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附件1推进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的工作重点(讨论稿)根据首都综治委、农村综治委关于开展推进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活动的意见(?号)的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对推进活动的指导,全面准确落实推进活动的各项工作,现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对推进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的工作重点,具体明确如下:一、自治管理规范化(一)健全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组织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老年协会等群团组织和民间组织在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区主办、协会协作、群众参与的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运行体制。进一步完善村委会选举制度,规范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健全村务公开和
2、民主管理制度,切实保证村民的各项民主权利落实到位,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健全,真正做到依法建制、以制治村。(二)健全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群众自治机制。加强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积极培育村庄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拓宽驻村(区)单位和离退休回村居住人员、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参与社区化服务管理的渠道,实现村民自治与社区治理的有机统一。(三)完善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运行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民主管理制度创新成果的作用,指导村庄社区治理与村民自治工作,切实保障村民的选举权、知情权、表达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逐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运行长效机制。
3、(四)加强村庄社区党的组织建设。根据推进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活动模式,各村庄社区要积极探索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区的设置和运行机制;加强对村庄社区各类服务组织的有效管理和教育指导,提升组织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五)组建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志愿者队伍。推行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志愿者工作队伍;积极组织社区村民和社会各方团体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和群众性互助活动,千方百计的解决村民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二、治安秩序标准化(一)落实责任制。以创建安全文明社区、无毒社区、无邪社区、无传销社区、无制假售假活动以及和谐平安社区活动为载体,以逐级签订安
4、全维稳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为手段,加强村庄社区综治机构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二)完善防控体系。按照“一区一警”或“一区多警”的模式调整民警责任区,健全社区警务室。组建社区流动人口及出租房屋管理服务站。深入推进村庄社区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构筑以社区民警为主导,社区治保会、社区治安联防队和物业保安为依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群防群治网络,增强群众的安全感。(三)拓宽工作渠道。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法律咨询以及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生产安全等活动。积极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优势,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畅通利益诉求渠道
5、,构建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民间调解为主体的调解网络,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工作,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三、基层服务组织化成立以热心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的各类志愿者队伍。队伍以农村党员、村干部、农民、教师、老复员军人及社会志愿者为骨干组成,针对社区服务管理工作实际,设立以下服务小组,协助村级党组织确保社区服务中心工作的开展。(一)社区互助服务小组。其主要职责是:开展以扶贫帮困、互助互济和生活扶助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慈善救济基金,实施阳光救助,对低保对象中的“五保”对象、残疾人、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实
6、施分类救助。 (二)社区环卫监督服务小组。其主要职责是:大力开展社区环境教育,增强居民的公共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引导村民积极参加环境建设活动,不断提高社区环境质量,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卫生活动,教育村民养成文明、卫生、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社区民间纠纷调解服务小组。其主要职责是:调解民间纠纷,化解群众矛盾,消除治安隐患,做到小事不出村落;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活动;积极协助村级组织做好治安联防;协助村级党组织加强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和违法人员的帮教工作,制止非法宗教、减少刑事案件;协助开展安全生产检查,确保社区安全稳定;协助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四)社区文体活动服务小组。其主
7、要职责是:通过社区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学习园地等形式,广泛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组织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五)社区公益事业服务小组。其主要职责是:积极开展村庄公益事业服务,动员村民自觉维护村内道路、桥梁、铁路、水利等公共设施以及公共财产;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公益事业宣传工作。围绕村民生产生活的要求,充分利用村庄社区现有资源和村民自身力量,以“邻里互助、促进和谐”为主题,开展各种群众性自助、互助服务活动,促进村庄社区公益事业发展,增强村民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六)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小组。其主
8、要职责是:负责村民在粮食种植、果园管理、畜牧养殖以及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帮助村民提高农产品质量,延长产业链条,增加收入。按照农业生产季节和市场需求,及时向村民提供农产品销售、加工、收购等信息,为村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用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的进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七)民主管理监督小组。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监督村庄社区化民主管理各项工作制度的落实,对村级重大事务及财务公开进行督促、检查;切实保障村民在重大事项中的知情权和决策权,促进农村社区民主管理的水平。(八)医疗卫生服务小组。其主要职责是:协助乡(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站,开展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
9、、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建立村民健康档案,实现计算机联网在线管理。 (九)城乡社区建设互动小组。其主要职责是:按照“优势上寻找互补,举措上落实互动,效果上追求互赢”的总体思路,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支持或参与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活动;动员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联谊结对;积极开展社区管理经验交流、城乡文体联欢、社区服务与劳务输出、扶贫帮困救助、农副产品交流等活动,达到管理互学、服务需求互补、文化共享的目的。(十)网络信息化服务小组。其主要职责是:建立和完善以社区村民信息为基础、集社区居委会办公、管理、数据于一体社区信息服务管理系统,以及提供给各级、各部门浏览、查询、统计、分析社区
10、基础信息的社区信息应用系统。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整合各类服务热线,实现社区居委会与镇乡(街道)、区县级社区信息服务平台联网,提高服务手段的科技含量。 (十一)社区经营服务小组。其主要职责是:按照方便、实惠、安全、生态的原则,加快发展村庄社区经营性服务,满足村民生产生活、消费娱乐等需求。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发展餐饮娱乐、物流配送、物业管理等农村新型便民利民服务业;鼓励和扶持连锁超市、农资供应等服务业在村庄社区设点,扎实推进“农资放心店”建设,改善村庄社区消费环境。四、城乡文明一体化(一)注重村庄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文化活动的教育功能和宣传作用,加快推进乡镇
11、(街)文化站建设,全力支持村庄社区各类文体组织建设,广泛开展“种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发挥村庄社区服务中心、科普长廊、图书阅览室、文化大院、学校等公共场所的作用,组织开展经常性、规范化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形势教育和普法宣传等活动,提高村民科技能力、法律意识和政治素质,切实提高农村社区的文明程度。(二)注重发展村庄社区特色文化。注重保护乡土文明和农村社区文化的多样性,依托和利用每个村庄社区自然文化资源,通过举办传统节目、民间艺术、文体竞赛等活动,培育和发展各具特色的农村社区文化。融合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尊重科学等现代文化价值理念,创造民主开放、文明和谐的农村社区文化。鼓励村民积极参与
12、社区文化活动,强化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传承传统农村社区亲近自然和人际和谐的文化基因,保护优美的自然资源和杰出的历史文化遗存。(三)注重完善村庄社区文化教育功能。积极拓宽教育渠道,通过社区内外组织结合、有型与无型结合、短期与长期结合等方式,充分发挥社区文化的教育功能,努力培养和激发村民投身社区服务和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村民明礼守法、尊重科学、诚信友爱、平等互助,引导村民形成积极健康的文明风尚,破除农村各种陋习和不文明行为,塑造社区文化,培育社区精神,重塑农村居民的“生活伦理”和社区认同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 五、建设规划科学化(一)加快村庄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村庄社
13、区服务中心及室内外配套设施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利用、量力而行、便民利民的原则。一般以行政村为单位建设,按照“一村一中心”或“一村一中心多场所”的办法设置。其中服务中心用房总面积原则上不少于350平方米。社区服务中心及配套设施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场所,内设党务(村务)办公室、会议(党建活动)室、村民学校、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活动中心、综治警务室、老年活动室、体育健身场所和社区便民政务、党员服务、卫生(计生)服务、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农技服务、移风易俗(红白喜事)服务等专项服务站,为村民提供便捷、多样、优质的服务。(二)加大村庄整治建设力度。要加大对村庄社区住房解困、道路硬化、垃圾收集处理、生活污
14、水处理、河道整治、卫生改厕、村庄绿化等工程的建设和治理力度,努力实现村庄绿化、亮化、洁化、美化,不断完善村庄环境维护的长效机制。要针对农村街路、供水(包括管网与一户一表)、污水、垃圾、公厕、环卫、绿化、大中型沼气和生物质化站、雨洪利用、太阳能浴室、路灯、沼气、脚踏式户厕、吊炕等设施建立长效管护运行机制。(三)引导农民建设新型住宅。按照利于生产、方便生活、适度集中、居住安全、群众自愿的要求,平原地区或山区乡镇所在地的新型农村社区试点,鼓励采取多村联建的形式,适度集中建设住宅,社区形成中心核状发展形态;山区或旅游景区周边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原则以一户一宅的庭院式格局为主,可以建设独院或联排低层住宅(三层以下),同时适当满足山区农民发展乡村旅游接待用房需求。新型农村社区试点的房屋建设和改造应基本符合国务院有关农村地震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达到本市相关抗震节能标准。鼓励在房屋建设过程中应用新材料、采用新结构、选用新能源,延长农村住宅使用寿命,变农村“一辈人翻盖三次房”为“建一次房供三代人居住”;对于原址保留的农宅,鼓励农民对房屋进行抗震加固和节能增温改造,在郊区形成一批安全环保、舒适宜居、优质耐用、设计美观的居民居住点。2011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