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824541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浅谈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浅谈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浅谈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浅谈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摘 要:随着我国和谐发展思想的提出,必须对和谐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谐社会构建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经济发展离不开和谐社会,另一方面它又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物质支持。正确认识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经济因素,寻求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各种因素的良性互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构建 和谐社会作为多方面、多层次与广范围的系统工程,无疑需要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和谐与深入发展。要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点,妥善协调好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充分调

2、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社会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长期稳定和谐的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二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一、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更好的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和谐的社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它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推动经济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经济是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根本的还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

3、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刻意求新,而是有着坚实的经济社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物质经济基础。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21万亿元人民币,比1952年增长了331倍,是同期世界年均增长速度的两倍以上。经过50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基本解决了世界近1/5人口的温饱问题和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 构建和谐社会既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从经济发展来看,随着经济总量增加,由短缺经济转向相对过剩经济,经济发展从最大限度地增加供给,转向更大程度地满足需求,着力于实现各尽所能

4、、各得其所的和谐发展。从社会基础来看,由于个人财富的增加和私人财产的形成,并且受到法律制度的有效保护,以财产为基础的社会诉求更倾向于经济稳定与社会和谐。要真正实现和谐,必须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发展是硬道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理。只有进一步发展,增大生产力总量,才能给解决矛盾留下更大的回旋余地,也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社会和谐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如果社会不和谐,人们就会感到不公平,就会产生不满情绪,社会就不会安定。就会像中国历史上不断上演的通过暴力对抗的形式来实现对存量的重新划分,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显然,和谐社会是一个

5、秩序良好的社会,社会的秩序良好社会才可能稳定。也只有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才可能得到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至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迈进。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快速发展的数字指标掩盖了一些不容小视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影响着社会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立。如:局部地区形成的以GDP为中心单方面追求经济增长,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导致大量资源被掠夺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作用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必须实事求是的承认,经济增长和质量的不和谐已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

6、大障碍。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表现在资源消耗与浪费严重,在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改造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科学的、有远见的开发利用自然,而不是盲目的、鼠目寸光的将自然视为可以任人宰割的对象。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经济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人与社会是相辅相成的,和谐社会是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建设的主体,社会的有序、稳定与和谐为人的生活劳动与发展提供有利环境。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违背社会规律,按主观意识办事,必然会受到惩罚。 因此要想继续保持

7、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着手解决经济社会不和谐问题,想方设法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平衡利益关系,使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地享受发展的成果,愉快地创造和生活,共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可以说和谐社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社会的和谐,也谈不上经济的健康发展。二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构成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新的基础和条件。1、和谐社会与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经过积极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都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放在了重要地位,正逐

8、步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我国2003年这一比重仅32.3%,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在60%80%。地区间的产业结构也不合理,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严重,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工业结构的相似率达93.5%以上。另外,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需求结构之间也存在着矛盾。第一产业内的结构调整过程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就是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对农业产业结构要实行战略性调整,主要解决当前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困难。积极推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调整农业结构,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充分

9、尊重农民意愿,绝不能搞强迫命令。我国尚有大量的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进行转移,这是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结构优化升级中必须处理好这个问题。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即第二产业内的结构调整,是伴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发展变化进行的。我们要把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放在重要位置,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有选择地加快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把工业化和信息化更好地结合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较多吸引外资和引进国外技术,我国产业面不断拓宽,产品线不断延伸,许多产业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缩小,但是,在今后从国外引进更多先进技术

10、的难度也在加大。我国正处于以工业为主的发展阶段,要采取各种措施,大力调整第三产业的结构。目前我国一些供不应求的行业,价格明显高出国际市场的行业,服务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行业,大多数是服务行业。因此,我们要利用好世贸组织这个平台,扩大对第三产业资本和技术的投入,主动学习和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我国服务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我们要取消或调整早已过时的限制性政策,允许和鼓励非国有经济进入国有服务业参与竞争,促进各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我们要加大对科、教、文、卫、体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同时,我国政府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和体制

11、环境,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升级。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发展中的经济体进入起飞阶段后,长时期的较快增长都是以经济结构的快速转换为基础的。首先在经济总量中,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继成为增长的主导产业;其次是一些高速增长行业相继出现,带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第三,资金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的行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使整个经济向着资源节约和技术、知识密集的方向推进。我国的经济大体符合上述规律,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些规律。2、和谐社会与城乡结构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社会结构中最典型,也是最突出的问题,它直接制约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

12、人口有了较为自由的空间,但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没有消失,城乡差距反而越拉越大。如户籍制度仍然制约着农民和市民从生到死的每一个生活境遇;农民在城市中并不存在与市民同等的机会;城市向农村征地、城市开发引发的问题;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率明显上升问题等。种种事实证明,实施和谐的城乡结构调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要改革户籍制度,推动人口合理流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的阻碍是显而易见的,它影响着不同群体的方方面面。它在限制人口流动的同时也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并且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别,与现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劳动力更自由的流动给经济带来的影响是正面的,中国经济增长中的20%25%是由于

13、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所带来的。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是不需要取消户籍,而是要弱化户籍制度的附加内容,使户籍制度成为一个单纯的人口登记制度。户籍制度更不应该与就业政策挂钩,而是要由市场规律自主调节。户籍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取消城乡的户口差别,逐步取消城乡福利待遇的差别,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3、和谐社会与区域结构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影响我国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对和谐社会也有着明显的制约。就东中西三大区域发展差距的数据看,人均GDP差距扩大,1980年东部地区分别相当于中、西部地区的1.53倍和1.8倍,2002年扩大到2.08倍和2.63倍;收入水平差距上升,198

14、0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相当于中、西部地区的1.19倍和1.21倍,2002年则上升到1.43倍和1.40倍。如果这种差距任其持续扩大下去,必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政治稳定等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构建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走出一条制度性、长期性开发的新路。西部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化改革的实际进程。要尽快形成西部开发的政策体系,用法律来保障西部的开发。中西部地区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充分利用东部的科技、人才和资金优势,对能源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东部地区应当

15、加快产业升级,拓宽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市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中部地区是全国产业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与东部比,中部地区在能源、原材料供给、劳动力成本等很多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中部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要保持和发挥这种优势,必须东拓西进,联手发展,共同构建中部经济带。只有中部崛起,为东西互动、南北合作提供坚实的支撑点,全国现代化战略目标才能顺利实现,和谐社会也才能顺利构建。三、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经济发展的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应从经济发展和谐入手,要协调内部各个方面的关系,使得彼此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经济发展进程要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

16、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目前,我国虽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不规范,市场经济体制公平、公正的效用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还没能建立起来,地方垄断盛行使市场竞争难以做到公平导致产品供需严重失衡,拉大了地区间经济利益差距。市场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仍较严重,近年来我国社会中不断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对公有财产的掠夺和侵占,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权力参与分配、血泪工厂对工人的残酷剥削等等,既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扭曲了资源的配置,也加大了社会不和谐的因素。 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首先,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严厉打击各种地

17、方保护主义,加强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使各地区的市场主体在公平的环境下充分自由的竞争,以发展本地区经济,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其次,必须尽快完善市场价格机制,取消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以缩小城乡差距;促使上下游产业间产品形成合理的交换价格,以缩小上下游产业间的收入差距;对垄断行业征收垄断利润税,并逐步放开竞争,以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最后,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严格依法行事,保证市场主体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的起点公平和过程的规则公平。 (二)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制度 和谐社会必须确定按贡献分配的基本原则,在生产劳动领域要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既要保证不同性质的劳动投入得

18、到不同的报酬,又要保证同工同酬。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职工的收入分配,应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要确保各地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线得到执行。在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结构,调节好社会成员之间的收人差距,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既要扩大开支,提高满足广大群众共同需要的水平和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又要强调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勤劳致富,保护投资者以及高级人才的合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促进各收入阶层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在收入调节方面,加强和规范国家对企业的税收征管,尽可能减少企业偷

19、税、漏税现象;限制垄断行业过高收入;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和扶助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实现税负公平,对高收入者应实行重点监控。如果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社会改革举措使某些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要制定合理的补偿原则,确保每个主体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不损害其他主体的利益,特别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来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往我国的传统工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的。三高一低。型产业,不符合资源形势的要求和循环经济理念。在改造。三高一低。产业的时候,要根据循环经济的评价原则,从生产制造

20、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发展内部资源循环利用,采用高效率的设备、工艺,从源头上杜绝资源浪费;督促企业使用污染物综合处理设备,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强制企业尤其是家电、汽车、计算机等电子、机械行业,回收其废弃产品,以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四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的要求。从2003年起,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正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跨越。根据国外经验,这个时期通常被认为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既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也面临许多新的挑

21、战。在这个关键时期,由于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加剧,处理得好,经济能够顺利发展,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构建和谐社会并没有否定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多种不和谐,相反,是要通过解决这些不和谐而逐步走向社会的和谐。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片面追求速度的现象,已经不是单纯的经济现象,蔓延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加剧了社会不和谐。这一方面是因为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社会投资明显增加,投资主题越来越趋向社会化;另一方面,随着行政体制的改革,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过分的投资热情往往形成一种冲动,扩大了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社会性影响。经济结构的矛盾扩大为社会矛盾。我国经济结构同时存在

22、两类矛盾,一类直接表现为社会矛盾,如城乡经济二元结构、产业发展不协调等;另一类是经济结构中的矛盾并有可能扩大为社会矛盾。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看,这类矛盾主要是:加工能力总量和社会生产力过剩与少数产业短缺的矛盾、需求结构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滞后的矛盾、经济增长与资源紧张的矛盾、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矛盾。“三农”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攒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尖锐化的产物。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我国经济总体上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但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对农村和农业投入不足,是制约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各种矛盾突出,“三农”问题日显严重。

23、从1997年到2000年四年中,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分别降至4.6%、4.3%、3.8%和2.1%。我国大约有4000万失地农民,他们“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成为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社会群体。改革开发以来,由于我们在经济发展中采取的是差异性政策,使得一部分地区和企业率先发展,经济发展的水平差距逐渐拉大,并形成明显的社会差距。一些地区、企业和群体处在发展的优势地位,另一些却处在明显的弱势地位。经济增长的成果不能惠及到社会所有方面,不同的阶层在经济增长中所获得的收益明显不同,往往是条件越优越获益就越大,从而进一步拉开了已有的差距。另外,大量的企业改革成本转化成为社会成本,由社会全体成员来共同分担,所有社会成员既要从改革中获益,也要为改革支付必要的成本。参考文献: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研究”课题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研究(上、下).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2.何卫东、陈赛.和谐社会的持续型经济发展模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年.3.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组,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研究,李连仲主编,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12月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25个理论热点,肖景华等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3月6、建设健康和谐社会,丁元竹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