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825639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 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一、系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系统思想就其最基本的涵义来说,是关于事物的整体性观念、相互联系的观念和演化发展的观念。系统概念来源于古代人类社会的实践经验。朴素的系统概念,不仅表现在古代人类的实践中,而且在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哲学思想中得到了反映。作为哲学范畴,系统是哲学和自然科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一般公认以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为标志。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系统论、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是早期的系统科学理论,而同时期出现的系统工程、系统分析和管理科学则是系统科学的工程应用。20世纪40年代,美国贝尔电话公司使用了“系统工程”来命名

2、设计新系统的科学方法。1957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古德和麦考尔合作出版了第一本以“系统工程”命名的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兰德公司针对大型社会、经济系统问题的研究,倡导“系统分析”,着重于在解决大型社会经济系统中的问题时,对若干可供选择的执行特定任务的系统方案进行选择比较,进行费用效果分析。此外,针对大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的发展,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发展成了管理科学。1969年,阿波罗飞船登月成功,被公认为是系统工程成功的范例,引起了人们对系统工程的广泛重视。1972年,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得以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般系统论、运筹学、控制论、信息学以及系统工程、系统分析和管理科

3、学,相互渗透融合,织出了一幅系统科学从自然界扩展到人类社会、从基础理论扩展到工程应用的五彩缤纷的图景,写出了系统科学诞生、成长的历程。二、系统的概念系统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基本属性可以归纳为:1、整体性;2、相关性;3、目的性;4、动态性;5、层次性;6、环境适应性。三、系统方法及其特点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系统方法用

4、于公共政策分析所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1、整体性;2、综合性;3、最优化;4、可行性。综上所述,系统方法是一种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整体与部分统一起来的科学方法。它将分析与综合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努力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特别是运用数学工具,定量、精确地描述对象的运动状态与规律,为解决复杂的政策系统问题,提供研究的新途径。四、系统分析及其产生背景简单地说,系统分析就是系统方法的具体应用。具体说来,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

5、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系统分析是以系统观点明确所要达到的目标,通过计算工具找出系统中各要素的定量关系,同时还要依靠分析人员的直观判断,运用经验的定性分析。借助这种互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才能从许多可行方案中寻求满意的方案。“系统分析”最早是由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并使用的。兰德公司发展了一套对符合确定目标的不同方案,从费用和效果两个方面进行经济评价的方法,即系统分析方法。20世纪4070年代,系统分析曾沿着两条不同的渠道发展,一条是通过咨询机构和研究所;另一条发展渠道是与大学相联系的研究和教学活动。五、公共政策研究中的系统分析1、公共决策系统西蒙把决策过程

6、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和审查活动。以上四个阶段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系统决策的过程。在系统工程的工作过程中,由系统开发得到的若干解决问题的方案,经过系统建模、系统分析以及系统评价等步骤之后,最终必须从备选方案中为政策主体选出最佳的开发方案。从不同的角度用系统观点来分析公共决策问题,可以得出不同的分类:(1)按公共决策的重要性可将其分为战略决策、策略决策和执行决策,或称为战略规则、管理控制和运行控制3个层次。(2)按公共决策的性质可将其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3)根据人们做决策时对自然状态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通常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统计决策)以及非确定

7、型(完全不确定型)决策。(4)按公共决策的目标数量可将其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5)按公共决策的阶段可将其分为单阶段决策和多阶段决策,也可称为单项决策和序贯决策。六、系统分析与公共政策1、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公共政策不仅本身可以看成一个系统,而且它不可能孤立存在,总是与其他政策相联系,处于一个政策体系之中。同时公共政策系统是动态的。在公共政策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应明确问题和目标,并提出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再由政策主体通过政策分析选用一个满意的或最佳的方案。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可以在以下五个层次的公共政策中应用系统分析:(1)宏观的国

8、家整体系统分析。(2)部门系统分析。(3)地区系统分析。(4)企业的系统分析。(5)一项工程的系统分析。2、系统分析的特点和作用(1)系统分析首先把所研究的事物、现象和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系统,确定给定系统的边界范围,把它从周围的系统中划分出来;同时,鉴定该系统的组成部分,必要时逐级划分,确定各子系统。(2)系统分析重视给定系统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3)系统分析积极大胆地将现代应用数学引入公共政策分析领域。(4)系统分析绝不忽视非计量因素,反而往往把它作为“难点”而认真对待。(5)系统分析在给定系统的设想与现实、计划与实施之间建立一种“中介”环节,使人们通过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在认识上逐步接近

9、给定系统的实际,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使它按照人们规定的目标和利益运行。七、系统分析在公共政策研究中的具体运用1、系统分析的基本要求系统分析应用于公共政策,即是对公共政策问题,从社会、政治、经济和技术的观点予以综合考察,全面权衡利弊得失,从而为公共决策选择最优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当公共政策问题为单目标时,其分析工作比较容易进行。但是公共政策问题往往是多目标(或指标)的。对于复杂的公共政策问题,一方面要把它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分别建立模型,然后应用系统分析方法求得各个指标的最优解;另一方面还要把这些工作综合起来,对一个完整的公共政策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对于不同的可行方案做出谁优谁劣的比较,而且要

10、用定量的结果来说明。为了搞好系统评价,要解决的问题和遵守基本原则是:将各项指标数量化;将所有指标归一化;保证分析的客观性;保证方案的可比性;分析指标的系统性和政策性。系统分析的复杂性主要是分析指标体系的建立。系统分析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单项分析指标组成的整体,它应反映出所要解决问题的各项目标要求。指标体系要实际、完整、合理、科学,并基本上能为有关人员和部门所接受。系统分析的基本要素有:目的、备选方案、模型、费用、效果和评价标准。系统分析从明确实现目的开始,通过模型预测各种备选方案的效果和费用,然后依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最后确定各方案的优劣顺序。系统分析指标体系通常包括的大类指标有:(1)政策性指

11、标。(2)技术性指标。(3)经济性指标。(4)社会性指标。(5)资源性指标。(6)时间性指标。2、系统分析流程(1)系统研究。(2)系统设计。(3)系统属性量化。(4)系统评价。3、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1)系统分析的步骤明确要研究的对象;选择可行方案;选择计算准则;应用模型技术;生成输入数据;模型运行和操作;结果分析。(2)系统分析工作应包括的内容从解决问题的范围来看,应包括系统目标的建立、系统结构的确定、准则指标体系的选择、可行方案的构思、待选方案的确定以及未来效应的分析等。从作业活动来看,应包括系统研究、系统设计、系统量化和系统评价等。从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和工具来看,应广泛采纳行为研究、价值

12、研究、规范研究等方法,以及建模、模拟、优化等工具。从数据处理和信息转换来看,应把信息处理作为系统分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渗透在系统分析各个作业活动的全部过程中,即从系统分析的起始工作开始,一直到采取政策行动为止的每个步骤和工序都有着信息分析的成分。简言之,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包括系统模型化、最优化分析和综合评价。系统模型化即建立分析模型,进行方案选择;最优化分析即依据模型求解,得出最优解;综合评价即利用模型和各种资料,用技术经济的观点对比各种可行方案,考虑成本与效益间的关系,权衡各方案的利弊得失,从整体性出发,综合分析问题,选择可行的优化方案。八、系统分析流程1、系统研究;2、系统设计;3、系统

13、量化;4、系统评价。九、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1、明确要研究的对象;2、选择可行方案;3、选择计算准则;4、应用模型技术;5、生成输入数据;6、模型运行和操作。7、结果分析。简言之,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包括系统模型化、最优化分析和综合评价。系统模型化即建立分析模型,进行方案选择;最优化分析即依据模型求解,得出最优解;综合评价即利用模型和各种资料,用技术经济的观点对比各种可行方案,考虑成本与效益间的关系,权衡各方案的利弊得失,从整体性出发,综合分析问题,选择可行的优化方案。十、决策支持系统1、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

14、学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Michael S. Scott)和彼德GW基恩(Peter G. W. Keen)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它一经提出便迅速成为公共决策及系统工程的研究热点,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决策支持系统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2、决策支持系统的特点(1)对准政策主体经常面临结构化程度不高、说明不够充分的问题。(2)把模型或分析技术与传统的数据存取技术及检索技术结合起来。(3)提供易于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使用的交互会话方式。(4)强调对环境及用

15、户决策方法改变的灵活性及适应性。(5)支持但不是代替高层政策主体制定政策。十一、系统分析应注意的问题1、长期以来,系统分析在解决问题过程的运用,为公共政策的发展提出和确立了一些非常有益的观点和方法,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1)从硬系统思维过程变化到考虑政策主体行为的软系统思维过程。(2)从如何优化一个给出的系统,变换到如何设计一个优化的系统。(3)从告诉政策主体怎样做某种类型的规范决策模型,转变为政策主体共同参与分析、做出决策的交互型决策模型。(4)从求解最优解转变为寻找协调和平衡解。(5)从静态的搜索求解过程,转变为动态的递归循环搜索求解过程。2、在系统分析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应注意(1)从系统

16、的环境、目标及其结构的角度来观察系统的状态。(2)要重视系统的信息。(3)要重视人在系统中的作用。(4)要了解系统的变化状况,即现在系统转变为未来系统的相互对应关系。(5)了解系统的研究层次关系。(6)对一个系统进行系统分析,其结果既应满足该系统的所有目标,还应使该系统具有适应环境变化和对资源有效利用的功能。3、仅仅用简单合理的系统分析模型和工具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主要有(1)带有极强政治色彩的问题;(2)具有深刻社会含义的问题;(3)在决策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超理性因素的问题;(4)做出不同选择时,必须在观念(偏好)和实际价值(效用、价格)之间加以权衡的问题;(5)解决问题时所希望的战略不是

17、考虑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平衡,而是要对现存系统进行剧烈的改变;(6)当不能经过现存组织,而必须通过新的机构去贯彻执行其政策时。中国的服装行业现状分析 一、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重点领域,是指在服装行业发展过程中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领域。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较快能够突破的技术和项目。加强针对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的研究、推广应用,为解决服装行业发展中紧迫问题提供全面有力支撑。1、品牌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产品附加值的总称,是一个企业及其产品的综合体,它涵盖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管理、市场定位、营销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特征。创建自主品牌是服装行业走向全球增值链高端的必由之路。优先主题:(

18、1)国内外服装流行趋势预测研究(2)自主服装品牌设计开发和营销推广研究对于品牌的建设和运营,我国服装产品的生产加工能力和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设计开发和营销推广方面我们与世界服装强国还有较大差距,是创新的重点和难点。(3)开展服装品牌的体系整合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服装品牌的类型细分、国内外同类品牌的体系建设比较,研究时尚文化在整合服装品牌诸要素中的作用,提出以服装品牌体系竞争力建设为核心的可行性建议。(4)服装创意文化市场拓展研究服装设计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一个类别。中国拥有几千年的文化储备,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北京、上海等地均在兴建创意产业园区,加强服装创意文化的市场拓展研究,在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的

19、同时,促进行业的整体提升。2、自动化、信息化快速反应能力是高新技术武装现代生产力和现代跨国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也是生产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客观要求。快速反应能力的核心因素是信息化。优先主题:(6)柔性生产系统(FMS)服装企业在缝制机械未实现自动缝制前,吊挂传输柔性生产系统是服装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唯一绿色通道。立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制我国的FMS生产系统。突破吊挂传输的电脑控制技术,进行吊挂传输主轨道、工位轨道的改进创新,实现自主工位轨道自循环设计。(6)气相免烫设备免烫整理是服装加工必然选择的一项技术和工艺,市场前景看好。其主要研究任务: VP处理剂研制; VP工艺设备技术; 连续式HP工艺

20、与设备。(7)服装CAD的电子数据标准格式及服装CAD市场准入许可制度以美国服装行业电子数据交换标准AAMA为基本框架,制定中国服装CAD的标准电子数据交换格式以及建立服装CAD市场准入许可制度,引导服装企业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服装CAD系统。(8)服装信息技术的集成开发及应用通过对我国自主的服装信息产品的集成开发,孵化出适合我国各层次服装企业现状的信息化软件系统,突破具有数据交换和实时动态的接口技术,进行有效集成,形成配套的企业管理系列软件产品,在全行业推广具有快速反应功能的集成制造系统。同时,强调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紧密结合,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完善组织结构,优化业务流程,建立现

21、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3、质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已成为服装行业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优先主题:(9)在线检测及成衣质量控制体系研究4、国家服装用人体数据库受现代数字化人体测量技术的限制,我国没有建立专业的服装用人体数据库,导致以人体数据为基础的服装号型研究等基础科学研究严重滞后,没有形成健全的原型系列、板型系列、人台系列等国家服装基础技术标准体系。优先主题:(10)数字化人体测量设备国内已引进多家公司的三维人体测量设备,借助数字化手段,形成数据的采集、数据的统计分析、数据的专项应用等相关研究和实际应用在我国刚刚起步。在此基础上消化

22、吸收再创新,加速数字化人体测量设备的国产化和应用软件的自主研发,并推动其在服装企业、行业的相关应用。(11)建立国家服装用人体数据库部分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企业已经应用三维人体数据扫描仪开展了人体测量、数据分析及相关研究,但数据采集不够广泛,没有形成权威性。国家服装用人体数据库的建立应遵循“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数据库应由若干区域性子库组成,需要国家相关单位、行业组织进行协调统筹,以实现数据的有效对接。5、标准标准是科学管理产业的有效手段,是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12)服装号型标准的修订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制定的服装号型标准和规格标准,经过两次修订,在指导生产、引导消费方面

23、起了重要作用。由于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体体型不断变化,现有的男、女装号型和儿童号型都处于需要再次修订的局面。此外,还要关注我国青少年和中老年服装号型的变化情况。6、产业链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将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加强产业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世界性企业进一步提高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优先主题:(13)面料加强研究发展服装产品需求的面料,特别是高档面料。加强新面料、新纤维在服装产品中的应用及技术研究。要强调面料的流行色研究,面料流行风格的研究,面料舒适性与功能性及生态环保型研究,面料适应现代加工的整理技术研究等。加快相关标准建设,来推进绿色环保服装、功能性服装研究开发。(14)服装产业互动机制建立

24、服装产业上下游产业链互动机制,协调服装品牌企业与上下游产业优势企业的沟通、互动,着力打造一条名牌服装产业链,共同参与服装产品的终端推广活动,引导社会消费,推进自主原创品牌建设。(15)服装物流及服装供应链整合通过对服装物流的优化和服装供应链的整合,建立快速反应系统。7、产业研究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的不断深入,服装行业面临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产业政策复杂多变。产业研究工作需要动态跟进、长抓不懈。优先主题:(16)WTO背景下的服装国际新贸易研究。(17)加强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研究。(18)主要竞争国竞争力研究。(19)全球服装贸易展发展趋势及中v国服装产业的全球发展目标研究。(20

25、)国内市场运行及变化趋势及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战略(方针)研究。8、服装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根据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科研机构或大企业,集成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力量,建设一批服装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立开放共享的机制和制度,全面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支撑,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起带动服装行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引擎作用。优先主题:(21)搭建中国服装产业科技文化研发平台中国服装产业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全行业正在推行新型工业化战略和品牌发展战略,组织、协调各个领域的力量v,搭建中国服装产业科技文化研发平台,开展流行趋势、服装设计

26、、服饰文化、服装营销推广、服装企业管理、服装品牌策略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着力提高科学技术、自主原创 的品牌对行业持续增长的贡献率。(22)构建中国服装企业科技评估平台组织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化科技评估队伍和专家网络,构建中国服装企业科技评估平台,研究科技评估理论、方法、程序及指标体系,针对服装企业开展科技型企业认定,企业信息化、标准化、科技创新能力评估等工作。(23)搭建服装行业标准化体系服务平台搭建服装国内行业标准化体系服务平台,引导产学研联合研制技术标准,促使标准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支持企业制定和参与制定国家、国际技术标准,加快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鼓励和推动

27、我国技术 标准成为国际标准。(24)创办服装科技学术刊物服装行业尚无一本专业性、高档次学术刊物,无法满足业内广大技术人员的需要,制约了服装行业的持续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创办权威、专业的中国服装科技学术刊物,搭建服装专业学术交流平台。9、公共服务服装行业具有明显的集群特征,是 国产业发展中“集群化”最突出的行业之一。中小企业占服装行业企业的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进 步就是整个行业的进步。整合社会资源,加大公共服务的力度,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解决服装产业集聚地及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共性技术难题,推动整个行业的升级。优先主题:(25)搭建服装产业集群及 中小型服装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基于互联网技术,研

28、究面向产业集聚地及中小企业g的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内容,确定服务平台的服务模式、具体设置与配置,最终建成网络及网下服务中心。(26)进一步健全服装标准化与质量体系进一步健全服装标准化与质量体系,加强基础管理建设,针对行业产品的质量管理,检验部门尽可能的统一规范工作标准,包括对各国各类标准在执行或理解上的统一。开展针对检测业务的专题研究,提倡检验机构之间学术研讨与交流,对标准的制修订积累素材。强调对培训资质的确认,防止检测技术培 训的泛滥化,避免给企业以误导,为服装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27)服装科技高层论坛依托专家委员会,举办服装科技高层论坛,最终把论坛办成研究、交流、普及、服务等多功能组

29、织。二、前沿研究前沿技术是指在服装行业科技发展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代表世界服装科技的发展方向,对服装产业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是未来服装科技更新换代的重要基础。1、服装虚拟现实设计(VRD)服装虚拟现实设计主要研究内容是:虚拟现实环境的技术;数字化操作手套、数字化服装、数字化头盔显c示器等设备;研制虚拟现实设计软件。2、大规模定制的生产的实现研究在现代制造企业中对服装企业来说,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是企业立足市场激烈竞争前沿永不言败的唯一制造模式。此项研究的完成需要找好企业主体,以规模型企业为点进行列项研究,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在主体企业实现全面信息化技术;按产品加工工艺进行信息技

30、术模块化设计与组合;完成虚拟制造与定制系统设计。3、电子商务方面依赖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由于其具有使贸易流程简化、能超越时空限制、成本低和利润大等特点,成为二十一世纪各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对服装行业、企业和对个人消费者来说,B to B,B to C电子商务研制和实现条件基本成熟,国家正在加大法律支持力度,因此要加强其研制和实现,促进其应用和推广。三、基初研究基础研究是服装科技发展的源泉,是服装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和保障。1、服装基础科技体系建设以人体数据采集技术和国家服用人体数据库为基础,加强号型系列、原型系列、板型系列、标准人台系列等国家服装基 础科技体系建设。2、服装舒适性基础研究依托服装

31、院校基础研究中心的现有资源,结合企业的需求,针对我国服装业的主要市场销售区域的人体体型进行收集和分类研究,并结合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确定急需研究的服装品种,如内衣、功能性服装d等,研究体型分类与这些服装之间的关系,解决服装产品设计中的舒适性问题。3、加强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与国内标准比对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深化,我国服装标准体系要随之实现由生产型向贸易型转变。加强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与国内标准比对研究,了解发达国家服装系列产品已颁布的一系列法规和条例,研究应对措施。四、人才培养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最为宝贵的资源已成为不争的共识,我国在近20年的高等服装专业教育中,培养了大量

32、的专业技术、管理及贸易人才。随着产业的发展,我国服装企业为了摆脱品牌缺乏国际认知度、产品竞争力较弱和品牌附加值极低的现状,开始从被动的模仿加工型企业向品牌经营型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对人才的层次、结构及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形成一批专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服装人才队伍,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后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1、建立开放式立体教育模式针对服装专业教育与服装企业的需求之间的差距,开展教学体系改革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实践环节,使学生能直接动手、参与市场和企业。在专业设置上,要针对性地适应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x需求,积极探索服装与新材料技术、服装与艺术设计、创意服饰文化产业、服装与信息技术、服装与生命科学、服装与现代经管的有机结合,不断更新和优化学科与专业。在培养目标层次上,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定位。逐步建立开放式立体教育模式。2、建立再教育培训体系加强运用职业教育、行业培训、企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建立从技术工人到高级管理层的再教育培训体系,提高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为服装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本文章由 : 英伦风格男装折扣店提供 http:/ylns.or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