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研究.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824573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研究.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研究目 录 一、 中英文摘要- - - - - - - - - - - - - - - - - 2二、 正文- - - - - - - - - - - - - - - - - - - - 3(一)区域概况与经济差异- - - - - - - - - - - - - - - - - - - 3(二)区域经济差异的静态分析- - - - - - - - - - - - - - - - - 41.经济总量与人均水平差异- - - - - - - - - - - - - - - - 4 2.增长速度差异- - - - - - - - - -

2、- - - - - - - - - - - -53.产业结构差异- - - - - - - - - - - - - - - - - - - - - -64.所有制结构差异- - - - - - - - - - - - - - - - - - - - -75.城乡差异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三) 建立模型与实证分析- - - - - - - - - - - - - - - - - - 81.指标选取-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数据处理与指标确定- - -

3、 - - - - - - - - - - - - - - - 93.模型的建立- - - - - - - - - - - - - - - - - - - - - - 94.基于模型的经济解释- - - - - - - - - - - - - - - - - - 10(四)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 - - - - - - - - - - 10三、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14摘 要 本文首先通过对苏南、苏中、苏北三大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进行简单的描述,然后分别从经济总量与增长速度、人均水平、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以及城乡发展

4、差异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来反映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针对近年来苏南苏北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问题,本文设置影响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各因素的指标体系,并根据江苏统计年鉴取样2006年江苏各个城市的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对分析结果的经济含义进行解释,进而得出造成南北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最后提出振兴苏北经济、促进江苏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些对策与建议。关键词 经济差异 静态分析 回归分析 对策与建议Abstract:This article first describe the differenc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s among the Southern Jia

5、ngsu , central Jiangsu and the northern Jiangsu in brief. Then we mak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economic output,the rise speed, the per-person level,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system of ownership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from several aspects .

6、 It reflects the Jiangsu regional economies development on the realistic condition. In according with the economic gap of Southern Jiangsu and northern Jiangsu becomes larger, this article sets various factors system which has affected the Jiangsu Provi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is article make

7、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according to Jiangsu Statistical annual takes a sample in 2006 each city of Jiangsu cross-section data. In addition, we also explain the economical meaning of the results. At last we obtain the important causes which make the north and south economic gap. Finally this articl

8、e propose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hich should promote the northern Jiangsu economy and coordinate Jiangsu Province regional economies development.Key words:Economical difference ,Vertical analysis, Regression analysis ,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江苏省是全国的经济大省,近年来江苏省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9、,全省各项经济指标都居全国领先水平。但是繁荣的经济背后却是区域经济的巨大反差,由于历史沿革、地理位置、经济政策以及思想观念等原因,江苏省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苏南经济发达,是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苏中经济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苏北地区经济更是落后。这种差异的存在影响了江苏省经济的总体发展,虽然江苏省的GDP总量近年来连续名列全国第二,但全省人均GDP却退居全国第五,主要原因就是人口占大部分的苏中、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而这种区域经济差异性的存在将影响到江苏省率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缩小江苏省各地市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和

10、社会意义, 而且也是江苏省整体经济步入新的台阶的客观需要和要求。一、区域概况与经济差异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如表1所示,三个区域的基本情况如下:苏南五市土地面积达28080平方公里,2006年年末总人口达2304.57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6年年末总人口达1732.03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五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6年年末总人口达3281.12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表1

11、 区域概况土地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苏南280802304.5748.6苏中204321732.0330.1苏北543573281.1228.0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06江苏省区域发展不平衡突出地表现在苏南经济的高速发展与苏北经济发展的滞后。苏南、苏中和苏北这几年来的经济发展水平都是在稳步提高的,但是苏中和苏北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远比不上苏南,并且差距也呈逐渐拉大的趋势。以两者的代表城市苏州和徐州为例,2005年江苏省各市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显示, 苏州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的绝对量为4026.52亿元,增长率为15.3%,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416

12、5元;徐州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绝对量为1212.15亿元, 增长率为14.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3697元;苏州的人均GDP约为徐州的3.95倍。而1999年苏州与徐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23592元与6845元,两市的差距为3.45倍。经过六年的发展, 在苏南经济日益加速的发展过程中,两市的经济差距不仅没有减小,反而出现了扩大的趋势。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公报资料显示(见表2),2005年江苏省城镇人口总数为3774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0.5%,比2000年的41.5%上升了9个百分点,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分别比2000年提高7.4、8.6和8.3个百

13、分点,表明2000年以来江苏省各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这也是江苏省近年来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结果。2000-2005年,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以年均13%以上的速度增长,从增长趋势看,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总体趋势是基本一致的。但从表2不难看出,2000-2005年间,苏北地区的城镇人口比重有了较大增幅,城镇化发展进程较快,但仍与苏南存在很大差距;从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看,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增幅,苏北与苏南都存在很大差距。二、区域经济差异的静态分析江苏省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特征非常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 经济总量与人均水平的差异2006

14、年,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5个苏南城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85.61亿元,南通、扬州、泰州3个苏中城市实现GDP3860.78亿元,徐州、盐城、连云港、淮安、宿迁5个苏北城市实现GDP4235.70亿元。苏南以占全省31%的人口创造了全省GDP总额的62%,苏中以占全省24%的人口创造了全省GDP总额的17%,而苏北人口占据全省总人口的45%,创造GDP总额仅占全省的21%。从总体看,苏北、苏中的经济实力与苏南相比,差距十分明显(见表3)。 表2 江苏不同地区城镇人口、人均GDP和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较 城镇人口数(万人) 城镇人口比重(%) 人均GDP(万元) 工业增加值占GD

15、P比重(%) 2000年 2005年 年均增长(%) 2000年 2005年 增加百分点 2000年 2005年 年均增长(%) 2000年 2005年 增加百分点 苏南1467 1820 4.41 59.6 67.0 7.4 22473 42678 13.69 49.4 55.6 6.2 苏中 636 752 3.41 37.7 46.3 8.6 9293 19380 15.83 43.4 47.5 4.1 苏北 983 1202 4.1 31.2 39.5 8.3 5967 11578 14.18 34.1 38.4 4.3 资料来源:2005年江苏及各市人口抽样调查公报资料。人均水平上,

16、由表3可见,2006年苏南地区人均GDP为48559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8586元)19973元,而苏中、苏北分别为23501元和13699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085元和14887元,苏南的人均GDP约是苏北的3.54倍,差距相当可观。表3 2006年江苏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比较一览表GDP(亿元)人均GDP(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亿元)苏南13485.61485594616.113977.667447.60苏中3860.78235011129.881249.122617.87苏北4235.70136991737.811396.402117.

17、99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二)增长速度的差异增长速度方面,苏南在GDP基数非常大的基础上仍保持高速增长,而苏中、苏北不仅经济规模小,同时增长速度也慢于苏南地区。表4 2000-2005年江苏三大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单位:%200020012002200320042005苏南10.6613.1115.3124.5522.6318.11苏中10.069.3510.5514.5121.7320.03苏北8.5710.6811.4311.4518.5717.30注: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002006)所提供数据计算而得。图1 三大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变化曲线从表4和图1看,近几年来,苏南的

18、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一直快于苏中、苏北,尤其是2003年,苏南的经济增长率高达24.55%,比苏中高出10个百分点,比苏北高出13个百分点,差距惊人。苏中与苏北的经济增长速度差别不大,基本保持在3.2个百分点以内。到了2004年度,苏南的GDP增长率相对前一年有所下降,苏中和苏北的则上升,这主要是经济总量的原因。虽然相对各自前一年的水平来说,苏中、苏北GDP增长率上升而苏南GDP增长率下降了,但是就绝对来说,GDP的增长率仍然是苏南最高。但到了2005年,苏中增长速度高于苏南和苏北达到20.03%,苏南在GDP基数非常大的基础上仍保持高速增长,苏北地区仍然落后。(三)产业结构的差异产业结构是经

19、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对美国、日本、英国等13个国家100多年产业结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认为“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第一产业的产值在整个社会总产值中的不断下降和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不断上升”,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第三产业所占GDP的比重逐渐上升。因此,用三大产业的结构来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以江苏2006年的三大产业构成为分析对象,表5中可以看出三大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由南至北逐步上升,苏北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高达17.8%,约是苏南的7.4倍。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与第一产业比重同方向变动,与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呈反方向变化。苏南的第一产业产值占GDP

20、比重仅仅有2.4%,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口都占主要部分,第二产业已成为苏南的主导产业,而第三产业的比重高达33.9%,这说明苏南的产业结构较为优化。苏中和苏北地区第二产业虽然占的比重相对较大,但就业人口在三大产业的分布还是高,尤其是苏北地区,第一产业劳动力人口比重达37%,而且就业人口中第二产业的比重最少,产业结构不合理,说明苏北的产业层次较低。非农产业上的差距是苏南与苏北经济发展差距的集中表现。表5 2006年江苏三大区域产业结构占GDP比重劳动力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苏南2.4%59.6%33.9%11%53%35%苏中9.2%56.8%34.0%23%43

21、%34%苏北17.8%47.9%34.3%37%29%34%资料来源:江苏统计信息网(四)所有制结构的差异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的集体、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大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苏南地区创造出的人称“苏南模式”的以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乡镇企业发展道路,取得了极大的成功。1992年,苏锡常地区工业总产值超过了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区,其技术机械装备也超过了上海的总体水平。1995年,苏南非国有经济在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72.21%,已经远远高于苏北的52.45%,这使得苏北的经济活力也远远比不上苏南。从表6可以看出:2005年,苏北地区国有工业占总产值的比

22、重仍然较大,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苏中、苏北地区的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过小,远远低于苏南水平和全省平均水平。随着市场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苏北的所有制结构必然影响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有待进一步调整。(五)城乡差异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影响该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2000年苏南为8406元,苏中为7278元,苏北为6611元,三者的比例约为1.27:1.10:1,而到了2005年,三者的比例约为1.46:1.13:1。2000年苏南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693元,苏中为3577元,苏北为3132元,三者的比例约为1.50:1.14

23、:1,到了2005年,三者的比例约为1.71:1.24:1。无论是从城市还是农村来看,三个区域之间的差距均呈现不断扩大趋势。表6 2005年三大区域及全省各所有制经济占各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单位:%国有工业集体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苏南6.757.277.7923.6512.6628.15苏中6.058.5613.0724.118.4817.70苏北10.864.7910.4930.064.859.52江苏7.746.249.0223.5710.8422.46注: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06计算得出三、建立模型与实证分析区域经济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人均GDP的差异,为

24、更明确地解释各因素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选取人均GDP(单位:元)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一)指标的选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自然的,如趣味、资源、环境等;有社会的,如资本、人力、技术等,这些因素有的可以量化,有的则只能做定性分析。在选择解释变量时,一方面要考虑变量的相关性,另一方面要考虑数据的基础性和可得性。根据经验的初步判断及上文关于南北经济差异的比较分析,在资源与基础设施方面分别选择“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道路面积”两个指标;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日益凸显,因此选择“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与“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作为指标;经济的振兴要靠人才,人力

25、资源的差异也会形成经济上的差异,因此选用“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这一指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表现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下降或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上升,因此选择“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一指标;所有制结构方面,鉴于数据的可得性,选用“国有控股企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这一指标。(二)数据的处理与指标的确定 南京在江苏的地位比较特殊,虽然是江苏的省会城市,人才荟萃,科研突出,投资巨大,交通发达,但却没有带来南京经济的突飞猛进,基于南京的这种特殊性,在对江苏13个城市的指标进行数据处理时,排除了南京这一奇异样本。首先对2006年的以上7

26、个指标运用SPSS进行相关分析,排除了与人均GDP水平相关性不大的三个指标:“人均耕地面积”、“人均道路面积”和“国有控股企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而且发现“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与“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这两个指标之间相关系数高达0.97,经过初次运用SPSS软件做回归分析,得结果如下: Y=29700.636+355.038X1+621497.6X2+8197.482 X3-142833X4 (7.727) (1.446) (3.276) (0.261) (-5.602)很明显,第三指标的t值小于t(7)的临界值,因此可以说“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显著,应予

27、排除。综上所述,选取“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占总人口比例”和“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解释变量。(三)回归模型的建立令Y:人均GDP,单位:元/人,X1: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单位:亿美元),X2: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占总人口比例(单位:), X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单位:)。运用SPSS软件做回归分析,得结果如下:Y=29937.951+416.692X1+606511.4X2-142685 X3 (8.529) (6.715) (3.569) (-5.955) R2=0.976 F=108.410 各个解释变量的t值的绝对值均大于t

28、(8)的临界值,所以各解释变量显著;同时,R2=0.976,说明模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较高;F=108.410F0.05(3,8),表明模型的线性关系显著。(四)基于模型的解释基于以上回归方程,可以对江苏省苏南、苏北经济差距的构成作进行一步的分析, 结果如下表所示:表6 江苏省苏南、苏北经济差距的解释YX1X2X3苏南5253127.0950.0233057080.01590739苏北235322.00.0084740.094819058差距绝对值2899925.0950.0148316-0.078911668差距的贡献2899910456.8868995.5344811259.51146

29、差距解释度100%34%29.3%36.7%结论:由表5可以看出,江苏省苏南、苏北经济差距的36.7% 可由苏南、苏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来解释,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与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占总人口比例差异的影响也较为显著,因此可以说江苏省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水平以及人力资源有着紧密联系。四、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不应是永远存在的事实。在苏南经济飞速发展之时,苏北如何正视现实和差距,寻找对策,逐步缩小差距才是当务之急。苏北地区尽管目前相对落后,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本身许多可供利用的后发优势也逐步显现,使其经济和社会具有实现跨越式发

30、展的机遇和可能。(一) 苏北发展的优势1.区位优势从苏北各市具体情况来看,徐州拥有“五省通衡”优势,盐城拥有“海上苏东”优势,连云港是欧亚大陆桥的东桥头堡,淮阴是苏北的交通枢纽,宿迁随着京沪、宁徐高速公路的开通,交通条件也得到极大改观。这些区位优势有助于苏北各市加强与外部的经济联系,并可以很方便地接受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成为促进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优势。2.低成本优势苏北地区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非常丰富,其生产要素的平均价格仅相当于苏南地区的一半甚至更低,这些都为当地进行低成本生产、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3.政策优势苏北地区的发展虽然难以享受国家的扶持政策,但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

31、府加大对苏北的扶持力度,在政策和资金上不断向苏北倾斜。省政府的优惠政策和扶持力度为苏北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二)加快苏北地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认清形势才能找准方向,实现江苏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健康发展必须把加快苏北地区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来抓,常抓不懈。结合上文的数据分析与苏北地区自身的优势,本人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扎实行动。苏北乃至全省各地各级领导需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苏北地区在整个江苏省的经济地位、苏北经济发展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影响,真正认识到“没有苏北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的份量和含义。苏北的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更要抓住江苏省沿江开发的契机,

32、充分利用苏北的自然优势与地理优势,重点抓好经济建设。2.优化产业结构,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三次产业构成的合理比例应该是第一产业小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小于第三产业。而从我省和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来看,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不均衡,第三产业的比例远远低于第二产业的比例。所以,无论是全省,还是各区域,都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三次产业的结构。而苏北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但产品科技含量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跟不上需要,支柱产业不够突出,地区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围绕“农”字的文章未做深做透,产品的附加值低。为此,要根据苏北实际,振兴当

33、地的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尽快促进产业结构升级。3. 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和引进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苏北的落后关键是教育的落后、人才的匮乏。为此,苏北必须构建合理的教育体系,探索和营造科学的人才机制。第一,在普及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并着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基本教育,保证农村人口基本素质和人力资本水平普遍提高。第二,结合苏北实际,举办农村职业技术学校以及和苏北产业发展相关的各类职业技术学校,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培养各种技能型人才。第三,各企事业单位应

34、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采取切实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为苏北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与人才支持。4.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文环境,在公共服务、公共事业管理上提供良好的条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改善政府的形象,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使苏北成为中外投资者新的投资热土和创业基地。5.加快城市化步伐,发挥中心城市功能。苏北的城市化水平低,中心城市的作用不明显,这已严重地制约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应清除城市化的各种障碍,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将更多、更好的产品以及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理验等反馈给周围的中小城市和与其相联

35、系的经济区域,建立横向经济网络,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6.继续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保证人口质量。与苏中、苏南地区相比,苏北地区人口基数大,这对当地的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教育负担与经济负担,因此,继续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人口质量对苏北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7.结对帮扶,互利互惠,做出实效。为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促进江苏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苏南五市与苏北五市实行结对帮扶,对口支援。而这种帮扶,应按照互利互惠原则,使双方都有其利益空间,都有所收益。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苏南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及各类人才到苏北创业、发展,使这一帮扶真正做出实效,从而真正带动苏北经济的发展。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

36、其先发优势在苏南,新发优势在苏中,后发优势在苏北。苏北是未来江苏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空间,只有苏北发展了才有江苏的真正发展,只有苏北实现了现代化,才有江苏全省的现代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实现富民强省和“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参考文献1董维春等.江苏区域经济增长非均衡的动态分析对“威廉母斯法则”的验证.江苏:现代经济探讨,2002.2江苏统计局编.江苏统计年鉴1999-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历年.3苏良军,黄渝祥.苏南苏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成因探析.北京:数理统计与管理,1999,(1).4崔光庆.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政府行为的实证分析J.区域经济,2006,(9).5陈昕,洪早

37、发.江苏区域经济差异变动及分解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4,(1).6刘兴远,储东涛.推动江苏区域共同发展的几点新思考J.江苏统计,2003.7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8姚波,吴诣民,刘鹏飞.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5,(8).9张祖明,刘兴远,刘学军:协调发展江苏区域经济J.江苏统计,2001,(5).10陈秀山,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16-18.11沈山,安宇,戴先杰.80年代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研究回顾与前瞻.经济地理,2005,(25).12叶依广.区域经济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65-66.

38、13仇方道,朱传耿.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及时空特征分析.经济地理,2004,(7):468-472. 14刘丹,刘阳,李睿.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理论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11).15Henri Theil, Charles B.Moss.A proposed set of nine reg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inequality of population densitiesJ.Empirical Economics(2000) 25:715-719.16Anthony F. Shorrocks. Inequality Decomp

39、osition by Factor Component 3J . Economet rica , 1982 , Vol .50 ,No. 1 (J an. ,1982) ,193 - 212.17Barro and Sala-I-Martin.Economic Growth. New York: McGraw-Hill,1995.18Klenow,Peter and Rodriguez-Clare,1997“The Neoelassieal Revival in Growth Economics:Has it Gone Too Far? NBER Macro Annual,PP73一1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