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文言知识归纳ppt-人教课标版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765566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PPT 页数:117 大小:1.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文言知识归纳ppt-人教课标版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必修二文言知识归纳ppt-人教课标版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必修二文言知识归纳ppt-人教课标版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必修二文言知识归纳ppt-人教课标版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必修二文言知识归纳ppt-人教课标版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二文言知识归纳ppt-人教课标版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文言知识归纳ppt-人教课标版课件.ppt(1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必修二文言知识归纳,jianglanyuhong,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充分表现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的“美政”理想。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和忧国忧民、忠贞爱国的情怀。,楚辞:楚辞渊源于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载,约公元前 6世纪就有越人歌和楚人

2、歌。论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可是这些楚地歌谣仅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骚体诗)来指称楚辞的。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离骚代表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2464字,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

3、屈原列传中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是屈原面临个人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表现了对崇高理想和道德情操的热烈追求,反映出作者热爱楚国的一片赤子之心。,作品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丽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思路结构:,(一)“长太息以掩涕兮”“固前圣之所厚”:,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

4、的原因,表达“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 心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二)“悔相道之不察兮”“岂余心之可惩”:,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表现追求美德、体解不悔的高尚品德。,退隐的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 爱国决心:好修为常、体解未变,诗作赏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前两句发感慨,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民生”也可理解为“人生”,即自叹人生多艰。这两句承上启下。后两句极写不为楚君所容。为什么“朝谇而夕替呢”?原因是以下几个:A“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B灵修浩荡,“终不察夫民心”。

5、C“众女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D“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而自己的态度是“亦余心之所善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不群,“异道”难以相安,宁肯“伏清白以死直”“固前圣之所厚”。从而揭示自己的情怀,表达“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赏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

6、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 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赏析: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

7、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评析: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名题讲析】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

8、题)A“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B散曲包括套曲和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子形式,体式比较自由。C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集。D惠特曼是美国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影响很大。讲析:本题考文学常识。关于“骚体”和“楚辞体”的知识,是本课所应掌握的,学离骚一课即应学到这些知识,A项是对的。该题错项为B项,元曲的属种关系应是: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8)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转过我的车马返回原路,要趁着这迷

9、途未远赶快罢休。,(9)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把马辔解了,让它在兰皋逍遥,在椒丘上驰驱,暂时休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我不想再上前者以遭受祸殃,我要退回故乡修理我的旧衣。,相:选择。延:久久。伫:久立。反:返回。,步:步行,这里是使动用法。驰:快跑。焉:于彼,在那里。止息:停下来休息。,入:被君王所用。离:通“罹”,遭受。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楚辞”中大量用“兮”,有时在句中,有时在句末。替:废弃、贬斥。申:加上罪名。蕙纕、揽茝,比喻高尚的德行。浩荡:荒唐。民心:人心,或指诗人的苦心。蛾眉:喻指高尚的德行。谣诼:造谣,诽谤。固:

10、本来。错:通“措”,措施。以为:以之为,把当作。度:法度,准则。忳(tn):忧闷。郁邑:通“郁邑”,忧愁苦闷。侘傺(chch):失意的样子。溘(k):突然、忽然。群:合群。圜:通“圆”。周:合。孰:何。尤:罪过。攘:忍受。诟(gu):耻辱。伏:守、保持。,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通过比喻、象征和比较、对照的手法及夹叙夹议的运用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退隐独善的闪念,表明自己决不变心的爱国热情。结构图:,对现实的批判,对理想的追求,1-2因忧民洁身而被废3-4因君昏臣奸而忧闷5-7被废固然,忧闷自然,现实的,历史的,8-9 仕途不

11、通,追求不息10-12 世人莫知,奇服信芳13 体虽可解,心不可惩,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1.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2.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搜索关于屈原高

12、尚品质和爱国情怀的诗句: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坚持真理,献身理想:忧国忧民,热爱祖国:,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1)识别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之 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固 固前圣之所厚 自前世而固然 以 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 竞周容以为度 虽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虽九死其尤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本来,而,因为,作为,即使,虽然,即使,(2)指出下

13、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君不见圣相空贤苦求美政感天地信见疑忠被谤高扬蛾眉观四荒,卫风氓,结构图:,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恋爱,婚变,决绝,热情幸福,沉痛怨恨,清醒刚强,情节,感情基调,分析解决,诗中女子的形象。,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勤劳,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之,主谓之间,无实意。,将,读qing,原,请,食贫,忍受贫困的生活。,至于:到达(某

14、地方),至于:达到(某种程度),言:说,动词。,言:话语,言辞。名词,言:助词,无实意。,言:音节助词,无实意。,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女之耽兮,不可说兮。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3、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答案,1、“说”通“脱”,2、“泮”通“畔”,3、“于”通“吁”,古今异义:1、氓,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读音“mng”今义:流氓,读音:“mng”,2、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3、宴,古义:欢聚 今义:宴会,4、三岁,古义:多年 今义:三岁的年龄,词类活用:1、夙兴夜寐 夙:在早晨,夜:在夜里 名词作状语 2、三岁食贫 贫:贫苦的生活 形容词作名词,特殊句式:1、秋以

15、为期 宾语前置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判断句,释义,将咎贿极德耽言衣俟袍裳娈怿荑洵,愿,请,灾祸,财物,标准,心意、情意,沉溺,助词,无实义,上衣,等待,长袍,相当于现在的斗篷或披风,下衣,美好,喜爱,茅草芽,诚然,实在,识记成语,夙兴夜寐总角之交信誓旦旦,早起晚睡,形容勤劳。夙,早。兴,起来。,指儿时就相识的好朋友。,形容誓言极其诚挚可信。,孔雀东南飞知识点归纳,叹人世无缘,空传孔雀东南飞 盼黄泉有姻,能得鸳鸯交颈眠,纫如蒲苇,勇兰芝抗婚赴清池坚似磐石,痴仲卿殉情挂南枝,乐府,原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掌管朝廷祭祀及采集民歌。后把采集的合乐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汉乐

16、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如建安时期的文人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特别是白居易等倡导“新乐府运动”。(机构-诗体)宋代郭茂倩编有乐府诗集一百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词最完备的一部。,研读探究,诗前小序交待了哪些内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诗歌开头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A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别离 B孔雀徘徊反顾,为全市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 C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尾声化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人物形象,刘兰芝自述:聪明多才,勤劳能干,自尊清醒临

17、行妆扮:美丽,镇静从容辞行:通情达理,不卑不亢;友爱善良拒婚:不慕荣利允婚殉情:反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强总之,兰芝是一个聪明、勤劳、善良、办事果断、不慕荣利,不向压迫者和恶势力示弱的人。她是作者极力刻画赞美的人物,知书达理,聪明多才,是古代妇女典型代表,是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焦仲卿忠于爱情,守信用,有正义感,却不敢直接抗争,压抑自己的愤恨、痛苦,死守孝道。有软弱的一面。但与母亲的对话及最终自缢殉情也表现了他外柔内刚的个性。与兰芝一样有叛逆精神。,文学常识,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最早的一首(),选自南朝陈代()编的(),也是古代()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并称“乐府

18、双壁”。形式上以()言为主,为后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开创了道路,表达方式上以()为主。,长篇叙事诗,徐陵,玉台新咏,乐府,木兰诗,五,叙事,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作陪衬,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偏义复词,1.便可白公姥2.昼夜勤作息3.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1.终老不复取2.箱帘六七十3.蒲苇纫如丝4.合葬华山傍,取通娶,帘通奁,纫通韧,傍通旁,通假,何乃太区区汝岂得自由 可怜体无比再拜还入户 槌床便大怒 感君区区7.大人故嫌迟,古今异义,今:数量少 古:愚拙今:法律规定的权利 古:自作主张今:值得同情 古:可爱今:又拜了一次

19、古:拜了两次 今:床铺 古:古代坐具今:数量少 古:情意真挚今:长辈 古:婆婆,9.守节情不移10 本自无教训11.自可断来信 12.叶叶相交通13小子无所谓 14蹑履相逢迎15渠会永无缘,不改变节操-遵守家规教育训诫-教养信件-使者来往运输-互相通连小孩-对青年人的鄙称奉承巴结-迎接常指人工开凿的河道-他,句中指府吏,1.孔雀东南飞2.何意致不厚3.留待作遗施4.窈窕艳城郭5.仕宦于台阁6.手巾掩口蹄7.槌床便大怒,形作名,苛责,名作动,任官职,名作状,用手巾,名作状,向东向南,动作名,赠送的东西,名作动,敲,活用,形作动,称艳,8.头上玳瑁光9.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10.足以荣汝身11.

20、交广市鲑珍12.逆以煎我怀13.兰芝惭阿母 14.卿当日胜贵,名作动,骑马,乘车,使动,使享受荣华富贵,名作状语,从交州、广州,动词使动,使受煎熬,名作动,发光,形容词做动词,惭愧地说,名做状,一天天的,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名作状)卿当日胜贵(名作状,一天天地)千万不复全(形作动,保全),重点字释义,1.xing 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代“你、我、他、它”等等。2.xing表示互相、彼此。3.xing相貌。4.xing观察,相,相见常日稀六合正相应叶叶相交通枝枝相覆盖黄泉下相见,儿已薄禄相,相,互相副词,相貌名词,及时相遣归久久莫相忘会不相从许嬉戏莫相忘还必相

21、迎取好自相扶将誓天不相负不得便相许登即相许和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誓不相隔卿,你,我,她(他)代词,相,我,我,你,我,你,他,你,你,你,他,他,你,相见常日稀君既若见录渐见愁煎迫,看见,“我”,代兰芝,“被”,介词,见,故,大人故嫌迟知是故人来故作不良计,总是,旧的,故意,泰,否泰如天地(泰山北斗泰然自若,好运气,山名,从容,尔,始尔未为久尔卜尔筮作计乃尔立君尔妾亦然,无义助词,你代词,这样代词,这样副词,得,幸复得此妇汝岂得自由,为,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阿母为汝求,得到,能够,因为,做,替,取,终老不复取还必相迎取,复,勿复重纷纭红罗复斗帐,通“娶”,迎接,再,又,双层,适,处分适兄意始适

22、还家门适得府君门,令,令母在后单县令遣媒来便言多令才莫令事不举,适合、依照,出嫁,使、让,官名,美好,刚才,使、让,会,会不相从许于今无会因会天大雨,一定,相会,恰逢,谢,谢家事夫婿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辞别,辞谢,劝告,应,汝可去应之六合正相应零泪应声落以我应他人,答应,合适,随着,应许,举,举动自专由莫令事不举举手长劳劳举言谓新妇举身赴清池,动作,成功,举起,开口,发言,跃身,纵身,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别名左氏春秋 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与春秋公羊

23、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它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如民重于天、民重于君、民为邦本的思想,主要艺术成就:长于叙事,尤其出色的是描写战争;善于写人,工于记言。,左传简介,中心人物:烛之武,晋秦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退,国势严峻,弃积怨担国忧,亡郑有利于晋(借秦立场),存郑无害于秦(离隙秦晋),郑秦结盟,深明大义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爱国精神,烛之武不愿出使的理由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又愿出使的原因是:,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郑伯)是寡人之过也,国危矣,义,为什么是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二、若

24、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郑君 善于纳谏 当佚之狐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勇于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将过错揽到了自己身上。精于言辞“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同烛之武后来站在秦伯场劝其退师的说辞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佚之狐 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

25、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凡响。,注意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意思,第一段:1、以其无礼于晋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第二段:3、若使烛之武见秦军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也 5、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以:因为,介词。于:介词,对)(驻军,名词作动词)(让,派)(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壮:壮年,形容词作名词。犹:尚且)(而:才,表示顺接。是:这。过:过错),第三段1、夜缒而出2、敢以烦执事3、越国以鄙远4、若舍郑以为东主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6、且君尝为晋君赐矣7、何厌之有8、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26、之,(表示修饰,连词)(用,拿,介词)(以:表示顺接,连词。鄙:作为边境,名词作动词远:指远方的郑国,形容词作名词(把,介词)(动词,使、成为疆界。作名词,疆界)(恩惠,好处,动词作名词)(通“餍”,满足)(计划,考虑,名词作动词),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1、臣之壮晋国也,犹不如人也。,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4、夫晋,何厌之有,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我年轻力壮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您,晋国有什

27、么满足的呢?,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烛之武退秦师,重要实词:1、微 细小,轻微(同现义)衰败国势衰微。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隐蔽,不 显露。见微知著(成语)如果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2、敝 坏,破旧。(例:方 苞 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 屦。”)谦词敝人 疲惫(例:

28、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损害,衰败。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通假字 焉用 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共其乏困(共,通“供”)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秦伯说(说,通“悦”)失其所 与,不知(知,通“智”),古今异义: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小结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晋军函陵(驻军),越国以鄙远(作为边境),与郑人盟(订立盟约),既东封郑(向东面),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傍晚),2、名词作

29、状语,唯君图之(计划、考虑),3、动词作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4、形容词作名越国以鄙远(远方的郑国)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也(壮年),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5、使动用法若亡郑而 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6、意动用法越国以 鄙 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 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是寡人之过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君之所知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邻之厚,君之薄也行李之往来夫晋,何厌之有?将焉取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佚之狐言于郑伯曰,注意:“之”没有实在意义,所+动词知名词性短语“知

30、道的”,(二)、虚词 1、以 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 鄙 远 焉用 亡郑以陪邻?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 2、而 今急而 求子 夜 缒 而出 若亡郑而 有利于君 朝济而夕设版焉。3、焉 子亦有不利焉。焉用 亡郑以陪邻?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 且焉置 土石 以 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永之人争奔走 焉,(因为,连词),(拿,用,介词),(表顺承,连词),(表顺承,连词),(把,介词),(才,连词,表顺承),(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连词),(语气词,表陈述),(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副词,怎么能),(疑问代词,哪里),(代词,之),(兼词,于此),特殊句式,(烛之武)辞曰:“

31、臣之壮也”(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省略句,文言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句,荆轲刺秦王,战国策,鞍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

32、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整体把握,全文围绕“刺”字展开 行刺缘起 行刺准备刺 廷刺秦王 荆轲被斩,人物形象,荆 轲:有勇有谋、老于心计、侠肝义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富于责任感樊於期:敢于牺牲、义勇刚烈、武将风范,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燕王拜送于庭。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秦王还柱而走。,说,通“悦”庭,通“廷”卒,通“猝”反,通“返”还,通“环”,重点字词,尽收(占领)、旦暮(马上)、微(假如没有)、邑(封地)、诚(果真)、遇(对待)、深(刻毒)、顾(只不过),古今异义,今闻购将军之首。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图穷而匕首

33、见。愿大王少假借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古义:用重金收买。古义:处境困难。古义:穷尽,尽头。古义:宽容。古义:提,投掷。,一词多义,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轲既取图奉之。诸郎中执兵。方急时,不及召下兵。秦兵旦暮渡易水。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双手捧着献上兵器士兵军队回头看不过,但,词类活用,皆白衣冠以送之。顷之未发,太子迟之。使使以闻大王。,白,形容词作动词。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之为迟。使动用法,使大王闻。,文言句式,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秦王购

34、之金千斤,邑万家。荆轲有所待,欲与俱。见燕使者咸阳宫。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判断句省略句省略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鸿门宴,司马迁,史记,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3)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4)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屈原,欧阳修,司马迁,杜甫,让我们看下列诗句,哪一句是评价司马迁的?,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字。(朝代)家,和 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 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是我国最早的,对

35、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作家作品,子长,西汉,史学,文学,思想,纪传体通史,史记,本纪(十二):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三十):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七十):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 事 迹表(十):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八):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 要项伯 不敢倍德 不可不蚤来 令将军与臣有郤 因击沛公子坐 沛公不胜桮杓,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要通邀,邀请,倍通背,背叛的意

36、思,蚤通早,郤通隙,隔阂、嫌怨,坐通座,座位,桮通杯,杓通勺,成五采 采通“彩”樊哙复其盾于地 复通“覆”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一词多义,举,(完毕,尽,),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动词,动词,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举起,抬起,),形容词,(整个),谢,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乃令张良留谢,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凋落),(感谢,谢恩),(道歉、谢罪),(辞别),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如,沛公起如厕,江城如画里,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到去),(像,如同),(依照),(假设,

37、如果),(的样子),连词,助词词尾,斗,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名词 du,(古代盛酒器),则与斗卮酒,(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北斗星,在此是名词用作状语),动词du,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争斗),一词多义,为 1.使子婴为相 2.为击破沛公军 3.皆且为所虏 4.何辞为故 1.故听之 2.君安与项伯有故 3.故遣将守关者,之 1.珍宝尽有之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今者有小人之言如 1.杀人如不能举 2.沛公起如厕 3.固不如也,词类活用 籍吏民 范增数目项王 刑人如恐不胜 道芷阳间行 于是项伯复夜去 吾得兄事之 日夜望将军至 常以身翼蔽沛公 头发上

38、指,(造产籍册或登记),(使眼色),(用刀割刺),(取道),(连夜),(象对待兄长那样),(每日每夜),(像张开翅膀那样),(向上),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状语,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从百余骑,(使跟从),素善留侯张良,(交好),动词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动词,沛公居山东时约为婚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今异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崤山以东,不同一般的事,副词,很、非常,指山东省,由婚姻而形成的亲戚,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古义今义古义今义,今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听细说,现在别人(指沛公),与古人相对,小人的谗言,详细说来。,特殊句式,(一)判断句亚父者,范增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夺项王

39、天下者必沛公也此天子气也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二)被动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今为之虏矣,特殊句式,(四)省略句沛公军(于)霸上沛公居(于)山东时欲呼张良与(之)俱去若入前为(之)寿,(三)倒装句1.宾语前置籍何以至此今日之事何如客何为者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2状语后置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物具告以事,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项羽、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文言文词义推断法,(2007年湖南卷

4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 害:妨害 B其身体则可 体:实践C讴癸倡,行者止观 倡:倡导 D王试度其功 度:衡量解答此题,可采取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的方法,那些解释准确而无不通顺之处的选项应是正确的。审视C项中的“倡”为形声字,从人,昌声,本义为唱歌的艺人,引申义为“歌唱”,将词义“倡导”放到语境中去,语意显然不通,而解释为“歌唱”更符合上下文意。故答案为C。,c,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上下文的语境是相对稳定的,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尤其是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一、根据语法

41、结构推断 追亡逐北 因利乘便 过 2 道芷阳间行 鸿 3 拔剑撞而破之 鸿 4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过,二、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对实词所在的短语作结构分析,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很快推断出文言实词释义的正误。,5 信:确实,相信,信用 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 副词)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相信 动词)信义著于四海(主语:信用 名词)6 良将劲弩 过(有劲 劲草)7 沛公军霸上,鸿(谓语 名词作动词),三、根据新老知识的联系推断(联系课文推断)1 老知识:

4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新知识:引次江北 赤老知识: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长)新知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 老知识: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连都,竟)新知识:曾不知老之将至 兰 老知识: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 过(以前)新知识: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兰,(2004年湖南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解析】此题中的“升”“狎”都是常见文言实词,它们的释义很容易判断得出。“阴”在课文登泰山记中有“其阴,济水东流”一句,山的北面为“阴”。“和”

43、在课文赤壁赋中有“倚歌而和之”一句,意思是“跟着唱、随声附和”,与选项中的“和”意思相同。故答案为B。,B,三、根据相邻词推断1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2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鸿3 成益愕,急逐趁之 促4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 屈,考:敲打,过:责备,趁:追赶,幸:希望,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四、根据成语推断,1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鸿 有大石当中流 石(成语 锐不可当 螳臂当车 一夫当关)2、

44、披帷西向立 鸿(披荆斩棘 披沙拣金)不素餐兮 诗(尸位素餐)4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 每薄暮下管键 狱 薄而观之 重耳(日薄西山),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5、不能喻之于怀 兰(家喻户晓)6、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欲盖弥彰)7、兵刃既接 寡(短兵相接 再接再厉),五、代入排除法推断,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正确的有:1、多辩,常以谈笑讽谏辩驳2、席以露床,啖以枣脯给吃3、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规劝4、属我贫困往见优孟嘱咐,错,应为诙谐幽默之语,对,对,对,高考文言文选材虽然在课外,但都可以

45、在课本中找到依据。高考命题时,选项中的正确答案,一般是考纲规定的必须掌握的120个实词,这在平时所学的语文课本中可以找到相同用法。考生在考试时只要联系课文,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就不难准确辨析选文中的几个实词释义的正误。,1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2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3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4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5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费时间的人。6不要因为怕被玫瑰的刺伤到你,就不敢去摘玫瑰。7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8命运把人抛入最低谷时,往往是人生转折的最佳期。谁若自怨自艾,必会坐失良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