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人种和民族人文地理学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829304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4.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人种和民族人文地理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人口人种和民族人文地理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人口人种和民族人文地理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人口人种和民族人文地理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人口人种和民族人文地理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人种和民族人文地理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人种和民族人文地理学课件.ppt(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8学时),第1节 人口与发展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掌握人类社会人口增长的过程及其发展趋势、人口转变的模式、人口增长的空间机制与人口与发展的有关理论,以认识人口增长中的各种现象。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主要是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人口转变的模式、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人口因素的两重性。难点主要有:布莱克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和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图。,第1节 人口与发展,三、知识要点:1.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2.世界人口增长趋势;3.中国人口转变模式;4.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5.人口增长的两重性;6.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四、教学方法与

2、手段: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五、课程的类型:理论综合课 六、教学内容与过程,人口: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一定时间,居住在一定地域,实现其生命活动并构成社会生活主体,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出生率: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人中新生儿的数量。,死亡率: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人中 死亡人口的数量。,自然增长率: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人中净增人口的数量,即出生率与 死亡率的差值。,一 世界人口增长过程,总体而言,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口是不断增长的。但在时段上不平衡,大致可以分为农业革命前阶段、农业革命后阶段、工业革命时和工业革命后时期,尤其

3、是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对世界人口发展影响强烈。,图4-1 10万年以来的世界人口规模(引自H.S.Robert et al.,1986),(一)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农业革命之前,人类从事狩猎和采集业,当时人口的增长受到种群增长规律的强大制约,人口发展特征为:1极低的人口密度 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3人口分布相对集中,人口的迁移,扩大人口分布范围并已覆盖了大部分大洲的一些地区。,(二)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农业社会与采集狩猎社会的最大区别在于:能支持更高的人口密度,同时人口总量大幅度增长。人口特征表现为:1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2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

4、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3平均寿命低。,图4-2 世界早期的农业中心(引自 H.S.Robert et al.,1986),(三)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是:生产系统化、机械化、能量化,提高了单位资本的产出水平,并完成财富的积累。1.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1)18世纪中叶19世纪,死亡率开始持续下降。(2)原因:农业改革、工业化、改善运输、社会改革、室内和工作区温、湿度的控制,公共卫生,无菌操作法、抗菌法免疫学等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社会改革、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进步与医疗卫生水平提高,(三)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2.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1)工业化早期的一个

5、段时期内,欧洲出生率曾一度上升;(2)19世纪后半期开始,出生率逐渐下降(3)20世纪后,出生率人持续下降 3、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1)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2)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出现分化,(四)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世界人口的第1个10亿:用了将近100万年时间;世界人口的第2个10亿:用了将近100余年时间(19世纪初1930年);世界人口的第3个10亿:用了将近30余年时间(19301960年);世界人口的第4个10亿:用了将近15余年时间(19601975年);世界人口的第5个10亿:用了将近12余年时间(19751987年);世界

6、人口的第6个10亿:用了将近12余年时间(19871999年);预计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2.17亿。,1999年10月12日凌晨0时2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右)专程来到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看望成为地球村第60亿位居民的男婴。,世界60亿人口日,1.世界人口的增长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是总的趋势是持续增长;2.由于人口基数越来越大,每增长10亿人口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世界人口的增长极不平衡,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两种趋势。,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

7、长率)的过渡。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一)人口转变理论,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 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特点是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两者较原始阶段为低)和低自然增长率;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先是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却维持不变、人口增长加速,后是出生率也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又转入低。,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1944年,美国人口学界诺特斯坦(F.W.N

8、otestein)发展了兰迪的理论,第一次提出了“人口转变”的概念,他将兰迪的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高低高”阶段、过渡阶段和“低低低”阶段。,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寇尔(A.Coale)进一步深化了人口转变理论,对五个阶段进行了重新命名并提出了各阶段的数量界限(表4-1)。表4-1 寇尔人口转变模型的数量界限,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高位静止阶段,即HS阶段(high stationary),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早期扩张阶段,即EE阶段(early expanding),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后期扩张阶段,即LE阶段(lat

9、e expanding),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尔后减速;低位静止阶段,即LS阶段(low stationary),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平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减退阶段,即D阶段(disminishing),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布莱克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图4-5 布莱克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二)人口转变模式,1.西北欧模式 2.日本模式 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4.印度模式,1.西北欧模式,西北欧模式代表了大部分发达国家。它们最早实行并完成了工业化,这一人口转变模式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的自发性

10、过程.即经济增长促使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整个人口转变过程历时长达一个多世纪。,2.日本模式,日本产业革命较晚。整个19世纪大体上均处于高位静止阶段。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属于早期扩张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人口增长放慢,但战后即进入生育高峰。在此背景下,日本于1948年再世界上率先颁布了“优生法”,承认人口流产(当时控制生育最有效的方法)是合法的,不久又大规模推行计划生育,使得出生率急剧下降。20世纪50-70年代是日本人口的后期扩张阶段。进入80年代已经进入低位静止阶段。预计2010年前后

11、进入绝对衰减阶段。与西北欧模式相比,日本模式的特点是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因此,人口转变速度快,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走完了西北欧国家一二百年的道路。,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旧中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高位静止的原始型。新中国成立后,死亡率剧降,1950-1970年间中国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降至2.34,属于早期扩张阶段。7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大规模的计划生育政策,迅速而且大幅度地降低了出生率,死亡率则相对稳定在0.650.68之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到90年代降至1.0左右,跨入了后期扩张阶段。预计2020年前后,中国将进入低位静止阶段。2040年后进入绝对衰减阶段。中国人口转

12、变模式的特点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更强;另外,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4.印度模式,直到20世纪第二个十年,印度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高位静止阶段。此后进入了早期扩张阶段。50-60年代,印度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2.0,一直到90年代仍未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印度的人口发展在发展中国家具有代表性,主要是生育控制较弱,虽然政府和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到计划生育的重要性,但由于文化传统和特定的国情,导致实效不大。,人口转变模式的影响因素,人口转变不仅取决于技术因素,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因素。西欧国家的人口转变是基于其经济起飞基础上的。在日本,紧随人口转变之后的经济发

13、展明显为其人口转变的彻底性提供了保障。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无疑给其人口转变设置了障碍。,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六个阶段:*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的成因 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几乎每一个阶段都表现出发达国家模式的差异性,但与发展中国家相似。,三 人口与发展,(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 自然环境为人类发展提供了空气、阳光、水分、土壤等自然条件。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具有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环境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自然环境给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生存资料的同时,人们所从事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起物质条件也来都来源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口发展、人

14、口分布、人口密度也会产生重大影响。,(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人口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则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生态环境方面来看,生态环境的有机界和无机界的某些变化,会产生连锁反应,从而对人口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从人口发展方面来看,人口的发展状况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适量的人口是开发环境的动力,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存在,便谈不上开发环境;过量的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从而不利于协调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环境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自然环境给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生存资料的同时,人们所从事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起物质条

15、件也来都来源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口发展、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也会产生重大影响。,(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的作用集中体现在自然资源上。土地资源与人口增长。淡水资源与人口增长。森林资源与人口增长。矿产资源与人口增长。,(二)人口与经济发展,1.人口因素的两重性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口因素突出地表现出其两重性特征,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而存在。人口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2.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成果及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人口对发展确有影响作用,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人口的作用会更为突出。,(二)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口是生产者和消

16、费者的统一,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人口对发展只能起影响作用,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只有社会生产方式。,(二)人口与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认可的迅速增长不是其发展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作用,许多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的做法也收到很好成效。显然,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会对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人口增长在多大程度上对发展的影响,即要探讨适度人口的问题。,(三)适度人口及其 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扶养的最多人口数量。适度人口的概念是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的基础上的,是人口容量的主要组成部分。适度人口是一

17、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经济适度人口指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即按人口平均的最高产量和最高收入)的人口,也即获得最大经济福利的人口;实力适度人口指一个国家达到最大实力时的人口,即指除去考虑每人平均的最高生活水平外,还要考虑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所需要的人口。实力适度人口在数量上要高于经济适度人口。,(三)适度人口及其 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探求适度人口数量和适度增长率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意义:适度人口的确定对于解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剩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口现象有着重要的参考

18、价值。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意义。适度人口的确定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它利于更好地执行人口政策,认识人口政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对现行人口政策的误解。适度人口的确定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有着重要意义。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基本上都是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顺其自然地自动实现的。而发展中国家则完全不同,它们不仅经济落后,实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实际人口已远远超过其适度人口。所以,只有及早确定科学、合理的适度人口,才能采取政策手段、促使人口转变,并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持续增长的经济实力保障人口转变的完成

19、。,(三)适度人口及其 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第2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1.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人口迁移及其机制.以正确理解现代人口分布及迁移的现象。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类型及其机制;难点是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因素分析和人口迁移的环境刺激因素。3.知识要点:(1)人口密度,世界和中国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2)世界和中国历史时期的主要人口迁移(3)人口迁移机制。4.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法5.课的类型:理论综合课6.教学内容与过程,一、人口分布,(一)人口分布及密度1人口分布:是指一定的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

20、布状况,它是指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2人口密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人口密度是平均数,不能揭示内部差异。人口密度反映范围越小越精确。3.人口密度的测量方法:人口算术密度(粗密度,人每平方千米)农业人口密度:一个地区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农业人口数量。营养密度:一个地区单位耕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比较密度:一个地区单位农用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其农用地包括耕地、林地及草原牧场(后者按3:1折算成耕地)。,20世纪9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一、人口分布,一、人口分布,(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 1世界人口分布特征:人口 分布极不平

21、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水陆分布看,全世界90%的人口居住在仅占陆地总面积10%的土地上;(2)南北半球分布不平衡,北半球人口达85以上。88.5%的人集中在北半球20度到60度北纬区域;(3)从水平分布看,世界人口明显集中在北纬20度60度之间(纬度分布),距海岸200km的范围内。一半的人集中在从海岸线到内陆约200千米的区域内;(4)从垂直分布看,世界人口明显集中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特别是海拔500米以下。80%的人集中在500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5)世界人口密集区有4大块和稀疏区也有4块。,20世纪8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一、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在名大洲分布极不平衡,世

22、界人口的洲际分布情况表(2001),亚洲:人口占世界比重60.66%,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比重29.4%亚欧两洲:人口占世界比重72.5%,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比重36.2%南极洲:无定居人口,一、人口分布,在各大洲(或地区)内部人口分布也不平衡。非洲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北部和南部的沿海地区;澳大利亚的人口多集中于东南沿海一带;俄罗斯人口集中于欧洲部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前10个国家,1 世界 6,302,309,6912 中国 1,286,975,4683 印度 1,049,700,1184 美国 290,342,5545 印尼 234,893,4536 巴西 182,032,6047 巴基斯坦 1

23、50,694,7408 俄罗斯 144,526,2789 孟加拉 138,448,21010 尼日利亚 133,881,70311 日本 127,214,49912 墨西哥 104,907,991,一、人口分布,2.世界人口分布规律(1)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中低纬度指向:趋向暖湿地区 近海岸的指向:趋向岸边 平原指向:趋向低平地区(2)邦奇的人类大陆图显示,世界上有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这些地区是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四类人口最稀少的地区:干旱(沙漠)地区、寒冷的两极地区、热带雨林地区、海拔5000m以上的高山地区。,一、人口分布,(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

24、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和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通运输条件)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1.自然因素,(1)气候(气温、降水)-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人口密集(世界人口集中2060纬度地区。温带:47%;热带:30%;干旱及半干旱地带:12%;寒温带:11%,(2)地形-生理、生活、生产平原:人口稠密区;山区、高原:人口较为稀疏区(海拔、坡度、坡向)-趋向平原、海拔适中地带低纬度地带趋向高原,(3)土壤乌克兰的黑土地,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等都是人口集中地区。冲积土,黑钙土,棕

25、色森林土适用于农业生产,人口稠密盐碱土,沼泽土,灰化土,红壤对农业生产有局限,人口分布受局限,(4)水体 影响人类的生理、生活、生产;水体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是相当复杂而广泛。(灌溉、生活、舟楫之利、水患)海岸地区比内陆腹地人口密度高,(5)矿产资源 产业革命,资源的价值上升,伴随资源的开采、开发、利用,产生了产业链,城市出现,人口密集区形成。尤其是能源矿产影响最明显。,评价,-自然条件始终是人口分布的重要影响因子,虽然作用在降低、在弱化。-自然是人口分布的底背景,决定着人口的初始分布、理想分布、可能分布。-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是以复杂的方式(途径多样;动力不同,可能有主导因子,也可能各因子形

26、成微妙平衡。)实现的。-自然条件的各亚因子在影响时,效应大小不一。,渔猎时期,点状分布;畜牧业,动态流动;农业出现,定居成为可能,并为集聚打下基础;工业出现,城市诞生,多种生产方式的并存与组合,使人口分布日趋复杂。,(1)生产方式,2.社会经济因素,(2)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经济、城市三位一体,故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是人口密集区。,(3)经济活动方式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各种产业对劳动力质量和数量有内在要求。,评 价: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的动态分布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生产力水平及其分布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4)交通运输条件,3.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1)历史因素开发较早的地区人

27、口较稠密,开发较晚地区人口较稀疏历史因素强调人口分布的时间过程、历史积累。(2)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直接、具体,并且时间短、力度大。如战争、领土变迁、人口政策、国土均衡与非均衡开发等。(3)此外,文化因素,风俗习惯,科技发展等因素也影响人口分布,二、人口迁移,(一)概述-概念与分类1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 其定居地的行为2广泛的人口移动:是指人口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包括人口流动:为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的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人口迁移: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3人口迁移常用迁入率、迁出率、净迁移等指标来衡量,二、人口迁移,(二)重

28、要性1人口移动研究的重要性(1)发达区域之人口消长的主要方式是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所造成的(2)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城镇化,都市化产生了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亟待研究解决(3)发达国家逆城市化趋势明显出现市中心空洞化现象(4)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不足,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2人口自由流动不仅能增加劳动者的收入,而且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二、人口迁移,(三)人口移动的历史回顾1人类早期及原始社会;人口移动断续进行,且规模不大2近现代:人口移动的规模迅速扩大,逐步奠定了当今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主要人口迁移流向有:从欧洲到新大陆;从非洲到美洲;从印度到东非,东南亚;

29、从中国人到东南亚,北美洲;从日本人到美国,拉丁美洲,19世纪人口迁移状况,二、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形式(一)空间形式:1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1)分为:永久性迁移:移民由一国迁入另一国后,改变自己的国籍或成为侨民;非永久性迁移:移民暂定居于移入国,一段时间之后将返回移出国,如劳务输出及国际难民,二、人口迁移,(2)特点A 世界性国际人口迁移高潮已近尾声B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主要形式C国际难民数量增多。持续时间长D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E人口迁移流向表现为:从穷国到富国;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到欧美国家具体为:欧洲:人口净迁出区是人口净迁入区拉美

30、:人口净入区为人口净迁出区北美、大洋洲: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二、人口迁移,2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移民现象其形式为:地区间迁移:如美国四次人口迁移,中国人口迁移。城乡间迁移:乡村到城市,从城市到郊区。,二、人口迁移,3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1)英国人口统计学家E、G、(拉文斯坦)的7条迁移法则A.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的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大都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是人口迁移的结果B.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它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是逐步升级的C.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D.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有迁移性E.短距离的迁移 以女

31、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F.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G.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动机以经济为主,二、人口迁移,(2)斯托福的“干预机会”理论:迁移一定距离的移民数,与目的地的机会数量成正比,与沿途的“干预机会”成反(3)E.S.Lee指出:国内迁移与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以及国内人们自身的差异有关,A.特定的地区内的迁移规模因包括该地区的多样性程度而不同;B.迁移规模因人口密度而变化;C.迁移规模与克服干预障碍的难度有关;D.迁移规模因经济波动而变化;E.除非严格阻止,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迁移的规模和速度趋于上升;F.迁移的规模的速度随一国或一地的进步程度

32、而变化。,二、人口迁移,(二)、人口迁移的时间形式1居住历史分析:对个人随时间变化的迁移行为的研究,包括生活史、迁移类型、迁移者和逗留者、居住的持续时间;2随机方法:关注在特定的随机概率框架内,整个区域内的迁移流随时间的变化。,二、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机制迁移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一类是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主要有:1经济方面:即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挣更多的钱2政治因素:如驱逐出境,流亡国外3国际战争或国内战争4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5生态环境的变化此外,接受良好的教育方式,逃避种簇歧视,结婚或离婚,退休,避寒,避暑,疗养等都可能成为国内迁移的

33、因素,二、人口迁移,人口迁移评价1、有利于各族人民在文化和经济上交流,在此基础上有利于形成统一的世界民族。2、促进地区经济发展。3、有利于人种基因交流,为新的民族形成提供可能4、地区劳动力平衡,例如:可以湘军,川军南下,补充劳动力不足,中国人口分布,(一)中国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密度大,但分布不均匀 1.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 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提出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为止。2.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 有研究表明,我国距海岸200 km、500 km、1 000 km范围内的人口分别占35.9%、60.2

34、%、90.6%。3.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平衡 我国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分布在较为低平的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等都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三、中国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三、中国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对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的评价及解决途径 1、人口分布不平衡,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东部劳动力多,资金相对不足,技术力量雄厚,而资源不足;西部,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生态脆弱,劳动力资源相对不足。2、解决途径(1)合理布局生产力,加速西部大开发(2)有计划地向西部迁移一部分人口。,三、中国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二)、中国人口迁移 我国历史上的移民1、东晋,南北朝,唐代,宋元时期,中原人口大举南迁。2、近代华北人口向东北(闯关东),向西北(走西口)。3、东南地区的破产农民向东南移民。4、建国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1)地区间:从东南沿海原有工业城市,抽掉工人,技术人员职员支援内地建设。(2)复员军人和知青到黑,吉,内蒙,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