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现代诗二首》回延安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755462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2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5课《现代诗二首》回延安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25课《现代诗二首》回延安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25课《现代诗二首》回延安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25课《现代诗二首》回延安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25课《现代诗二首》回延安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5课《现代诗二首》回延安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5课《现代诗二首》回延安课件.ppt(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回 延 安,贺 敬 之,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了解“信天游”的特点。3、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4、学习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5、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二首诗。,自学提纲 1、结合课文下的注释,了解作者。2、朗读诗歌,体会所写的主要内容。3、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4、学习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走近作者,贺敬之,当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歌剧白毛女就是由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的。早期诗集为乡村的夜。建国后,诗歌创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都时广有影响、脍炙人口的名篇。粉碎“四人帮”后,他写了长诗中国的十月和八一之歌等。,创作背景,诗人1940年

2、奔赴延安,1946年因工作需要离开。六年中在延安受到了革命的教育和锻炼,经历了生命史上最难忘的时期。1956年,与延安阔别十年之后,诗人从北京重回延安,参加在那里召开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受到延安人民的热情接待,看到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就写下了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歌,歌颂了党中央的伟大,表达了对延安人民的深厚而真切的无产阶级感情。这首诗,发表在1956年6月延河上。,特色简介,诗歌所采用的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陕北民歌“信天游”(又名“顺天游”)的形式,这种民歌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歌词常为两句一段,短的只有一段,长的可以接连数十段,

3、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每段常转韵,多用比兴,多作蝉联,多用叠字,多用衬字,既有急徐相替之美,又有刚柔交织之妙。诵读、歌唱时,自有一唱三叹、回环飘荡的兴味,因而有着显著的地方特色和民歌特色。,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用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体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字词积累,糜 子 白 羊 肚 脑 畔,mi d pn,整体感知,诗歌分为几个部分?侧重点各是什么?诗

4、歌分为五个部分,各而侧重。1.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2.回忆十年前延安的革命生活。3.写和延安人民欢聚的热烈场面。4.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5.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之情。,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写“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

5、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具体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延安的“小米饭”,延安的艰苦斗争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作者长大成人,因此作者像吃奶的羊羔“眼望着妈”一样,对延安,感激不尽;就像树梢树枝树根根,紧连一起一样,延安与作者,同样是血肉相连,那里是“亲山亲水有亲人”!诗人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现象与思想要具

6、体,正因为如此,这首诗运用了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2.“手把手教会了我”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3.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见。读了这一节,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1)环境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民的热情、好客;(2)选取有代表性的老爷爷、中青年和小娃娃 三代人的典型,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3)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投意合

7、,谈话内容的丰富异常。,4.“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1)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的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2)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作者选用典型的材料,用排比、铺陈、复叠的手法,一个“新”字便跃然眼前。,5.结尾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这是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的功绩,歌颂党和党的领袖。这样,越发突出了延安的“特殊性”即“个性”,又能进一步表达作者热爱延安的原因。读者读到这里,对于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地位,怎能不油然而生敬意!但是,这样写,并不是标语、口号式的,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我们读起来,毫无枯燥、说教之感,相反,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