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教案(精编).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841645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 页数:129 大小:8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材料教案(精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建筑材料教案(精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建筑材料教案(精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建筑材料教案(精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建筑材料教案(精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材料教案(精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材料教案(精编).doc(1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建筑材料课程/项目教案(指导性模板Ver1.0版本)课程负责人课程团队课程类别课程类别: 基础必修() 专业必修()公共选修() 专业选修()授课专业填写专业及专业方向名称学生层次专业教师课内学时总学时:36 ;周学时:;总学分:理论学时:16 ;实践学时:16课外学时及内容设计合作学习学时及内容安排:包括校内与校外自主学习学时及内容安排:包括校内与校外授课时间2015 -2016学年; 第1学期; 第周至第周先修课程 后续课程教学资源教材及参考资料:建筑材料, 吕智英,徐英等.湖北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参考资料名称, 作者.出版地: 出版社, 年 月其他教学资源:包括教学

2、指导书、案例集、习题集、多媒体课件、微课、网站等,为教学的有效开展而提供的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书名, 作者.出版地: 出版社, 年 月网络资源名称. 网址教学环境简要说明课程/项目课内及课外教学的环境设计,包括课堂环境、实践环境(校内外实验、实训、实习、见习等环境)、网络环境等教学环境的安排与设计等。课程代码:教案首页 此项内容可根据课程/项目特点按照课次或课程/项目单元填写,由各系部自行制定统一要求。课次/单元1学时2周次第教学周知识单元第1 章,第 15节教学题目绪论教学环境设计与组织安排多媒体教室课堂讲授教学目标及达成度理论知识了解建筑材料的发展史,技术标准和学习方法;掌握建筑材料的分类

3、 专业技能增加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职业道德增加学生的工程意识通识能力认识建筑材料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筑材料的发展,材料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作用。难点: 建筑材料的种类。解决方法:用工程案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方法手段媒介主要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引导。教学媒介指:教科书、板书、多媒体。教学组织方式1.讲评建筑材料的发展史2.互动本课程基本要求与学习方法3.讲解建筑材料的概念实践环节课内实践环节:课堂讨论建筑材料在建设工程的作用,联系讨论本课程学习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进程安排】重点设计教学步骤与具体内容安排。教学进程:案例引导、课堂讲授、课堂讨

4、论、小结复习。 一、课外学习讲评新学期新课程引言。二、内容导入通过对前导课程内容的回顾引导学生将思路转移到本门课程上来。三、主要内容设计师生相互介绍(一)课程介绍导入新课1.课程定位建筑材料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是土建类专业的重要课程。它不仅为后续的建筑工程施工、建筑结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概预算等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也为工程实际中解决建筑材料问题和从事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工作提供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常用建筑材料和一般装饰材料及其制品的主要技术性能、基本用途、常见规格、质量标准、检测及验收方法、保管要求,使学生具有材料性能检测、对材料性能

5、品质进行评价和合理选择材料的实际应用技能,满足建筑工程行业或相关行业对施工现场质检员、施工员、材料检测试验员、监理员等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二)建筑材料的分类1.介绍材料的常见分类方法1)按化学成分分类根据化学成分建筑材料可分为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2)按功能分类建筑材料分类按功能可以分为建筑结构材料,墙体材料和建筑功能材料。2.学生分组讨论日常材料的所属类别课堂练习:1)教室各构件材料类别2)列出一些材料让学生划分类别,如沥青混凝土、暖气管道、天花板等。(三)建筑材料的发展1.材料的发展史介绍2.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高性能化多功能化复合化工业化(四)建筑材料检测与技术标准 1

6、.国家标准 2.行业标准3.地方或企业标准【归纳总结】 1.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是决定材料性质的内在因素,只有了解材料性质与组成构造的关系才能掌握材料的性质。 2.同类材料存在共性;同类材料的不同品种还存在着特性。学习时应掌握各种材料的共性,再运用对比的方法掌握不同品种材料的特性,便于理解。 3.使用时材料的性质会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学习时要运用已学过的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加深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材料实验是本门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必须上好实验课,通过实验培养动手能力,获取感性知识,了解技术标准与检验方法。【课外学习要求】回顾课堂所学内容,课后查阅关于建筑材料在工程中应用的实例

7、,加深学习印象。【课后分析及改进】本次课为本课的第一次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注释及备注教案首页 课次/单元学时周次第教学周知识单元第2 章,第 12节教学题目材料的基本性质教学环境设计与组织安排多媒体教室课堂讲授教学目标及达成度理论知识了解材料组成与结构,掌握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专业技能会检测材料的三种密度,计算材料的孔隙率、孔隙率。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科学严谨态度、诚实守信与团队协作意识。通识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质。难点: 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质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解决方法:通过动画演示、案例引导得出结论。教学方法手段媒介主要教

8、学方法:讲授、练习、案例引导。教学媒介指:教科书、板书、多媒体。教学组织方式1.操作材料密度测定方法。2.互动材料孔隙率、空隙率特征对应的材料强度、抗渗性、抗冻性、导热性的影响。3.讲解材料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的关系及工程意义。实践环节课内实践环节:练习工程实践讨论建筑材料物理性质对材料功能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学进程安排】重点设计教学步骤与具体内容安排。教学进程:上节回顾、课堂讲授、课堂演示、小结复习。一、课外学习讲评上节内容问答与讲评。二、内容导入复习旧课,导入新课。通过对上节知识的提问引导学生学习本节新内容。三、主要内容设计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总结复习上一节介绍的内容或采取师生

9、互动形式,引入新课。讲授新课2.1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补充:材料的体积组成固体材料的体积构成:固体材料的总体积包括固体物质体积与孔隙体积两部分。如图1-1所示,孔隙按常温、常压下水能否进入分为开口孔隙和闭口孔隙。散粒材料的堆积体积构成:散粒材料的堆积体积包括颗粒中固体物质体积、孔隙体积和颗粒间空隙体积三部分。如图1-2所示。 1颗粒中的固体物质; 2闭口孔隙;3开口孔隙 ;4颗粒间的空隙2.1.1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与堆积密度(采用比较法介绍)密度: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密度。注意:1、绝对密实体积是指不包括孔隙在内的体积。2、含孔隙的材料的用李式瓶测定密实体积。3、测定较密实的

10、不规则的散粒材料时,直接用排水法测其体积。表观密度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体积密度。堆积密度:散粒材料在规定装填条件下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堆积密度。教学方法:对以上三种密度,采用对比法,重点分析其体积的区别。举例:材料密度、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的计算。2.1.2材料的密实度与孔隙率密实度:材料体积内被固体物质所充实的程度。孔隙率:材料中孔隙体积与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之比的百分率。2.1.3材料的填充率与孔隙率填充率:散粒材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被颗粒填充的程度。空隙率:散粒材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其中的空隙体积与散粒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之比的百分率。举例:材料的空隙率和孔隙率的计算。2.2材

11、料与水有关的性质 亲水性与憎水性亲水性:当水与材料接触时,材料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吸附力)大于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内聚力),材料表面吸附水分,即被水润湿,表现出亲水性,这种材料称为亲水材料。憎水性:当水与材料接触时,材料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吸附力)小于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内聚力),材料表面不吸附水分,即不被水润湿,表现出憎水性,这种材料称为憎水材料。吸水性材料吸收水分的能力称为吸水性,用吸水率表示。吸水率有两种表示方法:质量吸水率是材料在浸水饱和状态下所吸收的水分的质量与材料在绝对干燥状态下的质量之比。体积吸水率是材料在浸水饱和状态下所吸收的水分的体积与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之比。

12、【归纳总结】1. 土木工程材料的主要种类、组成。2. 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之物理性质。【课外学习要求】回顾课堂所学内容,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学习印象。【课后分析及改进】教学团队对课程/项目教学设计的可行性、知识与能力指标的达成度、教与学环节的设计、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手段的有效性、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教与学的效果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共同研讨确定改进措施与方案。注释及备注教案首页 课次/单元学时周次第教学周知识单元第2 章,第34 节教学题目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教学环境设计与组织安排多媒体教室课堂讲授教学目标及达成度理论知识掌握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力学

13、性质,热工性质;理解材料耐久性概念专业技能会检判断材料是否为耐水材料,会选择保温隔热材料,会计算材料拉压强度。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科学严谨态度、诚实守信与团队协作意识。通识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质。难点: 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质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解决方法:通过动画演示、案例引导得出结论。教学方法手段媒介主要教学方法:讲授、练习、案例引导。教学媒介指:教科书、板书、多媒体。教学组织方式1.讲评材料力学性能与材料功能。2.互动 材料热工性能与材料应用。3.讲解建筑材料的耐久性概念 实践环节课内实践环节:练习工程实践讨论建筑材料热工性质

14、、力学性质对材料功能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学进程安排】重点设计教学步骤与具体内容安排。教学进程:上节回顾、课堂讲授、课堂演示、小结复习。一、课外学习讲评上节内容问答与讲评。二、内容导入复习旧课,导入新课。通过对上节知识的提问引导学生学习本节新内容。三、主要内容设计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总结复习上一节介绍的内容或采取师生互动形式,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吸湿性材料在潮湿空气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吸湿性。干燥的材料处在较潮湿的空气中,便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当较潮湿的材料处在较干燥的空气中,便会向空气中放出水分。前者是材料的吸湿过程,后者是材料的干燥过程。由此可见,在空气中,某一材料的含水多少是随空气

15、的湿度变化的。含水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所含的水的质量与材料干重之比课堂练习:收到含水率5%的砂子500t,实为干砂多少吨?若需干砂500t,应进含水率5%的砂子多少吨?注意:材料的含水率的定义中“与材料干燥状态质量之比”。耐水性用软化系数表示,一般说来,材料浸水后,会降低材料组成微粒间的结合力,引起强度的下降。材料的软化系数K软在0(黏土)1(钢材)之间变化。K软的大小,表明材料吸水饱和后其强度下降的程度。K软越小,材料吸水后强度下降越大,即耐水性越差。一般称K软0.85的材料为耐水性材料。K软是选用建筑材料的重要依据,经常位于水中或受潮严重的重要结构物,应选用K软0.85的材料;受潮较轻的或

16、次要结构物,K软不宜小于0.75。课堂练习:某岩石在气干、绝干、水饱和状态下测得的抗压强度分别为172 MPa、178 MPa、168 MPa。该岩石可否用于水下工程。该岩石的软化系数为所以该岩石可用于水下工程。抗渗性抗渗性是材料在压力水作用下抵抗水渗透的性能。抗渗性用渗透系数表示: 渗透系数越小,说明材料的抗渗性越强。材料抗渗性的高低,与孔隙率及孔隙形态特征有关。开口大孔易渗水,抗渗性最差。许多材料中常含有孔隙、孔洞或其他缺陷,当材料两侧的水压差较高时,水可能从高压侧通过内部的孔隙、孔洞或其他缺陷渗透到低压侧。这种压力水的渗透,不仅会影响工程的使用,而且渗透的水还会带入能腐蚀材料的介质,或将

17、材料内的某些成分带出,造成材料的破坏。经常受压力水作用的地下工程及水利工程等,应选用具有一定抗渗性的材料。材料的抗渗性,也可用抗渗等级P表示。即在标准试验条件下,材料的最大渗水压力(MPa)。如抗渗标号为P8,表示该种材料的最大渗水压力为0.8(MPa)。抗渗性是决定材料耐久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检验防水材料质量等级的指标之一。课堂练习:让学生分析P6相当于多少米的水深产生的水压力?四、抗冻性抗冻性是指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抵抗多次冻融循环,不破坏、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质。抗冻等级是以试件在吸水饱和状态下,经冻融循环作用,质量损失不大于5%,强度下降均不于25%,超过规定数值的最大冻融循环次数来表

18、示。材料的抗冻等级“Fi”表示,“i”表示冻融循环次数(在-15的温度冻结后,再在20的水中融化,为一次冻融循环),如F25、F50、F100、F150等,抗冻等级越高,材料的抗冻能力越强。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材料的孔隙率与孔隙特征对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抗渗性、抗冻性等性质的影响。 2.3材料的力学性质2.3.1强度、比强度材料抵抗在应力作用下破坏的性能称为强度。强度通常以强度极限表示。强度极限即单位受力面积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材料的强度按受力方式不同,分为抗压、抗拉、抗弯和抗折强度。注意:对于以力学性质为主要性能指标的材料,通常按其强度值的大小划分成若干等级或标号。脆性材

19、料(混凝土、水泥等)主要以抗压强度来划分等级或标号,塑性材料(钢材等)以抗拉强度来划分。强度值和强度等级不能混淆,前者是表示材料力学性质的指标,后者是根据强度值划分的级别。2.3.2材料的变形性质弹性与塑性弹性变形: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当外力消除后,能够完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称为弹性,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而不出现裂缝,当外力消除后,不能够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称为塑性,这种变形称为塑性变形。脆性与韧性脆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直至断裂前只发生很小的弹性变形,不出现塑性变形而突然破坏的性质称为脆性。具有这种性质的材料称为脆性材料。脆性材料抵抗冲击或振动荷载

20、的能力差,故常用于承受静压力作用的工程部位如基础、墙体、柱子、墩座等。2.3.3硬度与耐磨性材料表面抵抗硬物压入或刻划的能力称为硬度。测定硬度的方法有多种,通常有刻划法、压入法和回弹法三种,对不同材料测定硬度的方法不同。材料表面抵抗磨损的能力称为材料的耐磨性。材料的耐磨性以磨损率表示,磨损率越低,表明材料的耐磨性越好。2.4材料的耐久性耐久性是指材料能抵抗各种内外因素或腐蚀介质的作用而不破坏,保持其原性质的能力。不同材料耐久性的含义指标不同。【归纳总结】1. 材料的强度、比强度、材料的弹性与塑性、材料的脆性与韧性等。2. 耐久性的定义、分类及特点等。3. 材料热工性能。【课外学习要求】回顾课堂

21、所学内容,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学习印象,完成课后练习题。【课后分析及改进】教学团队对课程/项目教学设计的可行性、知识与能力指标的达成度、教与学环节的设计、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手段的有效性、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教与学的效果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共同研讨确定改进措施与方案。注释及备注教案首页 课次/单元学时周次第教学周知识单元第3 章,第 1节教学题目气硬性胶凝材料教学环境设计与组织安排多媒体教室课堂讲授教学目标及达成度理论知识理解胶凝材料的概念;了解石灰的生产;掌握石灰熟化硬化过程、特点和应用。专业技能会根据石灰熟化机理对石灰进行陈伏处理,会拌制三合土。

22、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通识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石灰的技术性质及应用。难点: 通过石灰的化学物理组成、技术性质推到其用途及局限性。解决方法:借助多媒体,用图片、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最后老师点评。教学方法手段媒介主要教学方法:讲授、练习、案例引导。教学媒介指:教科书、板书、多媒体。教学组织方式1.讲评石灰的化学物理组成、技术性质。2.互动由石灰的化学物理组成、技术性质推到其用途及局限性。3.讲解胶凝材料的概念。 实践环节课内实践环节:讨论石灰的化学物理组成、技术性质对材料功能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学进程安排】重点设

23、计教学步骤与具体内容安排。教学进程:上节回顾、课堂讲授、工程案例、小结复习。一、课外学习讲评上节内容问答与讲评。二、内容导入复习旧课,导入新课。通过对上节知识的提问引导学生学习本节新内容。三、主要内容设计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总结复习上一节介绍的内容或采取师生互动形式,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无机气硬性胶凝材料建筑上用来将散粒材料(如砂、石子)或块状材料(如砖、石块)粘结成为整体的材料,统称为胶凝材料。胶凝材料按其化学成分可分为无机胶凝材料和有机胶凝材料两大类。所谓气硬性胶凝材料是只能在空气中硬化,也只能在空气中保持或继续提高强度的胶凝材料。如石灰、石膏。水玻璃、菱苦土等 。所谓水硬性胶凝材料

24、是指不仅能在空气中硬化,而且能更好地在水中硬化保持并继续提高其强度的胶凝材料。如各种水泥。3.1石灰3.1.1石灰的原料及生产石灰的主要原料是石灰石。也可用化工副产品的电石渣。石灰岩经高温煅烧,即可生成生石灰。学生分组讨论:1、欠火石灰、过火石灰的危害?2、过火石灰的处理?3.1.2石灰的熟化石灰的熟化是指生石灰与水发生水化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的水化过程。简要介绍石灰膏、石灰粉和生石灰粉的成山过程。3.1.3石灰的硬化石灰的硬化由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来进行。干燥硬化与结晶硬化石灰浆在干燥过程中,随着水分的蒸发,孔隙中的自由水由于表面张力作用而产生毛细管压力,使得氢氧化钙颗粒相互靠拢、搭接,获得一定

25、的强度,同时氢氧化钙逐渐从过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形成结晶结构网,使强度继续增加。碳化硬化氢氧化钙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晶体使石灰浆硬化,强度提高。3.1.4石灰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指标石灰的技术要求石灰的技术标准建筑石灰粉为钙质和镁质生石灰,分别划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三等。建筑消石灰粉按氧化镁含量可分为:钙质消石灰粉、镁质消石灰粉、白云石消石灰粉,每种又有三种等级。3.1.5石灰的应用及储存石灰的特点1、保水性与可塑性好;2、凝结硬化慢、强度低;3、耐水性差;4、干燥收缩大石灰的应用1、制成石灰乳;2配制砂浆;3配制灰土与三合土;4、生产硅酸盐制品;5、制作碳化石灰板。工程案例分

26、析:在某高速公路基层施工过程中所用材料是石灰粉煤灰综合稳定碎石。第一天铺筑了500米并且碾压完毕,密实度与平整度都能够满足要求。但是等到第二天继续施工的时候,发现已摊铺完的基层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本碾压得很平坦的基层鼓起了一个个的包,整条路段向上不停地冒着蒸汽,场面颇为壮观。整个路段成为了废品。由于石灰和粉煤灰的本身的性质,已经铺筑的材料不可能收回重新利用了。施工单位损失巨大。分析:因为施工中直接使用了生石灰,生石灰受潮后会变成熟石灰并且体积膨胀,释放大量的热量。因此必须将生石灰熟化成熟石灰后才能使用。【归纳总结】1. 石灰消化、硬化机理、基本性质、应用等2. 石灰消化、硬化机理。3. 胶凝材料

27、的概念与应用。【课外学习要求】完成课后习题,预习建筑石膏的内容。【课后分析及改进】教学团队对课程/项目教学设计的可行性、知识与能力指标的达成度、教与学环节的设计、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手段的有效性、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教与学的效果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共同研讨确定改进措施与方案。注释及备注教案首页 此项内容可根据课程/项目特点按照课次或课程/项目单元填写,由各系部自行制定统一要求。课次/单元学时周次第教学周知识单元第3 章,第 23节教学题目气硬性胶凝材料教学环境设计与组织安排多媒体教室课堂讲授教学目标及达成度理论知识了解石膏的生产;掌握建筑石膏凝结硬化过

28、程,技术性质和应用。专业技能能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石膏、水玻璃。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通识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石膏的技术性质及应用。难点: 通过石膏的化学物理组成、技术性质推到其用途及局限性。解决方法:借助多媒体,用图片、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最后老师点评。教学方法手段媒介主要教学方法:讲授、练习、案例引导。教学媒介指:教科书、板书、多媒体。教学组织方式1.讲评石膏的化学物理组成、技术性质。2.互动由石膏的化学物理组成、技术性质推到其用途及局限性。3.讲解水玻璃的选择与应用。 实践环节课内实践环节:讨论石膏的化学

29、物理组成、技术性质对材料功能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学进程安排】重点设计教学步骤与具体内容安排。教学进程:上节回顾、课堂讲授、工程案例、小结复习。一、课外学习讲评上节内容问答与讲评。二、内容导入复习旧课,导入新课。通过对上节知识的提问引导学生学习本节新内容。三、主要内容设计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总结复习上一节介绍的内容或采取师生互动形式,引入新课。讲授新课3.2石膏(和石灰比较介绍)3.2.1建筑石膏的原料及生产在建筑工程中所使用的石膏是由天然二水石膏经过加工而成的半水石膏CaSO41/2H2O,又成熟石膏。天然二水石膏在加工时随温度和压力等条件的不同,会得到结构和性能不同的产物。(生石膏)

30、 (型半水熟石膏)3.2.2建筑石膏的水化硬化浆体的凝结硬化过程是一个连续进行的过程。从加水开始拌合一直到浆体开始失去可塑性的过程称为浆体的初凝,对应的这段时间称为初凝时间;从加水拌合开始一直到浆体完全失去可塑性,并开始产生强度的过程称为浆体的硬化,对应的时间称为终凝时间。1半水石膏;2二水石膏胶体微粒;3二水石膏晶体;4-交错的晶体3.2.3建筑石膏的技术性质及特性(一)技术性质(二)建筑石膏与其他胶凝材料相比有以下特性:1、凝结硬化快;2、凝结硬化时体积微膨胀;3、孔隙率大与体积密度小;4、保温性与吸声性好;5、强度较低;6、具有一定的调温与调湿性能;7、防火性好但耐火性较差;8、耐水性、

31、抗渗性、抗冻性差3.2.4建筑石膏的应用(一)室内抹灰及粉刷(二)装饰制品(三)石膏板(1)纸面石膏板 ;(2)石膏空心条板 ;(3)石膏装饰板 ;(4)纤维石膏板 3.2.5建筑石膏及其制品的储运建筑石膏在储运过程中,应防止受潮及混入杂物。储存期不宜超过三个月,超过三个月,强度将降低30%左右,超过储存期限的石膏应重新进行质量检验,以确定其等级。储存板材时应按不同品种、规格及等级在室内分类、水平堆放,底层应用垫条与地面隔开,堆高不超过300mm。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应防止板材受潮和碰损。案例分析:石膏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制品的原因分析。学生分组讨论石膏在装饰工程种的应用部位或装饰制品及原因。【

32、归纳总结】1. 石膏硬化机理、基本性质等2. 建筑石膏的原料、分类及生产与凝结硬化、技术要求及性质、应用等。3.水玻璃的定义、生产、硬化、技术性质及应用【课外学习要求】完成课后习题,复习气硬性胶凝材料内容,预习水泥的相关的内容。【课后分析及改进】教学团队对课程/项目教学设计的可行性、知识与能力指标的达成度、教与学环节的设计、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手段的有效性、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教与学的效果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共同研讨确定改进措施与方案。注释及备注教案首页 课次/单元学时周次第教学周知识单元第4 章,第 1节教学题目水泥教学环境设计与组织安排多媒体教室课

33、堂讲授教学目标及达成度理论知识掌握硅酸盐水泥的熟料矿物组成、凝结硬化、技术性质及应用范围;理解水泥腐蚀机理及预防措施。专业技能具有检测水泥技术性能的实验操作能力,并会合理选择水泥。职业道德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团队协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识能力培养规范操作习惯,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创新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硅酸盐水泥的性能特点,检测方法,选用原则。难点: 对硅酸盐水泥技术要求的理解。解决方法:多媒体、实训、任务驱动、案例引导。以硅酸盐水泥为点,围绕此点拓展至其他通用水泥,再拓展至其他特性水泥和专用水泥,采用点面结合、对比的方法。教学方法手段媒介主要教学方法:讲授、练

34、习、实验操作、案例引导。教学媒介指:教科书、板书、多媒体、实验。教学组织方式1.讲评硅酸盐的化学物理组成、技术性质。2.互动由硅酸盐水泥的化学物理组成、技术性质拓展到其他通用水泥、特种水泥的性质、用途。3.操作水泥细度,水泥凝结及体积安定性。实践环节课内实践环节:讨论石膏的化学物理组成、技术性质对材料功能的影响。课外实践环节:水泥相关实验。教学设计【教学进程安排】重点设计教学步骤与具体内容安排。教学进程:上节回顾、课堂讲授、工程案例、小结复习。一、课外学习讲评上节内容问答与讲评。二、内容导入复习旧课,导入新课。通过对上节知识的提问引导学生学习本节新内容。三、主要内容设计复习旧课导入新课通过提问

35、、总结复习上一节介绍的内容或采取师生互动形式,引入新课。讲授新课4通用水泥4.1硅酸盐水泥硅酸盐类水泥是硅酸盐类水泥熟料、05%石灰石或粒化高炉矿渣、适量的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即国外统称的波特兰水泥。一、硅酸盐水泥的生产工艺概述硅酸盐类水泥的生产过程是“两磨一烧”,即(1)将原料按一定比例配料并磨细成符合成分要求的生料;(2)将生料煅烧使之部分熔融形成熟料;(3)将熟料与适量的石膏共同磨细成为硅酸盐类水泥。二、硅酸盐水泥的组成材料硅酸盐类水泥熟料的主要矿物有硅酸三钙、硅酸二钙,铝酸三钙,铁铝酸四钙,以上矿物中硅酸钙约占70%以上。水泥熟料是以上四种矿物的混合物,其中每种矿物单独水化都

36、具有一定的特点。如果改变熟料中矿物成分的比例,水泥的性质也将随着改变。三、硅酸盐水泥的凝结硬化(一)硅酸盐水泥的水化重点介绍四种矿物的水化特点硅酸盐水泥与水拌合后,熟料颗粒表面的四种矿物立即与水发生水化反应,生成五种水化产物:水化硅酸钙和水化铁酸钙凝胶,氢氧化钙、水化铝酸钙、水化硫铝酸钙晶体。其中,水化硅酸钙凝胶约占50%,氢氧化钙晶体约占20%。(二)凝结硬化水泥用适量的水调和后,最初形成具有可塑性的浆体,然后逐渐变稠失去可塑性,这一过程称为凝结。然后逐渐产生强度不断提高,最后变成坚硬的石状物水泥石,这一过程称为硬化。四、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重点介绍与硅酸盐水泥的不同,让学生参与讨论熟料矿

37、物成分的变化对水泥性质的影响。采用比较、讨论教学方式。五、水泥性质(一)水泥品种及表示方法通用硅酸盐水泥包括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P.O、矿渣水泥P.S、粉煤灰水泥P.F、火山灰水泥P.P和复合水泥P.C。从水泥的矿物组成简要介绍这几种水泥的区别。(二)水泥强度等级硅酸盐水泥:42.5、42.5R、52.5、52.5R、62.5、62.5R;普通硅酸盐水泥:42.5、42.5R、52.5、52.5R;矿渣水泥P.S、粉煤灰水泥P.F、火山灰水泥P.P和复合水泥P.C:32.5、32.5R、42.5、42.5R、52.5、52.5R让学生比较六种水泥强度等级的异同。(三)水泥性能与质量标准(

38、1)细度 水泥的细度表示水泥磨细的程度,通常用比表面积法或筛分法来确定。(2)水泥标准稠度及其用水量(3)凝结时间:凝结时间分为初凝和终凝。由加水搅拌到水泥开始失去苏醒的时间称为初凝,由加水拌合到水泥浆体完全失去塑性并开始产生强度的时间称为终凝时间 。 学生分组讨论:水泥细度大小、凝结时间的长短的影响?(4)安定性:安定性是指标准稠度的水泥浆在凝结硬化过程中体积均匀变化的性质。【归纳总结】1. 混合材对硅酸盐水泥技术性质的影响机理2. 硅酸盐水泥的矿物组成、水化硬化机理、技术性能、影响水化因素及应用。【课外学习要求】完成课后习题,预习其他通用硅酸盐水泥的相关的内容。【课后分析及改进】教学团队对

39、课程/项目教学设计的可行性、知识与能力指标的达成度、教与学环节的设计、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手段的有效性、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教与学的效果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共同研讨确定改进措施与方案。注释及备注教案首页 课次/单元学时周次第教学周知识单元第4 章,第 23节教学题目水泥教学环境设计与组织安排多媒体教室课堂讲授教学目标及达成度理论知识掌握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基复合水泥的组成、性能和选用;了解其他水泥品种的特点。专业技能具有检测水泥技术性能的实验操作能力,并会合理选择水泥。职业道德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团队协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和

40、实际操作能力。通识能力培养规范操作习惯,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创新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其他通用水泥的性能特点,检测方法,选用原则。难点: 对其他通用水泥技术要求的理解。解决方法:多媒体、实训、任务驱动、案例引导。以硅酸盐水泥为点,围绕此点拓展至其他通用水泥,再拓展至其他特性水泥和专用水泥,采用点面结合、对比的方法。教学方法手段媒介主要教学方法:讲授、练习、实验操作、案例引导。教学媒介指:教科书、板书、多媒体、实验。教学组织方式1.讲评其他通用水泥的化学物理组成、技术性质。2.互动由硅酸盐水泥的化学物理组成、技术性质拓展到其他通用水泥、特种水泥的性质、用途。3.操作水泥细度,水泥凝

41、结及体积安定性。实践环节课内实践环节:讨论石膏的化学物理组成、技术性质对材料功能的影响。课外实践环节:水泥相关实验。教学设计【教学进程安排】重点设计教学步骤与具体内容安排。教学进程:上节回顾、课堂讲授、工程案例、小结复习。一、课外学习讲评上节内容问答与讲评。二、内容导入复习旧课,导入新课。通过对上节知识的提问引导学生学习本节新内容。三、主要内容设计混凝土工程特点及所处环境条件优先选用可以选用不宜选用普通混凝土1在一般气候环境中的混凝土普通水泥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复合水泥2在干燥环境中的混凝土普通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3在高温度环境中或长期处于水中的混凝土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

42、灰水泥、复合水泥矿渣水泥4厚大体积的混凝土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复合水泥普通水泥硅酸盐水泥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1要求快硬、高强(C4O)的混凝土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复合水泥2严寒地区的露天混凝土,寒冷地区处于水位升降范围内的混凝土普通水泥普通水泥(强度等级32.5)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3有抗地区处于水位升降范围内的混凝土普通水泥(强度等级 42.5)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复合水泥4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普通水泥、火山灰水泥矿渣水泥5有耐磨性要求的混凝土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普通水泥(强度等级32.5)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6受侵蚀性介质作用的混凝土矿

43、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复合水泥硅酸盐水泥一、 六大水泥的选用 二、水泥的包装标志(一)包装方式袋装、散装(二)名牌标志袋装水泥,水泥袋上应标明水泥的品种、强度等级、出厂日期、执行标准、重量等信息;散装水泥应有包括上述信息的信息卡。三、水泥进场验收检验与取样(1)水泥储存防潮、存期不要超过三个月 (2)取样运至工地的每一批水泥,应有生产厂的出厂合格证和品质试验报告,使用单位应 进行验收检验。按每200t400t同厂家、同品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为一取样单位,不足 200t也作为一取样单位。按照国家标准水泥取样方法(GB12573-1990)取样。取样应有 代表性,可以连续取,也可以从20个以上不同部位取等量样品,总量不少于12kg。 (3)验收检验项目强度、细度、安定性、标准稠度需水量、凝结时间要求学生会审查水泥出厂报告单。(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