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平理明窝摩崖造像.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739282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东平理明窝摩崖造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山东东平理明窝摩崖造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山东东平理明窝摩崖造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山东东平理明窝摩崖造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东平理明窝摩崖造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东平理明窝摩崖造像.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山东东平理明窝摩崖造像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理明窝摩崖造像位於东平县西北斑鸠店镇的六工山西峰南麓,是唐代古弥陀院所在,山脚至今还有建福寺遗址。值得注意的是此地附近有相当丰富的佛教和古代遗迹。(图一)如二洪顶与云翠山、翠屏山的北朝摩崖刻经1、洪范池的隋代舍利石函与宋代造像2、司里山的北朝至唐宋造像与刻经3。六工古山的存湾迹和东平湖畔的石刻4,使这个不大的区域内文化古迹密布浓集,值得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一摩崖造像的位置居建福寺址后一块高约2.2米,东西长12米的岩壁上,共有八龛和两个附属小龛。其中以具有七尊坐佛像的大龛最为突出。造像共有四七躯。造像题记十八则,其中有唐长安三年(703)

2、至咸通十四年(873)的纪年题记八则。造像刻工精湛,保存基本完好,是一处珍贵的盛唐时期造像遗存。(图二)此处像龛间紧密相连(彩版图一)。朝向基本上为正南(南偏东18)。现将造像与题记的情况介绍如下:(图三)第一大龛。龛高 198、宽684、深28厘米,龛形为敞口横长方形。沿东西向布列七尊坐佛像。龛东部数像上有垂帷龛楣,东侧岩石渐低,造像也稍小。龛西起第一像为结跏趺坐佛,高112厘米。佛像头饰螺髻,中有宝珠严。面轮圆秀,弯眉直鼻,垂目下视,其颈施三道蚕节纹。佛身袈裟从双肩垂下,内着僧祗支衣。右手已残,原应施无畏印。左手抚膝。双腿紧收趺坐,微露右足。袈裟披垂于座前及两侧,座为束腰圆莲台,下部已为土

3、石所掩。佛头后有桃形火焰纹项光,内饰缠枝纹圆轮,其间有化佛七身,佛像体态较丰圆。头部、身体稍大。腿部略小。造像右侧上刻铭有公元873年的题记A:咸通十四年二月十六日/成囗公囗。题记高52、宽18厘米。第二像为善跏趺坐姿。高163厘米。佛肉髻高圆饰螺发。面轮圆满,弯眉垂目。口鼻处略残。颈饰三道蚕节纹。袈裟从右肩披垂而下,左肩衣垂下而右转,衣襟转角处略折入内衣。右手已残,原应施无畏印。左手抚膝。手掌丰大。双足分踏座下伸出的两朵莲台。座为扁方形。衣纹随体态腿姿成平行垂纹。袈裟覆腿并盖於方台座前。台座高53厘米。佛头后为项光,光中雕有一圈缠枝莲与七化佛纹。第三像为右舒相半跏趺坐姿。高163厘米。所坐扁

4、方座与其左右佛两身佛像之台座相联并用。高53厘米。其左足下踏方座前伸的一朵莲台。莲台下还有12厘米低台。佛高髻漫圆,饰以对称圆轮涡纹。像面轮宽圆,眉挑眼舒,鼻短而右口小。袈裟从披双肩披下,左肩袈裟垂至腿而右转。右肩袈裟垂下。内着僧祗支,胸前结带,带下端藏于衣内。右手残失原应施无畏印。左手抚膝。衣摆覆右腿并盖台座前。方台座略有收分。佛头后饰桃形项光,项光内浮雕出一圈莲枝化佛纹。七身小化佛均精致而突出。(图四)在此像与第四像之间刻有一方两则公元753年的题记。共高37、宽25厘米。题记B为:大像主栾思囗肯妻罗男囗囗冀囗主合家大/小愿天长地久此像恒存普为郡生咸登解脱/利苦开元八年七月十一日记题记C为

5、:大像主囗元嗣妻阿以男求昌囗刘哥/囗囗囗女囗囗囗囗囗朗囗囗囗囗妃囗/九囗囗阿囗囗囗囗囗刘郁女王嬷合家大小供养愿/天长地久此囗常存普为 郡生咸登解脱利苦/开元八年七月十一日撰(图五)此像上方有一补凿的附龛1.1号。高18厘米,方拱龛形,内雕禅定坐佛一身。第四像为善跏趺坐姿。高171厘米,像高肉髻。成对称饰圆轮涡发纹。中有宝珠严。其面轮丰圆,眉展眼秀,小口带笑意,颈有三道蚕节纹。其袈裟从右肩斜披左转,右手残失,原应抚膝。左肩袈裟直披而下,抬起的左手已残。此像的手势印相及相应的袈裟服式与常见的相反,与其右侧的佛像成对称布置。其两足分踏于未施莲纹的两圆台,圆台下又有12厘米高的低台。其衣纹随体态而形成

6、了垂中平行褶纹。下摆覆盖台座。佛头后设桃形项光,三重轮内皆素面无饰纹(图六)。此像上方龛沿有题记D:(高8、宽26厘米)木匠/王博/囗囗/佛囗题记D位于垂帷龛楣起始处,破坏了原雕龛楣。题记左上方龛楣纹饰上有补凿的1.2号附龛,高19、宽27厘米。圆拱龛形,内雕二身禅定坐佛。龛下沿打破了龛楣联珠纹。第五像为善跏趺坐姿,高179厘米。肉髻高圆饰对称的圆轮涡纹,发中刻宝严珠。面轮圆润,眉广眼舒,口鼻处略有残泐。眉间白毫凸起,体形丰圆,右肩袈裟直垂披于体侧,举起的右手已残,原应施无畏印。左肩袈裟转绕右腋而下,左手抚左膝。佛衣下摆随体态覆盖双腿及台座。像体态圆厚丰满,衣薄贴体。佛头后壁刻出较大的桃形项光

7、轮,轮内有三垂纹饰,其内圈饰莲瓣纹,中圈为七身化佛与缠枝忍冬纹,外饰卷曲火焰纹,雕饰颇为华丽。佛座为束腰须弥座。上台具有两层叠涩。下底面刻出宝装莲花。(图七)座下部刻琢出一怪兽头部,其口中吐出两朵带梗莲台以承托倚坐佛之双足。又有莲枝交叉缠出两朵荷叶,伸向台座中部衣摆下。须弥座高53厘米。龛口前沿下刻有一方题记,高22、宽24厘米。其两侧有浅龛刻供养人,右方龛刻六身胡跪男子,左方龛刻三身胡跪捧供物女子。题记E为:大象主王八元/囗女男囗/男囗囗二/五人囗囗/二十囗月日此像左方与第六像之间又纵列刻有两条题记F、G。题记F高54、宽12厘米,文仅三字:弥陀院。(图八)题记G高134、宽20厘米。有公元

8、703年纪年,文如下:长安三年囗二月囗囗囗王八元囗囗。此像上方即始有精美的联珠垂帷纹连续延伸。像上方又做出卷纹尖拱龛楣。尤为特别的是在第五像和第六像之间的龛沿下垂部雕饰一只怪兽,其后肢扶壁,前肢上举,尖耳大眼颇奇特;兽头龛沿距龛底高度为173厘米。第六像为结跏趺坐姿,高177厘米。肉髻高圆发纹仍饰为对称圆轮涡轮。中有宝珠严。面轮圆润。容颜端秀。眉间白毫明显凸起,其眉舒广眼俯视。口微露笑意。颈带蚕节纹。袈裟从右肩披至右臂,抬起的右手已残,原应施无畏印。左肩大衣披转至右腋下,僧祗支内衣微露。右胸贴体的衣纹显出圆满的体姿。流畅圆转的褶纹与斜披的袈裟平行。右侧臂膝及座前一部分已残损。在龛前的地面上有一

9、残石,恰是此像左膝等部分损失的一块。像座为扁方形束腰须弥座。束腰转角处饰有立兽,下底面有刻宝装莲瓣纹。像后的桃形项光华丽,三层纹饰与前像同。(图九)       此像左侧与第七像之间有题记H。高129、宽15厘米。文为:大唐长安三年清信女比丘尼王八元妹江妃/敬造弥陀像一躯普为法界仓生俱时利苦(图十)第七像为结跏趺坐姿,高170厘米。肉髻高圆,饰对称圆轮涡纹,发中宝珠严。其面轮长圆,眉弯目俯,颈有蚕节三纹。袈裟从右肩披下,从左肩斜披转而下,僧祗支内衣微露。两手及腿、座前部分已残。佛后壁有华丽的项光。纹饰同于前两像。束腰须弥座的形制同于第

10、六像。下存有莲瓣纹。龛下前沿同第五像,有一方题记和两侧共九身供养人之龛。题记I高13、宽3厘米,仅刻有五字:大程村王方。但此处石面略可见残存笔划,有可能题记是磨去原有记铭后刻成,。此像上方垂帷纹尖拱龛皆同前两像,第六像至第七像的龛顶残损了一块。因而不清楚此处龛沿是否原雕有兽头饰样。第二号龛为方形龛,高68、宽60厘米。其上方打破了垂帷纹的大龛楣。龛中雕一佛二菩萨像。佛像结跏趺坐。肉髻满纹,面方圆,眉目舒垂,穿袒右袈裟,宽肩厚体,右手持指地印,左手上举已残。台座束腰,衣摆分三股悬垂于座前。二菩萨侍立两旁,皆束髻,裸上身着裙, 同垂右手,左手上举,踏带梗莲台。帛带绕于身前。龛沿右方有题记J,高25、宽7厘米。记铭:大象主囗妃供养夫栾囗/供养囗囗囗合家供养。此龛右侧下方有胡跪供养小像。左侧下方仅有线刻痕,似与上面菩萨莲台有关。第三号龛为尖拱龛,高138、宽49厘米。龛内造像已残失,仅留有依稀之立像痕迹。龛沿右侧有题记K,高23、宽4厘米。铭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