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演进 学术资料中国经济学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825208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演进 学术资料中国经济学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演进 学术资料中国经济学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演进 学术资料中国经济学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演进 学术资料中国经济学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演进 学术资料中国经济学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演进 学术资料中国经济学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演进 学术资料中国经济学论文.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演进 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演进 【作 者】江华 【作者简介】江华华南大学经贸学院 一、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演进中的矛盾与偏差 从经济增长和国民消费演进的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需要的本质出发,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应属于一个相辅相存的统一体,并且互为因果和具有直接的关联互动效应。这是一条任何国家在其经济增长过程中都必须遵循的规律。然而,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国民消费,却一直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这不仅使经济增长因缺乏需求的诱导和刺激而难以摆脱效益低下及粗放式的格局,而且也是导致国家宏观产业结构畸型和生产力进步缓慢的直接原因。 1949年建国后,我

2、国政府为了尽快实现国家制度和政策。在人口80%,收入只及城镇居民13的农民则多数温饱不足。同时,经济增长和国民消费的尖锐矛盾,也把对人的主体需要的否定几乎推向了极端。这虽然可以被理解为国家工业化战略所造成的一个不得已的后果,但由此引起的人力资本严重贬值和需求刺激的弱化,必然使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等缺乏内在的驱动力。其结果只能是经济增长粗放且效益低下,国家的宏观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使原有的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城乡居民收入渠道的多元化及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使过去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相互对立的矛盾得以缓解,并使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需要第一次得到明确的认同。随人力资本

3、的增值及国民在消费补课中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和需求的扩张,不仅促使国家的宏观产业结构作出了相应调整,而且为国家经济增长注入了巨大的推动力,使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在六 五和七 五时期达到10%,八 五时期更高达12%)。然而,由于旧有体制的惯性作用和以粗放式数量扩张为主的增长模式几乎未变,使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虚拟化(即无效增长)的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再加上国家宏观产业结构转换滞后和消费品市场发育不全。使得通货膨胀和国民消费选择中的溢出效应以及消费断层的出现等矛盾则不可避免。从而又对国民消费需求向着高质量、高层次演进形成新的约束。 对于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应如

4、何评价,国内尚有许多争论。但据国家计委产业政策司的最新资料表明,在整个八 五时期,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NP)年均增长率为12.1%,而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和基本建设投资的年均增长率却分别高达21%和23%,即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是通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基本建设投资增长1.7和1.9个百分点实现的。同时,我国每单位GNP值的能源消耗量分别为日本的6倍、韩国的4.5倍、美国的3倍和印度的2.5倍。钢材、木材、水泥等主要原料的消耗强度分别为发达国家的7倍、6倍和10倍以上。这充分说明,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仍然是靠过高的资本投入来实现的。另外,在1992 1994年连续三年的高速增长

5、中,通货膨胀已高达20%以上,并有大量产品因质量和结构问题滞销和积压等等。这正是粗放型增长方式运行的必然结果。由于我国经济增长仍基本是改革开放前的低效、粗放模式在规模上的延伸。因而在高速增长的同时,有相当部分增长脱离了主体需要不能实现其价值而成为无效增长。故使我国经济增长和国民消费之间相互对立的矛盾并未完全消除,其主要表现有: 1.增长方式粗放对国民消费质量和层次提高的制约 由于进入90年代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格局仍无实质性改变,致使产业与产品结构的改善难以适应国民消费需求扩张及质量、层次提高的要求。因而一方面造成产品的大量积压和滞销。另一方面出现了明显的消费断层。据国内贸易部调查,自1

6、992年以来,我国消费品市场上供过于求或供求平衡的商品高达90%以上,产品积压呈上升趋势。在现有的生产能力中,棉纺过剩近800万锭,毛纺过剩23以上,彩电、冰箱、洗衣机等高档消费品的生产线有一半以上因滞销而闲置,并且主要是因质量和结构问题所致。与此同时,由于产业及产品结构转换滞后,在我国消费品市场上,继80年代中后期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机等消费热点之后,进入90年代以来,新的主导性消费热点迟迟未能形成。故使国民在由千元消费级向万元消费级跃升和演进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消费断层。上述情况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性不仅使增长虚拟化(即无效增长)的矛盾十分突出,而且直接制约着国民消费质量和层

7、次的进一步提高。 2.消费品市场构成的二元性对国民消费选择空间的限制 消费品市场构成的二元性及对国民消费选择空间的制约,是掩盖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的一个深层次矛盾,即由于我国收入分配体制转换滞后,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长期实施的各种福利补贴和定额配给制度等仍在经济系统内运行,国民必须同时面对二种不同性质的市场。一是商品性消费品市场,二是非商品性消费品配额市场。前者必须支付足够的货币才能获得消费品,而后者则可以不必支付货币或只需支付象征性的少量货币就能进行消费(如住房、医疗、交通、劳保等)。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时期这种福利补贴和配给可视为是对国民低收入水平的某种补偿。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这种以非

8、货币化福利形式分配消费品的做法则会缩小国民消费的选择空间而产生溢出效应(即迫使他们把随收入增长的边际购买力集中投向商品性消费品市场中的有限的商品和劳务上,或者被迫储蓄)。这就不仅抑制了国民消费购买力的实现程度和需求结构的调整,并且也会因消费对市场的诱导过于偏斜而加剧其波动和供需的不均衡性。这无疑对国民经济增长效益和质量的提高以及增长方式的转变等均是不利的。 3.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国民实际收入水平下降 通货膨胀是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和片面追求高速度的产物,据中国城市的城镇居民在1994年里的收入情况调查。在1994年的前三个季度里,城镇居民人均月家庭约占调查户的14,收入比上年同期减少的家

9、庭约占15,这样,至少有45%的城镇家庭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与此同时,近三年来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也几乎陷入了停滞。国民的实际收入下降对其消费需求的负面影响是最直接的。为此,在1994年里,有不少省区只能再度实行已废除了多年的票证供给制度以保护低收入者的生活。若这一矛盾长期持续下去,使国民的消费质量、层次等不能随其收入的增长而同步上升,则势必挫伤他们对自身人力资本增值和更新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这样,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我国经济增长和国民消费演进中出现的上述矛盾的偏差,虽与增长方式和国家的宏观产业结构及政策、体制等有直接的关系。但更为深层次的根源却在于对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需要及价值的忽视。因此,

10、在推进我国未来经济增长方式转轨和国民消费演进的过程中,必须从这一本质性的原因出发来确定相应的思路及对策,才能促成矛盾的解决和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国民消费质量的提高。 二、提高我国经济增长效益和国民消费质量的几点思考 (一)以体制变革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素质的提高等,则正是这种调控的直接结果。因此在推进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体制变革和产业结构的协调与优化等将显得至关重要。 1.以现代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市场机制与价值规律在引导企业的经营行为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因此,加快我国生产力系统中的核心和主体部分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产权改造,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企业的经营体制中,并在政策上、法律

11、上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及其它所有制形式企业的发展。使不同的所有制和不同所有权的企业能在市场上展开公平竞争。从而形成企业追求技术进步及按市场规律有效配置与利用资源的动力机制,并以此来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这样,才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以产业结构的协调和优化去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我国宏观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有:第一产业(农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主要是加工工业)的过渡扩张和低效率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反映到微观上则是产品结构与需求脱节且质量低下。因此,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优化也应从宏观和微观领域双管齐下才能奏效,即宏观上应在增强对农业的投入和政策保护的基础上,运用现代金融保

12、险以及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给予重点的支持。这样通过对各产业中的重点行业的扶持来协调产业间的关系和增强产业关联效应,使产业的整体结构及素质得以优化。在微观上则应在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市场对企业的引导与约束,促使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和结构等。使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在宏微观产业及产品结构的协调与优化中不断得到提高。 3.以合理确定增长速度和控制投资规模来减缓通货膨胀的压力。在我国经济体制变革时期,投资过热和粗放式的高增长速度是引发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通货膨胀率高居不下已对国民消费和经济增长质量及效益的提高形成了阻碍。因此,政府必须在合理确定好增长速度的基础

13、上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控制投资规模和调整投资重点。根据财政部对七五和八五时期全国物价指数变化与经济增长速度关系的分析,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与零售价格指数之比大体是10.8,因此,将经济增长速度控制在一位数内是保持通货膨胀压力不高于一位数的基本条件,所以在九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上限应控制在9%以内为宜。同时,按这一速度标准来确定投资规模和投资重点,即在总投资额及增长率与增长速度相互协调的条件下,将投资重点更多地向效益好、质量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部门倾斜。并以它们为龙头带动各产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增长效益的提高。以使通货膨胀压力得到缓解的同时,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轨。 (二)以消费政策的完善和消费

14、法规的落实促进国民消费质量的提高 国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诱导性是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需要作用的结果。因此,完善宏观消费引导政策和贯彻消费法制,则是提高国民消费水平质量和强化主体需要对经济增长刺激作用的必须。从我国经济增长和国民消费演进的目标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看,宏观消费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改革现行收入分配政策。在规范和拓宽国民的收入来源及提高其收入水平的同时,将国家的各种非货币化福利补贴改为明补。并在加快住房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以及保障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推进不完全消费品市场向完全消费品市场转化,以不断拓宽国民消费选择的空间和促使其消费支出结构趋于合理。 2.在倡导适度消费

15、的同时,鼓励信用消费(分期付款和消费贷款)的发展。以稳定国民对住房、汽车、家电等高值消费品的购买力和避免消费需求排浪式的扩张与收缩。这样,不仅可以缩短消费品的市场周转期和保持市场供给的均衡性,而且也有利于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引导和国民消费质量的提高与满足。 3.强化对国民消费行为的正面引导和消费法规的落实。如利用大众教育中认真落实和贯彻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各项法规。使国民的消费质量及层次在有关的政策、法律的引导和保障下不断得以提高。进而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社会的全面进步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三)重视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 人力资本是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核心要素,人力

16、资本的开发、利用水平和生产力进步及国民经济增长效益的正相关关系不仅是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需要的直接反映,而且也已被世界许多国家的成功经验所证明。因此,在我国未来的生产力发展及经济增长进程中,必须重视人力资本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才有可能实现预期的目标。而从人力资本的构成及转化特点看,其开发利用的效果主要是取决于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所以,我国的人力资本开发也应从这二方面进行:即其一,政府应将人力资本开发当作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来抓,并把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在职职工的技能培训等的发展;其三,在扩大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中重视新技术、新知识及新的人力资本引入;其四,在收入分配政策上更多地向科、教、技人员倾斜,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提高人力资本的利用效益等等。这样,通过多层次、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开发,去促进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为生产力的进步及经济增长不断注入新的动力。这无疑是促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走向集约的关键点所在。 重要提示:文档由 文档精灵 上传,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原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