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中小银行:路径不同结果迥异.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819613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美中小银行:路径不同结果迥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日美中小银行:路径不同结果迥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日美中小银行:路径不同结果迥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日美中小银行:路径不同结果迥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日美中小银行:路径不同结果迥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日美中小银行:路径不同结果迥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美中小银行:路径不同结果迥异.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日美中小银行:路径不同结果迥异在讨论城市商业银行可借鉴的国际经验时,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在国外不存在城市商业银行这个概念,只有根据规模大小划分的大银行和中小银行的概念。关于中小银行问题所进行的分析研究隐藏于西方学者对金融制度、市场竞争、社会效率与规模经济等理论的研究。 而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机构,从规模上讲属于中小银行;从经营区域上讲,因被局限于所在城市,又属于地方性银行。因此,想获得国外关于类似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金融机构发展问题的研究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从规模上看毕竟属于中小银行,因此国外关于中小银行方面的经验也应该是值得借鉴的。 国外按照资产规模及受雇人员

2、的数量将银行分为大、中、小型银行。若以净资产标准衡量,一般来说,净资产在10 亿美元以上的为大银行,1亿美元以上10 亿美元以下的属于中等银行,1亿美元以下的属于小银行。若以员工数量来衡量,根据各国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不同来确定,在美国,常雇人员在200人以下的银行属于中小银行;在日本、韩国,常雇人员在300人以下的银行属于中小银行;在德国,常雇人员在500人以下的则属于这一行列。这里所指的“中小银行”指资产额较小、没有数量众多的分支机构的中小商业银行,例如美国的社区银行;德国的区域性商业银行、私人银行;日本的地方银行、第二地方银行;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也大体属于这一

3、行列。国外比较典型的事例来源于美国和日本。美国社区银行和日本地方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浪潮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美国社区银行经受住了金融自由化的冲击,并迅速恢复了活力;日本地方银行则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的长期萧条和金融自由化的双重压力下,陷入困境,疲惫不堪。下面将分别以美国社区银行和日本地方银行为美日两国中小银行的代表,进行具体的论述和比较,探索导致其发展差异的原因,揭示影响中小银行发展的内外因素。美国社区银行的成立及其演变过程 美国社区银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殖民时代,是由移民社区中的商人或农民建立起来的。在南北战争后到20世纪 20年代的中西部开发热中,社区银行得到迅速发展,总数

4、由3,000家急剧增加到了3万家左右。在其后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虽然随着大银行的发展和扩张,社区银行的数量逐渐减少,但始终是美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社区银行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371929年自由发展时期。根据美国的第一个银行法令(1837年),任何个人或集团只要有充足的资本并履行法定义务,都能获得银行执照。实际上这个在密执安州通过的银行法并没有严格规定获取银行执照的最低资本额,即不存在严格的银行进人壁垒,由此银行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到1492家(1862 年),其中大部分是小规模的社区银行。 第二阶段,19301980年严格管制时期。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与金融危

5、机中,美国有近万家银行倒闭,仅19301933年间就有5100家倒闭,引起了极度混乱。为了防止银行危机再度发生危及社会稳定,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使美国银行业进人严格的限制性管制时期。1927年麦克法登发案禁止银行跨州设立分支机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隔绝商业银行免受来自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经纪人公司的竞争;除了10万美元以上可转让定期存单外,Q条款给所有的存款强加了利率上限,禁止从事利率竞争。政府管制隔离了地域竞争、产品竞争(至少是部分业务)和价格竞争,因而规模较小、专门服务当地的社区银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到1980 年,在美国 14434 家注册的商业银行中,有1407

6、8 家资产低于10亿美元的社区银行。 第三阶段,1980 年至今放松管制时期。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存款机构放松管制与货币管理法案,该法案规定在其后的6年里将Q条例所规定的利率上限逐步予以提高,并于1986年3月31日前,分阶段取消Q条例对于一切存款机构持有的定期和储蓄存款的利率限制。1994年,国会废止麦克法登法案,以里格一尼尔跨州开设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效率法案取而代之,导致了持续5年的美国银行业并购浪潮,社区银行成为大部分并?旱哪勘辏叶嗍憾挤谏缜兄洹?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银行、证券和保险之间联合经营,以增强金融业的竞争力。以1991 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

7、,1994 年跨州银行法,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为标志,美国结束了分业经营时期,进入“金融百货公司”发展时代。1999年,国会通过了格雷厄姆一里奇一比利法案,废除了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使管制放松的进程达到顶峰。 这种状况将大银行置于拓展业务、进军新市场的新起点,对中小银行而言则是灾难的开始,它们很难抵制拥有强大资本、人才、技术优势的大银行“巨无霸”式的扩张。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001年,美国资产在十亿美元以下的银行数量从14078减少到7631家,中小银行由占银行业总资产的33.4%下降到16.0%。经营不善的社区银行或者被大银行兼并,或者倒闭,数量大幅度减少。银行业中单一制的社区

8、银行的比重减少了,拥有较多分支机构的大银行的比重在增加,银行业整体集中度大大提高。这一变化无疑使社区银行面临着空前严峻的生存挑战。甚至有人预言,社区银行将会被消灭,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新的社区银行始终在不断出现,1999年美国新设立的社区银行就有205家之多,达到历史性的新高。2003年底全美共有8932家社区银行和39094个分支机构,大部分资产在几百万美元到数亿美元之间。从整体来看,美国社区银行已度过了最艰难的调整期,在新环境下进入了一个平稳经营的时期,并逐渐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日本地方银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日本的中小银行主要以地方银行为代表。地方银行是将总行设在地方城市,以总

9、行所在的都道府县为主要营业地区的银行,截止到2004年3月,日本共有64家地方银行,每个都道府县都拥有一家,有的甚至有23家。地方银行虽然也有大的,规模接近于都市银行,但大部分是中小规模的银行,它们通过与地方产业、地方公共团体的往来,同本地区社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日本地方银行的成立与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阶段,从1910年至二战形成期。1890年,国立银行依据银行条例,相继转为日本的地方公共团体就是地方政府。都市银行和地方银行的分化是从明治末年(1910年前后)开始,到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1920 年前后)以后更加明朗化了。1936年全国地方银行协会成立,以此为契机,普通银行正式被划分

10、为都市银行和地方银行。20世纪20年代,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大批的地方银行倒闭,剩下的也如履薄冰。为提高地方银行的信用和竞争力,1933年,当时的大藏大臣马场提出了“一县一行”的主张,战时的金融统治使这一主张得到贯彻,到战争结束的1945年,地方银行真正实现了“一县一行”。战后,作为经济民主化政策的一环,日本放弃了“一县一行”的主张,于是出现了有的县几家地方银行并存的现象,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第二阶段,从战后到70年代末严格管制时期。战后,日本经过一系列立法,加强了对银行的限制性管制。一方面进行业务领域的限制,整个金融体系按业种划分为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和保险业,各业种分离;另一方面在各业种内

11、限制竞争,包括存款利率限制、地域竞争限制。一直到70年代中期,日本的金融体系没有很大变革。在这一时期,严格管制使地方银行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地方银行发展稳定,与都市银行之间一贯保持着利益平衡关系。 第三阶段,80年代金融自由化时期。70年代末期,日本金融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加之世界范围内的金触自由化浪潮推动,日本从80年代开始加快了以取消银行经营业务范围限制和实行金融业务的自由化、利率自由化、国内外资金交流自由化为核心内容的金融自由化的步伐。这种金融制度的变革使地方银行面临更多的挑战。主要的挑战来自都市银行的挑战和证券公司的挑战。 第四阶段,90年代至今萧条期。90 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一

12、大批中小企业破产倒闭,使得与地方经济联系密切的地方银行的经营状况受到严重影响,大量贷款成了难以收回的不良债权,其自有资产和抵押品的价值也大幅缩水。此后长达十余年的经济萧条,使许多体力不支的地方银行疲惫不堪,功能麻痹。此外,日本政府为使金融业与国际接轨,引入了巴塞尔协议的银行资本充足率标准,推行了对问题金融机构的“早期纠正措施”和“金融大爆炸”(Big Bang)等改革措施。于是地方银行的经营状况发生大面积滑坡,不良贷款和经营亏损增加,自有资本下降。美国社区银行和日本地方银行的功能 美国社区银行的功能。其一是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社区银行基于对社区内客户的深入了解提供个性化服务。社区银行和其服务对象

13、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严重的信贷失败的风险,比全国性银行和跨国银行要小得多。其二是弥补金融真空。社区银行可以有效地防范基层金融的空洞化。中小借款者由于不能提供充分的抵押物、担保或者盈利保障,它们往往不能从大银行取得信贷支持;或者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量小事多,大银行对这样的小额信贷展开贷前审查是非常不经济的。社区银行有力地弥补了大银行在这一金融服务层面的缺位,对于社区经济的发展,社区银行可谓功不可没。其三是信息可靠真实。在美国有具有社区银行特点的州立银行占联邦储备委员会成员行比例的90%以上,他们的存在为联邦储备委员会评价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消费者行为、及宏观经济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14、日本地方银行的功能。其一是支持地方经济。日本地方银行的经营是与所在地区的经济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其资金来源于当地,又用之于当地,因此有“故乡银行”的美誉。其二是吸业社会闲散资金,振兴地方经济服务。主要是吸收社会闲散的资金,为地方企事业单位提供贷款。地方银行的业务活动大大支持了本地区产业和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产或生活服务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其三是促进地方引进外资。随着整个日本经济的国际化,日本的地方经济也逐步走向了国际市场,这与地方银行的积极配合是分不开的。地方银行以进出口贸易结算、贸易金融、外汇兑换等业务为中心,积极配合本地区企业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甚至主动配合企业到国外考察,参与企业的海外开发活

15、动。启示 鉴于中小银行和大银行的优势差异,中小银行在与大银行的竞争中应采取求异型市场定位战略,即在目标客户的选择以及业务选择上,应与大银行形成一种互补之势。中小银行以中小企业、居民个人为目标客户群,服务于地方经济,提供个性化的零售服务;大银行则以大中型企业为目标客户群,以大中型城市为主要业务区域,提供规范的批发型服务。这种市场补缺和避强竞争的市场定位战略,将使中小银行的市场业务准入不会面临大银行的强烈阻碍,从而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特色。通过美国社区银行与日本地方银行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社区银行采取的是典型的“求异型战略”,在目标客户、服务区域及业务的选择上突现自身特色,与大银行形成互补之势,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获得了良好的发展;而日本地方银行由于种种原因偏离了“求异”型战略方向,虽然在服务区域的选择上体现了自身的特色,但在目标客户的选择上出现了偏差、业务选择上趋同,业务创新方面能力较弱,影响了自身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