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易管理.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795255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易管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大易管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大易管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大易管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大易管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易管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易管理.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序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是我国古代先贤所著的六种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书籍。古人织布时,竖的长线称为经,横的短线叫做纬。经是布匹中重要的基本线,被称为“经”的书籍,表明这些书的内容历久不变,可以长期应用、学习。诗书礼乐和春秋这五种书籍,都是以政治、经济等人事活动为主要内容, 只有易经以描绘天地人物的自然景象为主。这本书经过孔子的整理,进一步将自然法则和人文法则结合起来,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行为准则。如果说中国人是易经民族,因而我们的管理行为主要的依据即为易理,那么有史以来,我们所奉行的便是“大易管理”。不过由于行之日久,人们对之已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弄不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到底是依据什么道理

2、。20世纪初期,美国人发展出一套现代化的管理,风靡全球。我们眼见为真,不得不跟着学习,也依样学样。虽然说效果不如预期,但除此之外,玩不出其他的花样。然而,曾几何时,全世界都在吶喊:“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我们听到了,也搞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一句“管理离不开自己的文化”,果然是至理名言,它唤醒了中国人去热心寻找自己的那一套。既然易经是群经之首,中华民族又以易经作为处世的准则,我们为什么不循着这条路,来寻找我们自己的管理根本?看看大易管理的思维,是不是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也试着把大易管理应用在管理实务上面,测试它是不是符合我们的需求?大易管理,说起来就是运用易经的道理来管理。大易泛指易经和易传

3、,主要有象、数、理、占四大功能。象就是现代所说的现象,数便是现代所重视的数据。管理最好依据实际发生的现象,计算出正确的数据,然后寻找出现象和数据所代表的道理,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而据以实施。如果现象不明显、数据也不够准确,那么用占卜来帮助,做好相关的预测,作为决策的参考,当然也是可行的途径。依易理为主干,用现象和数据来佐证,以占卜来预测,实际上十分符合现代化管理的要求。管理这一门学问,毕竟易学难精。说来说去就那么几句话,但用来用去,总觉得老是差那么一点。对中国人来说,我们的一言一行既然都源自易经,那么,我们的管理,实际上也要依据易理而行。由于易经难读、易理难明,加上许多人日用不知,以致不明白自

4、己的管理体系、不了解自己的管理行为。但愿这本书能够使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管理,不必再口是心非地说出一大堆空洞的门面话,进而充分掌握中国人的管理哲学,促使现代化管理更易于落实在中国人的事业上,提升管理的功效。尚祈各界先进朋友,不吝赐教为幸。曾仕强序于台北市明道阁前言现代人对于 “0 和1间的相互转化,构成浩瀚无穷的网络”这一说,并无异议。一旦听到“一阴一阳之谓道”,却又如坠云雾,觉得相当玄妙。实际上,0代表阴(),1代表阳()。阴阳变化,可以产生万物,说起来也相当简单明了,并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地方。所不同的地方,不过是我们心理上的接纳或抗拒罢了。科技的发展,带给我们很多的方便和很大的好处。但是它也

5、愈来愈像一匹脱了缰的野马,反过来为人类带来极大的威胁。我们如果不能从“0 和1的变化”,提升到“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境界,便是只能片面发展科学和技术,其负面影响及其无法加以控制的危机,终将让人类自作自受。管理科学的情况也是如此,管理者受到管理科学的陶冶,脑筋不是越来越灵活,而是越来越僵化。特别是制度化、数量化、全球化的刻板印象,使得管理日趋违反人性的需求。我们当然不可能反对制度化、数量化和全球化,但是我们更希望管理能够合理化,适度地尊重例外、模糊和本土色彩,这样才是真正的人性化。人性是一样的,习惯却各地方略有不同。因此必须加以调和,才显得具有权宜应变的弹性。大易管理哲学,正是满足这种需求的良好途

6、径。下面我们分别说明“为什么要研究大易管理”,以及“怎样研究大易管理”,以供参考。一、为什么要研究大易管理中国人可以说是大易民族。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用心比对,就不难发现我们的所思所为,大多本自易经,依循易理。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逐渐丧失了民族自信心。反传统的浪潮、西式的教科书、“现代化”的号召、“国际化”的借口,处心积虑地想把中国人推向西方世界。似乎中国人的现代化便是西方化,而国际化即是全盘接受西方的文化。从表面上看,中国人改变了。有人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有人抱怨:“好的不学,坏的全学会了。”也有人指责:“现在数典忘祖的人,越来越多,简直忘记了自己还是个中国人。”实质

7、上,中国人一直没有变。我们有一些基本观念,始终留存在脑海深处,挥洒不掉。许多人远离故国、居留异邦很多年,自认为已经不像中国人;一旦面临切身利害关系时,便会赤裸裸地呈现中国人的原本面目,丝毫没有两样。落叶归根,中国人最后总是回归自己的源头。不忘本,能够饮水思源,仍然是中国人的最大特质。前言当然,以不变应万变的本质是变。中国人的民族性,论“稳定性”居世界第一,论“变动性”也是举世无双。这种话听起来相当矛盾,其实不然。各民族都有其民族性,也都必然地随着时空而有所改变。世界上找不出哪一种民族,其民族性是亘古不变的。不过,变的速度,有快也有慢;变的幅度,有大也有小。相对而言,中国人的“稳定性”最强:一方

8、面最不容易改变;一方面改变的幅度最小,而且改变的速度也最为缓慢。放眼看去,华侨遍布海外各地,不论其处境如何,都表现得很不容易完全被同化。世界各地区的“唐人街”或“中国城”,都颇有特色,好像很难加以改变。但是,中国人的民族性,本来就是变动性很高、适应力很强的。以民族性而论,我们的“变动性”,可以说居世界之冠。中国人不但喜欢变来变去,而且擅长随机应变。我们自己应该心知肚明,不会因为外国人看不懂我们,便自以为不是这样。请看旅居世界各地的华裔人士,随遇而安,很容易适应当地的环境,这就证明中国人的“变动性”很高、适应力很强。中国人口口声声讨厌中国人,偏偏喜欢和“彼此讨厌”的中国人打交道:不是聚居成为中国

9、城,就是在紧要关头,显现中国人的性格。可见中国人的本色,其“稳定性”也十分突出。我们的社会,一方面反传统成为形式,一方面“传统”成为失去意义的口头禅。一般人喜欢将传统与现代相对并举,实际上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分辨两者之间究竟有哪些差异。有人说现代中国人比较开放,会直接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实际上,“口没遮拦”的人,历代都有很多。但写历史的人,已经把这么做的严重后果描述出来了。现代中国人一方面“只会死背历史,却不懂得历史”,一方面则尚未看到自己有话直说的恶劣结果,不假思索地认为有话直说是现代中国人的进步,以致“自己犯错竟然茫然不觉”。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主张“有话直说”。只是我们知道“适时、适地、适

10、人、适事”而“适当调节有话直说的程度”。因此提出“逢人只说三分话”的原则,经由“交浅不言深”的标准来考量,做到“事无不可对人言”的地步。如果说“传统”是“衡量彼此之间的关系和交情,审视事态的轻重、缓急、大小与切身利害性,考虑眼前的情境,从逢人只说三分话与事无不可对人言的上下限之间,寻找出有话直说的合理点”,如图1,而“现代”不过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有话就要直说”。那么,传统与现代的区别,几乎局限于“成熟” 与“浅薄”,根本和进步与否无关,我们怎么能够盲目地反传统、崇现代呢?反过来说,“现代”的“有话直说”若是“也要适当地配合情境来掌握分寸”,请问与“传统”有什么不同?难道“由不懂得传统道理

11、的人,将自己认为西方有的、我们没有的翻译过来,就成为现代”吗?偏偏现代社会,充满了“知东不知西”或“知西不知东”的人,又何以沟通东西两方的文化呢?全世界的人,都希望有话直说。却由于各地的风土人情有所差异,因而产生不同的沟通方式,这是民族性的区别使然。中国人喜欢自由自在、不受约束,当然也乐于有话直说。但是太多“先说先死”的案例,使得我们深切体会“祸从口出”的道理;因而主张“慎言”,做到“应该有话直说的时候,当然应该有话直说;不应该有话直说的时候,当然不应该有话直说”的“中道”境界,形成中国人的沟通功夫。天下的事情,哪里是“有话直说”一条道理可以行得通的?现代中国人偏爱这种“偏道”式的主张,不过是

12、不知不觉地“偏离中道”。我们应该关心他、教导他,让他明白道理而返回中道,怎么忍心看他拿“现代”做借口,继续盲目地偏离下去呢?“朝闻道,夕死可矣”,并不是“朝闻道,夕必然要死”,而是“就算生命非常短促,能够把真正的道理弄明白、搞清楚,那也死而无憾了”,意思是:“中道”很不容易,值得一辈子去追求。可惜现代中国人目光浅短,不敢追求艰深的道理,宁可胡乱执一偏道、以偏概全,却沾沾自喜,认为“已经找到了真理”。同样研究易经,许多人偏爱术数,导致迷信的气氛十分浓厚。术数也是易学的主要功能之一,对此我们不反对,但它毕竟属于“小用”的部分。义理的发扬,才是易学的“大用”。古代民智未开,圣人不得不以神道设教,让易

13、学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加以君主专制,臣子不敢据理直言,只好假借占卜来谏阻。术数的功能,一直被重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如今科学昌明,如果事事依赖占卜、人人相信风水、时时不忘命相,请问“人的尊严”究竟置于何地?人的尊严,应该表现在“明智的抉择”,也就是“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知道应该怎样做”、“我也明白如何做得一次比一次更合理”。因此,“讲究义理,按照推理来抉择,真正地掌握自己的命运”,便成为现代人必具的条件;而要达到这种地步,自非好好研究易经的道理不可。孔子的学生子贡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人有贤者,当然也有不贤者。贤者应该从易经的道理入手,好好研究易经

14、的真义。不贤者不得已退而求其次,专门在算命、看相、占卜、看风水上下工夫。现代人如果醉心于声光电化,潜心于科学技术,却忽略了易经的智慧,不过是“识其小”者,未免对不起自己。若是进一步探究易理,使自己变成“识其大”者,岂非更上一层楼,看得更远,也看得更为周全?心理学家荣格说:“如果人类世界有智慧可言,那么中国的易经,应该是唯一的智慧宝典。我们在科学方面所得的定律,十有八九都是短命的,只有易经沿用数千年,迄今仍有价值。”易理是智慧,科技不过是知识。有智慧的人,才能够妥善地运用知识;缺乏智慧的人,越有知识就觉得脑筋越乱,越不知道应该如何是好。我们常说的“两脚书橱”,便是这种空有知识却无法运用的人。“2

15、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这一句话最好稍微改变一下,变成“21世纪是懂得易理的人扬眉吐气的世纪”。因为21世纪的明显趋势,就是越变越快,而易理正是“掌握变化的道理”。就管理而言,以往环境相当稳定,凭计量、资讯和科技就可以做出合适的决策。如今环境快速变迁,目标根本不显明,资讯常感不充足,数据也相当不准确,单凭知识,不易明确地判断、正确地抉择。于是管理者的智慧就显得比以前更为重要。智慧对于管理效果的影响,愈来愈明显而重大。变迁环境中的管理,十分注重未来的变化,务求做出合理的因应。不明易理的管理者,为了预测未来的变化,很容易迷信算命、看相、看风水、占卜。近年来易学逐渐被重视,这一类的研究风气,越来越盛

16、,与此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科学昌明的现代社会,算命、看相、看风水、占卜毕竟不方便用来当做决策的主要依据,因为有很多人不相信它;用这些方式做出的决策也缺乏对众人的说服力。换一个角度来看,拿易理来推断未来,若是具有正确预测的可能,应该是令人振奋的大好讯息。易理怎样能够预测呢?说卦传说:“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从过去推知现在,叫做“顺”;从现在推测未来,就叫做“逆”。易经是逆数,可见能够推测未来的变化。用推理来预测未来的变化,表示依据道理来预测,大家比较容易接受。面对不确定因素的管理者,由易理来掌握未来的变化,达成正确可行的决策,当然是最为有利的途径。世界上研究易经的国家越来越多,

17、这也是“21世纪是大易管理的世纪”的另一种证明。管理者要想看清楚时代的潮流、摸清楚管理的趋势,好好地研究一下大易管理,恐怕是当务之急了。大易管理,主要在知常知变,抓住变化中的常理。管理者研究大易管理,看出变中之常,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而立于不败之地。身处21世纪,大家共同研讨易理,发扬大易管理,应该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明智之举。二、怎样研究大易管理大易管理的时代已经来临,象征中国人的管理思想即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我们把“易理”应用在管理上,正是时候。然而,实际的情况,却不是这样乐观。那么,要怎样研究大易管理,才能真正把大易的道理,正确地运用在管理上面呢?我们有几点建议,请大家参考指教。第一,不要

18、尽信古书,也不要完全怀疑德国思想家歌德说过:“大凡优秀的作品,不论如何加以探测,总是探不到底的。”易这一本书,自从诞生以来,由于内容博大精深,历代各种层次的探究,可以说十分热烈。然而各有见地,迄今仍然未有定论。做学问的人,无非“自圆其说”。每个人所提出来的一套理论,无不言之成理。管理是一种实务,是要在实际情况下能够应用的,不能仅凭空谈。我们拿“合用”做标准,凡合乎理致的自然,而不悖物情事理的理所当然,虽然不是古人所传,或者和古义不合,我们还是可以采用。相反的,就算确实为古人所传,或者合乎古人的说法,却不合现代所用的,也应该予以摒弃。研究易学的门派有很多,我们不必加入他们之间的争辩。尊重各人的研

19、究成果,合用就好。譬如易在西周初年,原本有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三种。东周以后,前两种失传了,只剩下周易。这种说法,我们大可姑妄听之,也姑且信之,实在不必过分认真。又如古书并没有标点符号,容易产生误解;后人所加标点,很可能有不同看法,我们不妨多方参考。第二,不要专重义理而看轻术数,也不要专门研究术数而轻易放弃易理综观易学的发展,最主要的不同,不外乎“象数”和“义理”的偏执。这两大派别,各有立场,也各有所偏重。其实,大易具有象、数、理、占四大功能,都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我们不必偏重任何一种,更不能忽视彼此之间的连贯性。虽然说易理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一切依易理而行才是真正的大易管理;但是“理不易明”

20、,易理的探求和解说,原本十分困难,有谁敢说自己确实明白道理?如果能有把握样样依照道理,当然最好。可惜没人有这样的信心。因此,借着术数的推演,彼此互相参悟,只要不迷信,并没有什么害处;何况道理是变动的、灵活运用的结果,这更印证了“条条大路都能走得通”。既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为什么不能够兼重义理、术数,互为发明呢?当然义理的探究,应该重于术数。因为明理之后,自然能够达到“不占而已矣”的地步。然而,不占不占,有时候还是免不了要占。因为管理者所面对的情况,经常是信息不足,而数据也不够充分。请问在这种情况之下,要不要做决策呢?答案当然是要。再问如何做决策呢?是不是占卜也有一定的功能,至少可以帮助我

21、们在这种情况不明的状态下做决策?何况大易哲学,从历史渊源来考察,最早都有明显的卜筮作用,不宜完全忽视。第三,不要死背文字,也不要不读卦文古时候字汇很少,而且竹简刻字和保管也都十分困难,用字必须尽量精简。易经的文字,和现代通用的文字相去很远,以致很不容易了解。当时并没有黄金,所说的金,实际上是铜。有些地方语句含混,例如“八月有凶”到底是八个月还是八月份,并不容易分辨。孔子要我们抱着“乐而玩之”的态度,来学习易经。因为死背文字,不但辛苦乏味,而且多半不知应用。而不读卦文,也不能理解六十四卦的真义。我们可以每天试着占卜一卦,然后把这一卦从头看到尾,思索它的含义、玩赏它的用意。这样做,既充满兴趣,又能

22、够增进自己的认识,日积月累,成绩必定可观。也可以拿六十四颗玻璃弹珠,每个珠子上面用胶纸贴上一卦。每天顺手抓出一个弹珠,看看上面胶贴住的是哪一卦,然后查明它的卦辞,省思它的爻辞,再用来对应实际的事务。久而久之,自然贯通易理。总之,不要心急,不可以稍有心得便认为自己懂得易理。抱着“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的心态,以渐进的方式,偶有所得,便拿来应用;行得通,更能领悟其中的道理。知行合一,即知即行,应该是研究大易管理的最佳原则。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我们通过大量的出土文物,可以看出商周三代以前,人们便十分注重实际的行动。这种重行的思想,到大禹治水时,已经达到最高峰:整整八个年头,他三次经过自己

23、的家门,都没有入内探望。我们研究大易哲学,基本上也是希望对实际的行动,具有帮助。详读六十四卦,不难发现大易本身,就十分重视力行。从乾卦开始:“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告诉我们应该效法天的刚健精神,发愤自强,小心谨慎,才能够处于险境而不生危害。到第六十四卦未济,也告诉我们事业尚未完成的时候,应该坚持中正、审慎进取、尽力而为,逐步促使一切恢复正常,而达于完成的地步。研读这本书,相信不是一次就能够看得明白的。特别是从来没有接触过易经的人,更会觉得有很多地方根本摸不着头脑。我们建议先从头到尾,整个看一遍,有一个概略的印象,然后才重新仔细地分章阅读,用心思考,必然有所领悟。有时候会觉得,看了后面

24、的说明,才更了解前面所说的事理。在本书中,我们并不采取解说易经的顺序,却是以说明管理的思路为依据;前后有些重复,无非在强调这一部分应用在管理上的重要性。【第一章】大易与管理大易管理的时代,从1984年(甲子)已经开始。现在,大易管理已经微露它的威力,相信它必将成为21世纪管理的主流。中国式管理是否应运而起,决定于中国人能不能及时重视大易,把它的道理从根救起,重新应用在实际的管理措施当中,以增强实力、提升效益。惟有如此,才能顺应人性的需求,符合大家的心愿。大易管理,其实就是“按照易经所揭示的道理,来实施管理”。中国人自古以来,一直深受大易的影响。大家遵循大易的道理,用以为人处事,形成“管理与伦理

25、结合”的特质。所以管理离不开伦理,做事不能不兼顾做人。中国式管理,是原本已经存在的,并不是有了西方的管理,我们才标新立异,故意把它说出来的。西方人的管理,也是很早就存在的事实,同样不是近代的产物。管理是一门新学问,但是管理的实务,老早就在进行。我们的管理,一直在运用易经的道理,我们现在所要做的,不过是把它从根救起而已!一、大易的演变及发展的主轴要认识易经,最好“从易史着手”。看看易的历史,依据易学的演进,来寻觅其中的道理。我们所采取的角度,是站在管理的立场,来认识大易,不做“考据”、“训诂”的工作,只探究“道理”是不是真正行得通。1?伏羲画八卦大约六千七百年前,我国还停留在畜牧为生的时期。当时

26、的领袖,后世尊称他为“伏羲氏”。班固在汉书中指称他“为百王先”,认为他是我国上古时代称王的第一人。伏羲画八卦,主要是依据当时的自然景象。将宇宙永恒存在的哲理,通过简单的符号象征来表示。现代的景象,当然和伏羲氏那时候的情况不一样。我们读易经必须设身处地,站在当时的景象中来体会。伏羲氏首先怀疑“宇宙万象,为什么如此有秩序”,他观察昼夜四时,依序代换。白天之后是晚上、晚上之后又是白天;春、夏、秋、冬,也都依照次序在更替。到底是谁在管理,使得宇宙万物,这样有规律地变动着?他不停地思索,一直深入地追问,寻找管理宇宙的真相。?管理者的第1课 ?要养成勤动脑筋的良好习惯。遇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不要轻易放过。抱

27、着正常的好奇心,合理地怀疑:“为什么会这样?”连续问五个为什么,才能够找出真相。追根究底,绝不半途而废,是管理者成功的第一步。伏羲氏体会到:万物变动不居。宇宙万有无一物不在变动,大概有一种强大的动能,在驱使万物变动不息吧!那个时侯并没有文字,他无法使用文字来记载这种“有一种巨大的动能促使万物变动”的念头,于是他用一个最简单的符号“”,来代表他的想法。高怀民先生形容这一个最简单不过的符号,乃是我中华民族哲学思想放射出来的第一道曙光,由此发展成为枝繁叶茂的易学。他说:“伏羲氏当时如何称呼这个符号,我们不敢妄言。到后来,人们渐渐发现这个符号的重要性后,便称呼它为太极。”?管理者的第2课 ?管理者寻找

28、问题的答案,最好记住:真正的答案,往往是我们所没有想到的那一个。我们不可以一有答案,就沾沾自喜,认为已经找到了。这种一相情愿的态度,很容易造成可怕的主见,一旦坚定下来,就叫做成见。我们应该从各方面来思索,不断地否定已经找出来的答案,继续寻找还没有被发现的那一个。只要时间许可,多多设想,从许多可以互相代替的方案中,寻找出最为合理的那一个,才是合乎理性的思考方式。不过,伏羲氏很快就看出单靠“”这个大动能,并不足以说明宇宙万物变动的道理。3?孔子集大成孔子名丘,字仲尼。他晚年读易,把用柔皮编连的竹简翻来复去,读到韦编三绝,深有体会,为易经写了传,分别是文言、彖传、象传、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29、。除文言、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各有一篇外,其余彖传、象传、系辞传均分成上、下篇合计六篇,合起来称为十翼,相当于易经的十只翅膀,帮助易经顺利飞行。管理者的第4课 ?管理应该以人为本,才符合人性的需求。凡事按照神的意旨,求神问卜,那已经是神本位,不是大易管理的根本精神。既然以人为本,就应该重视人的德业。因为伦理道德,是人与禽兽的差异所在。管理者最好认定人为万物之灵,这样才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同道,大家最起码都是万物之灵,不至于搞那些禽兽不如的勾当。这样对管理效果的提升,定然大有助益。4?大易的发展主轴从伏羲画卦开始,到孔子集其大成,大易管理的发展,有三大主轴。兹分述如下,以供参考。(1)注重理性的

30、思考。系辞?下传说,古时候伏羲氏治理天下,上则观象于天,下则取法于地。广泛观察鸟兽羽毛的纹彩,以及山川水土的地理;近的取象于一身、远的取象于万物,因而创作八卦,以融会贯通造化自然的道理,并且区隔天下万物的性质。这一段话,告诉我们伏羲画八卦,并非完全是仅凭观察的结果便依实绘画,而是经由上下周遭的仔细观察,通过理性的思考,归纳成为八种代表性的符号的。? 管理者的第5课 ?用理智来思考,用感情来互动,应该是管理者情理兼顾并重的良好态度。人是有感情的,若是管理者无情,那就很难感应员工,大家不容易心悦诚服,不可能收到家人卜的效果。但是感情不能用来影响理性的决策,否则为害很大,后果必定相当可怕。理智用来指

31、导感情,然后以合理的感情,来感应员工,应该是十分理想的管理方式。从事管理的人,经常需要做出各式各样的决策。这时候理性的思考就十分重要。感情用事的结果,便是常常做错误的决策,为害极大;几次决策错误,便是运气不佳,祸害必来。伏羲氏画卦,文王两两相重,成为六十四卦,主要在观象。所以系辞上传说,圣人把卦画出来,让大家方便观察各种不同的事物形象。每一卦都附有文辞,来表示吉凶的象征,并且说明变化的道理。象就是现象,在管理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动,自然产生不一样的现象,而且经常有变化。系辞传说得好:易学的内容,主要在于卦象;而卦象的作用,则是把一切事物的形态,用卦象征出来,以让我们便于观察,用心

32、加以理会,明白其中的变化,归纳出可以遵循的道理。随时合理应用,发展理性的思维活动,使管理得以事事合理、时时妥善。(2)重视时位的变化。西方人喜欢说时间与空间,并且把时、空当做知识来认知。管理者研究“怎样利用时间”,远比“为什么要利用时间”来得认真而专注。中国人重视时、位,其内涵比时间和空间丰厚得多。我们讲求“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同样的时间,可以产生不一样的价值。如果“时位人”三者密切配合,必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我们通过“待时、察时、趁时”以求“及时”缔造“时中”的佳绩。如果说“时”是河流,那么“位”更是河流中的杂物。有当“位”的,也有不当“位”的。管理者要随“时”的变化,合理调整自己的“位

33、”,才能趋吉避凶。“时”包含时机和情势,“位”包括身份和场合。时机良好,情势不一定有利,所以适时还需要造势。身份合适,场所不一定配合。在不一样的场合,应该依照自己的身份,做出不相同的表现。时位配合妥当,表现出此时、此地最合理的态度和行为,或者做出有效的决策,便是时中。各种形象,配合时位的变化,加以理性的思考,成为管理者必修的课程。孟子推崇孔子为圣之时者,便是能够随着时位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言行,以求恰到好处。(3)倡导道德的自觉。牟宗三先生认为大易的内容,主要有物理的、数理的以及伦理的三部分。物理方面的原则是“阴阳”,是“变易”,是“生成”,可以用“易”字来表示;数理方面的原则是“序理”,是“系

34、统”,是“关系”,可以用“序”字来表示;至于伦理方面的原则,那就是“意谓”,是“价值”,可以用“吉凶吝悔”来表示。孔子说,易学精深广大,是增进道德与开展事业的大学问。系辞?下传说: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意思是天下的事物,尽管随时都在变动,但是以自然合理为正常,则是一致的,称为常道。做人做事的常道,便是我们所说的道德。所以孔子说:道德浅薄而位居高阶,才智短绌而谋划大事,力量微小而担当重任,都是一种灾祸。德本才末,是大易管理的根本用人原则。因为系辞?下传说得十分明白:善行不累积,不足以成名;罪恶不累积,不足以自取灭亡。如果以小善没有什么好处而不为,小恶无伤大体而不求改变,终有一天,恶积如山而不可掩

35、盖,罪大滔天而无法解救,那就凶险至极了。二、大易管理的时代已经来临20世纪50年代,美国式管理最为强劲有力,形成了“美国人的挑战”(The American Challenge)。20世纪70年代,日本式管理扶摇直上,被形容为“日本第一”(Japan as Number One)。预计到了21世纪20年代,中国式管理突显威力,即将为21世纪带来不可思议的特色。以上“1950”、“1970”以及“2020”三个数字,如果不能附带地说出道理来,就成为不可迷信的“明牌”。若是说出所以如此的道理,那就是科学的“数据”。可见“明牌”和“数据”,相去并不远,只是道理明不明白、原因清不清楚的问题,二者间略有

36、差异而已。只有数字,说不出道理来,称为“明牌”;有数字,而且能够说出它所代表的意义,那就是“数据”。20世纪50年代,世界局势稳定,企业环境的变化不大。美国式管理重视“固定、明显的目标”,以及“精准、明确的计量”,在“目标管理”的引导下,拿“管理科学”做工具,命中目标的比率很高,因此绩效十分良好。20世纪70年代,世界形势剧变,企业环境的变化愈来愈大。目标难以确定,计量不容易精准,所以1975年以后,美国经济走下坡路,美国式管理难辞其咎。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引进目标管理,掺入自已的经营理念,凭着高度的团队精神,培养弹性应变的合作能力。70年代,正是日本式管理扬眉吐气的大好环境,由此日本经济创

37、造了佳绩,使得日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废墟中突然崛起,有如一颗跃升的太阳,举世震惊,当然也十分令人羡慕。如果将美国式管理譬喻为“打固定靶”的管理,目标确定、命中率很高,那么日本式管理,便成为“打活动靶”的管理,目标变动,仍然有把握命中。20世纪50年代,固定靶盛行,美国式管理声名远播;20世纪70年代,活动靶多于固定靶,所以日本式管理占了上风。21世纪将愈变愈快,活动靶几乎都成了“飞靶”。中国式管理“专打飞靶”,即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表面上看是“乱打乱中”,实际上绝非如此;不是乱打,而是一出手就命中的真功夫。为什么中国式管理专打飞靶呢?因为我们的管理理念以“大易”为根基,对“变化”的掌握,

38、最为拿手。视变易为简易,又能够在变易中掌握不易的道理,当然有专打飞靶的功力。换句话说,世界情势愈稳定,企业环境愈没有变化,中国人愈没有什么作为。世界情势愈变动,企业环境愈变化,中国人就愈显得精神奋发,表现出真功夫。乍看起来,中国人最擅长“混水摸鱼”;其实不然,我们最有本领“随机应变”。只要用心随机应变,绝不存心投机取巧,中国人必然能够成功!实际上,以大易管理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从1984年就已经开始了。现在逐渐展现实力,2004年以后,应该愈来愈表现出明显的效果。什么叫做“大易管理”呢?就是“应用大易的道理,来实施管理”。那么易学的起源是什么?六十四卦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要采用“”、“-

39、-”这两个符号来表示?至今仍争论不休。但是易学的应用,由占筮扩及天文、地理、数学、医学、兵略、音律,则属不争的事实;如今把它应用到管理上面,自然顺理成章。我们既要知道管理到底应该怎样做,又要明白自己之所以这样做的道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够发挥大易管理的宏大效果。一旦说得出所以然的道理,就有自信肯定自己在实施中国式管理,并且有信心进一步求发展;有些人嘴上说一套,实际上做的又是另外一套这种心口不一的不得已现象,也才有可能大幅度减少。否则,自己明明实行着中国式管理,自己却浑然不觉、认识不清或不敢承认,甚至否认自己的所作所为即是中国式管理这样做,怎么能够名正言顺地迎向未来,走出宽坦的大道呢?我

40、们把易经和易传,合在一起,称为“大易”。将其应用于实际的管理措施,就成为“大易管理”。管理者以“趋吉避凶”为出发点,逐渐体会到下述三种道理:(1)吉凶祸福是一种因果关系,但是人的意志,可以有所改变。愿意接受的,就会呈现原有的因果,成为“命定”。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听天由命,顺着原先所订的计划,当然“一切有定数”,丝毫没有自主性。不愿意接受的,应该以自己坚定的意志力来改变既定的因果,使其产生不同的变化,便是“改变命运”。我们看到少数自主性很强的人,不停地动脑筋,一直在改变原先的计划,便是勇于向命运挑战,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改命者。(2)管理者若是没有决策能力,只好一切顺应吉凶祸福的变化,既无奈又无力

41、。管理就是发挥管理者的意志力,企图改变未来,使其逢凶化吉、转祸为福。能够面对困难、力求突破,把危机转化成为良机的管理者,才是懂得趋吉避凶的高人。(3)决策可能是个人的行为,而执行决策,完成任务,却大多需要群体的协力。管理者希望趋吉避凶,摆脱不愿意承受的因果关系,除了“反求诸己”之外,还要进一步“与人感通”。由于管理者平日的表现受到大家的欢迎,所决定的事宜比较容易受到大家的认同,因而能使上下员工通力合作、协同一致,产生强大的执行力。春秋时代左传、国语已经建立“易不占险,筮必配德”的观念。对决策者的反求诸己,有很好的启示,兹说明如下:(1)从事不正当活动时,不可以用占卜来预测结果。譬如贩卖毒品的人

42、,即使预测一切顺利,也不能视为老天保佑,而放心去兜售。管理不正当的事业,就算一切依大易法则而行,也不会有好结果。占卜的对象,必须是正当事业或正当行为,才能够预测得准确。否则就算用心占卜,也不会灵验。“易不占险”,便是告诫我们:不可以把占卜应用在邪恶的事情上。因为这是凶险,而不是风险。(2)预测大吉大利,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来配合,也不可能获得预期的结果。管理者必须重德,成为大易管理的特质,也是中国式管理的特色。管理者品德修养不好,即使经营得再出色、管理得再有效,也终究会受到恶运的惩罚。只有把伦理道德和管理结合在一起,才可能获得良好的结果。大易管理,从“看风水”、“算气数”的“小用”,上升为“依义

43、理”、“重品德”的“大用”。这是我们研究大易管理时,应该掌握的正确方向。21世纪就算真的是中国人的世纪,如果中国人自己不争气、不用心,也不研究大易管理,不能发挥易的大用,则一切利基(niche)亦将难以发生效用。反求诸己,树立了大易管理的起点,一切以“修己”为基础,修治自己的品德,使自己依义理而行,达到不忧、不惑、不惧的地步,即为“成己”,便是今日常说的“成就自己”或“自我实现”。在占卜活动中,每一卦都有六画(阴或阳),称为六个爻,我们很容易看出爻位的变换,必然导致卦的变化,因而影响到吉凶祸福的判断。爻位是爻在卦中的位置,由下而上依序排列。每一个爻位都有它自己的特性,和其他相关的爻位也有若干关

44、联。易传十篇,是解说易经的最早心得报告。其中有一篇“小象”,写出三百八十四爻(总共六十四个卦,每卦都有六爻,所以合计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小象解释爻辞,特别强调“志”、“中”与“道”,说明如下:(1)志即志行。志就是心志的指向,表现为坚定的意志力。管理者意志坚强,则“志行”;否则“志疑”、“志乱”,甚至“志穷”。(2)中构成“中正”或“中道”。“中”就是“合理”,“中正”指“合乎情境的合理表现”。管理者的决策合乎大易的道理,便是“得中道”。若能确实“行中道”,就能够必然地保障“得人”与有效。(3)道是支配人事的理则。合乎理则叫“中道”,否则就是“失道”。管理者成己,还要成物。把自己的心,推广到

45、其他人物,助其正当发展这种过程,称为与人感通,也就是以自己的心,来感应别人的心,以期产生将心比心、心意互通的效果。与人感通的时候,需要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意志力,以合乎情境的合理表现,依据支配人事的理则,以求“安人”。修己安人的历程,便是“管理”。遵循大易的道理来修己安人,即为“大易管理”。大易管理的主要的精神如下:1?掌握宇宙间变易的法则宇宙万物都在变易,但是变的当中,有个不变的法则。没有不变,哪里有变的可能?自然界存有一定的轨道、一定的限度,把这些不变的轨道和限度找出来,便能够“以不变的法则,来驾驭万变的现象”,简称“以不变应万变”。管理者面对瞬息万变的环境,如果一直困惑不解,怎么能够合理地

46、因应?在这种情况下,就算表现良好,也不过是误打误撞式的“乱打乱中”,内心并不能安。明白大易的道理,管理者可以掌握变易必循的轨道和必守的限度,预测未来的变化,寻求合乎情境的合理措施这才是心中有数的“随机应变”,心自然安。2?遵守趋吉避凶的道理人类的基本要求,在趋吉避凶以求生存。但是“善为易者,不占”,荀子坦诚地告诉我们:单凭占筮来预卜吉凶,不如进一步了解趋吉避凶的易理,然后遵循易理而行,不必占卜也能够走上趋吉避凶的途径。管理者依据大易“象、数、理”的连锁作用,从现象、数据来推理,做出合理的决策。同时,管理者必须配合自己的品德修养,心正意诚,推理才能准确。组织目标光明正大,自己坚守“中以为志”,时

47、刻拿“中正”作为“心志的指针”。一方面追求组织的生存发展,一方面善尽社会责任。换句话说:心安理得地趋吉避凶,才是“行中道”的有效表现。3?达成不忧、不惑、不惧的理想生存在忧虑、困惑、恐惧的状态,是一种遗憾。如何“乐以忘忧”、“学以解惑”、“敬以不惧”,便成为个人和群体的努力目标。管理者有理想、有抱负、努力不懈,不但为业绩,而且为安人;不但实现个人理念,而且弘扬中华文化,自能乐以忘忧。大易哲理,足供终生学习;不断观象、玩辞,有所体会、有所领悟,可以从中解除各种经营管理的困惑。得到大家的扶助,彼此敬业,共同以不变应万变,当然有所为有所不为,免于恐惧了。美国式管理,由“权变理论”到“情境领导”,逐渐趋向“大易管理”。日本式管理,由“终身雇用”到集体跳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