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成都近代最早报刊的发展.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735375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论成都近代最早报刊的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简论成都近代最早报刊的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简论成都近代最早报刊的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论成都近代最早报刊的发展.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简论成都近代最早报刊的发展 摘要本文概述了清末成都报刊的发展,分析了清末报刊呈现出的诸多特点, 关键词清末成都报刊 清末,成都,作为典型的腹地城市,地处内陆,交通不便,思想文化相对落后,近代化起步也相对较晚,较之沿海开埠通商城市报业的发展晚了半个世纪。成都第一份近代报刊是1898年宋育仁创办的蜀学报,它于1898年5月15日(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十五日)创刊,同年8月停刊,共出13期。馆设尊经书院,由蜀学会主办。总理宋育仁,协理吴之英,总纂廖平。初为半月刊,第4期起改为旬刊。此外,另出丛书报一种,为该报附刊。显然,蜀学报主要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而创办,意在昌明蜀学,开通风气。 蜀学报的创办更大的意

2、义则在于拉开了成都近代报刊史的帷幕。从1898年的蜀学报到1911年底在监狱中创办的游艺报,其间共跨越14年,成都报业经历了初创启蒙的漫长过程。据统计,14年间共有48份报刊在成都出版,平均每年3.5份。 如果排除前后更名和增出等相关性报刊,实际在成都出版的报刊为38份,按年份分布如下: 从1898年的蜀报起直到1910年,成都报刊业都基本上处于一个缓慢的启蒙阶段,计13年共创办了22份,其中还有4份是旧报刊改名。1911年成都报刊业突然崛起,一年之内出版了26份报刊,这一数量堪可比北京、广州等地。而且再加以仔细分析,我们发现除去创办具体月份不详的5份报刊外,于1911年6月前出版的报刊共4份

3、,6月以后出版的报刊数量则高达16份,另外还有蜀江报也于12月复刊。之所以在1911年,成都报刊业出现了迅速的增长,约略有以下两个因素: 一是1911年成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从6月起,保路运动进入了一个相对紧张激烈的阶段。群众性的运动推动了大众传播业的发展。保路运动的领导机关保路同志会非常重视报刊的舆论宣传,积极利用报刊宣传“破约保路”。保路同志会成立后,考虑到“政治法律之观念不能尽人而具。至于条约解释,更不能望于众人:若非白话报浅明剖晰,不能尽人皆知,若无杂志日报,亦不能收罗宏富,印证明确。于是邓慕鲁、朱云石之杂志(蜀风杂志),池汝谦之西顾报,江叙

4、伦之白话报,应时而起焉”。在保路运动期间,仅仅保路同志会就先后创办了5份报刊。 其次,保路运动突破“和平保路”的范畴之后,社会动荡,政局迭变,时局混乱。各个社会势力群体都急需在动荡的社会局势中寻找到权力的合法性来源,取得舆论的支持与信任。成都报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办报性质也开始从启蒙民智向政党宣传工具的角色过渡。在1911年12月一个月之间,创办的报刊就多达6份,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由军政部门组织创办。纵观清末的成都报刊,主要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其一,这一时期的报刊处在初发期。对主办者而言,缺乏办报的经验。办报往往缺乏理性的考虑,多体现出文人办报的特点。报刊创办者基本都具备有一定的知识水平,但多注重刊物开通风气,鼓吹思想的方面,而较为忽视刊物的经营管理,缺乏长期经营的长远意识。许多报刊仅存在一、两期便因种种原因停刊,如中医杂志仅出1期,算学报总共仅出两期,几乎没有一家民营报刊能有较大影响力:相对读者而言,读者刚刚处于一个对新事物的接触了解的过程之中。直到1911年保路运动,在这场大规模的民众参与与民众动员运动中,报刊在保路运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才逐渐为普通民众所接受。以至于有人讲:“四川人知道报纸势力,就在这争路风潮时代”。 其二,这一时期成都报刊办刊时间长短不一,大部分刊物存在时间不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