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课件-人民版.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783639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明理学课件-人民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宋明理学课件-人民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宋明理学课件-人民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宋明理学课件-人民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宋明理学课件-人民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明理学课件-人民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明理学课件-人民版.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 宋明理学,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材料一 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欧阳修新五代史材料二(冯)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一反映了五代时期对君权的认识产生了什么变化?结合两则材料说明当时士人政治道德如何?,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材料二 宋代的经济发展为宋代文化的繁荣和理学的兴起提供了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也带来了人们重利轻义的思想倾向 孙学功从商品经济的发展看理学的兴起从材料上看,理学产生的物质条件是什么?对人们

2、的思想倾向带来了什么影响?,宋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利轻义的思想倾向。,材料四:“汉魏而下,则又甚焉,佛老之徒,横于中国,彼以死生祸福虚无报应为事”,“于是其教与儒齐驱并驾,峙而为三,吁!可怪也,去君臣之礼,绝父子之戚,灭夫妇之义,儒者不以仁义礼乐为心则已,若以为心,得不鸣鼓而攻之乎。”宋元学案卷二从材料看,作者认为“佛老之徒,横于中国”,“于是其教与儒齐驱并驾,峙而为三”,导致什么问题?,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1、文化上: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新思潮玄学的出现,佛、道的盛行,挑战儒学传统地位;“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2、政治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重文轻武,提供文

3、化环境;3、经济上: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学家对自然界及社会的进一步思考。,理学的定义,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理学的发展,创立:北宋五子(二程)成熟:南宋朱熹发展:陆王心学,知识梳理,二、理学的创立,程颐像,程颢像,二程的思想主张,1、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即宇宙的普遍原理2、“天理”的核心是仁3、追求孔颜之乐 完成了理学的开创,三、朱熹与理学的成熟,1、理气关系,(1)理比气根本,理先于气(理一气二);(2)万物各有其理、终归于一。,什锦菜,朱熹,万理归一理,一理摄万理。

4、,2、理学修养论,(1)格物致知(理学的认识论)(2)仁:新的释义主体自由、精神自足外,强调社会责任感,月映万川,3、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1)“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2)“正君心”(内圣外王),4、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的理学地位(评价/影响),(1)理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成熟的理学体系。(2)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3)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4)其思想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材料 王守仁的弟子有一次半夜里捉到一个小偷,便对小偷讲说“良知”的道理。那小偷笑着问道:

5、“请问,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天气很热,王守仁的这个弟子请小偷脱掉外衣,随后又请他脱掉内衣,小偷都照办了。接下去请小偷脱掉裤子时,小偷犹豫说,这恐怕不妥吧。王守仁的弟子便对小偷说:“这便是你的良知!”摘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321-322页,阳明心学,王守仁,阳明先生(14721529,明宪宗明世宗),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心学思想,1、灵明即天理,即本心,即良知。(延续了陆九渊的思想主张)2、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3、人皆可成圣贤4、致良知(认识论):自省5、知行合一(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异,五、如何评价宋明理学,1.实质:宋明儒学的主流,儒学的

6、哲学化阶段。2.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存在等级尊卑、重礼轻法、重男轻女、因循守旧等观念3.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宋明理学,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理学的发展,创立:北宋二程成熟:南宋朱熹发展:陆王心学,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背景:,小结,对宋明理学的认识,孔颜之乐,(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

7、哉,回也。”论语“化物于无形”,主体自由、精神追求(佛、道),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朱熹,理学的认识论怎么才能通达“理”?格物致知。,“格物”就是了解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即穷理;“致知”就是获得知识。“格物致知”即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强调的是不断地学习。,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指的是?,“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朱熹像,理学的社会政治观:存天理,灭人欲,“

8、始知圣人之道,悟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心外无理,阳明格竹,何谓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致知的知是孟子所讲的良知,所以将致知发挥为致良知。“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阳明卷一,第39页。良知是人内在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评价体系,对实践活动有指导作用。,首先,强调知与行紧密相联、不可分离,“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谓之知”,真正的知是付诸了行动的,要不就不能称为知。其次,它强调的是人的意识来源于实践。只有经历了痛才知道什么是痛,只有经历了寒冷才知道什么是寒冷,这就是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知行合一,“贞节牌坊”,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美丽”的三寸金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林则徐,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费时间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