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教案电子版.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823533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138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教案电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教案电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教案电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教案电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教案电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教案电子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教案电子版.doc(1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导论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掌握宏观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了解研究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教学说明: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 教学的具体内容 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从经济学说史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早期阶段;传统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演变。其中本书主要讲述现代宏观经济学。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以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现代宏观经济学兴起的标志。(注: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阿尔弗里德马歇尔,以1890年出版经济学原理为标志)。1、古典宏观经济

2、学的发展阶段从十七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中期。从十七世纪中期配第的研究开始。配第在赋税论(1662年)中研究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分析了一个国家国民财富的构成和增长,并第一次对英国的国民收入进行估算。稍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中则系统地分析了国民财富的形成和增长,研究了货币的流通规律。斯密的总量分析被其后的经济学家继承和发展。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在很多方面推进了斯密的研究成果,考察了财富的增长、总收入与纯收入的关系,货币流通量变动与物价水平变动的关系等问题。同时,重农学派的魁奈也在经济表中第一次系统地分析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西斯蒙第则通过对资本主义

3、生产和消费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必然性。当然,在经济学史上,这时是西方经济学的早期阶段或初创时期,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是经常混在一起的,这时西方经济学家大多从国民财富、国民收入、货币流通总量等宏观分析入手,而在考察中又总会涉及诸如一种商品的价值和价格如何决定、各要素的收入如何分配和决定等微观经济问题。总之,早期的宏观经济理论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货币理论;二是经济周期理论或失业和衰退的理论。当时关于货币的理论和经济周期的理论存在着很大分歧,有些甚至是对立的。关于周期的理论争论的焦点在失业问题上和经济衰退是否资本主义经济中固有的问题上。例如,萨伊为代表的主流认为失业是暂时的或自愿的,因为价

4、格有充分的灵活性,只要接受当时的工资就可以就业,而且衰退也是暂时的。市场机制可以自动的纠正这些偏差。在货币理论上与宏观经济学有密切关系的理论是后来冠以“两分法”的思想。货币只对名义价值起作用,而对实际经济不起作用。另一个值得特别一提的是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以及他对货币作用的观点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而当时西方经济学家的货币理论主要是货币数量论,利息率决定的理论等等。这方面马克思主义与其有着重大区别。2、传统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从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初期,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度,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各种矛盾日趋深化,经济危机连续发生,经济学界面临的任务是从经济总体上探寻和解释经济危机和经

5、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分析主要是瑞典经济学家的动态均衡理论、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英美经济学家的货币数量理论以及美国经济学家对国民收入和经济周期的研究。(1)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林达尔和维克塞尔等,首先采用总量分析方法考察了资本主义国民经济的运动。他们的宏观经济理论的特点是把总量分析和动态的过程分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宏观动态均衡理论。其理论基础是奥国学派的效用价值论和洛桑学派的一般均衡理论。(2)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从理论渊源上说,也是以边际效用论和一般均衡论为基础,但他也受到新历史学派和多元历史观的影响,因而他的宏观动态理论同制度历史分析相结合,其核心部分是创新学说。他运

6、用生产要素的组合即创新这一概念,来解释经济周期的波动和社会的经济发展。(3)二十世纪初期,英美两国经济学家关于货币数量问题的研究,在英国主要是马歇尔和庇古,他们关于货币数量问题的表述即剑桥方程式M=KPQ,其中反映出有关经济总量变动之间的关系;在美国主要是费雪,他提出了货币的交易方程式MV=PQ,以反映所要考察的有关部门经济总量变动的依存关系。二十世纪初期,美国经济学家密契尔对经济周期波动和国民收入及其变动进行了分析,他的总量分析的特点是强调时间序列的重要性,着重动态的研究,反对静态分析和均衡概念。密契尔对国民收入资料的统计研究与他的经济周期学说,为在他以后的宏观经济学的确定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7、3、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1936年凯恩斯通论的出版,是现代宏观经济学形成的标志。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与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就在于:它的研究是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其与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等等的关系,因此它又被称为收入分析;同时它又通过收入分析得出结论,即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自动调节的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并且通常情况下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这种分析的代表就是用以研究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之间关系的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由于经济活动中一些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总需求价格是小于总供给价格的,而市场机制却没有力量使总需求价格与充分就业下的总供给价格相等,

8、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因而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萧条和大规模失业现象,并由此推出必须依靠国家干预以恢复经济稳定的政策性结论。在这里,凯恩斯采用的是短期、总量、比较动态分析。后来凯恩斯的追随者提出了这种分析的局限性,并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做了一些补充和发展:一是投资函数理论的补充和发展;二是消费函数理论的补偿和发展;三是从封闭经济模型发展成为开放经济模型。凯恩斯经济学的出现,以及后来西方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理论的补充和发展,构成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凯恩斯的经济学是针对古典经济学(即马歇尔的 neoclassical economics 新古典经济学)的,其

9、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第一、凯恩斯反对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市场出清,并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观点,认为随着经济的繁荣,三大心理规律会起作用,使得资本主义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衰退和失业(他用刚性工资来解释市场调节机制失效);第二、他对古典经济学的两分法提出了批评,指出,从宏观经济来看,货币对实际经济变量是有巨大影响的;第三、他提出了一整套宏观经济政策,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通论发表以后,立即在西方引起了巨大反响。战后,在凯恩斯的众多追随者中,如汉森、萨缪尔逊等的不断补充凯恩斯的理论,并将它与古典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尽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又称后凯恩斯主义主流派经济学(Post-Keynesi

10、anMainstream) 。主流派经济学在50-60年代是其鼎盛时期。新古典综合派(neo-classicalsynthesis)是产生于美国的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学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方经济学界长期居于正统地位。1936年,J.M.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 ,企图解释资本主义长期萧条现象,并提出解决的对策,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P.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把传统的古典经济学作为研究个量问题的微观经济学、把凯恩斯主义称为考察总量问题的宏观经济学的两种理论综合成一个理论体系,形成新古典综合派。其主要代表还有R.M.索洛、J.托宾、A.

11、奥肯、J.R.希克斯、J.E.米德等。新古典综合派用IS-LM分析(IS代表投资与储蓄相等的一条曲线,LM代表货币供求相等的一条曲线,两曲线的交点代表均衡的就业量,在不同价格下产生的许多交点形成社会总量需求曲线)作为总量需求曲线的基础;在工资下降具有“刚性”的假设条件下,根据“古典”的劳动市场理论得出凯恩斯主义的总量供给曲线;运用菲利普斯曲线说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关系;提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从而论证了国家如何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居于正统地位,但70年代西方出现“滞胀”后受到严重冲击,其统治地位已被严重动摇。4、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

12、发展演变阶段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通货膨胀、失业、资源供给紧张、输入分配失调等各种经济问题,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被认为无法解决如此困难的经济情况,于是只好寻求其他的理论对策和分析方法。在这一阶段,在宏观经济理论方面至少发生了四个方面的变化:其一是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复兴,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货币数量理论的复兴和供应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的出现。这些理论都是以传统宏观经济学作为基础的,近几年这些理论还在发展;另一方面,从50-60年代就批判凯恩斯主义的货币学派,在70年代十分活跃,他们认为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是错误的,会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危害。货币学派的理论引

13、发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兴起,到70年代末,形成了新古典学派即(New Classical Economics)。其主要代表有货币学派,从货币学派中衍生出来的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新古典学派在80年代达到其鼎盛时期。新古典学派。宏观经济学思想围绕“政府干预”这一问题分成了两大派。争论从六十年代开始,一方是第二代凯恩斯主义者,其代表人物有:Franco Modigliani和James Tobin。另一方是货币主义,其领是Milton Friedman。到了七十年代,这一争论引起了一个新的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sts)的兴起。他们保持了货币主

14、义的某些观点。他们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并促使新凯恩斯主义在八十年代的兴起(第三代凯恩斯主义者)。新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Robert Lucas,Thomas Sargent,Robert Barro, Edword Prescott, Neil wallace等人。新古典学派的三个重要假定前提:a、经济当事人的最大化行为假定。私利是经济行为最普遍的准则,这一观点可追朔到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定。b、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c、市场出清。市场出清假定的一个暗含前提是价格与工资都具有完全的灵活性。从个人角度说,只要工资和价格变动能使当事人更好,就没有理由假定他们有刚性。Lucas说:“不会出

15、现路边有50美元而没人捡的情况。”其二是凯恩斯派宏观经济理论对供给问题和规范问题的强调,进入七十年代以后,由于世界能源和原料供给问题的日益突出,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供给分析的重要性日益得到承认。同时一些凯恩斯主义合也从资源供给的角度分析价值判断、研究经济政策的运用究竟在何种程度上符合经济学中所顶的伦理标准。其三是凯恩斯派宏观经济学与非凯恩斯派宏观经济学的互相渗透。例如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瑞典经济学家的经济理论之间,虽然各自的理论和政策主张不同,互相有很多的争论,但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多种问题,各学派的经济学家到在注意其他学派的某些可汲取的东西,它们之间也在相互吸收和影响。其四是宏观经济学以微观

16、经济学为基础问题。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多种经济问题,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单纯的宏观经济理论不能提供有效的对策,于是就提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结合问题,这种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新理论,通称为新凯恩斯主义。例如在新古典宏观理论中,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新凯恩斯主义则从对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的进一步分析中寻找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新货币主义者也提出了货币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和微观基础问题,即在分析宏观经济学领域中的货币流通总量和利息率水平时,也还要分析微观经济学领域中的人们对工资和价格变动的预期、市场信息的传递方式等。这是所谓第二代通货膨胀研究者对货币主义的补充

17、和发展。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宏观经济经济学的概念(Macroeconomics):是研究社会经济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的一门学科。经济行为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国际收支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整个国民经济为。分析如何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即分析现有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的原因, 实现充分利用的途径及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条件。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与变动理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总量分析。即从国民收入总量出发考察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具体为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静态、比较静态与动态分析、经验统计分析与数量经济模型等。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联

18、系: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区别:第一,宏观经济分析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反映的是劳动力和产品的总供求、工资总水平和物价总水平,而不是微观经济分析中的个别市场的供求、工资率或相对价格;第二,微观经济分析仅仅通过市场调节供求,使彼此之间相等,并分别研究各个部门的均衡,不太注重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宏观经济分析则不仅通过市场,也通过政府来调节供求,而且不一定要求各个部门的供求都相等,只要几个部门的总供求相等,即可达到宏观经济的均衡或平衡。第三,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均衡与微观经济分析中的均衡,在具体内涵上有所不同:微观经济分析中的局部均衡或一般均衡是在个体利益最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必须以各个市场的

19、供求都相等为均衡条件;而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在不是最优化和供求相等的条件下,也可以形成均衡。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些所谓的宏观经济均衡实际上只是一种平衡。四、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内容对象核算GDP的决定产品市场四部门均衡两部门均衡三部门均衡货币市场GDP的波动与增长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经济增长宏观经济政策五、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趋势1、 政策化:宏观经济学家担任政府要职具体负责经济事务和宏观管理;政府决策者愈来愈需要宏观经济理论作为分析经济形势、 进行预测的工具,和制定政策 进行评价的依据;理论转化成经济决策的时间大大缩短,有的理论尚未成型,却已在实际决策过程中体现来。2、动态化 如理性预期理论,实际经济周

20、期理论等。3、合流化 对立学派吸收对方论点,补充修改原有理论;不同学派相互容合,形成新的学派。4、数学化和社会学化5、 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微观化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的支出和收入的流量循环模型,掌握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及其核算方法,名义GDP,实际GDP,潜在GDP与奥肯定律,GDP的意义及缺陷,与GDP有关的其它宏观经济学概念以及各概念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运用支出法计算GDP。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GDP的定义及其核算方法,名义GDP,实际GDP,潜在GDP与奥肯定律,难点是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教学说明:课

21、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 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通常用GDP表示其中,最终产品(final goods)是指以消费和投资为目的现期生产和出售的产品。最终产品是和中间产品相对而言的。GDP不包括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goods)即用于生产其它产品的产品。二、国内生产总值的特点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这把尺度加以衡量的。产品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

22、值,中间产品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4、GDP是计算期内(通常为一年,如2000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5、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另外,大量的地下经济活动在GDP中也没有得到反映。三、GDP指标的意义与局限性1、GDP核算的意义(1)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主要有3个重要经济指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这三个指标都与GDP有密切关系,其中经济增长率就是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就是GDP紧缩指数,失业率

23、中的奥肯定律表明当GDP增长大于2.25个百分点时,每增加一个百分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失业率就降低0.5个百分点。(2)宏观经济管理中有重要作用。如制订战略目标、计划规划和财政金融政策时,都以达到一定数量的GDP为标准。(3)在对外交往中有重要意义与我国承担的国际义务相关,如承担联合国会费;与我国享受的优惠待遇有关,如世界银行根据GDP来划分给予优惠的标准。2、GDP反映福利水平变动存在较大局限性:首先,它不反映分配是否公平; 其次,非市场活动得不到反映;第三,有些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内容无法得到反映;如环境质量的变动、不能反映精神满足程度,闲暇福利。 第四,它把所有市场交易活动反

24、映到GDP来,并不能正确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无法反映人们从产品和劳务消费中获得的福利状况。第五,GDP的数值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内容的实质。 第六,由于不同国家产品结构和市场价格的差异,两国GDP指标难以进行精确比较。最后,生活质量的改善不能得到体现。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与核算方法一、支出法1、定义:是把一国一定时期投入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物品与劳务按需求者支出的金额分类汇总而成。2、国民产品和劳务的需求者在GDP核算体系中分为四类:(1)个人消费支出总额(C):不包括居民购买新建住宅的支出;(2)国内总投资支出(I):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与存货投资。其中: 总投资

25、=净投资+重置投资(补偿固定资本损耗和意外损坏)(3)政府购买支出(G):指各级政府部门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包括政府在军事设施和物资方面的支出和政府雇员的薪金支出。但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4)商品和劳务的净出口:(X-M)。所以:用支出法核算GDP,公式为:Y=C+I+G+(X-M) 或 Y+M=C+I+G+X二、收入法(或成本法)1、定义:是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而成,由于要素的收入从企业角度看即是产品的成本(包括企业利润),所以这种方法又称要素成本法。2、收入法核算的GDP应包括的项目:(1)工资、利息和租金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2)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

26、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的收入。(3)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末分配利润等。(4)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这些虽然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嫁给购买者,故也应视为成本。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帐,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5)资本折旧。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总投资中,也应计入GDP。3、按收入法计算的GDP: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三、生产法1、定义:是从生产的角度出发,把所有企业单位投入的生产要素新创造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在市场上的销售价值,按产业部门分类汇

27、总而成。2、标准形式的生产法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第一步,计算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值。第二步,计算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即各部门生产单位在生产中所消耗的购自其他生产单位的货物和服务。第三步,从总产值减去中间消耗,得出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所有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总和,便是国内生产总值。第四步,对第三步所得结果进行调整,即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加上本国政府和居民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其结果即为国民生产总值(GNP)。核算国民收入可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但最为常用的为支出法和收入法。第三节 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一、国内生产净值(NDP)与国民生产净值(NNP)1、定义:NDP或NN

28、P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中扣除固定资产折旧(D)后的余额。2、公式: NNPGNPD 与 NDPGDPD 二、国民生产总值1、国民生产总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拥有的投入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总值。2、GDP与GNP的区别与联系:在一个与其他国或地区不发生任何贸易往来和资本流动的封闭经济系统中,GDP和GNP的值应是相等的。但在实际情况下,这两个值通常是有出入的。因为,在几乎所有的国家里,总有部分国内生产值为外国公民所有,而外国的部分产值又是本国公民的收入。GNP衡量的是一国公民的总收入,而不论其

29、收入是从国内还是从国外获得的,是从中国的公司还是从美国的公司;GDP衡量的则是一国国境内所有产出的总价值,而不管其所有者是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虽然二者存在显著的区别,GDP和GNP这两个概念的大部分是重合的,至少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都是如此。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一国的收入可以在许多方面与其产出发生出入。外国公民可以拥有该国的国内产值,外国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向该国的国内项目融资的方式分享该国的国内收入,外国工人可以在该国工作并将其劳动所得汇回国外。在上面的每一种情形中,都有部分国内产值成为外国公民的收入。在计算GNP时,就应该将这部分产出从GDP中扣除。反之,本国公民通过各种

30、方式从国外获取的收入则应叠加进来,以得出完整的GNP数值。这样,我们又得出一个新的概念净要素支付,简称NFP,它等于本国公民的国外收入减去外国公民在本国的收入。它所衡量的正是GDP与GNP之间的差异,即:GNPGDP=NFP。三、国民收入(NI:National Income)(狭义)1、NI定义:是生产要素所有者按生产要素因从事生产和提供劳务所挣得的收入,是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它是从GDP中减去折旧和间接税而得到的。这里的国民收入,实际上是按要素费用计算的国民净收入。在西方国家,有时简称为(狭义的)国民收入。2、国民收入等于工资、租金、利息、业主收入和企业利润之和。公

31、式:NI=NDP-间接税 =工资+租金+利息+业主收入+企业利润四、个人收入个人收入(PI:Personal Income)指的是要素所有者在国民收入核算期间实际拿到手的收入,是个人从各种不同来源取得的实际收入的总和。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五、个人可支配收入从个人收入(PI)中扣除个人向政府交纳的税金,即得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从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税收和非税支付,就可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税收包括个人收入税、个人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等。非税支付包括罚金和馈赠等。个人可支配

32、收入也被称作税后收入。六、这几个概念的相互关系GDP-折旧=NNPNNP-间接税=NINI-公司留利-社会保险税+个人利息和红利收入+政府和企业对个人的转移支付=PIPI-个人所得税=DPI第四节 支出与收入的流量循环模型一、国民产品和国民收入1、用支出法和收入法进行核算的基础是总产出等于总支出,总产出等于总收入。产出总等于支出:指最终产品价值总等于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其所以如此,关键在于把企业没有卖掉的存货价值看成是企业自己在存货投资上的支出。产出总等于收入:产出指整个社会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劳务)价值,亦即新生产的财富和价值,它总等于要素收入的总和,其所以如此,关键是把利润看成是产品售价扣

33、除工资、利息、地租等成本后的余额,即利润是收入的一部分2、国民产品(产出) 国民收入 国民支出 以上三个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实际上是同一个国民产品和收入总流量在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阶段上的具体表现。把总量加以分解,在生产阶段上便表现为各产业部门的净产品,在分配阶段上便表现为工资、利润等收入分配项目,在使用阶段上便表现为消费支出、投资支出等支出项目。二、支出与收入流量的循环流转任何社会,国民经济的运行都将表现为生产与消费、收入与支出或者说供给与需求在其相互作用中的不断的循环和流转过程:生产部门投入的生产资源(劳动、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以及把前三者组织集合起来的企业家职能)所产出的物品和劳务,按照一

34、定的原则分配给社会成员,通过交换过程,最后进入消费。我们用最简单的支出与收入流量的循环流转模型来描述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图1-1环形图的上部表示产品和劳务市场的供求关系,人们支出货币来购买最终产品,他们每年花费的货币总流量就是一种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企业出售产品和劳务的销售总价值也就等于居民的货币收入,而企业的销售总价值则是企业成本和企业利润之和。环形图下部表示四种生产要素市场供求关系,衡量的是产出成本的年流量,企业以工资、租金、利息、股息和企业留利形式支付,商品与服务家庭企业收入(工资、租金、利息、股息)劳动支出图1-1 支出与收入流量的循环流转由此可见,这个简化经济社会的全部产品和劳务即

35、国民产品(National Product)与其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全部货币收入,即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在国民经济的循环流转中,有以下恒等关系: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国民收入)企业全部产品和劳务(国民产品)的销售总价值 企业成本+企业利润三、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模型(一)两部门经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假定一个国家只有居民和企业两个部门。这时,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可以用图1-2来表示。图中曲线箭头代表国民经济循环流动中的货币流向。生产要素支付收入贷款投资私人储蓄消费企业收益家庭生产要素市场金融市场产品与服务市场企业图1-2 两部门经济中收入流量循环 (1)居民户向厂商提供各种

36、生产要素,同时从厂商那里得到相应的货币收入。(2)居民户向厂商购买消费品,相应的用于消费的货币支出流向厂商。(3)如果居民户不把所有的收入都用于消费,那么就会发生储蓄。这些储蓄流入金融市场,厂商则从金融市场得到贷款,进行投资。与货币投资相应的实物形态的产品流动则发生在厂商部门的内部。以上三方面的流动,形成一个完整的收入流量循环。从总需求来看,总产出(Y)=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消费(C)+投资(I)。从总收入也就是总供给看,总产出(Y)=要素收入总和=工资+利息+地租+利润=消费(C)+储蓄(S)由于有Y=C+I,Y=C+S, 所以C+I=C+S 即I=S(二)三部门经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投资家庭

37、政府企业金融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产品与服务市场收入生产要素支付私人储蓄税收消费政府购买企业收益政府储蓄 图1-3三部门经济中货币循环流程三部门经济是指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政府部门。政府是一个非盈利的社会管理部门。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可以用图1-3来表示。政府要向厂商和消费者征税。同时也向厂商购买产品,向居民户购买劳动。因而政府与居民户、政府与厂商之间的货币流动是双向的。从总需求来看,总产品(Y)=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从总供给看,总产品(Y)=要素收入总和=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消费(C)+储蓄(S)+税收(T)由于有Y=C+I+

38、G,Y=C+S+T,所以C+I+G=C+S+T。即 I+G=S+T。也就是I-S=T-G。其中,T-G是政府的储蓄。TG时,差额为预算盈余;T0时,差额为贸易赢余;当 NX0时,差额为贸易赤字。第五节 潜在GDP与奥肯定律一、名义GDP和实际GDP1、定义:名义GDP是指按产品和劳务的当年销售价格计算的GDP。实际GDP则是用不变价格(基年的价格)计算的GDP。2、区别:名义GDP既包括产量的变动又包括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实际GDP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只反映生产产量的变动仅仅是产量的变动。实际GDP比名义GDP更能反映真实的经济福利水平。3、GDP平减指数(又称隐含价格平减指数)(书中称为GDP

39、折算指数)(1)定义:用名义GDP除以实际GDP,就得到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它是整体价格的指示器。(2)用GDP紧缩指数计算通货膨胀率的方法:t年的通货膨胀率=(t年的GDP平减指数-(t-1)年的GDP平减指数) / (t-1)年的GDP平减指数100%二、价格指数(一)消费物价指数(CPI)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是衡量价格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消费物价指数通常是通过抽样调查方式得到的。(二)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GDP平减指数是指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因此可以解释为GDP所有组成部分(消费、投资

40、、政府购买、净出口)而非某些部分的价格水平。这个指数与CPI不同,因为它的权数是可变的,其权数随不同商品所占份额的改变而改变。(三)生产价格指数(PPI)这个指数起源于1890年,是美国劳工部公开出版的最古老的统计数据。它衡量的是生产或批发环节的价格水平。主要基于大约300400种商品的价格,包括食品、制成品、矿产品等。计算PPI的固定权数是每种商品的净销售额。由于这种指数涵盖得很详细,在商业领域广为使用。三、CPI与GDP紧缩指数GDP平减指数和CPI两种衡量指标之间的差别:第一是GDP平减指数衡量所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而CPI只衡量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因此,企业或政府购买

41、的物品价格上升将反映在GDP平减指数上,但并不反映在CPI上。 第二是GDP平减指数只包括国内生产的物品。进口并不是GDP的一部分,而且也不反映在GDP平减指数上。因此,日本制造并在美国销售的丰田汽车的价格上升要影响CPI,因为消费者购买丰田汽车,但这种上升并不影响GDP平减指数。第三是产生于这两个指数衡量经济中许多价格加总的方法。CPI是用固定的抽样物品来计算,而GDP平减指数允许计算的物品随GDP组成部分的变动而变动。四、潜在GDP(一)潜在GDP (The Potential GDP)与实际GDP(actual GDP)1、潜在GDP: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可供利用的生产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

42、以产出的最大产量,也就是实现充分就业时会有的GDP 。2、实际GD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所生产的GDP。即由有效需求水平所决定的GDP,它和潜在的GDP相对应。3、GDP缺口:潜在GDP 和实际GDP之间的差距称为GDP缺口。在有效需求不足或经济萧条期间,潜在GDP大于实际GDP,二者间的差额就是萧条缺口(通货紧缩缺口);若有更多的成年人参加劳动或增加时数,则实际GDP大于潜在GDP,二者间的差额就是通货膨胀缺口。(二)潜在GDP是不断增长的导致潜在GDP不断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奥肯定律1、奥肯定律是回答实际GDP变化与失业率变化之间的关系。2、概述如下:实际GDP

43、变化的百分比=3%2失业率的变动 3、注意两点(1)这是一种经验验证; (2)为调节经济提供了一种政策依据。第二章 简单的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掌握乘数原理及消费、储蓄函数,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有关经济现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乘数理论及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难点是乘数理论。教学说明:上一章讨论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核算,这一章起讨论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即经济社会的生产或收入水平是怎样决定的。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学说的中心内容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遵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原则,本章首先讨论仅包括产品市场的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假定货币工资和物价水平等给定不变,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 教学内容第一节 关于收入和就业问题的传统理论和现代解释一、“萨伊定律”和“自动均衡说”1、萨伊定律(1)萨伊认为,在分工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是为别人而生产,生产越多供给越多,则对别人产品需求越多,在交换中,货币只起一个短暂的媒介作用,卖主得到货币马上又会购买产品,所以卖主就是买主,供给者同时就是需求者;(2)萨伊认为,任何生产的增加必定会产生同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