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第三版 周三多.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747020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 第三版 周三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管理学 第三版 周三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管理学 第三版 周三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管理学 第三版 周三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管理学 第三版 周三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学 第三版 周三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 第三版 周三多.doc(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管理的基本知识一、管理的概念1、管理的产生 管理是人类共同劳动的产物,也是人类共同劳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在集体的基础上进行的。2、什么是管理: 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协调以人为中心的资源,以又好又快地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包含以下几层含义:(1) 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种进行的;(2) 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3) 管理的实质是对组织拥有的各项资源的协调与整合;(4) 管理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二、管理的职能 是指管理者为了有效进行管理所必须具备的功能。1、 计划2、 组织3、 领导4、 控制三、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是指组

2、织在实现目标的管理活动中,由于组织机构设置科学、分工合理、权责明确、人员配比恰当,使得组织在运营过程中能根据组织外部环和内部条件进行自我调节,持续保持组织与环境平衡发展的一系列内在机制及其运动方式。1、 组织管理的自主机制(1) 建立现代企业科学管理制度(2) 建立组织法人治理结构2、 组织管理的动力机制(1)诱导因素集合(2)行为导向制度(3)行为幅度制度(4)行为时空制度(5)行为规划制度上述五个方面都是动力机制构成的要素,其中诱导因素起到发动行为的作用,后四者起导向、规范和制约行为的作用。只有这样组织才能进入良性的运行状态。3、 组织管理的约束机制(1) 政策与法规的宏观约束(2) 管理

3、制度与组织精神的微观约束A、 权责约束B、 权力约束C、 奖惩约束D、 计量约束E、 财务约束F、 其他约束四、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建1、工作定额原理以工厂为对象,制定标准时间2、标准化原理工具、机器、材料、作业环境标准化3、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制定出科学的工作定额,根据是否完成工作定额来确定工资率4、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5、能力与工作相适应6、例外管理五、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1、管理活动从经营职能中独立出来 2、五大管理职能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3、法约尔14条管理原则:六、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 1、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 强调规则、能力、制度 2、权威的类型合法权威、传统权

4、威、个人崇拜式权威七、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1、霍桑试验通过访谈和工作实验室试验,得到结论:影响生产效率的是人群关系而不是待遇和工作环境2、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要点 (1)企业中的员工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周围的人际关系。八、当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 管理理论形成了学派林立的丛林态势。第二讲 有效的管理者一、管理者的概念 在组织活动中专门从事管理活动的人,也可表述为通过协调他人活动以达到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1、管理者的职责: A、制定目标 B、创造良好的环境 C、,高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2、管理者按层次分为: A、高层管

5、理者 B、中层管理者 C、基层管理者二、管理者的技能(三种) 1、技术技能:指熟悉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技术与方法、工作程序及知识的能力。 *基层管理者需要技术技能的程度要深,而高层管理者则只需要有些粗浅的了解即可。 2、人际技能:指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人际技能对不同层次的管理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3、概念技能:指管理者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技能。 *管理者层次越高越需要概念技能。三、管理者的角色 它主要是研究管理者干什么的问题,管理者是一个组织或组织中的一个单位的正式负责人。 管理者一般要在三个方面扮演10种角色:1、 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1

6、) 挂名首脑角色从事礼仪性、象征性的活动:如开业庆典、颁奖仪式(2) 领导者的角色 指领导他人,包括招聘、激励、培训、奖励和惩罚,这一角色极为重要。(3) 联络者角色在不同的人群中充当联络员2、 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1) 信息监听者的角色(2) 信息传播者的角色(3) 信息发言人的角色3、 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指管理者在各层次中拥有决策指挥权(1) 企业家角色(2) 障碍处理者角色(3) 谈判者的角色(4) 资源分配者的角色研究发现,管理者角色强调的重点会随组织的层次不同而变化。比如:信息传播者、挂名首脑、谈判者、联络者角色主要表现在组织的高层,而领导者的角色在底层管理者身上表现的更加显著。四、

7、管理者的素质 1、管理者的道德品质素质 指在行为、作风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品性等方面的水平。 *管理者的威信来自清正廉洁,来自身体力行、言而有信、言行一致。 2、管理者的知识素质 包括政治、经济理论和法律知识,也包括专业知识(指所在行业)、现代管理知识和相关知识。3、管理者的心理素质自我意识、自信心、独立性、冒风险、创新、沉着冷静、慎重稳健、热情执着、控制感情、意志坚强、逆境中开拓等等4、 管理者的经验素质 经营企业方面的实践锻炼和经验方面的积累5、 管理者的身体素质 指为了胜任工作而必须具备的健康状况和最佳的年龄阶段。第三讲 组织管理中的法律规范一、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从国内外市场经济和法

8、治的历史发展来看,市场经济发展越快,就越需要法治。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的经济秩序是通过实施法治来形成和维持的,或者说是一种法治状态的经济秩序。用法律来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及其意志自由,规定市场主体行使权利的资格、方法、原则,保障市场竞争秩序,严格规范政府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或者说法治是市场经济的法律特征。1、市场经济的特征(1)市场经济是自主性的经济,即承认和尊重市场主体的意志自主性(2)市场经济是契约(合同)经济 市场经济的基础在于市场,而市场交换或市场经济的具体运作主要是通过市场主体之间经过协商所订立的契约来进行的。而契约的作用必须以法律的确认和保护为前

9、提。(3)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命脉,但必须是公平合法的竞争,因此,必要的法律是维护正当竞争的保障。(4)市场经济是主体地位平等的经济 契约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必须得到法律的确认。(5)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 市场经济要求国内市场体系统一开放,并要求市场国际化,就必然按照现代法制的要求,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2、市场经济要求相应的法律制度 (1)了解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 1)市场主体方面的法律,即关于市场主体组织形式和法律地位,以及市场主体市场准入的法律。 如:公司法、破产法 2)市场交易方面的法律,即关于市场交易行为方面的法律。 如:合同法、专利法、商标法 3)维护

10、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 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 4)市场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 如:银行法、物价法、税法 5)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 如:劳动法 6)对外开放方面的法律 (2)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运行机制 二、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法律规范 1、公司法,是规定公司的设立、组织与活动的法。 2、税法,是调整国家通过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产生的、无偿征收一定货币或者食物的税收证那关系的法律关系总称。 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调整国家、经营者和消费者三者之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合同法,指调整合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第四讲 管理道德一、道德和管理道德

11、1、道德 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以善和恶、荣誉和耻辱、正义和非正义、诚信和虚伪等概念,通过社会的舆论及人们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评价和影响人们的各种行为。 2、管理道德 指在管理领域内所涉及的是非规则或准则。包含两层意思:(1)组织管理者的道德(2)管理组织的道德管理者的道德是管理组织的道德的核心和基础,前者对后者起着重要的主导影响作用。管理者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取向必然影响管理组织的道德行为。在管理组织实践中,管理者的道德具体物化为管理组织的道德,管理组织的道德是管理者的道德体现。二、管理与道德 管理的目的是使组织达到预定的目标。管理的精髓是通过沟通、协调,

12、调动人的积极性。道德,则内化为人的行为,具有协调、激励、教育的功能。因此,研究道德可以使管理理论更好的指导人们的行为,并服务于管理实践。所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管理与道德:1、管理必须注重道德环境 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对人的管理,因此并不是简单的用规章制度进行管制和约束。应考虑物质条件的同时,还必须注重精神因素。管理工作应创造一个适宜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道德环境(即注意组织中人们道德风尚的培养、道德伦理关系的建立及道德舆论的形成)。2、管理主体决定组织道德环境 管理主体即管理者,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3、道德是重要的管理手段管理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道德手段等道德手

13、段:用一定的道德标准、价值尺度作为行为标准,用一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作为行动纲领,以良心、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等形式规范行为,通过教育使人们体验到什么是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鄙,从而把道德原则变成自身信念,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三、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管理道德的作用是通过管理者的内心信念来建立和发挥的,管理者的伦理道德对组织的伦理道德具有深刻影响。因此它受到管理者道德因素的影响,具体表 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道德发展阶段 道德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前惯例阶段、惯例阶段、规范与原则阶段 (1)前惯例阶段 指仅受个人利益影响,按怎样对自己有利制定决策,按照什么行为方式会导致奖赏或惩罚来确立自己的

14、利益。 1)严格遵守规则以避免物质惩罚; 2)仅当符合其直接利益时方遵守规则; (2)惯例阶段 指受他人期望的影响,遵守法律,对重要人物的期望做出反应,保持对人的期望的一般感觉。 1)做周围人期望的事情; 2)通过履行所赞同准则的义务来维护价值观和利益; (3)规范与原则阶段 指需要自己认为什么是正确的个人原则的影响,它们可以与社会准则和法律一致或也可以不一致。 1)尊重他人的权利,支持不相关的价值观和权利; 2)遵循自己选择的道德原则,即使它们违背了法律。 2、个人特征 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每个人会形成自己的价值准则和观念,管理者很可能将这些个人特征转化为组织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准则。 3、管理

15、组织结构的设计 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对组织中的个人行为起到指导、评价、奖惩的作用,因而对管理者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 如:规章制度、道德准则、职责要求明确、组织结构、合理的绩效评估系统、报酬分配方式和奖惩标准公平合理等 4、管理者自信心强度与自我控制的能力 研究发现有两个变量影响着个人行为:自我强度、控制中心 (1)自我强度:遵守信念,自我克制冲动的能力。自我强度高的管理者,其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会更加一至; (2)控制中心:管理者自我控制、自我决策的能力。 1)内在控制中心:相信自己能控制和掌握自己的命运,不依赖外部环境的力量。有利于自主道德决策。 2)外在控制中心:不相信自己,听天由命,依赖

16、于环境的力量。对自主道德决策十分不利。 内在控制中心的管理者,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有责任感,依赖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是非标准指导自己的行为,较少受其他力量的影响和干扰,强化了其整体道德决策力。 5、组织的文化建设 对管理道德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1)组织文化的内容和性质 健康的和较高的道德文化标准,它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每个人具有很强的控制力。 (2)组织文化的强度 1)强的组织文化,能产生较强的控制力及风险与冲突承受能力,使管理者具有进取心和创新精神; 2)弱的组织文化,使人们难以坚持正确的道德标准,从而导致管理者的非道德行为。 6、道德问题的重要性程度 道德对于管理者的道德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管理

17、者如果比较在意道德评价,认为道德问题很重要,他就会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并且会不断提高 自身的道德水平,否则就会我行我素。四、提高管理道德的途径 1、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2、建立道德准则 道德准则:是有关一个组织在进行决策时所采用的行为原则方面的关键。 包括三方面内容: (1)做一个可靠的组织公民; (2)不做任何损害组织的不合法或不恰当的事情; (3)为顾客着想。通过建立和严格执行道德准则来规范所有成员的道德行为。3、管理人员以身作则4、通过奖惩机制影响员工的道德行为给员工传递一个信息:“做错事要付出代价,行为不道德不是你的利益所在”5、有效的道德训练企业道德训练的内容包括:企业的价值

18、观、责任观和良心观的教育6、培植组织文化伦理道德与组织文化具有互动作用,加强组织道德建设可以促进和稳定组织文化的形成,而组织在培植组织文化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的对员工进行职业道 德教育。7、综合评价绩效 管理者的工作绩效:既要有经济绩效,又要有社会绩效;既要有眼前绩效,又要有长远绩效。因此必须要有经济成果的指标,同时要有道德方面的要求。 8、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可以降低不道德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审计可以是例行性的,也可以是随机性的。 五、与组织管理道德有关的法律 1、反不正当竞争法 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 3、环境法第五讲 社会责任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 1、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四个方

19、面) (1)好的企业治理和道德标准 主要包括:遵守法律、现存规则及国际标准,防腐败贿赂,道德行为问题及商业原则问题。 (2)对人的责任 主要包括:员工的安全计划、就业机会均等,反对歧视、薪酬公平等。 (3)对环境的责任 主要包括:环境质量、使用清洁能源、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4)对社会发展的广义贡献 主要指:广义的对社会和经济福利的贡献。如:传播国际标准,向贫困地区提供产品和服务(水、能源、教育、医院、信息技术等)。 2、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入分析: (1)从社会责任的对象来看: 企业不但要对股东负责,而且还要承担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企业为了可持续经营,还要承担起相应的环

20、境责任和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指企业产品的消费者、员工、供应商、社区、民间社团和政府等。(2)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来看:分为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两层。 第一层:社会义务,是企业必须履行的; 第二层:社会责任:是社会期望或企业自愿履行的。(3)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来看: 第一层: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如:股东要求合理的投资收益,员工要有稳定且收入相当的收入,客户要求产品质量好、价格公道,要求企业遵守法律和游戏规则。 第二层: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 如:企业无论是否在法律制度的强制下,都要做正确的、公平合理的事情,为员工及其家庭建娱乐设施、支持当地学校等。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 企业实施社会责

21、任有以下十个方面的途径: 1、环境保护: 他可以提升企业形象、提高市场份额、吸引人才聚集,提高市场竞争力及推动社会进步。 2、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和服务 对其他利益相关方权益的维护,如:使用安全、产品和服务的进一步升级等。 3、发展循环经济节约经济 4、保护顾客和消费者权益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单位,利润是工人生产的,但利润的实现确立不开顾客和消费者。5、维护员工权益 6、重视利益相关者参与* 企业是各种不同利益集团的融合体。包括: 关键利益相关者:政府、职工、银行、股东等,非关键利益相关者:周围居民等。7、扶持弱势群体能更有效的利用社会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8、提供教育机会9、关

22、心供应链各环节的发展供应链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提升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10、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系统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实现由自发行为向自觉行为的转变提供了保障。 小思考:有人说,企业是经济组织,目标是努力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你同意种观点吗?为什么?第六讲 管理理论一、数量管理理论 它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数学模型、电子计算技术、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做出最优规划和决策。1、运筹学 是一种分析、试验和定量的方法,专门研究在既定的物质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如何最经济、最有效的使用人、财、

23、物等资源。 它是数学管理理论的基础。主要研究经济和军事领域 运筹学的思想在古代就已经产生了。敌我双方交战,要克敌制胜就要在了解双方情况的基础上,做出最优的对付敌人的方法,这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说法。例如:田忌赛马运筹学的研究方法有:(1)从现实生活场合抽出本质的要素来构造数学模型,因而可寻求一个跟决策者的目标有关的解;(2)探索求解的结构并导出系统的求解过程;(3)从可行方案中寻求系统的最优解法。2、系统分析 特点:解决管理问题要从全局出发进行分析和研究,已制定出正确的决策。 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系统的最终目标,同时明确每个特定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总目标、分目标) (2)

24、必须把研究对象视作一个整体,一个系统,然后确定每个局部要解决的任务,研究他们之间及他们与总体目标之间的相互 关系和相互影响;(分目标之间及分目标与总目标之间的关系) (3)寻求完成总体目标及各局部任务的可供选择的方案;(寻求方案) (4)对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选出最优方案;(选出最优方案) (5)实施组织所选方案。(实施方案)3、决策科学化 指决策要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对大量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遵循科学的程序,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如:ERP企业资源计划二、系统管理理论 是指运用系统理论中的范畴、原理,对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特别是组

25、织结构和模式进行分析的理论。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1、组织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由五个不同的分系统构成的整体,这五个分系统包括: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这五个分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一个整体。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分为更小的子系统。 2、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管理人员需力求保持各部分之间的动态平衡、相对稳定、一定的连续性,以便适应情况的变化,达到

26、预期目标。同时,企业还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内部条件,还取决于企业外部条件,如资源、市场、社会技术水平、法律制度等,它只有在与外部条件的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 3、如果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投入的是物资、劳动力和各种信息,产出的是各种产品 (或服务)。运用系统观点使管理人员不至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至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 系统管理理论提出了有关整体和个体组织结构及其运营的观念体系: 1. 组织是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着的并共同运营的要素(

27、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 ; 2. 任何子系统的变化均会影响其它系统的变化; 3. 系统具有半开特性既有自己的特性,又有与外界沟通的特性。三、权变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就是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的联系,并确定这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而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权变管理理论认为:1、要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2、权变管理理论就是考虑到有关环境的变数同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使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能有效地达到目标。 3. 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即是权变关系,这是权

28、变管理的核心内容。 环境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1)外部环境又可以分为两种:1)是由社会,技术,经济和法律政治等组成;2)是由供应者、顾客、竞争者、雇员和股东等组成。(2)内部环境基本上是正式组织系统,它的各个变量与外部环境变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如:A、在经济衰退时期,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是供大于求,集权的组织结构更为合适; B、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面临的环境是供不应求,分权的组织结构更为适合。四、全面的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即TQC(Total Quality Control)就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途

29、径。在全面质量管理中,质量这个概念和全部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关。包括一下几个要点:(1)关注顾客;(购买产品的外部顾客,上下游活动的员工,即内部顾客)(2)注重持续改善;(“很好”不是重点) (3)关注流程;(把工作流程视为质量持续改善的着眼点,而不是产品或服务本身) (4)精确测量;(用统计方法对每一关键工序或工作进行测量,与标准或标杆进行比较,找出问题进行解决) (5)授权于员工。(全员参与)*全面质量管理的本质是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五、精益思想(按订单生产)1、精益思想的核心就是(消除浪费)以越来越少的投入较少的人力、较少的设备、较短的时间和较小的场地创造出尽可能

30、多的价值。2、“精”体现在质量上,追求“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益”体现在成本上,只有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成本的企业才能获得收益。因而,精益思想不单纯追求成本最低、企业眼中的质量最优,而是追求用户和企业都满意的质量、追求成本与质量的最佳配置、追求产品性能价格的最优比(性价比)。六、业务流程再造是指通过资源整合、资源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和供应链管理体系高速发展需要的一种方法,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管理思想,已经远远超出了管理工具的价值,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经营环境。采取再造方法的结果是公司规模的缩小和外包业务

31、的增多。七、核心能力理论 1、核心能力理论兴起的背景核心能力理论代表了战略管理理论在九十年代的最新进展,它是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C. K. Prahalad & G. Hamel)于1990年首次提出的,他们在哈佛商业评论所发表的“公司的核心能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已成为最经典的文章之一。此后,核心能力理论成为管理理论界的前沿问题之一被广为关注。2、核心能力的特征 (1)有价值性:核心能力对于提高最终产品的用户价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用户价值的来源。(2)独特性:这种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是“独一无二”的。难

32、以模仿性:由于核心能力是企业特定发展过程的产物,具有路径依赖性和不可还原性,因而原因模糊,其他企业很难模仿。 (3)延伸性:核心能力可以给企业衍生出一系列新的产品/服务 , 使企业得以扩展到相关的新的业务领域。 (4)动态性:企业的核心能力虽是其资源长期积累的结果,但它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与环境的演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企业战略目标的转移,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予以重建和发展。 (5)综合性:核心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多种能力和技巧的综合。从知识角度来看,它不是单一学科知识的积累,而是多学科知识在长期交叉作用中所累积而成。正是这一特性决定了核心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3、核心能

33、力的识别准则如何来判断什么是公司的核心能力,有如下四个准则:(1)用户价值:核心能力必须特别有助于实现用户看重的价值。(2)延展性:核心能力是通过未来市场的大门。(3)独特性:可合格地定为“核心”的能力,必须具有竞争上的“独一无二”性,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服务相比,具有“独特的”风格/效用,而不是在产业范围内普遍存在的。(4)难以模仿和替代性:企业的核心能力是积累起来的,是许多不同单位和个人相互作用产生的,具有特殊性和不可交易性,因而竞争对手很难模仿。第七讲 全球化内涵 导语:全球化既是一个事实,又是一个过程,“事实”是说世界各国及各国人员之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相互依赖,而且程度越来越高。“过程”

34、是说技术的发展又是人类发展的过程, 随着交通、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力量,促进着全球化的进程。 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定义和理解全球化,如:世界、国家或地区、产业、公司等 (一)世界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 指国家之间日益增长的经济相互依赖性,反映在商品、服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跨国流通上。 (二)国家或地区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程度。 衡量国家经济全球化的关键指标: 1、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 2、国外直接投资; 3、有价证券的进出口流动额。 举例:中国、印度、俄罗斯的全球化比较 (三)产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 指某一产业在全球范

35、围内的扩张和活动,以及在全球国家或地区间相互依赖的程度。 衡量产业全球化的关键指标: 1、该产业跨国贸易额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的百分比; 2、该产业跨国投资额在该产业实现的投资额中所占的百分比。 3、跨国化指数(TNI)和国际化指数(II): 作用: A、测量公司的全球化程度; B、反映产业的全球化程度; C、可用作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球化程度。 (1)跨国化指数(TNI):是由跨国公司的国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国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率和国外雇员数占总雇员数的比率平均而得。 (2)国际化指数(II):指跨国公司的国外机构数占总机构数的比率。 举例: 汽车及部件、电气电子、石油、制药、电信 (

36、四)企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 指公司在各国或地区的收入份额和资产扩展的程度,以及与各国或地区的资本、商品和信息的跨国或地区交流程度。 举例:例一, 联想集团的全球化发展例二, 海尔集团的全球化发展导语:那些只局限于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的业务正在逐步地减少,如今的管理者都必须具有全球化视角。越来越多的情形是,管理者需要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情况下进行管理工作。作为一名全球化管理者,首先要理解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即一般环境(主要是国家和文化)和任务环境(主要是供应商、竞争对手、销售商、顾客和劳动力市场与工会),以及理解这些环境因素对管理的影响。其次要理解与掌握一些全球化管理所必需的关键能力:国际商

37、务知识、文化适应能力、视角转化能力、创新能力。一、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一)全球化的一般环境1、政治与法律环境(1)国家政治体制:指东道国国家的国体和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有关制度。(2)政治的稳定性:东道国政局的稳定性以及社会的安定状况(3)政府对外来经营者的态度:通常反映在政府对外资政策上,主要是政府对外国企业的鼓励和限制程度,对国外经营者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和优惠措施,对外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程度,以及对外国企业的经营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4)法律环境:本国和东道国颁布的各项法规,以及各国之间缔结的贸易条约,协定和国际贸易法规等。2、经济和技术环境在全球范围内经济体制包括三种类型:自由市场经

38、济、命令经济和混合型经济。自由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的一个极端是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这种经济类型中根本没有政府参与,由经济系统中的个人或公司做出与自身有关的所有经济决策。命令经济:指通过命令、指令和规章制度等行政手段来经济管理,而不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管理的一种经济管理方式。混合型经济:某些部门由私营企业根据市场机制运行,有些部门则由政府支配与干预。(1)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 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体制及其特点是不尽相同的。(2)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潜力; 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市场需求能力、消费偏好和产业特征各不相同,对国际经营企业的吸引力和影响程度也互有差别。(3)市场规模及其准入程度;衡量市场规模指

39、标:人口数量及其增长速度、人口分布状况、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市场消费水平、消费性质和消费结构、物价水平等;(4)科技发展水平;(5)社会基础设施;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能源供应、通信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3、文化环境文化因素是指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中人们的处事态度、价值取向、道德行为准则、教育程度、风俗习惯等构成的环境因素。反映文化环境的指标:(1)权力距离权力距离用来表示人们对组织中权力分配不平等情况的接受程度。一般而言,东方文化影响下的权力距离指数较高,人们对不平等现象通常的反应是漠然视之或忍受。而西方文化影响下产生的权力距离指数较低,“权利意识”深入人心使得他们对权力分配的不平等现象

40、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2)不确定性的避免(3)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4)男性化或女性化(5)长期导向或短期导向(二)全球化的任务环境1、供应商全球化采购、全球化外包2、销售商境内外传统的销售商、网络营销3、顾客)国内外的顾客4、竞争对手5、劳动力市场及工会二、全球化管理者的关键能力(一)全球化管理者必须具有的四种能力:1、国际商务知识; 包括三层意思: A、对管理者所负责的国家或地区的一般环境因素的深入了解; B、对管理者所负责业务的任务环境因素的深入理解; C、深入理解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对市场和商业活动的影响,并能够有效地开展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2、文化适应能力; 管理者要了解所负责的所有国家

41、或地区文化的价值、特点和行为倾向,要理解这些文化知识并学会如何恰当地改变自己的行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3、视角转换能力;管理者必须在思想里对那种文化有个基本的框架,然后从该框架确定的视角来审视事物,转换到别人的视角就可以明白别人对事物的看法。4、创新能力。四种关键能力之间的内在关系:四种关键能力是一个整体,创新是落脚点,创新建立在全球化管理者对国际商务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基础上,还必须能够转换视角看问题,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不同文化的期望。(二)管理者如何才能培养全球化管理的关键能力?1、从经历中学习;2

42、、从工作任务中学习;3、从关系中学习。第九讲 全球化与管理职能全球化环境和企业全球化的经营对管理的主要职能,如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一、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决策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进入方式主要有:出口、非股权安排和国际直接投资。 (一)出口 指企业将国内生产和加工的产品输往海外目标市场的活动。它既是一国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在初级阶段的表现形式,也是一个企业进入海外市场传统的、基本的方式,是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分为直接出口进入和间接出口进入。1、间接出口 指企业通过本国的中间商向海外市场销售产品、服务,已达到市场进入与扩张的目的。 是国际化经营的最初阶段,适用于中小企业和刚介入对

43、外贸易活动的企业。 2、直接出口 指企业绕开国内中间商直接与海外需求者联系,以实现对海外目标市场的进入与扩张。 是出口阶段的高级形式,贸易对象为:海外中间商、分销商、最终消费者。 出口方式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1)不需要企业拥有丰富的国际化经营的知识和经验; (2)资源投入相对较少,风险也相对较小。 缺点: (1)非生产性成本支出较大; 如: 东道国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高额的运费和保险费 (2)控制程度低。 如:难以进行直接干预、对营销渠道和运营效率控制被削弱 (二)非股权安排(又称为合同安排) 指不以股权控制为目标,并且所涉及的财务风险较小,是国际化经营的第二阶段。 主要包括:特许、合同制

44、造、管理合同1、特许 指当事人一方将其技术、商标或专利的使用权转让给另一方,由后者按合同规定使用的交易行为。 2、合同制造指企业利用目标市场国厂商现有的设备和条件生产规定产品的经营方式。是介于许可贸易与直接投资之间的一种市场进入方式,区别在于:该企业仍保有合同制造产品的营销权和售后服务权。 3、管理合同 是通过向目标市场的某一企业提供管理技术,或负责该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借以进入海外市场的一种方式。不享有被管理企业的所有权,得到的只是合同规定的报酬。 非股权安排的优缺点: 优点:(1)绕开贸易壁垒,节省关税支出; (2)通过技术渗透实施对东道国企业的控制。 缺点:(1)资源投入大,所面临的风险大;(2)由于不涉及股权,对东道国企业的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