属半径、范氏半径的适用范围:,2、原子半径的

22、影响因素(1)n。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rn(2)Z。核电荷越大,对核外电子吸引越强,最外层电子至核的平均距离小,半径就小。r1/Z(3)f。核外电子间斥力f越大,电子间排斥越厉害,最外层电子就可被排斥而离核更远,半径就大。rf(4)内。内层电子对最外层电子的屏蔽内越大,Z*越小,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就小,半径就大。r内(5)化学键型(几重键)。对于同一元素的共价半径,r单键r双键r叁键,重键度越大半径越小。(6)测定方法。对于同一元素,r范r金r共。,3.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1)同一元素H-H H+LiLi+Pb Pb2+Pb4+154 37.1 10-3 123 68 154 120

23、84,因为正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这样可能减少电子层如Li+;也可能是电子层未减少但电子间斥力减小,如Pb2+,这些因素都使半径变小,所以正离子半径小于其原子半径。同样,负离子是原子得到电子,增加了电子间斥力,半径变大,所以负离子半径大于其原子半径。,阳离子和阴离子与其母原子的相对大小,只有当 d5,d10,f7,f14 半充满和全充满时,层中电子分布比较均匀,对最外层电子的屏蔽就更大,Z*相对地就少,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相对地小,排斥力增大,这时 占主导地位,半径就相对地大起来。,Z-增大,对电子吸引力增大,r-减小。Z-增大,电子增加,之间排斥力增大,r-增大。,以 为主。即同周期中从左向

24、右原子半径减小。,(2)同周期中,从左向右,分两个方面看:从左向右,在原子序数增加的过程中,有两个因素在影响原子半径的变化,这是一对矛盾,以哪方面为主?,由表可看出 无论是短周期,还是长周期的过渡元素,还是内过渡元素,总的来说,同周期从左至右原子半径是递减的,也即随着核电荷Z的增加而减小。这是因为同一周期从左至右核电荷依次增加,而电子是填充在同层轨道上的,又知同层电子彼此间屏蔽效应是小的,这样有效核电荷依次加大,所以半径递减。,短周期:,长周期:,Sc Ni,8 个元素,r 减少了 29 pm。相邻元素之间,平均减少幅度 4 pm。同样 Kr 为范德华半径,所以比较大).,Na Cl,7 个元

25、素,r 减少了 55 pm。相邻元素之间,平均减少幅度 10 pm。(Ar 为范德华半径,所以比较大。),r/pm 144 132 122 118 117 117 116 115 117 125,问题1:为什么Cu、Zn半径比较反常?Cu、Zn价电子层结构是3d104s1和3d104s2,次外层3d10是全满的。当d电子全满时,整个d电子的分布就均匀,对最外层电子的屏蔽就更大,因而同周期中,有效核电荷相对地就少,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相对地小,半径就相对地大起来。,短周期主族元素,电子填加到外层轨道,增加的电子对最外层电子的屏蔽就相对的小些,因而有效核电荷增加就较大,核对最外层电子吸引就增加的

26、大,半径减小就相对地大。长周期过渡元素,电子填加到次外层轨道,增加的电子对最外层电子的屏蔽就相对大些,因而有效核电荷增加就不太大,核对最外层电子吸引也就增加的不太大,半径减小就相对地小些。,问题2: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半径平均减少幅度 10 pm,长周期的过渡元素平均减少幅度 4 pm。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超长周期:内过渡系,镧系和锕系,La,Ce,Pr,Nd,Pm,Sm,Eu,Gd,Tb,Dy,Ho,Er,Tm,Yb,Lu,15 种元素,r 共减小 11 pm。电子填到内层(n2)f 轨道,屏蔽系数更大,Z*增加的幅度更小。所以 r 减小的幅度很小,或r 收缩的幅度很小。此种半径收缩很

27、小的现象称为镧系收缩。,r/pm 169 165 164 164 163 162 185 162 161 160 158 158 158 170 158,4f7 6s2,f 半充满,4f14 6s2,f 全充满,K Ca Sc Ti V Crr/pm 203 174 144 132 122 118 Rb Sr Y Zr Nb Mor/pm 216 191 162 145 134 130 Cs Ba La Hf Ta Wr/pm 235 198 169 144 134 130,镧系收缩的结果:由于镧系收缩,使得 15 种镧系元素的半径相似,性质相近,分离困难。,而且更主要的是,使得第二、第三过渡

28、系的同族元素半径相近,性质相近,分离困难。,(3)同族中半径变化,从上到下:在同一主族中,一般原子半径由上到下是依次增大的,因为每族由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增加,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增多,即主量子数n增大,所以原子半径增大。,副族元素由上到下原子半径变化不明显,特别是第五周期和第六周期的元素,它们的原子半径非常相近。这主要是由于镧系收缩所造成的结果。,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半径变化规律,半充满和全充满时,原子半径大,主族元素原子半径比较,三 电离能,1 基本概念,电离能:使基态气态原子失去电子变成正离子,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克服核对电子的引力,这个能量叫或电离能,用I表示。电离能常用1摩尔原子来计,单位为

29、kJ/mol。,增,减,电离能数据,失去p电子,易,P轨道半满,稳定,趋势,从+1价正离子再失去一个电子形成+2价离子时,所需要的能量则为第二电离能 I2,还有 I3,I4,In。,即 M(g)M+(g)+e H=I1,使一个基态的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气态离子时所需要的能量,叫第一电离能I1。,如Mg(g)eMg+(g)I1=738kJ/molMg+(g)eMg2+(g)I2=1451kJ/mol H(g)-eH+(g)I1=1312kJ/mol,2、影响因素 电子层结构稳定性越大的原子,比同周期其它元素的原子更不易失去电子,电离能也就比相邻其它元素的大。如各周期末尾的稀有气体的电离

30、能最大,其部分原因就是由于其原子具有相对稳定的8电子结构的关系。再如同周期具有半满、全满价电子层结构的元素比周围元素电离能高也是这样。,2 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1)同一元素 I2I1 这是因为形成+1价离子后,核正电场对电子的有效吸引加强和离子半径变小,因此要再电离第二个电子需要消耗更大的能量。同理,I1I2I3I4。例如碳的I1=1086kJ/mol I2=2353kJ/mol I3=4621kJ/mol I4=6223kJ/mol 由于第一电离势较重要,因而通常仅着重讨论第一电离势。,(2)同周期,从左-向右,Z 增大,r 减小。核对电子的吸引增强,愈来愈不易失去电子,所以 I 增大。

31、,短周期-主族 Li Be B C N O F NeI1/kJmol 1 520 900 801 1086 1402 1314 1681 2081,在同一周期中元素的第一电离势从左到右在总趋势上依次增大,但有些元素呈曲折变化。这是因为价层等价轨道中全满(s2、p6、d10、f14)半满(p3、d5、f7)和全空(s0、p0、d0、f0)是相对比较稳定的结构。,元素周期表中第一电离能的变化,另外反常:Be B,N O Mg Al,P S Zn Ga,As Se Cd In Hg Tl,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因为:电离能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原子核电荷、原子半径以及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从

32、第二周期元素来看,锂有最小的第一电离能(失去1个电子后为2s0结构);由锂到铍,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电离能增大(而且也由于Be有2s2结构);硼的第一电离能反而比铍小,这是由于硼失去一个电子后可得2s2和2p0的结构;碳因核电荷数增加,半径减小,电离能增大;氮有较大的电离能,因为它有p3结构;氧的电离能又减小,因为失去1个电子后可有p3结构;本周期最末元素氖有最大的电离能,因为它有2s2p6的稳定结构。所以在I1在同周期中最大。,(3)同族中,同一主族,从上向下,有效核电荷虽依次增大,但电子层增加,原子半径也依次增大。r增大因素占主要,电子离核远,核对电子吸引力减小,越易失去电子,I-减小。,I

33、A族最下方的铯(Cs)的第一电离能最小,而稀有气体氦(He)则有最大的第一电离能。,副族元素的电离能变化幅度较小,而且不大规则。除B族外,其它副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势有逐渐增大的趋向。这是因为同族副族元素从上至下原子半径增大不大(五、六周期几乎相等),因而有效核电荷增大起主要作用,但由于它们新增电子是填入(n-1)d轨道,有效核电荷增大也不是很大,核对电子的引力从上至下增大也不是很大,所以第一电离能从上至下有逐渐增大的趋向。,元素周期表中第一电离能的变化,关于电离能:电离能越小,说明原子在气态时越易失去电子,金属性越强。,3、应用(1)元素的电离能是该元素的金属活泼性的一种衡量尺度,可用来判

34、断元素的金属性强弱。电离能越小,越易失电子,此元素的金属性越强。思考题电离能(I1)越大的元素,非金属性越活泼,对吗,为什么?(2)说明元素可呈现的氧化态。例如:钠I1=496kJ/mol,较小,I2=4562kJ/mol,突然变大,这表明钠只易于形成+1氧化态;镁I1=738kJ/mol,I2=1451kJ/mol 较低I3=7733kJ/mol 突然增大,这表明镁易于形成+氧化态;铝的分别为578、1817和2745kJ/mol,相对地比较小,而第四电离势突然变大,为11578kJ/mol,这表明铝易于形成+氧化态。,3.同一元素不同级电离能有突然性的变化,又是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有力证明。

35、,表上粗线就是表明第一至第六电离能发生突然性变化的分界线。由此可见,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从电子的能量分布看的确可看作是分层的,层与层间电离势相差较大,而同层内电离势差别较小。电离能的实验测定可以从原子发射光谱和电子脉冲等方法,得到相当准确和完全的数据,所以电离势数据成了原子的电子层结构最好的实验佐证。,1 概念 一个基态的气态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气态负离子所放出的能量,叫该元素的第一电子亲合能。用 E1 表示。同样有 E2,E3,E4 等。例如 F(g)+e=F(g)H=322 kJmol 1,四 电子亲合能,它表示1摩尔气态F原子得到1摩尔电子转变为1摩尔气态F-离子时放出的能量为322kJ/m

36、ol。因为体系放出能量相当于体系能量的降低,所以写为负值。,Cl(g)+e=Cl-(g)Ho=-349 kJ/molEea=-Ho=349 kJ/mol(释放能量),增,减,电子亲合能:,s轨道满,稳定,p轨道半满,稳定,2 第一电子亲合能在周期表中的变化 若原子的核电荷 Z 大,原子半径 r 小,核对电子引力大,结合电子后释放的能量多,于是电子亲合能 E 大。测得的电子亲合能数据不全,有些是计算出来的。,因为 N 的电子结构为 He 2s2 2p3,2p 轨道半充满,比较稳定。故 N 原子不易得电子,如果得到电子,非但不释放能量,反而要吸收能量。所以 E 为负值。,从上到下电子亲合能逐渐变小

37、,但 F 元素反常。因为 F 的原子半径非常小,电子云密度大,排斥外来电子,不易与之结合,所以 E 反而比较小。,出于同种原因,O 元素比同族的 S 元素和 Se 元素的电子亲合能小。,负值表示的是吸热,还是放热?为何为负值?,既然 F 的电子亲合能比 Cl 的电子亲合能小,为何 F2 反而比 Cl2 活泼呢?,注意,这是 F2 与 Cl2 两种物质的化学活性的比较,或者说是分子活泼性的比较,而不是原子活泼性的比较。,首先看分子的离解能 1/2 F2(g)F(g)H1=154.8 kJmol 1 1/2 Cl2(g)Cl(g)H2=239.7 kJmol 1,再看电子亲合能 F(g)+e F(

38、g)H3=322 kJmol 1 Cl(g)+e Cl(g)H4=348.7 kJmol 1,1/2 F2(g)F(g)F(g)H5=H1+H3,综合考虑分子的离解能,元素的电子亲合能,结果H5 H6,即氟的反应比氯的相应反应释放的能量多。所以,F2 比 Cl2 更活泼。,1/2 Cl2(g)Cl(g)Cl(g)H6=H2+H4=239.7+(348.7)=109(kJmol),H5=154.8+(322)=167.2(kJmol),而在许多反应中,并非单纯的电子得失,单纯的形成离子。而是电荷的部分转移,或者说是电子的偏移。因而应该有一个量,综合考虑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可以表示分子中原子拉电子

39、的能力的大小。用它来正确判断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1932年,Pauling 提出了电负性的概念 电负性表示一个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并规定氟的电负性约为 4.0,其它元素与氟相比,得出相应数据。,同周期中,自左向右,电负性变大,元素的非金属性增强。,同族中,自上而下,电负性变小,元素的金属性增强。,一般认为 X 2.0 为非金属。,周期表中,右上角的 F 元素电负性最大,左下角的 Cs 元素电负性最小,1934 年 Milliken(密立根)提出了绝对电负性的概念。认为用电离能与电子亲合能之和的一半可计算出绝对的电负性数值。X=(I+E)但由于 E 的数据不足,此式在应用中有

40、局限性。,根据该公式计算的结果与 Pauling 数据相吻合。,金属,电负性小,大约2判断化合物的键型,A-B 大,离子键 小,共价键=0,非极性共价键 离子性%=1-exp-1/4(A-B)2 HF 19%;HCl 11%,HBr 4%,ZnS 18%;NaCl 67%;CsF 93%,增,减,电负性数据,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电负性,电负性()变化,六 化合物性质的周期性(1)氧化态和化学性质 s 区,p 区 最高氧化态数1,2,3,4,5,6,7d区 最高氧化态数=族数(8族前)f 区+3价为主 s区 K(Ar)4s1 ds区 Cu(Ar)3d104s1 Rb(Kr)5s1 Ag(Kr)4d105s1 Cs(Xe)6s1 Au(Xe)5d106s1,(2)化合物键型的分布 s区和p区,典型活泼金属和非金属,离子键 NaCl有共价键成分 ZnS GaP p区和p区 共价键,小分子CCl4 SO2 Cl2 无机大分子:SiO2,B2O3(属原子晶格)d区和d区,Fe Cu金属晶格,离子键 共价键 金属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