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赣榆区2021年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3759585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46.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云港市赣榆区2021年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连云港市赣榆区2021年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连云港市赣榆区2021年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连云港市赣榆区2021年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连云港市赣榆区2021年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连云港市赣榆区2021年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云港市赣榆区2021年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连云港市赣榆区2021年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单位:赣榆区农业农村局(盖章)赣榆区财政局(盖章)县(市、区)人民政府: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政府(盖章)申报时间:2021年9月26日目录第一章项目县(区)基本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1.1地理位置错误!未定义书签。1.2I*.态环境错1!未定乂书签o1.3 社会经济状况错误!未定义书签。1.4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1.5 种植结构错!未定乂书o1.6 主要耕作制度错误!未定义书签。1.7 秸秆数量及主要利用方式错误!未定义书签。1.8 项目实施的迫切性和优势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项目预期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2.1 总体思路错误!未定义书签。2.2 预期目:错!未定乂书签o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项目实施的保障机制错误!未定义书签。3.1 成立项目领导小组错误!未定义书签。3.2 明确实施主体错误!未定义书签。3.3 落实责任分工错误!未定义书签。3.4 强化技术支撑错误!未定义书签O3.5 建立运行机制错误!未定义书签。3.6 加强宣传引导错误!未定义书签。3.7 完善配套政策错误!未定义书签O3.8 明确安全生产责任错误!未定义书签。3.9 制定推进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项目建设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4.1 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4.2 秸秆原料化(

3、秸秆纤维毯)利用项目错误!未定义书签。4.3 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项目投资概算错误!未定义书签。5.1 投资估算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5.2 投估算.错未定乂书签O第六章项目时序进度安排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主要绩效指标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7.1 绩效考核指标错误!未定义书签O7.2 绩效自考核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项目县(区)基本情况1.1 地理位置连云港市赣榆区位于中国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海州湾畔江苏省东北部,江苏沿海经济带和东陇海产业带的东部交汇处。赣榆区位于江苏省最北部,地处鲁东南丘陵与苏北黄海平原交接地带,地势大致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高低起伏较大,地形

4、多种多样,呈带状分布,由山区、平原、沿海三大区域组成,地理坐标为东经118。45,39-119。187北纬34o430M5o739,县境东濒黄海海州湾,隔海与日本、朝鲜半岛相望,西与山东省临沐县毗邻,南接连云港市海州区,与东海县隔河相望,北与山东省日照市、莒南县接壤,西北紧邻全国大型综合批发市场一临沂。人口 119.81 万。全区总面积1514平方公里,总浮布聊噂布两县市徐怨市淮北市O宿售市烟汉售市Ta唁市策善市临沂市图1-1赣榆区地理位置图1.2 生态环境1.2.1 区域环境(1)气候赣榆区气候属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赣榆年平均气温13.2。G无霜期214天,全年平均日照2532.

5、9小时,全年无霜期213.9天,年降雨量976.4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4%,温度适宜,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但季节差异较大。宜于绝大多数林木、农作物的生长。(2)水文赣榆区拥有江苏省最大的两大人工水库石梁河水库和塔山水库,境内河道纵横,水资源丰富。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源均符合相应功能区标准。河道水质一般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V类标准。(3) 土壤全区土壤有棕壤、砂僵黑土、潮土、盐土4个土类、9个亚类,16个土属、33个土种。受地形、生物、气候、母岩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全区土壤类型都呈微酸性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低,通透性较好。(4)大气环境赣榆区是国家卫生和全国绿化模范区。大气环境质量I级、一类

6、区。全市大气环境质量符合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5)地形地貌赣榆有山、有海、有平原,并且山地、平原、沿海各占1/3,自西向东梯次布局,犹如缩小版的中国地形图。赣榆海岸线总长62.5公里,其中拥有江苏最长的沙质海岸,被誉为江苏“北戴河二新城向东浅海8公里,是有“秦山古岛、黄海仙境”之称的秦山岛。俯瞰赣榆,又像一个竖起来的大拇指,现实版的numberl,o依山傍海的区位优势和地理特点,使赣榆与生俱来便有一种独特的山魂海韵。1.2.2 城乡环境赣榆区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平安建设先进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宋庄镇获评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宜居

7、成就奖”,国家卫生镇达12个。创成全国生态文化村1个、省级“绿美村庄”15个、“美丽库区、幸福家园”示范村3个,黑林镇小芦山村省级特色乡村全面建成。1.2.3 自然资源赣榆依山傍海,素以“享山川之饶,受渔盐之利”而得天独厚。山地、平原、滩涂各占1/3,属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62.5公里的黄金海岸,盛产黄鱼、梭子蟹、东方对虾、紫菜、贝类等30多种海鲜珍品,中外合资、个体私营兴办的海产品育苗、养殖、加工企业配套成龙,优势互补。赣榆是全国水产品生产先进县和江苏省科技兴海示范县,是全国商品粮油基地县和江苏省杂果生产基地,水稻、小麦年总产50万吨,花生、蚕桑、果品、茶叶、蔬菜等已形

8、成规模优势,拥有全国著名的“芦笋之乡”“板栗之乡二地下有50亿立方米花岗石(储量居全省首位),1亿f立方米雪花白大理石,2.7亿立方米优质黄砂,以及蛇纹石、白云石、石英石、瓷石、陶土、优质矿泉水等30多种矿藏,极具开发潜力。工业门类齐全,已形成化工、纺织、机械、煤炭、建材、食品、铸造、服装等十大工业体系。1.3 社会经济状况(1)行政区划及人口全区总面积1514平方公里,辖15个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21个行政村、37个社区,总人口119.81万。(2)交通运输赣榆区境内有连盐铁路北起连云港市赣榆区,南至盐城北站。连临高速、204国道、242省道、临海高等级公路赣榆段等高等级公路搭建起以沿

9、海高速公路、连临高速公路为快速通道,204、310、327国道、242省道为主骨架的公路干线网。赣榆港是中国沿海主要港口重要港区。(3)经济概况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4亿;元、增长5.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8亿元、增长11.5%,工业用电量23.5亿千瓦时,工业应税销售收入675亿元、增长17.7%o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石化、钢铁及装备制造、生物科技、新能源四大支柱产业蓬勃发展。农业特色更加彰显,水产、菜菌、林果区域知名。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港口物流稳定在千万吨级,文旅产业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新兴业态快速发展。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

10、91万元,分别增长7.9%、8.9%o1.4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2019年赣榆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5.5亿元,粮食总产量52.54万吨,粮食作物单产483公斤/亩。2018年新增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各2万亩,推广水肥一体化1.2万亩,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83%,创成国家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省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农产品出口额达L28亿美元。形成四季田园等五大农业园区连片发展格局,创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全省唯一拥有两个省级园区、两个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县区。2020年8月,赣榆区入选农业农村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名单。1.5 种植业结构全区主要农作物种植

11、面积120.74万亩,以小麦和水稻种植为主,两种作物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区主要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42.28%和34.54%o其次种植范围较大的作物有花生和玉米,分别占全区主要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11.85%和9.69%。其他少量种植的农作物还有豆类和薯类,两类作物总计占全区主要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1.64%o表M赣榆区主要农作物面积作物种类种植面积(万亩)比重(%)小麦51.0542.28水稻41.7034.54花生14.3111.85.玉米11.709.69薯类1.050.87豆类0.93().77合计120.74100图1-2赣榆区主要农作物构成1.6 主要耕作制度2019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

12、省、市“三农”工作部署,根据省农业农村厅2019年全省种植业工作要点连云港市农委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2019年全省特粮特经作物生产技术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按照关于印发连云港市作栽系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目标任务要求,我区坚持创新的发展理念,进一步调整优化特粮特经生产布局,调减非优势低效粮食作物面积,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推广水旱(粮油)轮作、种养结合、高效间套种植模式,努力提高特粮特经产业发展质量,全力推进特粮特经生产“生产绿色化、功能多样化、市场多元化、产业高效化、产品品牌化”,为农业产业富民、助力乡村振兴作出积极的贡献。按照省厅提出的“

13、四个提升、四个助推”整体思路,结合我区特粮特经生产实际,即重点突出“五提升、五助推”:一是提升特粮特经作物与粮食作物轮作间套种水平,助推科学耕作和耕地用养结合工作高质量发展;二是提升鲜食类特经特经产品生产水平,助推菜用鲜食农产品多样化高质量发展;三是提升种养结合水平,助推餐饮美食和产业富民高质量发展;四是提升其它特粮特经作物景观化种植水平,助推创意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高质量发展;五是提升特粮特经功能养生产品生产水平,助推保健农产品和康养农业高质量发展。1.7 秸秆数量及主要利用方式1.7.1 秸秆产生量全区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120.74万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51.75万吨,其中:稻麦秸秆可收集总

14、量为37.93万吨、花生秸秆6.62万吨、玉米秸秆6.82万吨、其他秸秆0.379万吨。具体见下表。表12赣榆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及秸秆产生量统计表作物种类种植面积(万亩)秸秆理论资源量(万吨)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万吨)小麦51.0523.2018.56水稻41.7026.5319.37花生14.316.756.62玉米11.707.676.82薯类1.050.080.079豆类0.930.350.3合计120.7464.5851.751.7.2秸秆综合利用情况通过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推广小麦、水稻、玉米秸秆直接粉碎深耕还田、覆草还田和秸秆过腹还田,杜绝秸秆露天焚烧,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15、。全区多种形式利用秸秆总量为50.21万吨。其中直接还田24.2万吨,原料化8.3万吨,燃料化利用7.52万吨,肥料化利用5.33万吨,饲料化利用4.86万吨。2019年秸秆综合利用率96.48%,2020年达到97.03%,较去年提高0.55个百分点。表1-3赣榆区秸秆多种形式利用量统计表秸秆用途秸秆用量(万吨)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万吨)秸秆利用率()直接还田24.251.7546.76原料化利用8.316.04燃料化利用7.5214.53肥料化利用5.3310.3饲料化利用4.869.39合计50.2197.03经过多年探索积累,赣榆区形成了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质化和原料化5种农作

16、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重点打造了以墩尚镇、沙河镇、青口镇、赣马镇为核心的草帘加工示范区;以塔山镇、黑林镇、城头镇、厉庄镇、海头镇为核心的秸秆燃料化示范区;以班庄镇、金山镇青贮为主的秸秆饲料化利用示范区。充分发挥秸秆利用企业和大户的作用,帮助解决他们在秸秆经营及利用中遇到的困难,使秸秆消化能力做到最大化。目前存在的问题,秸秆还田面积过大,秸秆全量还田超45%o秸秆大面积全量还田,虽然对秸秆禁烧工作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但由于秸秆腐烂慢,作物茬口短,后茬作物会出现立苗困难、病虫草害多发、局部减产等情况,给秸秆综合利用政策落实和长效管理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因此,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结构调整与利用方式优化,推动

17、秸秆综合利用向产品多元化、高值化的多元产业链方向发展,以及通过多种形式利用实现从农田到农田的秸秆资源循环利用是项目区秸秆综合利用最为紧要的任务。1.8 项目实施的迫切性和优势1.8.1 项目实施的迫切性(1)赣榆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现代农业生产最根本的资源是自然环境资源,资源环境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农业资源存在过度开发利用的问题,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以及农业内外源污染相互叠加使生态环境严重透支。如何把过去某种程度上拼资源、拼环境,主要追求产量的增长,在“十三五”期间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轨道上,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实

18、现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是赣榆叶三五”期间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本项目的建设将对赣榆区秸秆综合利用进行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对收集处理的薄弱环节进行方案试点,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新路径,构建具有赣榆特色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2)项目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我国未来农业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战略是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即以农药化肥减量施用、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致力于实现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物循环再生化,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程度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恢复

19、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建设是以“种养结合、就近消纳、综合利用为主线,采用工程措施与制度补偿相结合、工程建设与技术集成相结合、宣传推广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重点治理与综合防治相结合的方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项目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符合国家的总体战略。(3)优化秸秆综合利用方式、增加农业效益的需要农作物秸秆是宝贵的生物资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秸秆中含有大量有机质以及氮、磷、钾、钙、镁、硫、硅等中、微量元素。目前存在的问题,秸秆还田面积过大,秸秆全量还田超45%o秸秆大面积全量还田,虽然对秸秆禁烧工作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但由于秸秆腐烂慢,作

20、物茬口短,后茬作物会出现立苗困难、病虫草害多发、局部减产等情况,给秸秆综合利用政策落实和长效管理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因此,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结构调整与利用方式优化,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向产品多元化、高值化的多元产业链方向发展,是项目区秸秆综合利用最为紧要的任务。(4)实现项目区“十四五”秸秆综合利用发展规划的需要1)赣榆区“十四五”秸秆综合利用目标分解目前,赣榆区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97%以上,全面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到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98.5%。到2025年,秸秆肥料化利用率达44%,秸秆燃料化利用率达23%,原料化利用率达21%,饲料化利

21、用率达11%,基料化利用率达1.5%,推广秸秆有序还田,确保试点县建设稳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2)秸秆综合利用重点扶持领域全区在稳步发展现有秸秆原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肥料化利用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秸秆高值化利用,自2021年开始,将逐年减少秸秆直接还田或合理还田。稳步推进秸秆饲料化企业利用当地玉米、花生、红薯秸秆,鼓励林果种植业异地覆草(林下覆草板),就地堆肥覆草还田等;扩大秸秆基料化利用规模,争取秸秆基料化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新上粉碎加工、秸秆压块加工设备,发展壮大以连云港协鑫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作为兜底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体系。鼓励秸秆草包草绳草帘等专业合作社通过淘宝、阿里巴巴、抖音直播等

22、途径创新创优互联网销售渠道,壮大草编产业,创立品牌、推广产品,增加销量以带动更多的周边农民就业。1.8.2 项目实施的优势近年来,在国家、省和市政府积极推动与支持下,赣榆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1)产业基础好,实施主体多赣榆区作为农业大县,稻麦秸秆丰富,是全国有名的草编大县,花生、玉米、红薯秸秆多元化利用优势显著。十三五期间,赣榆区通过政府引导,政策驱动,利用财政资金3014.9万元,扶持秸秆加工利用企业6家,饲料化企业4家,基料化企业1家,高值化利用企业1家(秸秆纤维提取及工包内衬生产)。赣榆区现有1家大型生物质发电厂;生物质颗粒制造企业6家;农业农村局下属两家大型秸秆综合利用企

23、业,“连云港地友实业有限公司和连云港市吉动秸秆加工有限公司“,同时还有秸秆合作社68家,秸秆收储运大户202家,秸秆固化(压块)成型场(点)24处,秸秆收储点259处,草编(草帘、草绳、打捆、压块)企业及大户213家,秸秆经纪人458人。赣榆区全年产生秸秆总量约为51.75万吨,全区多种形式利用秸秆总量50万吨,近几年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95%以上(含秸秆还田),全区秸秆禁烧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符合政策发展方向,项目实施有据可依赣榆区委、区政府不仅仅在保护与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和思路上具有先进性,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保障各项具体工作的开展。根据中央、省市有关秸

24、秆综合利用政策及文件精神,制定赣榆区秸秆奖补实施办法。2017、2018年秸秆综合利用奖补标准是每吨25元,2019年秸秆综合利用奖补标准是每吨10元。对申报企业进行全程跟踪,并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严格把关。对照上报的秸秆多种形式利用数量,对补助对象的台账、发票(或小票)等资料进行核查,对实际完成的秸秆收储或利用量进行核定,得出收储或利用量的实际情况,待审计结果出来后发放秸秆收储利用奖补。1)秸秆利用主体补助政策在全区范围内进行秸秆离田总动员,经区秸秆综合利用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秸秆奖补资金用作秸秆收储利用企业实行按量奖补,2018年以前奖补标准按照2000吨为起补点作为标准,2019

25、年为扩大收储离田利用量,将奖补标准降至IOOO吨为起补点等,使全区秸秆综合利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秸秆机械化还田政策实施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的,省财政对承担还田作业的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手每亩补助25元,2018年夏季还田面积51.2万亩。根据农机实施方案秋季采用统计年鉴水稻面积42.54万亩,计划还田面积15.6万亩,其他各类作物不在我们实施还田项目范围。3)秸秆收储、运输、用电等政策对全区从事秸秆运输的车辆,发放秸秆运输绿色通道通行证;对秸秆综合利用的加工利用主体用电享受农用电价格。全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合作社)有效运转,提高秸秆综合利用质量。新闻媒体及政府网站免费为秸秆收购和加工企业进

26、行广告宣传。(3)社会化服务组织日益完善,项目实施有保障全区新型经营组织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农机、种植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通过肥料化利用环节的实施,收割机械必须配备粉碎设备才能下田作业,激励新型服务组织购置大中型收获机械。二是秸秆收储体系日益发展壮大。在消耗农作物秸秆的养殖场等企业的带动下,2020年赣榆区新增加小麦捡拾打捆机12台套。据统计,全区秸秆打捆逾15万亩,秸秆打捆后以260元/吨的价格供应电厂,加之散收小麦水稻秸秆逾12万吨,实现秸秆转化增值,使秸秆变废为宝,消除秸秆焚烧的隐患。(4)技术方案成熟,技术支撑有力本项目技术依托单位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近

27、年来,赣榆区在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的支持下,加快稻麦种植、农业机械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科研成果在全市的应用。健全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为本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5)经济基础好,资金落实到位赣榆区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4亿元、增长5.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8亿元、增长11.5%,工业用电量23.5亿千瓦时,工业应税销售收入675亿元、增长17.7%o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万元,分别增长7.9%、8.9%o赣榆区在资金投入和税收方面制定了政策扶持措施,不断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和倾斜力度,对于发展现代生态循

28、环农业项目优先批复,对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农业经营主体给予税收优惠。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的全面形成,激发了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发展秸秆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为本项目的建设实施提供了有效保障。第二章项目预期目标2.1 总体思路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及赣榆区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统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以“循环农业、生态经济”为理念,以秸秆离田资源化利用为主攻方向,以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效益为目标,激发社会主体广泛参与,完善配套扶持政策创新技术模式和运行机制,配置先进装备,优化秸秆综合利用方式。通过对秸秆综合利用结构调整、方式转变优化及模式、机制创新

29、,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理念,探索出一条基于秸秆全量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争取将赣榆区打造为秸秆综合利用的示范区、长效运行机制创新的实验区,为省内及周边县市提供借鉴经验。2.2 预期目标2.2.1 总体目标通过本期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的实施,到实施期末实现全区无秸秆露天随意焚烧与随意遗弃现象,并逐步实现秸秆的高效增值利用。同时,秸秆利用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长效运行机制初步建立,完备的秸秆收集贮运体系构建完成,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产业化格局。到2022年底,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5%。基本建成县区域级秸秆全量利用样板工程,探索出可持

30、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路线、应用模式和运行机制,力争打造成为全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先进县(区)。2.2.2 具体目标(1)秸秆综合利用能力建设通过项目扶持,切实增强3个秸秆综合利用主体的带动作用。连云港地友实业有限公司围绕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和秸秆原料化利用为主线,通过扩增秸秆收储运能力以及秸秆纤维毯生产项目拓展秸秆高值化利用方式,提升秸秆收储能力05万吨,新增秸秆年利用能力1万吨。连云港市赣榆区沙河子园艺场和江苏蒙然源牧业有限公司围绕秸秆饲料化利用为主线,对稻、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秸秆进行青贮加工成牛羊饲料,新增秸秆年利用能力1万吨。(2)运行机制建设通过项目扶持,建立和完善秸秆综

31、合利用长效机制。一是完善政策补贴机制。逐步调整秸秆收储运市级财政补贴政策,调动农民在秸秆收集过程中的积极性;二是落实责任分解机制。明确中央财政支持配套相关装备权属,落实管护运行职责,收集主体与规模种养大户签订秸秆收集协议;秸秆利用企业与收集主体签订秸秆收购协议,逐级分解秸秆综合利用任务。三是遵循市场运行机制。以市场为导向,科学测算秸秆收储、加工、利用等环节的生产成本,引导各类主体协商确定供需价格,构建稳定的秸秆收、储、运、力口、用产业体系。四是优化秸秆综合利用方式,加大秸秆深加工利用示范推广力度,并不断优化综合利用结构和方式。具体措施如下:1)政府引导农户把多余秸秆送到各村的临时堆积点,如有大

32、面积打捆离田,则由区能源办协调各收储企业调派打捆机械和运输车辆协助农户秸秆离田,并集中送入各镇收储企业的秸秆收储场。2)区政府鼓励土地流转,逐年增大规模户种植面积,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打捆离田。3)制定政策鼓励小散户利用秸秆就地堆肥还田,鼓励林果种植户就近收集农户多余秸秆,并覆草还田,对覆草面积达到百亩以上且结合沼液还田的企业给予补贴;鼓励12个粪污收集中心积极收集周边农户产生秸秆进行粉碎与干粪混合发酵,对堆肥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给予奖补。4)协调农机部门对小麦秸秆进行有序还田,还田量控制在72%以内;水稻秸秆不鼓励还田,用于发展我区稻秸草编优势,争取草编加工的原料胡利用、饲料化利

33、用、基料化利用、肥料化利用、生物质电厂兜底的燃料化利用,实现全区秸秆60%以上的离田产业化利用目标。(3)技术支撑建设通过项目扶持,充分发挥省、市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重点以江苏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结合本区实际需求情况,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已有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不断提高科技支撑水平。加强秸秆综合利用配套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强化技术创新,引进和研发一批科技含量高、适性强的装备设施,满足农业生产和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的需要。力争在秸秆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上取得较大突破。(4)强化宣传工作在具体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典型企业、典型技术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推动秸秆综合

34、利用的全面推广,通过重点项目的实施和示范基地的建设,充分调动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以点带面,努力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的形成。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赣榆区秸秆还田利用比例偏高,秸秆循环利用方式不足的现状,拟通过项目区秸秆收储运能力建设,提升秸秆离田收储能力;通过秸秆原料化和饲料化项目建设,增加秸秆纤维毯覆草还田以及秸秆饲料化过腹还田两种秸秆综合利用方式。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向产品多元化、高值化的多元产业链方向发展;通过多种形式利用实现从农田到农田的秸秆资源循环利用。第三章项目实施的保障机制3.1 成立项目领导小组为确保2021年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中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成立区分管领导任组长的20

35、21年连云港市赣榆区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如表3-1所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农业农村局,于健兼任办公室主任,宋忠俭任办公室副主任,主要负责对整建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的组织、协调和实施监督等工作。各成员单位要把整建制推进2021年中央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作为当前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内容,形成各部门(乡镇)密切协作、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表3-1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序号姓名职务备注(部门职务、职称)1张锐组长区政府副区长2宓守峰副组长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3于健副组长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区政府扶贫办主任4安源成员区发改委副主任5

36、孙成刚成员区财政局副局长6魏本连成员区科技局副局长7陈迪军成员赣榆生态环境局副局长8祁德志成员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9董海成员区水土保持试验站站长10成员各镇镇长3.2 明确实施主体项目实施主体的选择,项目采取公开自愿申请,实地考察论证,选择基础条件较好,投资能力强的相关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围绕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秸秆原料化利用、基料化利用、饲料化利用和秸秆燃料化利用四大类项目,选择连云港地友实业有限公司、连云港市赣榆区沙河子园艺场和江苏蒙然源牧业有限公司等3家实施主体。3.3 落实责任分工区政府负责统筹协调整个项目试点工作,区农业农村局作为项目主管部门,区农业农村局负责项目监管与业务指导,区财

37、政局负责资金的安全使用与监管,区纪委负责项目监督,项目实施主体负责项目实施与资金筹措与使用,技术协作单位负责技术指导。负责项目资金审核、拨付及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绩效评价等。秸秆利用生产企业负责项目生产设备的使用、管理和日常维护保养,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完成年度生产任务。3.4 强化技术支撑本项目技术支撑单位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签订有关合作协议。该技术支撑团队是南方地区最早从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研究的单位之一,在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方面具有雄厚的研究基础,先后承担了江苏省自主创新产业体系项目“区域秸秆全量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利用农作物秸秆制备水稻育秧基质块关键技术研发与产

38、品创制”、农业部跨越计划“稻麦秸秆生物气化集中供气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等多项相关课题。多项成果获得奖励,其中“畜禽粪便环境污染核算方法和处理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规模养殖场污染物减排与废弃物资源化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柔性顶膜车库式干发酵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获江苏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农业废弃物产沼气及循环利用技术创新与应用”“有机物料腐熟剂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获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区域秸秆全量利用技术模式”和“秸秆块墙体日光温室技术,被列为全国推广技术,“秸秆块墙体日光温室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被列为江苏省主推技术。制定江苏省地

39、方标准13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3项,实用新型专利33项,形成多项专利技术和产品。该团队先后原创性研发了可生物降解的秸秆育苗器、秸秆环保花盆、水稻育秧基质块、茄果类蔬菜育苗基质块、水稻抑草减药地膜等5类10余规格型号的秸秆农用制品,成果申请专利7件。该团队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该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根据合作协议,项目实施期间,技术支撑单位将为项目提供全过程的技术支撑服务,包括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和秸秆综合利用相关培训、技术指导、咨询服务、以及项目后期运营等技术服务。3.5 建立运行机制按照“政府主导、部门主推、统筹协调、合力推进”的总体要求

40、,区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及各镇人民政府按照项目建设要求,各司其职、强化配合,形成协调联动、合理推进的工作机制。区政府负责统筹协调整个项目试点工作,区农业农村局作为项目主管部门,区农业农村局负责项目监管与业务指导,区财政局负责资金安全使用与监管,区纪委负责项目监督,项目实施主体负责项目实施与资金筹措与使用,技术协作单位负责技术指导。构建“政府引导、企业负责”的运行机制。通过项目扶持,建立和完善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一是完善政策补贴机制。逐步调整秸秆收储运市级财政补贴政策,调动农民在秸秆收集过程中的积极性;二是落实责任分解机制。明确中央财政支持配套相关装备权属,落实管护运行职责,收集主体与规模种养大

41、户签订秸秆收集协议;秸秆利用企业与收集主体签订秸秆收购协议,逐级分解秸秆综合利用任务。三是遵循市场运行机制。以市场为导向,科学测算秸秆收储、加工、利用等环节的生产成本,引导各类主体协商确定供需价格,构建稳定的秸秆收、储、运、力口、用产业体系。3.6 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宣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适应新常态,采取电视、电台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提高农民群众秸秆综合利用意识。一是面对面传授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二是对禁烧秸秆的危害和秸秆综合利用知识进行宣传,利用工作简报进行秸秆综合利用宣传和情况通报。三是营造氛围,采取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出动宣传车辆、发送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开展全

42、方位、广角度、大容量的宣传,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全民动员的浓厚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引导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理念、典型模式、成功经验,营造政府部门积极倡导、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良好氛围。3.7 完善配套政策认真落实收储用地、秸秆运输、加工用电、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实农村生物质发电项目标杆上网电价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秸秆初加工企业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类别价格。对农作物秸秆运输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对利用秸秆发电、使用固化成型燃料、加工板材等综合利用企业,根据规定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信贷支持。对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用地,自然资源部门要优先给予

43、支持。加强对享受相关扶持政策的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的监管,确保政策真正发挥作用。建立健全秸秆综合利用发展保障体系,完善财政激励政策,鼓励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秸秆综合利用领域,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增加地方财政配套,统筹各类财政项目、本级配套和自筹,形成政策合力。优化财政投入方式,优先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凸显资金区位优势,将资金重点用于秸秆利用效果好、潜力大和秸秆综合利用建设成效显著的区域。加强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规范管理,开展项目绩效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3.8 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属地监管责任。区、镇、村认真落实属地监管责任,紧盯秸秆收贮利用企业的安全管理薄弱环节,制定

44、有针对性地防范措施,强化安全生产督查,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每个秸秆收贮利用主体都是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标准化生产,收储点要设施规范,手续齐备,同时加强秸秆堆放管理,消除火灾隐患。所在村镇区及企业要组建应急处置队伍,加强灭火装备配备和强化应急处置能力训练。应急处置队伍要24小时值班待命,确保第一时间掌握情况、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并立即上报,对造成严重后果,触犯法律的要坚决追究法律责任。地方财政要对相关安全生产风险隐患防控、监管、应急处置等工作提供配套资金保障。3.9 制定推进措施赣榆全区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120.74万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51.75万吨,其中:水稻秸

45、秆26.53万吨、小麦秸秆23.20万吨、花生秸秆6.62万吨、玉米秸秆6.82万吨、其他秸秆0.379万吨。全区多种形式利用秸秆总量为50.21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03%,其中直接还田24.2万吨,离田原料化利用、燃料化利用、肥料化利用、饲料化利用总计26.01万吨,离田利用率为50.26%。通过本期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重点围绕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秸秆原料化利用和饲料化利用建设,加上赣榆区优势的草编产业和生物质发电厂的兜底利用,完全可以实现全区秸秆98.55%的综合利用率目标。为保障赣榆区申报重点县项目的目标任务可完成、可考核,特制订如下推进措施:1)工作措施成立区分管领导任组长的

46、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整建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的组织、协调和实施监督等工作;按照“政府主导、部门主推、统筹协调、合力推进”的总体要求,区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及各镇人民政府按照项目建设要求,各司其职、强化配合,形成协调联动、合理推进的工作机制;细化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制订时间节点,根据进度要求跟踪监督实施主体工程进度,确保各类建设项目按时保质完成;强化属地监管责任,区、镇、村认真落实属地监管责任,紧盯秸秆收贮利用企业的安全管理薄弱环节,制定有针对性地防范措施,强化安全生产督查,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2)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秸秆综合利用发展保障体系,完善财政激励政策,逐步调整秸秆收储运市级财政补贴

47、政策,调动农民在秸秆收集过程中的积极性,对奖补资金公开分配,接受社会监督;增加地方财政配套,统筹各类财政项目、本级配套和自筹,形成政策合力;鼓励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秸秆综合利用领域,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3)技术措施以项目的技术支撑单位为依托,对各实施主体的建设内容进行整体把关;定期收集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清单,指导实施主体按要求整改,对项目后期运营及时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咨询以及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4)考核措施建立绩效考核评分办法,制定乡镇考核机制;及时组织第三方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价,整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技术、新模式、探讨新机制。第四章项目建设内容根据优化秸秆综合利用结构与方式的总体思路与预期目标,建设内容包括以下3个方面: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秸秆原料化利用(秸秆纤维毯生产线)和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青贮)O具体内容如下。4.1 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为实现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结构与方式的调整优化,拟扩建全区秸秆收储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