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论文]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748137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5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毕业论文]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优秀毕业论文]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优秀毕业论文]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优秀毕业论文]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优秀毕业论文]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秀毕业论文]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毕业论文]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oc(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位论文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硕士研究生:导 师:副教授申请学位级别:管理学硕士学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答辩日期:2006年6月授予学位单位:摘要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经营的全球化进程,同时也使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争取第一利润(以扩大产量、降低单位生产成本为核心竞争力)和第二利润(以扩大销售为核心竞争力)已到极限,从而使降低供应链成本成了第三利润源,供应链成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企业间的竞争转化成供应链间的竞争。供应链绩效评价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发展以及具体运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深刻理解供应链及供应链

2、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阐述了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发展历程,系统地研究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概念、特点、原则以及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基本组成。并且对常用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SCOR 模型、平衡记分卡法模型)进行了具体介绍和分析,指出了其中的优点与不足。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结合多目标层次分析理论建立了基于供应链总体效益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且结合权变理论指出了其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依据实际应用情况的不同,给出了根据绩效评价改进和完善的确定方法,并且进行了实例分析。如此更好地满足了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求,使绩效评价体系更具系统完整性和实际应用性。最后,文章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关

3、键词 供应链;绩效评价;总体效益;权变AbstractIn the new economical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ormously promoted the globalization advancement which the enterprise managed, and simultaneously also caused the enterprise to compete more and more intensely. Striving for the first profit (think expa

4、nding output and reducing production cost as core competence) and the second profit (think expanding sale as core competence) will be to the limit, thus reducing the supply chains cost is becoming the third profit source. Whats more, supply chain has become important strength of promoting enterprise

5、s core competence, and enterprises competition transformed the competition among the supply chain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of supply chain is the core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o study o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of supply chain will be the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lementation development and co

6、ncrete utilization of supply chain.After profound understanding supply chain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eory knowledge,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upply chain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has systematically studied supply chain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concept, the characteri

7、stic, the principle and basic content.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and summarizes the common supply chain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 (The SCOR Model, the SBC Model) and analyzes their merit and lack. In the foundation, this article establishe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8、 supply chains total benefit using the multi-objective analytic hierarchy theory, points out the concrete utilization of supply chain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 using the contingency theory, gives inspection and the definite improvement method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 and implements c

9、ases analysis. So it has well satisfied the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 design request and it is more practicable. Finally, it carries out the summary on research work, and proposed the further studys question.Keywords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total benefit; contingency目录摘要IAbstrac

10、tII第1章 绪论11.1 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11.2 国外研究状况21.3 国内研究状况3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5第2章 供应链绩效评价相关理论62.1 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概述62.1.1 供应链的概念62.1.2 供应链管理概念62.1.3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容72.2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发展进程82.2.1 库存管理82.2.2 供应链内部集成阶段82.2.3 供应链内部协调92.3 供应链绩效评价102.3.1 供应链绩效的相关概念102.3.2 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特点102.3.3 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原则122.3.4 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组成132.4 供应链绩效评价模

11、型分析142.4.1 平衡计分卡模型142.4.2 SCOR 模型192.4.3 经济增加值模型222.5 本章小结22第3章 基于供应链总体效益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33.1 供应链内部协作指标243.1.1 信任度243.1.2 供应链密切度水平指标253.1.3 满足度273.1.4 利益分配公平度273.2 供应链运作流程指标293.2.1 供应链运作质量303.2.2 时间指标303.2.3 柔性指标313.2.4 敏捷性指标323.2.5 供应链价值指标333.3 外部绩效指标333.3.1 顾客角度指标333.3.2 持续发展能力指标353.3.3 创新能力指标363.4 基于供应

12、链总体效益的绩效评价指标框架373.5 本章小结39第4章 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404.1 层次分析法的思路和实施步骤404.2 基于供应链总体效益的绩效评价的权变理论454.2.1 权变理论要点454.2.2 权变理论运用到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必要性464.2.3 权变理论在供应链绩效中的运用474.3 实例分析484.3.1 企业背景484.3.2 指标体系的权变选择494.3.3 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实施过程504.4 本章小结53结 论54参考文献55致谢59第1章 绪论1.1 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

13、代初,由于需求的旺盛,企业努力追求生产的大批量生产和规模经济,其管理的重点在于对原材料、劳动力等的高效运用。从70年代早期到80年代中期,由于生产的快速发展,一些产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企业的竞争优势转变为产品质量的提高、成本的降低和科技的改进。同时,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市场、原材料和加工能力。到20世纪90年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消费者需求多样化的特点日益明显,企业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呈现出国际化和一体化的趋势。同时,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顾客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明显,导致计

14、划的不确定性增加。传统的依靠面向订单的生产方式己经不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而必须以终端顾客为中心,联合产品或服务供应线上的关键企业,向以顾客需求为驱动力的方向转变,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由此应运而生。 供应链(Supply Chain, SC)是一个在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环境下,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发商和顾客在内的网络。供应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连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在供应链成员内和成员间流动。为达到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和提高顾客满意度的目的,供应链成员需要在供应链范围内协调与协作。提高顾客满意度和最大化供应链成员的利益是供应链最本质的战略目标。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将不再是企业与企

15、业之间的竞争,而将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1。供应链业务流程跨越供应链内部的多个成员,其思想是根据不同的任务、功能区域,在供应链成员边界之间,进行操作与决策过程的实时联系,来解决单个企业不能解决的问题。然而,供应链成员都有它们自己的资源和目标,供应链的运作是通过供应链成员间的协商来驱动,而没有一个组织来集中控制和管理它们。也就是说,供应链管理者(通常是以制造企业为主的核心企业)本身没有这样的权限为实现其战略目标来集中的协调和调配所有供应链成员的资源,导致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协作与协调非常困难。为了让供应链成员都能围绕供应链战略目标来决策与运作自己的业务,有必要研究供应链绩效评价(Supply C

16、hain Management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CMPM)的概念、基本组成、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等。只有统一供应链成员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理论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让供应链成员都能以对供应链整体绩效的贡献程度为考核目标,并通过这种考核来进行任务及利益分配,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对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有效把握,有助于供应链管理者认识和发现其与竞争供应链的差距,从而及时改进业务流程,调整供应链战略目标,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从现有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理论、方法的系统研究出发,以构建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为目标,分别从内部协调、运作流程和外部绩效这三个方面建立供应

17、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权变理论指出其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依据实际应用情况的不同,给出根据绩效评价改进和完善的确定方法,最终建立一套完整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1.2 国外研究状况在 SCOR (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模型中提出了度量供应链绩效的 11 项指标,它们是:交货情况、订货满足情况(包括满足率和满足订货的提前期)、完美的订货满足情况、供应链响应时间、生产柔性、总物流管理成本、附加价值生产率、担保成本、现金流周转时间、供应周转的库存天数和资产周转率2 ,目前供应链委员会(Supply Chain Council)的 170 多个成员企业在使

18、用该评价指标。Lummus等人从4个方面列举了供应链绩效的主要考核指标,即供应方面、过程管理方面、交货运送方面、需求管理方面。并且认为每一项指标都有三个指标值:理想值、目标值和当前值。供应链绩效管理的目的就是按照理想值设定目标值,进而根据目标值改进现有的绩效状况3。Beamon4认为供应链设计和分析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评价指标是用来确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效果的,同时也是用来帮助设计新的供应链系统。Beamon 5从资源、产出、柔性三个角度来评价绩效,供应链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包括:成本(成本最小化、平均存货水平最低、利润最大化、过期存货数量最小),客户(达到满意目标服务水平)

19、,响应性(缺货概率最小),成本与顾客响应性(产品变动最小、供应商-采购商利润最大化),成本和行动时间(活动时间和总成本最小化),柔性(系统可用能力最大化)。 Edward6提出了驱动供应链的四个使能因素是:组织结构、技术、战略联盟以及人力资源,并提出了供应链流程重组的流程化操作模式,并就使能因素的内在属性进行调查分析。A.Gunasakaran7在SCOR模型的四个基本运作(计划、外包、制造和配送)相互联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战略层、战术层和运作层三个层次的指标体系,并与之一一对应。Fawcett8在对100家大企业进行成本、生产效率、客户服务、物流的调查分析基础上,认为不但成本是竞争的主要工具,时

20、间、地点都将成为绩效的关键。有必要对现有的系统在人力资源和技术上进行供应链的整合,而在整个供应链的流程上进行质量和客户服务的改进己经成为另外一个提高绩效的动力,信息技术成为主要的绩效改进的支撑力量。Mercer管理咨询公司建议采用以下七个指标对第三方物流和第三方供货商的绩效进行评价,这些指标包括:准时运输;准时交货;运输精确性;订货完成率;项目完成率;库存精确性;毁损率9 。传统的绩效评价主要用于解决单个组织内部个人、部门绩效和企业组织绩效的问题,在绩效评价的方法上以财务指标为主,偏重于事后评价。近年来随着供应链企业关系、虚拟制造、大规模顾客化定制等先进管理思想的引进,绩效评价不断得以研究和发

21、展,绩效评价思想由单一的基于部门功能的评价转向基于流程的跨部门功能的评价,从局部的绩效评价转向组织的整体绩效评价,同时单纯的对单一企业的评价也转向了对利益共同体的整体绩效评价,在绩效评价指标上,由财务指标为主转向以功能性指标为主。1.3 国内研究状况 我国对供应链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学术界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CIMS项目为主。马士华教授在1999年和2000年分别就供应链的绩效提出了满意度绩效评价思想和供应链企业间委托代理关系评价思想,并在中国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国第一个供应链管理领域的行业组织一一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供应链

22、管理委员会CSCC(Supply Chain Council of CECA),于2003年10月正式发布SCPR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Metrics Reference Model)。SCPR是CSCC在SCC的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式SCOR的基础与针对中国供应链管理模式和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实需求的情况下提出的模型。该模型由五大类指标组成,包括:定单反应能力指标,客户满意度指标,业务标准协同指标,节点网络效应指标,系统适应性指标。徐贤浩等人提出了能反映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绩效的评价指标,包括:1.产销率指标;2.平均产销绝对偏差指标;3.产需率指标;4.供应链产

23、品出产(或投产)循环期指标;5.供应链总体运营成本指标;6.供应链核心产品成本指标;7.供应链产品质量指标10。陈志祥按照供需协调的物流协调、信息协调、资金流协调与工作协调四大领域,建立了适合敏捷供应链供需协调绩效评价的分层、分类考核的多目标的绩效评价体系,并且对各指标都建立了相应的量化计算方法11。史丽萍对平衡计分卡、供应链管理及其绩效评价的特点和原则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从信息技术、供应商关系、内部经营流程、学习成长、顾客关系、财务六个方面对供应链的绩效进行评价12。霍佳震从研究集成化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这一目的出发,分别从供应链整体、核心企业、供应商及分销商这四个方面研究了他们的绩效及其评

24、价体系,根据集成化供应链的特点,给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进行了量化分析,最后应用于国内某大型超市公司进行实证13。李贵春综合分析了现有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我国供应链实践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的多级动态模糊综合评价方法14。 在评价原则方面,评价原则成为研究供应链绩效评价问题的指导思想和规范,具有重要导向作用。马士华等人在分析现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特点基础上,提出了衡量供应链绩效应遵循的5项原则15:(1)应突出重点,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重点分析;(2)要采用能反映供应链业务流程绩效的评价指标;(3)评价指标要能反映整条供应链的运营情

25、况,而不仅仅是反映单个节点企业的运营情况;(4)应尽可能采用实时分析与评价的方法,要把绩效度量范围扩大到能反映供应链实时运营的信息上去,因为这要比事后分析有价值得多;(5)在衡量供应链绩效时,要采用能反映供应商、制造商及用户之间关系的绩效评价指标,把评价的对象扩大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从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绩效的基本概念出发,概述了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进程,研究分析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特点和原则,总结了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组成,并且总结和分析了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本文建立了一套以供应链总体效益为核心的反映供应链运作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多目标层次分析法建立了

26、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并且指出在具体运用供应链绩效评估体系时尤其应该注重具体情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回顾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和和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指出供应链竞争环境下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意义。 (2)阐述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知识,总结和分析供应链绩效评价基础理论知识和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3)在借鉴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供应链总体效益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4)运用多目标层次分析法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并结合权变理论指出其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5)总结和展望。 第2章 供应链绩效评价相关理论2.1 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概述2.1.1 供应链的概念供应链及企业供应链管理的

27、概念是对企业物流活动的上游和下游延伸而扩展得来的,因此为了说明供应链、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应从物流概念入手。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简称 CLM)定义:物流是为了迎合顾客需求而对原材料、半成品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而进行的规划、实施与控制过程。本文采用供应链的定义为:供应链是为了满足顾客需求,围绕核心企业构建的一个跨企业、跨团队、跨功能、跨文化及具有资源配置的合作动态网络联盟,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到把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为止,对此过程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管理的网链结构模式。它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

28、供应链流动过程增加其价值,同时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效益16。2.1.2 供应链管理概念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这一术语最早是由Oliver和Webber在1982年初提出的 17 。其后,通过在销售渠道研究(Channel Research)、协调与合作、在生产与分销网络中库存的分配与控制、生产计划层次等方面的研究,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不断扩大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体系,供应链管理在行业和企业中的实践也不断深入。美国供应链协会认为:供应链管理包括贯穿于整个渠道来管理供应与需求、原材料与零部件采购、制造与装配、仓储与存货跟踪、订单录入与管理、分销,以及向顾

29、客交货18。我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对供应链管理定义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19。综合来说,供应链管理是用系统的观点通过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控制与优化,即行使通常管理的职能,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以寻求建立供、产、销企业以及客户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内耗与浪费,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最优化并保证供应链中的成员取得相应的绩效和利益,以此来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的整个管理过程。2.1.3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容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方面:供应、生产计划、物流和需求(见下

30、图 2-1)。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 INTERNET 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计划、物流,满足需求来实施的。另外供应链管理还包括以下主要内容:战略性供应商和顾客合作伙伴关系的管理;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全球节点企业的定位、设备和生产的集成化计划、跟踪和控制;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物料供应与需求管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产品设计与制造管理;基于供应链的顾客服务、运输、库存、包装等管理;企业间资金流管理(汇率、成本等问题);基于 INTERNET 的供应链交互信息管理。供应链管理 理同 步 化、集 成 化 生 产 计 划物 流供 应需 求生 产INTER

31、NET/INTRANET(信息共享)图 2-1供应链管理涉及的领域 2.2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发展进程供应链研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为库存推动阶段,该阶段销售由库存推动。中期为供应链内部集成阶段,该阶段企业生产由客户需求拉动。目前为供应链内部协调阶段,强调整体绩效,重在加强节点间协调关系的实际措施。2.2.1 库存管理 库存是整个供应链上各个成员之间联系的纽带20。库存管理的目的就是在保持较高的客户服务水平前提下,对企业的库存水平进行控制,尽可能降低库存水平,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21 。二次大战后,研究人员对需求随机性、多阶段以及非平稳库存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多采用随机过程、动态规划、马氏决

32、策过程以及其他运筹学方法。关于库存问题一般分为确定性与随机性库存两类。确定性即需求连续、确定,并且以固定速率到达,不允许缺货,产品可以立即得到补充,每次订货量、订货费用与单位库存费用均保持不变,此类模型比较简单。在保持确定性需求基础上,不少研究人员从批量折扣、供货滞后时间、缺货事后补充等角度进行了扩展22。随机库存模型更为贴近实际,需求随机、订货成本可变、允许缺货且考虑的是单周期模型。供应链库存问题也可分为两类即单级生产库存系统与多级库存生产系统。单级库存生产系统考虑在生产与销售之间只有一级的情况。Bellman等人23首先提出模型假定不同周期需求是独立同分布的,订货提前期为零,证明了安全库存

33、策略的最优性。在此阶段,强调核心企业的成本效益优化,维持和挖掘顾客群体。2.2.2 供应链内部集成阶段供应链内部集成主要指供应商的选择和协作,同时也包括布局问题、运输问题等。通过选取恰当的设施数目、设施位置和供应商,合理确定设施能力、分派服务对象、安排车辆及路径,可以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水平,加快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客户满意度,降低供应链运作成本24。从历史来看,企业间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以技术与管理革新为特点的传统企业关系阶段、以制造创新与技术开发为核心的物流关系阶段和以战略协作为宗旨的战略伙伴关系阶段。供应商关系应是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是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为持久

34、的合作。从操作层面到战略层面、从物流、资金流到信息流的长期合作管理,使企业“双赢”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供应商关系管理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供应商选择、供应商评价与供应商开发。供应商的选择是指在一定信息技术和全球化供应商基础上,依据企业的发展战略,从质量体系认证、先进生产技术的使用情况、交货及服务水平、成本结构、生产的柔性及合作意愿、创新性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比较选择然后确定建立合作关系的类型,即确定信任度与合作时间长短。供应商的评价一般有五个万面:客户评价与审计、供应商阶段性自我评价、客户对供应商进行分级、客户对供应商的整体估计,以及客户对供应商的奖励等25。供应商开发是维持和创造客户与竞争力强的

35、供应商之间的网链管理,通过和供应商之间的长期合作,来提高供应商在技术、质量、送货和成本控制万面的能力,进而加快其发展步伐。供应商开发包括两个阶段:供应商协调和供应商发展。2.2.3 供应链内部协调在此阶段主要是通过供应链绩效评价进行供应链内部协调和供应链绩效评估是供应链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准确衡量节点企业绩效与整条供应链绩效的保证,是协调各企业关系、合理分配供应链利益的“标尺”。供应链绩效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供应链内部性能评价与外部性能评价两方面。内部供应链绩效主要对各个企业成本、客户服务、生产率、质量进行评价。内部供应链管理寻求的是规定的生产量,较低的在制品,较高的机器利用率和较短的提前期。

36、外部供应链绩效着重对用户满意度、最佳实施标准等评价。全局(外部)供应链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的成本效益,还要考虑供应链企业间的过程集成和信息集成,因此对全局供应链进行性能评价必然是一个多目标问题26。徐贤浩等人27提出了能反映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绩效的评价指标,包括:产销率指标;平均产销绝对偏差指标;产需率指标;供应链产品出产(或投产)循环期指标;供应链总体运营成本指标;供应链核心产品成本指标;供应链产品质量指标。马士华教授等提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一般性统计指标,包括客户服务、生产与质量、资产管理和成本四个方面。他们还指出,除了以上一般性统计指标外,供应链的绩效还应辅以一些综合性的指标,如供应链生产

37、效率来度量,也可用某些由定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如用户满意度、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等来反映。2.3 供应链绩效评价2.3.1 供应链绩效的相关概念绩效是对个人和组织行为产生结果的一个考评指标的系统。绩是指成绩,效是指效果,绩效就是一个行为最后产生的成绩和效果的总评。牛津英语辞典中这样解释绩效的含义:“Performance. The action of performing, or something performedThe carrying out of a command, duty, purposes, promise, etc.; execution, discharge, fu

38、lfillment.”即正在进行的某种活动或已经完成的某个活动的结果。换句话说,绩效含有现在时(执行或完成活动本身)或过去时(执行活动取得的成果)的意思。 绩效评价(Performance Measurement,PM)是指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依据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业绩和效益做出客观、标准的综合判断,真实反映现实状况,预测未来发展前景的管理控制系统。绩效评价是基于目标对运行结果的衡量。一般而言,绩效评估体系由评估目标、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指标、评估标准、评估方法、分析报告构成28。绩效评价的过程主要包括绩效指标定义、分析和报告及评

39、价和改进三个部分,三个阶段循环往复不断提高29。 从价值角度出发,供应链绩效的定义为30:供应链各成员通过信息协调和共享,在供应链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技术开发等内外资源的支持下,通过物流管理、生产操作、市场营销、顾客服务、信息开发等活动增加和创造的价值总和。为达到上述目标,供应链成员采取的各种活动的表现,即为过程绩效。本文认为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指在供应链的不同成员之间,通过综合分析和测量,来评价供应链整体及它的每个成员之间的业务流程和相互关系,从而达到供应链总体战略目标。2.3.2 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特点供应链绩效评价是在企业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与企业绩效评价相比,其本质和内涵又有所不同

40、。为衡量供应链整体运作绩效,以便决策者能够及时了解供应链整体状况,应该设计出更适合于评价供应链企业绩效的指标和评价方法。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与企业管理绩效评价的特点对比如表2-2所示。表 2-2 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与企业管理绩效评价的比较评价类型企业绩效评价供应链绩效评价评价对象某个具体企业的内部职能部门工作完成情况评价节点企业,节点企业之间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情况指标数据财务数据,在时间上略为滞后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并重,反映动态运营情况,及时评价侧重单个企业绩效 供应链整体运营绩效评价范围基于功能的评价基于业务流程的评价评价时间事后分析实时评价和分析预测能力对顾客需求的预测能力低对顾客需求的

41、预测能力高根据供应链管理运行机制的基本特征和目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应该能够恰当地反映供应链整体运营状况以及上下节点企业之间的运营关系,而不是孤立地评价某一供应商的运营情况。对于供应链上的某一供应商来说,该供应商所提供的某种原材料价格很低,如果孤立地对这一供应商进行评价,就会认为该供应商的运行绩效较好。如果其下游节点企业仅仅考虑原材料价格这一指标,而不考虑原材料的加工性能,就会选择该供应商所提供的原材料,而该供应商提供的这种价格较低的原材料的加工性能不能满足该节点企业生产工艺要求,势必要增加生产成本,从而使这种低价格原材料所节约的成本被后续生产增加的生产成本所抵消。所以,评价供应链运行绩效的指

42、标,不仅要评价该节点企业(或供应商)的运营绩效,而且还要考虑该节点企业(或供应商)的运营绩效对其上层节点企业或整个供应链的影响。供应链绩效评价主要是基于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如图2-3所示。制造商顾 客分销商供应商 循环期 循环期 循环期 准时交货 交货可靠性 订单完成时间 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图2-3 基于供应链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 综上所述,具体而言,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应具有以下特点:(1)外部性 供应链的绩效评价重视顾客价值的评价,应突出其评价的外部性。(2)系统性 供应链管理涉及到对所有成员企业之间、成员企业内部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管理,成员企业之间的协作与整合是供应链成败的关键

43、。供应链由多个不同的利益主体组成,传统的企业评价指标,如财务指标只能使各个企业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供应链进行优化选择,很可能导致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次优化。因此,供应链绩效评系统必须能够体现出供应链整合的效率。(3)实时性 供应链是由多个企业组成的动态联盟,组织成员的选择以及核心能力的分配能够根据供应链系统的需要而变化,因此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应适应供应链本身的动态变化。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必须能够满足实时监控的需要,发现问题可以随时对供应链管理的内容进行调整。(4)可组合性和可分解性 供应链的绩效是供应链成员通过各种活动增加和创造的价值总和,该价值由顾客价值和供应链价值两部分组

44、成,且每一部分又可进一步分解成不同的价值组合。实际应用中,使用者可以根据评价目的和具体需要自由地选取各种组合,充分体现简洁、方便的特点。(5)总体效益性 通过供应链绩效评估,可达到提高效率,增强总体竞争力,创造最大效益。2.3.3 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原则徐贤浩等人在分析了现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价供应链绩效时应遵循的 5 项原则31:(1)要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重点分析;(2)要采用能反映供应链业务流程的绩效指标体系;(3)评价指标要能反映整个供应链、各组成成员的运营情况;(4)评价指标能反映各组成成员之间关系;(5)应尽可能采用实时分析与评价方法。赵林度在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理论与

45、实务一书中关于衡量供应链绩效时应遵循的原则研究中,在徐贤浩等提出 5 项原则的基础上又提出“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供应链竞争优势和竞争能力”这一项32。这些原则比较明确、具体,对选择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在实际操作中,为了建立能有效评价供应链绩效的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完整性 有效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具备完整的架构,并且强调供应链运作跨功能、跨企业的特性,注重供应链运作的集成和协调性。以区别各个指标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下的角色与任务,进而规划各项改善型与控制型的测度,以确定掌握策略目标、程序、活动与绩效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2)平衡性 有效

46、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同时整合财务与非财务的绩效评价指标,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具备衡量过程的领先型指标与衡量结果的反映型指标,如此即可做到平衡、改善成本的功能。(3)可测量性 可测量性包括绩效评价指标有意义性、可量化性、目标明确性与结果一致性等。可测量性直接影响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可测量性越高其结果越可靠,相对亦可更精确掌握供应链整体的竞争能力。(4)整合性 有效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拥有整合垂直面(策略、战略与战术)与水平面(核心流程或价值链)的能力;其次亦需要拥有将细化的指标整合为衡量供应链系统整体绩效的能力。为供应链伙伴在平衡的机制上进行实际的操作提供依据,实现各节点企业间近

47、期利益和远期利益的统一。(5)动态性 在供应链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已非昔日着重于静态性评价,取而代之的是动态性评估能力。动态性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因应外在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时,可确实反映顾客满意度的能力。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具备随时检查外在环境的能力,并与策略目标相结合,以确保策略目标随时符合顾客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与竞争力。(6)针对性 在衡量供应链绩效时,要采用能反映供应商、制造商以及用户之间关系的绩效评价指标,把评价的对象扩大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2.3.4 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组成要构造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必须明确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基本组成要素。具体的说,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要解决评价什么,如何评价,评价结果是什么等问题。大致可将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分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