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判定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765813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判定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数学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判定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数学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判定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数学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判定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数学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判定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判定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判定ppt课件.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5.2.2平行线的判定,复习提问,(1)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2)怎样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相交与平行,一、帖(线),二、靠(尺),三、移(点),四、画(线),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它的平行线.,1,注意观察!,a,b,P,2,如何画平行线?,刚才的画法中,三角板起着什么作用?,想一想!,1与2具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我们能得到一个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吗?,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何言几语,(同位角相等,两直

2、线平行),如图:(1)由1=2,可推出a/b吗?为什么?,说一说,答:可以推出a/b.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2(已知)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书写格式:,1.如图,哪两个角相等能判定直线ABCD?,D,B,1,4,3,2,A,C,理解运用,2.如果,能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1=2,A,B,C,E,F,D,H,G,3=4,2=5,理解运用,如图,已知1=2,AB与CD平行吗?为什么?,A,B,C,D,E,F,1,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何言几语,(内

3、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图,1=2,且1=3,AB和CD平行吗?,想一想,练一练,练习:已知:1=A=C,(1)从1=A,可以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它的依据是什么?(2)从1=C,可以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它的依据是什么?,如图,已知1+2=180,AB与CD平行吗?为什么?,A,B,C,D,E,F,1,2,探究2,3,如图,已知1+2=180,AB与CD平行吗?为什么?,A,B,C,D,E,F,1,3,2,探究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何言几语,(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如图:B=D=45

4、,C=135,问图中有哪些直线平行?,答:AB/CD,AD/BC,B=45(已知)C=135(已知)B+C=180 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理:AD/BC,想一想,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1=2,3=2,2+4=180,a,b,c,1,2,3,4,例题1.,1=_(已知)ABCE,2=(已知)CDBF,1+5=180o(已知)_,AB,CE,2,4,(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已知3=45,1与2互余,你能得到?,解1+2=90 1=2 1=2=45 3=45 2=3 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

5、线平行),AB/CD,例题2,应用练习,1.如图,如果3=7,那么 _,理由是_;如果5=3,那么_,理由是_;如果2+5=_,那么,理由是_.,a,b,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80,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如图,12,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AD/BC(B)AB/CD(C)AD/EF(D)EF/BC,C,应用练习,应用练习,A,4、如图,哪些直线平行,哪些直线不平行?,与 平行,与 不平行,应用练习,5.如图:可以确定ABCE的条件是()A.2=BB.1=AC.3=BD.3=A,C,应用练习,6.如图,已知1=30,2或 3满足条件_,则

6、a/b,2150 或330,_,/,.,180,7,6,),4,(,;,1,4,),3,(,;,6,3,),2,(,;,2,1,),1,(,0,的条件序号是,其中能识别,所截,给出下列条件:,被直线,、,7.直线,b,a,c,b,a,=,+,=,=,=,(1)(2)(4),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平行线的判定示意图,判定,数量关系,位置关系,小结,(1)从1=2,可以推出,理由是。(2)从2=,可以推出cd,理由是。(3)如果1=75,4=105,可以推出。理由是。,练一练,b,a,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a,b,4,2,c,d,3,1,a

7、,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如图,从1=4,可以推出,理由是。,(2)从ABC+=180,可以推出ABCD,理由是。,(3)从=,可以推出ADBC,理由是。,(4)从5=,可以推出ABCD,理由是。,练一练,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D,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如图,如图,12,能判断ABDF吗?为什么?若不能判断ABDF,你认为还需要再添加的一个条件是什么呢?写出这个条件,并说明你的理由。,不能,添加,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想想还可以添加什么条件?,体验成功达标检测,B,必做题:1、如果A+B=18

8、0,那么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可得_;如果+B=180,那么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可得ABEC。,AE BC,61,61,C,终极挑战,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同位角不一定相等 B.内错角都相等 C.同旁内角互补 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如图所示,如果D=EFC,那么()A.ADBC B.EFBC C.ABDC D.ADEF3.在同一平面内,若直线a,b,c满足ab,ac,则b与c的位置关系是_.,第2题,D,D,bc,4.如图1所示,下列条件中,能判断ABCD的是()A.BAD=BCD B.1=2;C.3=4 D.BAC=ACD(1)(2)5.如图2所示,如果D=

9、EFC,那么()A.ADBC B.EFBC C.ABDC D.ADEF,6.如图3所示,能判断ABCE的条件是()A.A=ACE B.A=ECD C.B=BCA D.B=ACE(3)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同位角不一定相等 B.内错角都相等 C.同旁内角可能相等 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8.不相邻的两个直角,如果它们有一边在同一直线上,那么另一边相互()A.平行 B.垂直 C.平行或垂直 D.平行或垂直或相交,9.如图,根据下列条件可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并说明理由。(1)1=2(2)3=A(3)A+2+4=180,终极挑战,再 走 进 初 一 数 学 七年级下学期新教材浅析,(1)第

10、10章上学期已经学完,建议开学后用2节课的时间进行简单复习,本学期期中考试将有35分的测试题。(2)然后,从第11章 整式的乘除开始学起,第12章 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第8章 角(期中考试到8.3角的度量),第9章 平行线、第13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第14章 位置与坐标标。,教学顺序的调整,第11章 整式的乘除,一、新课标的要求 对于本章新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解读:由此可看出本章重点是整式乘法运算,但在教学要求上有了一些降低,因此教学中要认真领会新课标的思想,不要不自觉地拓宽教学内容范围、提高教学要求。,第11章

11、整式的乘除,二、教材分析本章的主要内容:幂的运算性质、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绝对值小于1的数的科学记数法、单项式乘单项式、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重点:整式的乘法。难点:零指数与负整数指数的概念。,第11章 整式的乘除,1重视运算性质、公式的发生和归纳过程的教学,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性质,并能用代数式和文字语言正确表述这些性质,从而达到运用它们熟练进行运算的目的。2.适时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注意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整式乘法法则的教学中,要注意转化的思想。例如,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第一步就是转化为多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第二步则是转化为单项式乘法,而单项式乘法则转化为有理

12、数的乘法与同底数幂的乘法。另外,还要注意代数与几何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整式乘法法则推导时,采用了几何图形求面积的方法,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知识。,a,a,ka,ka,ka,0.5,0.5,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三、教学建议,第11章 整式的乘除,3.本章内容运算比较多,容易混淆,因此在运算时应让学生养成按以下三个步骤走的习惯:先分清是哪一种运算,再想这种运算法则是什么,最后再进行计算,这样学生就容易掌握了。4.抓住教学重点和关键,突破教学难点本章的关键是单项式的乘法,解决这一问题应抓住要点:一是系数与系数之间的乘法,二是字母与字母的乘法,系数与系数之间的乘法是有理数的乘法,字母与字母的乘法要按照

13、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第11章 整式的乘除,四、教学计划,第12章 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一、新课标的要求能推导乘法公式:(a+b)(a-b)=a2-b2,(ab)2=a 22ab+b 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二、教材分析本章内容在整个初中学习中都有很重要的地位,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部分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运算技巧,为以后分式运算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本章内容不多,但学生来说却是难度很大的一章,本章知识包括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4节内容。,第12章 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三、教学建议1.在教学中既要讲法则、公

14、式的应用,也要讲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在理解公式、法则道理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所以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讲解,特别是因式分解,要在学生掌握了整式的乘法公式的基础上拓展,通过让学生观察直观图形表示面积的方法,进而推导、论证出公式,并应用公式计算,这样易于学生理解。2.排除新旧知识间的相互干扰。学生在应用完全平方公式时,容易理解为:(a+b)2=a2+b2,漏掉了2ab这一项,其原因是完全平方公式和“旧”知识(ab)2=a2b2,及分配律相混淆,因此要向学生指明新知识的特点,也就是所说的讲“理”要讲联系、讲对比、讲特点。,第12章 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3.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是互逆的恒等变形,因此在

15、概念引入时应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两者的区别、联系,归纳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变形特点,真正理解因式分解变形的目的和意义,在这一基础上再辨别一些似是而非的恒等变形,判断这些较明显恒等变形是不是因式分解变形,从而牢固掌握因式分解的含义。4.因式分解课本安排的是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在这里应补充十字相乘法(二次项系数为1)和简单的分组分解法。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应让学生养成按“一提、二套、三分、四查”的步骤去分析和解决,即:首先考虑提取公因式法,然后再看能否用公式法(或者十字相乘法),或项数不少于四项应先考虑分组分解法,分组分解法适合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特点比较明显;“查”是检查

16、每个因式是否分解到底了,这是分解因式的原则。根据以上四个步骤可以让因式分解变得有章可循,从而使难度降低。,第12章 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四、教学计划,第8章 角,一、新课标的要求(1)理解角的概念,能比较角的大小。(2)认识度、分、秒,会对度、分、秒进行简单的换算,并会计算角的和、差。(3)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4)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5)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6)掌握基本事实: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第8章 角,二、

17、教材分析主要内容:角的表示方法、角的比较、角的度量以及角有关的一些性质。重点:1.角的概念及表示法;2.角的计算;3.对顶角和垂线性质。难点:图形的表示方法、几何语言的认识和运用。,第8章 角,三、教学建议1注意本章的一些概念与前面的一些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区别,把握了这些联系和区别,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例如,研究角的和差、角平分线与线段的和差、中点,其内容方法都相似,教学时把它们进行比较,效果会更好。例如,“点M是线段AB的中点”,可以写成AMMB AB。在讲角平分线时,可以让学生模仿线段中点的表示方法,写出OB是AOC的平分线的式子AOBBOC AOC,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和理解。

18、,第8章 角,2.把握好教学要求,逐步培养推理能力几何部分的内容只在初一上学期的第1章基本的几何图形中进行了简单的认识,而本学期几何部分的内容就增加了很多,体现在第8章 角、第9章 平行线、第13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这三章,几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从第本章的8.3角的度量开始,具体是本节中“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的得出,明确地提出了用“因为、所以”进行推理说明,但还不是几何证明中的“、”的格式,而是一种叙述式的理由说明过程,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可作适当的补充和引导,为八年级上学期的“第5章 几何证明初步”打下基础。,第8章 角,3.注意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数学语言分为三种:文

19、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本单元特别注意“几何模型 图形 文字 符号”这一抽象的过程。例如:关于角的比较、角的和差、角的平分线、对顶角的性质等,都是先以图形直观给出,再联想到数量,给出文字描述,最后给出符号的表示,使几种几何语言优势互补,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第8章 角,4.吃透教材,注意例题的示范性。新旧教材对比,本章增加例题1(P5),通过本例题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明确在找出图中的角时,是指小于平角的角,不包含平角。P11例1改变,使学生在新知接受方面更具有层次性。在学习了度、分、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本例强调如何去运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的转化与统一。另外,P8、P11“加油站”栏目的

20、增加,其内容起到了“提示与强调”的作用,应引起教师的重视。,第8章 角,四、教学计划,第9章 平行线,一、新课标的要求1.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理解平行线概念;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3.掌握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22 考试中,只能用下文出现的基本事实和定理作为证明的依据。4.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5.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6.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

21、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7.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8.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第9章 平行线,二、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在认识了角、相交线和垂直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平行线的有关知识,并以直观认识为基础进行简单说理,将直观与说理相结合,本章内容十分重要,它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重点:1.在图形中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难点: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学会说理。,第9章 平行线,三、教学建议1.本章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22、但“三线八角”又是基础,故应特别重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三类角的概念教学,让学生能在较复杂的图形中进行识别和区分这三类角。这三类角的概念都是结合图形的描述定义,不要求学生背诵,但要求学生能在图形中正确地辨认。同时,这些角的名称也很好地反映了它们的位置关系,掌握辨认这些角的关键是分清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在截线的同旁,找同位角、同旁内角,在截线的两旁,找内错角。2注意加强直观性 几何图形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因此几何图形的定义、性质都是比较抽象的,这一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在学习这一章时,应注意加强直观教学,使教学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降低难度。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

23、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对于推理的要求,本章还处于入门阶段,还没有采用“已知,求证”的逻辑格式,而是用说理的方式展示推理的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在书写格式上不必作统一严格的要求,对推理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9章 平行线,四、教学计划,第13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一、新课标的要求(1)理解三角形及其内角、外角、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概念,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2)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掌握它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证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3)了解多边形的定义,多边形的顶点、边、内角、外角、对角线等

24、概念;探索并掌握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4)理解圆、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的概念,了解等圆、等弧的概念;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第13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二、教材分析本章以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为基础,接着介绍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与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紧接着介绍了平面图形最后一个图形圆,圆的有关概念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圆的知识的重要基础。重点: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2.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定理;3.与圆有关的概念。难点:图形的表示方法;几何语言的认识和运用。,第13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三、教学建议1.把握好教学要求与三角形有关

25、的一些概念本章中只要求达到了解(认识)的程度就可以,进一步的要求可通过后续学习达到。如在本章中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即可,如学生在画角平分线时发现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可直接肯定这个结论,至于证明将在以后的学习中再介绍。本章中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圆与圆有关的概念,其性质以后还要学习,在这里不要浪费太多的精力,只要能结合图形理解即可。2.加强与已学内容的联系与区别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分别与已学过的垂线、线段的中点、角的平分线有关,但要注意它们的区别,强调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都是线段。,3.加强推理能力的培养注意以下内容的关系,这些内容都包含了推理:(1)由“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

26、”得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由“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得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3)由“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得出“多边形外角和公式”;(4)由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说明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4.重视综合与实践的学习:本章结束处安排了本册书的综合与实践内容多边形的密铺,应引导学生自己去交流探索,不能忽视了它的作用,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最后一题便来源于上册书中的综合与实践:你知道的数学公式一节。,第13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第13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四、教学计划,第14章 位置与坐标,一、新课标的要求1结合实例进一步体会用有序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

27、2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能画出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能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3.在实际问题中,能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4.会写出矩形的顶点坐标,体会可以用坐标刻画一个简单图形。5.在平面上,能用方位角和距离刻画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第14章 位置与坐标,二、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从实际生活中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出发,引出有序数对的概念,指出利用有序数对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由此联想到是否可以用有序数对表示平面内点的位置,结合数轴上确定点的位置的方法,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从而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如横轴、纵轴、原点、象限,建立点与坐标的对

28、应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在表示平移变换中的应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使得我们可以用几何的方法研究代数问题,又可以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难点:1.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2.用坐标表示平移变换。,第14章 位置与坐标,三、教学建议本章是在七年级上册“生活中的常量与变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储备能力和认知能力,对本章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密切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周围熟悉的素材学习本章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平面直角坐标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2.突出数形结合的思想结合本章内容,可以对数形结合的方法顺势自然地理解,并逐步加以灵活运用,发挥从数和形两个方面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优势。,第14章 位置与坐标,四、教学计划,新学期工作顺利,201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