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专业毕业论文中国贸易顺差的结构性特征及其影响.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826386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贸专业毕业论文中国贸易顺差的结构性特征及其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国贸专业毕业论文中国贸易顺差的结构性特征及其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国贸专业毕业论文中国贸易顺差的结构性特征及其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国贸专业毕业论文中国贸易顺差的结构性特征及其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国贸专业毕业论文中国贸易顺差的结构性特征及其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贸专业毕业论文中国贸易顺差的结构性特征及其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贸专业毕业论文中国贸易顺差的结构性特征及其影响.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录中英文摘要、关键词 1一、前言 3二、正文 4 第一章 中国贸易的概述51.1中国贸易概括 51.2中国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 6第二章 中国贸易顺差的结构性特征 102.1 近年来中国进出口贸易顺差的结构分析102.2 中国贸易顺差的结构性特征11第三章 中国贸易顺差的影响 143.1贸易顺差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143.2 贸易顺差给国民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15第四章 针对贸易顺差采取的措施 18三、结束语 20参考文献 21致谢语 22中国贸易顺差的结构性特征及其影响摘要 近年来,我国连续的外贸顺差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热切关注。其实,自1994年以来,我国外贸发展迅猛,已连续十几年顺差,200

2、5年我国贸易顺差更达到创记录1018.8亿美元。这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对于顺差的成因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他们都做了一些探讨。我国贸易顺差促进了我国的就业, 增加了外汇储备, 有利于获取规模经济, 推动了经济进步和制度创新, 带动了经济发展, 提高了我国综合实力。另一方面, 贸易顺差也加剧了贸易摩擦, 带来人民币升值压力, 使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上升,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 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从中国贸易顺差的结构性特征方面入手,分析中国贸易的特点及顺差形成的原因,并浅析顺差对我国各方面的影响。关键词 贸易顺差 贸易结构性特征 贸易顺差影响 The st

3、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d influence of chinas trade surplus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ontinuous foreign trade surplus of our country problem has aroused every aspect tendency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Our country foreign trade develops swift and violent , already continuous favorable balance in 1

4、0 in fact, since 1994, our country active balance reaches set a record 101,880,000,000 U. S. dollar more in 2005. This has already aroused altitude of home and abroad scholar attention, the cause of formation to favorable balance and the effect to our country economy, they have all made a few invest

5、igation and discussion. Our country active balances has promoted employment of our country, has increased exchange cover, scale economy beneficial to gaining, have driven economy progress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has drive economic growth, have improved synthetically strength of our country. An

6、other aspect, active balances have also aggravated that trade rubs, brings along upward pressure on the RMB, and makes foreign trade depend on degree rising unceasingly. This has aggravated contradiction between our country economic growth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 pressure, and goes ill with the eco

7、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main bodies of a book start with Chinese active balanc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spect mainly, analyze a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trade characteristic and favorable balance, shallow together Xi is in the black to our country every aspect effect.Key words

8、: trade surplus,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of trade surplus, trade surplus influence引言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的急剧增加,这也是国际收支失衡的突出表现现。国际收支外部失衡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和贸易逆差,另一种是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和贸易顺差。我国目前面临的正是后一种情况。在2003-2008年间,中国贸易顺差年均增长额高达539.98亿美元,增速高达63.27%,远远高于1990年以来的159.29亿美元和21.60%。贸易顺差的加大,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也给中

9、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如引发外汇储备超常增长、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国内宏观调控难度,并使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我国贸易顺差的不断增长引起学界高度关注,激发学者们对顺差问题展开探讨,其动因研究占据主导地位。而对于贸易顺差的成因,较为流行的有四种论点:“汇率论”、“储蓄论”、“结构论”、“重商论”。然而以上的这四种论点,对于顺差成因的研究,多数从宏观的层面上进行的。实际上我国对外贸易较为复杂,从出口主题上看有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从地域上看我国不同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从贸易方式上看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并存,不理清这些关系,仅仅从总量意义上进行分析是不够的。本文主要从我国贸易顺

10、差的结构入手浅析其特征,并讨论这巨额的贸易顺差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继而针对这些影响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合理有效的措施来缓解我国的巨额贸易顺差。第一章 中国贸易的概述对外贸易是世界对外经济关系的核心,是各国加速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国的对外贸易从原来的逆差转变为顺差,丰厚的外汇储蓄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定心丸”。一、 中国贸易概况自从1978年以来,中国的国际贸易绝大部分年份均处于顺差状态,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国际贸易均处于清一色的顺差状态,而且顺差的幅度呈现加大的趋势。其实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经历了持续逆差由逆转顺高额顺差三个

11、阶段。第一阶段:持续逆差阶段(1985-1989年)。这已期间,我国对外贸易款苏发展,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猛增到1989年的接近1116.8亿美元,12年间增长了近4倍,与此相伴随,贸易差额的波动区间也极具扩大。从整体上看,这一阶段对外贸易主要表现为逆差,累计逆差468亿美元,年均逆差39亿美元,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平均为5.4%。第二阶段:由逆转顺阶段(1990-2004年)。这一阶段典型特征是我国对外贸易彻底像逆差告别,呈现单边顺差状态。尽管顺差不同年份大小不一,但一直保持着增长性顺差态势。1990-2004年的15年间,除1993年外全部是顺差,累计顺差3931亿美元,年

12、均顺差246亿美元,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平均为5.2%。第三阶段:高额顺差阶段(2005-至今)。我国外贸顺差猛增至1018.8亿美元,比2004年增加了217.8%。2006年实现1774.7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比2005年增长了74.2%。根据中国科学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为1960亿美元,增幅虽减少,但仍将保持上升趋势。为了更好地结合数据进行分析,我们来看下2000年至2009年上半年的数据(图1)。图1从出口来看,2000年我国的出口总值是2492亿美元,而到2008年,出口总值达到14285.5亿美元,增长了473.2%。从进出口差额来看,进出口差额一直保持顺差,200

13、0年国际贸易顺差的幅度是241.1亿美元,之后一直报出高速增长,到了2008年,国际贸易顺差的幅度更是高达2954.6亿美元,比2000年的241.1亿美元的顺产足足增加了2713.5亿美元,8年间的顺差的幅度足足增加了12倍还多,几遍是2008年11月至2009年6月,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凸显出来之后,进出口均出现了负增长,但由于同期的出口基数一直大于进口的数额,从绝对数值表来看,进出口仍然保持顺差。二、中国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一)国际因素对外贸易顺差的影响1.国际产业转移是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根本原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在亚太地区形成了中国为加工装配中

14、心,以东亚为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方,以欧美为技术研发方、品牌持有方和主要市场的产业链。尤其是由于中国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的比较优势和巨大的国内市场,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促进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确立并巩固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国际间的产业转移,导致了以往东亚队欧美的顺差转为中国对欧美的顺差。2全球经济持续增长,国际市场需求强劲,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增长。近年来,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对中国的产品需求不断扩大。从2004年到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超过3.0%,最高达到5.4%,全球贸易增长率平均在6.0%-8.0%。随着中国出口产品国际市场份额的不断提高,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依赖程度也

15、不断增强。据统计,目中国已有50多种几点产品占60%以上,纺织品占30%。从短期来看,目前国际市场采购没有替代选择,只能从中国采购,一句词造成了中国出口的不断增大,从而加剧了贸易顺差的形成。3一些发达国家对向中国技术出口进行多重限制,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按照比较优势原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主要对海外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了需求较大。然而一些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对中国需求的高新技术产品实习封锁。由于发达国家对中国高科技产品的进口封锁,加剧了中国贸易顺差的增大,同时也导致了中国某些高兴技术的发展进程受阻。4大宗商品多级市场价格水平上升,减缓了中国一般贸易进口的增长,刺激了中国贸易的出

16、口,增加了贸易顺差。从2002年以来,在全球精进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日趋繁荣,市场价格呈现总体上扬趋势,而国内相关产业产能过剩日益突出,库存上升,价格下滑。据相关统计,2007年下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呈现上涨趋势,减缓了中国一般贸易的进口增长,同时,受利益驱动,传统大宗商品出口普遍提速,企业纷纷少进多出。其中,钢坯、钢材、成品油上半年进口量分别下降34%、7.4%、1%,而出口量却分别增长40%、97.7%和27.6%。由此可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了中国贸易顺差的形成。(二)国内因素对中国贸易顺差的影响从国内来看,中国巨额贸易顺差及其快速增长主要是政策因素和经济因素综合

17、作用的结果。1.政策和体制因素(1)“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资金不足、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中国实习“奖出限入”政策,对出口制定了一整套激励机制,对进口则采取闲置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形成了鼓励出口的产业结构,资源配置向出口部门倾斜。如在进入领域实行外汇额度补贴、出口贷款利息补贴、出口优惠利率等;在财税领域实施出口退税、内外资企业差别所得税税率等;此外还设立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等。在外向型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实施与体制环境逐渐形成的背景下,中国贸易顺差逐年增长,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更是连年持续呈现“双顺差”格局。(2)加工贸易的

18、过度发展。随着国际间产业的转移,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利用生产要素的相对低廉积极发展国内的加工贸易。20实际90年代以来,中国的加工贸易出口占总的出口贸易比重始终保持在50%左右,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加工厂”。从1981年到2006年,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从5.7%提高到48.6%。2007年,中国加工贸易的过度发展已成为导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2.经济因素(1)内需不足,产能过剩。近年来,中国经济高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投资增长带动的。中国多年的过度投资导致许多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如钢铁、铝、水泥、汽车行业等。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许多外资企业不得不将

19、目光投放在扩大海外市场上,千方百计扩大出口。2007年以来出口增长较快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纸制品、肥料、塑料、钢铁、有色金属等产能过剩行业。国内无法容纳的产能,只能通过国际市场进行消化和吸收,以实现国内经济平衡。这必然造成贸易顺差的持续增长。(2)外商直接投资不断增加。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激增的原因之一。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发达国家越来越倾向于通过跨国外包或是直接投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环节,而其自身更多侧重于发展价值较高的技术研发和营销环节,以及以服务为代表的增值较大的第三产业。目前中国以其相对稳定的投资环境,成为发达国家转移生产环节的首选之地。外商直接投资

20、的不断增加客观上促使了中国贸易顺差的扩大。(3)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幅度不大。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一直保持升值态势,截止2007年11月,人民币升值达到8.84%。从理论上而言,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增加本国商品的外币数量,从而导致出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在一定幅度上一直本国商品的出口数量,即减少出口。同时,汇率升值后将使本国货币的购买力增强,而导致进口商品数量的上升,即增大进口,从而将会导致贸易顺差减少。然而,2007年1月至7月,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幅度约为3%,但实际汇率升值幅度近为1%左右。由此可见,人民币的实际汇率升值幅度很小,还不足以对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持续增长共产生明显的一直作用。

21、(4)产业结构提升,产生进口替代效应,减少了进口需求。在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中,大量外资企业来华建立加工组装基地,客观上将周边地区对美欧的顺差转移到中国。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也使中国的生产技术得到不断进步,国内已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综合竞争能力明显提高,一些原本通过进口才能实现的消费需求,目前在国内就能得到满足,国内产品的进口替代效应使进口相应减少。尤其是今年来中国钢铁、汽车、集成电路等产品快速发展,国内生产能力迅速上升,使这些生产领域的部分产品由进口转为国内采购,一些产品由净进口转为净出口。随着中国产业结构提升产生的进口替代效应,客观上促使了中国对外贸易

22、顺差的形成和增长。(5)储蓄率水平过高。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恒等式,可以推出国内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差额等于贸易差额,即储蓄-投资=出口-进口。从理论上说,贸易顺差是储蓄大于投资的必然结果,表现为国内资源的流出。国内新创新的商品和劳务(即GDP)再扣除供消费的部分后,便形成储蓄。如果投资需求不足,以致低于储蓄,那么剩余的部分只能选择出口,由此形成贸易顺差。中国在1994年以后,基本上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因而,十多年来中国也基本上从过去的贸易逆差转变成了现在的贸易顺差。90年代以来,中欧尼个个储蓄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这既与国内居民消费倾向不高、预防性储蓄增加有关,又与中华民族崇尚节俭的文化等因素有

23、关。据2005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的世界经济展望报道,中国的国民储蓄与GDP的这一占比已高达50%,即中国每创造100块钱的GDP,有将近一半没有被消费,而是被储蓄起来了。由于中国居民的过度储蓄,严重抑制了国内消费,造成了内需不足,从而出口增大,进口减少,导致贸易顺差形成。由此可见,高储蓄是中国巨额贸易顺差长期存在的内在原因。此外,国际市场需求的旺盛,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超前消费生活方式、前几年经济结构性趋势热导致的产能过剩、资源税负偏低引发的“资源型、高消耗、高污染”产品的大量出口,中国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以及出口退税政策等奖励出口的措施等原因和上述因素交织在一起,引起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大幅度

24、的持性顺差。第二章 中国贸易顺差的结构性特征从1994年到2005年,我国经常项目实现12年的顺差,2001年,经常项目顺差174亿美元,2005年达到了1606亿美元,增加了8倍。贸易项目也持续了12年的顺差,尤其是几年来,贸易顺差出现异常变化,总额大幅增加,2005年突破历史记录,达到910.8亿美元。货物贸易迅猛发展,从1997年到2005年,货物贸易顺差额从462.2亿美元急剧上升到1018.8亿美元,出口额从1826.7亿美元上升到7620亿美元,出口占GDP的比重从20.2%上升到34%,中国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重从1997年的3.4%上升到2004年的6.5%,在全球贸易地位上的排

25、名也相应从第11位跃升到2004年的第3位。 一、近年来中国进出口贸易顺差结构分析中国贸易顺差的商品主要为工业制成品,包括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轻工产品及纺织服装类产品。1991年,中国工业支撑品的贸易顺差为27.41亿美元,2007年,该类产品的贸易顺差达到了4436.27亿美元,年均增长为37.1%。在工业制成品中,化学品及产品一直为逆差,机械运输及设备自2004年由逆差转为顺差以来,顺差额迅速增加,2007年已达到1646.81亿美元,占所有工业制成品贸易顺差的37.12%。其他贸易顺差额较大的商品按类别分制成品及杂项制品,2007年,两类商品的贸易顺差分别达到1170.27及2093

26、.49亿美元,分别占所有工业制成品贸易顺差的26.38%及47.19%。分析我国贸易顺差的构成,可以发现这样的3个特点,一是加工贸易顺差在贸易顺差中所占比例较大,见图2。在20实际末期加工贸易顺差迅速超过一般贸易顺差。加工贸易现象是一种全球现象,它是国际分工深化的结果。现阶段的国际分工已经从产品分工发展到产品内部生产环节的分工,产品生产实现生产过程在不同国家不同地理范围上的分布,这将必然产生国家间中间产品的贸易。我国在劳动力成本上具备优势,罚单国家的企业把产品生产过程中密集使用劳动要素的某个阶段拿到中国来加工再出口,在贸易模式上形成加工贸易,在国际收支上形成贸易顺差。图2中国加工贸易顺差和一般

27、贸易顺差在总值中的比例二是外资企业贸易顺差在总顺差中的比例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近几年来再总顺差中的比例超过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占比。见图3。这个特点也与跟国际产品内分工有关。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把一件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安排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生产,整件产品的最终完成需要进行组织协调。组织协调可以通过“市场契约”或者“要素契约”来完成,究竟采取何种方式取决于多种条件。图3外商投资企业贸易顺差和内资企业买一顺差在总顺差中的比例三是我国的贸易顺差由少数几个沿海地区的省份完成,而多数省份的对外贸易在多数年份表现为逆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在2002年,仅有16个省份的对外贸易表现为顺差,到2006年我国的贸易

28、顺差急需扩大,却只有12个省份的对外贸易表现为顺差。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对应贸易顺差,而相对落后的内陆地区对应贸易逆差。实际上前两个特点可以解释第三个热点,正是由于大量的外资流入到沿海地区开展加工买一形成沿海地区较大的贸易逆差。我国内陆地区由于缺乏外资的光顾,对外开放程度是不够的,贸易逆差的产生可以用发展经济学“双缺口”理论来解释。二、中国贸易顺差的结构性特征(一) 从贸易方式分析:加工贸易为贸易顺差主要来源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主要贸易方式是一般贸易。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大量进入,加工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在进出口中该所占比重不断提高。自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例的

29、55%左右。近年来,加工贸易顺差额占贸易顺差总额的比重皆超过100%,2005年、2006年分别为139.82%和106.43%,2007年的加工贸易形成的贸易顺差达到2492.5亿美元,占贸易顺差总额的95.06%以上。虽然比例上与上年同期相比略有减少,但依然是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并将在较长时间内作为中国贸易顺差的决定性来源。(二) 从贸易主体结构分析: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为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2000年以前的贸易顺差,从进出口企业性质来看,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国有进出口企业。2000年,国有企业进出口获得的贸易顺差占当年对外贸易总顺差的72.20%,而外商投资企业及其他企业仅分别占8.99%和1

30、8.31%。但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这一现象却有了很大的变化:2003年以来,国有企业进出口逐渐由顺差转为逆差;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迅速增加,占中国贸易顺差总额的比重也逐渐加大,2005年已经超过50%;增长最快的为包括集体、民营企业在内的其他企业,2004年,其他企业贸易顺差占中国贸易顺差总额的比重达到127.68%,意味着已经超过贸易顺差的总额,2005年及2006年虽然略有减少,但仍然分别占71.21%、67.70%。2006年,民营企业的出口额已经超过国有企业,增速比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分别高30和17个百分点。可见,民营企业将和外商投资企业共同构成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2007年

31、,外商投资企业形成贸易顺差额为1361.1亿美元,占贸易顺差总额的51.91%。但这并不表示外商投资企业造成了中国一般的贸易顺差,事实上,民营企业也已经成为中国贸易顺差的实现主体,因为国营贸易企业近年来基本处于逆差状态。2004年以来,民营企业和集体企业所实现的贸易顺差占中国贸易顺差总额比重平均达到80%以上,2007年该数值为65.21%。民营及集体企业对中国贸易顺差的占有率已经大过外资企业。(三) 从主要顺差来源地分析:美国、欧盟及香港为贸易顺差主要来源地中国对外贸易出口中以美国、欧盟、中国香港、日本、东盟等为代表的前10大贸易伙伴国家(地区)占了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主要部分,2007年,前

32、10大贸易伙伴进出口总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77.6%。2001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进出口顺差情况,可以看出,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地集中于3个国家(地区),即美国、中国香港以及欧盟。其他贸易伙伴几乎皆为逆差,逆差最大的国家(地区)为中国台湾、韩国和题本。2001年,对美国、中国香港以及欧盟的贸易顺差分别占我国贸易顺差总额124.55%、164.64%和22.99%,2007年该值分别为62.29%、66.54%及52.20%。美国及中国香港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依然高居榜首。而欧盟的比重则有明显的上升。2005年、2006年,三地的贸易顺差分别为中国贸易顺差总额的2.9及2.1倍,2007年

33、,该值亦达到1.8倍。可见,此三地对中国的贸易顺差起着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四)从交易项目来看,货物贸易顺差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服务贸易连年逆差。我国货物贸易顺差逐步扩大,成为推动贸易顺差增加的主要因素,从1997年到2005年,货物贸易顺差绝对额都大于贸易顺差绝对额。这九年,贸易顺差累计3880.8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累计顺差额4469.8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额589亿美元。在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一般是顺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我国经济结构升级缓慢。(五)从交易效果来看,贸易顺差是以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为主要竞争手段换来的。 我国贸易顺差是巨额的,出口规模很大,但贸易条件不断

34、恶化,顺差是以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为主要竞争手段换来的。出口企业相互压价恶性竞争,导致出口增量不增价甚至跌价,基本上是不赚钱。1998年到2003年,我国出口与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14.2%。目前,我国制造业绝大多数产品比世界上同类产品价格最低的,还要低1-10倍,如每双鞋的平均出口价格只有2.5美元,每件服装只有3.5美元,针织毛衫10美元一打,做的比较出色的只有国际市场上的低端产品,而代表国际市场需求主流趋势的中高档产品仍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天下。我国在付出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的同时,没有得到相应的出口效应,很多企业依靠出口退税和出口补贴来维持利润。第三章 中国贸易顺差的影响巨额的贸易

35、顺差在推动我国经济告诉增长的同时,给我国经济发展也带来了高额的成本。高额的外汇储备反映了强大的对外支付能力,但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风险。长期过大的贸易顺差,不仅引起贸易摩擦,造成资金限制,而且对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但从我国经济运行和经济安全角度看,考虑到服务贸易逆差和资本项目的不稳定性,维持适度的货物贸易逆差是必要的。一、 贸易顺差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一) 有利于我国劳动力的就业,带动经济的发展。众所周知,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问题一直是个大问题,按照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我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有效地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收大量剩余劳

36、动力。贸易顺差意味着我们出口的增加,而我国的出口主要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贸易顺差越大就意味着就业人数越多。并且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素质相对较大,正符合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要求。据统计,2004年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为0.175美元/小时,同期美国为2.1197美元/小时,日本为2.1154美元/小时,西班牙为1.6142美元/小时,韩国为1.0171美元/小时。而从中国劳动力资源的质量上来说,中国具有不同知识、层次的人才储备,适合工业制造业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各种层次人才的需求。同时,根据罗伯特逊提出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原理,如果一国存在着闲置的资源,则出口贸易可以促

37、进经济增长,而我国现在的贸易顺差是出口贸易发展的结果,所以说贸易顺差就是意味着我国经济的增长。由于一国的出口贸易额是该国GDP的一部分,如果扩大出口具有顺差利用了的原有的剩余资源,那么必然会导致GDP的增长。另外,出口部门的平均利润水平价较高,这样也会将生产要素从效率较低的部门和国外投资者那里吸引过来,形成投资增加,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长期推行重工业化战略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大量的富裕劳动力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况,大力发展出口贸易,可以吸引大量剩余劳动力到出口部门,再加上投资的增加,从而使得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得以大幅度提高,进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二) 有利于扩大和获取规模经济,推动

38、技术进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人为,市场竞争力越来越不完全的今天,规模经济已经取代要素禀赋差异而成为推动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许多产业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降低成本,而由于我国的内需不足,这一规模靠国内市场无法实现。我国可以通过大力促进产品出口,获得贸易的顺差,来拓展国际市场形成国内企业规模的经济。扩大出口还可以加快本国的知识进展。罗默的新增长理论认为,通过开展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知识与专业人力资本的迅速积累;通过出口参与国际竞争可以迫使企业加大研究与开发部门的投入,增强其竞争力,从而使一国的经济加速增长。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E哈根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开始从出口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促进来寻找推动经济增

39、长的作用。他认为出口需求扩大,出口的增加,往往是一个刺激技术创新的信号,从而导致新技术和新管理方法的应用。这样不仅增加了国民收入,出口产业的新技术外溢效应也会在其他非出口产业产生连锁反应,最后使整个国民经济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幅度的提高。我国目前出口部门产业的技术外溢已十分明显,许多新技术应用于非出口部门产业。这都得益于我们的大量出口。(三) 有利于推动制度创新,提高我国综合实力诺斯认为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增长,而出口贸易可以促进制度创新,因为一方面出口贸易可以通过“边干边学”效应和“外溢”效应促进整个国家的制度创新;另一方面,出口贸易可以导致市场和经济规模的扩大,迫切需要制度创新以降低交易费用,同时

40、出口把国内企业推向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引起竞争强化,迫使其积极尽心该制度创新,以提高组织运行效率,从而提高自由竞争力,目前,我国市场机制日趋晚上、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这都与我国鼓励出口有关系。而且对外贸易的巨大数额还把我们推上了贸易大国的交椅,连年的外贸顺差让我们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抵御债务危机,化解货币风险,特别是成功地抵御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从而增强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实力。二、贸易顺差给国民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一)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上升的风险在加大,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头,年年贸易顺差,其增长速递一直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41、速度。尽管2003年我国的GDP只占全球的4%左右,排名世界第六,但对外贸易总额已经达到全球的11%,排名世界第四。对外贸易增长持续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的结果是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不断攀升。从数字看,1978-2003年,我国对外贸易平均增长16%,比国民经济增长快7个百分点,高出国际贸易增长速度10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10%提高到1990年的30%,2003年又进一步上升至60%,到现在已经到70%,增长非常快。外贸依存度在不断提高,既是我国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增强国力的表现,同时也意味着外部环境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尽管从总体上看,简单地对我国外贸依存度下一个

42、过高的结论还为时尚早,这一点在国内也存在着诸多的争议,但对外贸易依存度大幅度攀升的风险在不断加大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方面的风险主要在于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以来,由此带来受到外来冲击的风险在加大,面临的挑战也在增加,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程度在下降。(二)贸易顺差带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利于我国金融安全由于我国鼓励出口,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巨额贸易顺差,使人民币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而加息后,进一步加大热门队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得外国资本由于每月利率风险而更加空前地进入我国市场。当前的顺差虽然体现了我国经济竞争力提高、对外资吸引力增强的良好态势,但其隐含的负面因素也同样值得关注。当顺差来自于大量

43、实际资源的输出时,会制约一国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而国外投资的净流入,则增加了对远期利润、利息流出的资金需求,同时对国内资金的利用可能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如果流入的资金中包含大量游资,则更会对一国的金融稳定、经济安全带来威胁。持续顺差显示了一国海外净资产持续增长和货币市场上外汇供应的增加。若国内信贷和货币投放量未能加以有效协调和适当控制,就可能引发国内通货膨胀。顺差国金融管理当局为了避免国内通货膨胀,势必从严控制货币投放规模,从而导致在外汇市场上本币供不应求而使汇率上升。(四) 加剧了贸易摩擦,我国外部贸易环境更趋紧张随着我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顺差的急剧上升,印有“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于世界各

44、地,我国逐步被人们认为是世界的加工厂,这当谈是好事。然而,与之相伴的却是频繁且形式多样的贸易摩擦。欧美国家一直对我国贸易顺差增长过快反映强烈,2005年中欧、中美之间发生的纺织品贸易大战,就是这种激烈情绪的最好例证。2005年以来,已有12个国家对中国发起了33其反倾销调查,其中大案件增多,涉及金额上升约20%。2006年4月6日至12月31日,有18个国家对中国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49起。2007年1月1日至4月16日,共有7个国家对中国发起9起反倾销调查。2009年第一季度共有11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25起。这些数据都可以看出随着我国贸易顺差的扩大,我国与各个国家的贸易摩擦

45、的战争也是“硝烟四起”。下面我们看看这些由于贸易顺差引起的贸易摩擦导致的反倾销调查的涉案金额。欧盟加大了对我国反倾销调查力度,目前为止,涉案金额已达9亿美元,占同期我国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总涉案金额的60%;美国对我国反倾销嗲差虽有所减少,但对我国发起的知识产权调查案提议增加,而且还通过修改反倾销规则等手段加紧在制度层面对我国实施贸易限制。不仅发达国家与我国贸易摩擦增多,而且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土耳其、南非、哥伦比亚等国与我国不断出现摩擦新热点,这使我国外部贸易环境总体趋紧,形势不容乐观。(五) 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多资源少的国家,人均能源可采

46、量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而自2003年以来,由于我国钢铁、电解铝、焦炭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于基础设施的迅速增加,生产能力急剧提升,国内市场需求已远不能满足这下行业产品供给的要求。于是这些行业纷纷开始寻求国外市场,从而使我国的资源型、高耗能、高污染类的产品出口急剧增加,而这也导致我国国内的环境资源保护压力突然上升,使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通过出口廉价商品,污染自己的环境、浪费着有限的资源、拿着低工资,蒙受别人各种各样的骂名却让别人享受世界低成本的产品,显然不是我们发展对外贸易的期望。第四章 针对贸易顺差采取的措施关于削减顺差的途径,国内主要存在两种观点:限制出口和鼓励进口。这两种观点虽各

47、有道理,但必须做深入和具体分析,不能顾此失彼,因噎废食。解决我国面临的巨额贸易顺差压力问题,应转变观念,创新思路,采取一些灵活变通的方法,既可以缩小贸易顺差额,又不会影响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正常发展的目的。一、 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和适当发展国外加工贸易目前,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快走向国际市场,到国外去投资办厂,产品直接在当地销售或是由当地转出口。这样既分解了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些企业已经有实力将一部分加工贸易向境外转移。应借鉴日本、韩国、东盟、我国台湾地区对中国加工贸易投资的做法,鼓励一部分企业把后续加工能力转移出去,发展国外加工贸易,就近开拓市场,或利用当地配额直接向美国、欧盟出口,从而实现贸易顺差的转移。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