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工程监理细则.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841671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智能化工程监理细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建筑智能化工程监理细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建筑智能化工程监理细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建筑智能化工程监理细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建筑智能化工程监理细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智能化工程监理细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智能化工程监理细则.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监理实施细则 编制人: 批准人: 批准时间: 目 录1、工程概况2、专业工程特点3、执行的标准、法规4、监理工作流程(框图)5、监理工作的控制要点及目标值6、监理工作的方法及措施7、旁站监理项目内容、方法及要求8、现场监理检查记录表式1 工程概况(一)工程简介其中包括:工程项目名称、建设规模(工程投资、总建筑面积、建筑物高度等);业主、设计、智能化工程总承包(或分包)等单位;施工周期及质量目标。(二)本工程智能化系统工程范围(涉及本工程的建筑智能化工程主要子分部及其工程量);建筑电气工程特点(建筑防雷设计等级、供电负荷等级、配电系统接地制式等);本工程信息点总量;智能化

2、系统物理媒介(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卫星等);智能化工程系统集成及网络要求;网络系统传输速率、交换点传输速率;2 专业工程特点依据本工程相关的设计技术文件及建筑物对智能化工程系统的功能要求,介绍本工程非线性负荷(计算机、变频系统等)总量可能对电网的影响(即非线性负荷产生的大量谐波对配电系统保护、电能计量、测量、楼宇设备自动化及通信系统等干扰、危及电网运行);智能建筑的环境防静电要求,大型智能化系统BUS运行的环境因素故障率要求;3 执行的标准、法规(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6)(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J116)(3)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

3、设计规范(GB/T50311)(4)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5) 工业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93)(6) 自动化仪表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132)(7)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9)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10)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11)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12) 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74)(13) 入侵探测器通用技术条件(GB10408。18)(14) 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

4、件(GB12663)(15) 楼宇对讲电控防盗门通用技术条件(GA/T7294)(16) 文物系统博物馆防范工程设计规范(GB/T16571)(17) 银行营业场所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GB/T16676)(18)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19) 有线电视广播技术规范(FT/T106)(20) 工业企业共用天线电视系统设计规范(GBJ120)(21) 工业企业通信接地设计规范(GBJ79)(22) 会议系统电视及音频的性能要求(GB/T15381)(23)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24) 锅炉房设计规定(GB50041)(25) 通信系统机房设计(

5、GBKJU)(26)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7)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28)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9)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30) 工业电视系统设计规范(GBJ115)(31)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J98)(32) 电视接收机确保与电缆分配系统兼容的技术要求(GB12323)(33) 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设计规范(GYJ41)(34) 有线广播录音、播音室声音设计规范和技术用户技术要求(GY26)(35) 程控交换机设备安装设计智能技术规定(J20)(36) 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YDJ24)(37) 智

6、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施工图集(GJBT471)(38) 智能建筑施工及验收规范(DG/T J08-601-2001)(39) 防静电工程技术规程(DGJ08832000)(40) 智能建筑评估标准(DG/T J086022001)(41) 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工程验收规范(YD507098)(42) 涉外建设项目安保电视系统设计规范(DBJ08-16-99)参加智能化方案及图纸会审4 监理工作流程(框图)参加设计交底(审核)智能化工程承包单位资质审核智能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审核施工单位技术管理体系、质保体系施工前检查安全、防火要求:消防器材;危险物品堆放;孔洞防火措施等环境要求:土建施工情况

7、;土建工艺(机房面积、预留洞);施工电源;地板铺设等器材检验:外观检查,型号、规格、数量;电缆电性能测试;管线测试;仪器仪表及设备检查施工过程监理(巡视、旁站、检查、测试参加隐蔽工程验收)智能化设备安装:框架、机箱、配线部件、仪器仪表等架空缆线、管道缆线、埋式缆线、隧道缆线及其它线缆布放电缆桥梁、线槽、电管敷设按检验批审核评定各分项工程质量组织竣工验收(预验收)监督施工单位整改智能化系统各子分部(含主要分项)系统测试审核评定子分部及分部工程质量参加竣工验收开展保修期监理工作5 监理工作控制要点及目标值1 施工前期监理工作的控制点及目标值1)审核本工程智能化系统方案或有关设计文件,及时提供反馈意

8、见,对于有可能进一步优化的系统方案,应及时组织力量,献计献策,完善系统方案,特别是本工程信息点总量设置及其配置,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安装维护方便。2)审核智能化工程承包单位资质,其中包括:各专业企业资质;工商执照、企业业绩、特殊专业的施工许可证;外企进境施工许可证;项目经理资质等.要求上述资质符合要求,并在法定有效期内。3) 核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其中包括:(1)适时性(分包单位应在施工前提出);(2)技术保证(分包单位提出的施工技术措施符合本工程设计及智能化专业技术要求);(3)人力资料保证(分包单位提出的有关施工技术人员配置符合施工合同规定的质量、工期要求);(4)施

9、工设备保证(分包单位用于本工程施工的机械设备及仪器仪表,符合施工合同规定的质量、工期要求);(5)质量保证(分包单位提出的质量目标明确,管理措施到位);(6)安全保证(高科技,特殊专业施工的安全措施符合本工程施工要求);(7)施工条件及计划进度保证(施工前对土建及安装其它专业的要求明确,施工计划进度符合本工程总工期要求)。4)审核及认定进场材料、设备(1)进场的智能化系统器材、线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符合本工程设计要求;进口材料设备还需提供国家商检部门证明及中文的有关技术文件。(2)光缆等新材料、新设备进场应具有法定的准用文件及有关性能测试报告.5)监理工作的技术准备(1)熟悉设计图纸及本工程

10、有关智能化系统文件,在土建等其它专业的配合下,熟悉智能化各子分部工程,智能化与土建、电气及其它安装专业的施工界面,在可能的条件下,进一步优化施工单位的作业顺序,为关键工序及部位的监理旁站工作(选点)创造条件。(2)审核智能化工程系统供配电及临时施工用电的配置,容量及其电源质量,审核用电安全措施。(3)审核土建预留孔洞的几何尺寸、轴线标高(特别是地下室板墙、人防工程等防水、防渗漏措施)及设计要求的其它事宜。(4)审核本工程智能化系统对室内外环境的防静电要求,根据建筑智能化的专业要求,审核防静电危害环境的施工方案(其中包括:抑制环境组成带电、防止发生静电放电及静电噪声传播等综合预防措施)。(1)

11、检查设计要求的安装接地线到位及通断情况。2 施工过程监理工作的控制要点及目标值1)线缆敷设安装工程(1)在允许焊接的金属结构和混凝土构筑物的金属预埋件上,安装支架时,应采用焊接固定.(2)支架不应安装在具有较大振动、热源、腐蚀性及排污沟道的位置;也不宜安装在具有高温、高压、腐蚀性及易燃易爆等介质的工艺设备、管道及能移动的构筑物上。(3)线槽拐直角弯时,其最小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槽内最粗电缆外径的10倍.(4)强弱电均采用PUC管时,弱电配管宜避免与强电配管平行敷设,若必须平行敷设时,相隔间距宜大于0。5m。(5)保护管与检测元件或接地设备之间,应用金属软管连接,并设存水弯,金属软管长度宜小于2m。

12、(6)黑色钢管与镀锌桥架之间跨接时,应在黑色钢管端焊一只铜螺栓,用4mm2的铜线与镀锌桥架连接。(7)保护管埋设于墙内或混凝土内时,其保护层应15mm。(8)敷设在电缆沟道内的保护管,不应紧靠沟壁。(9)线槽的直线长度超过50m时,宜采取热膨胀补偿措施。(10)地面暗敷设线槽一般为3m,留0.6m处设一出线口,超过6m宜加装分线盒;线槽出线口和分线盒必须与地面平齐。(11) 弱电缆需同一线槽内敷设时,应用金属隔开,分开敷设。(12)保护管弯成角度应大于(等于)900。(13)保护管的弯曲半径:明敷设,穿无铠装的电缆时,不应小于保护管外径的6倍,穿铠装电缆以及埋设于地下与混凝土内时,不应小于保护

13、管外径的10倍;保护管弯曲处不应有凹陷,裂缝及明显的弯扁。(14)单根保护管的直角弯不宜超过两个。(15)保护管的两端管口应带线箍或打成喇叭形。(16)智能建筑电管内有PE线时,每只接线盒都应与PE线相连。(17)采用镀锌电管配管时,其跨接应符合设计及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的规定。(18)埋入墙或混凝土内的保护管,其保护层不应小于15mm。(19)穿过楼板(或平台)继续向前明敷的保护管段,宜高出楼板(或平台)1m。(20)敷设在电缆沟道内的保护管,不应紧靠内壁。(21)当配管采用镀锌电管,设计又规定管子间需做跨接时,应满足下列要求:明敷配管应采用设计指定的专业接

14、地线卡跨接;埋地或埋设于混凝土中的电管,可采用熔焊跨接;若电管不允许采用熔焊跨接,可采用穿PE线方式;若管内布有裸软PE铜线,电管可不跨接,但PE线应与它所经过的每一只接线盒相连。(22) 护管连接后应保证整个系统的电气连续性.(23)一般线缆敷设时的环境温度不应低于-70C。(24)多芯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其外径的6倍;同轴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其外径的10倍。(25)线缆穿管敷设截面利用率不应大于(等于)40%;线槽敷设截面利用率不应大于(等于)60。(26)信号电缆(线)与电力电缆(线)交叉敷设时,宜成直角;平行敷设时,其间距应符合设计规定。(27)信号线路、供电线路、连锁控制线路及有

15、特殊要求的仪表信号线路,应分别采用各自的保护管.(28)每一个接线端上最多允许接两根芯线。(29)敷设光缆前,应检查光纤;光纤应无断点,其衰减值应符合设计要求;光缆长度应符合施工图要求的敷设长度;架空光缆的接头应设置在杆旁1m范围内.(30)敷设光缆时,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光缆外径的20倍。光缆的牵引端头应作好技术处理;可采用牵引力自动控制性能的牵引机进行牵引。牵引力应加于加强芯上,其牵引力不应超过150kg;牵引速度宜为10m/min;一次牵引的直线长度不宜超过1km;光缆接头的预留长度不应小于8m。(31)光缆敷设完毕,应检查光纤有无损伤,并对光缆敷设损耗进行抽测。确认没有损伤时,再进行接续

16、.(32)管道敷设光缆时,无接头的光缆在直道上敷设应有人工逐个人孔同步牵引。预先作好接头的光缆,其接头部分不得在管道内穿行;光缆端头应用塑料胶带包扎好,并盘成圈放置在托架高处。(33)光缆与电缆同管敷设时,应在暗管内预置塑料子管,将光缆敷设在子管内,使光缆与电缆分开布放,子管的内径应为光缆外径的1。5倍。(34)光缆的接续应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操作,接续时应采用光功率计或其他仪器进行监视,使接续损耗达到最小;接续后应做好接续保护,并安装好光缆接头护套。(35)光缆敷设后,宜测量通道的总损耗,并用光时域反射计观察光纤通道全程波导衰减特性曲线。(36)在光缆的接续点和终端应作永久性标志.2)智能化

17、接地系统安装工程(1)为防止外界电压危害人身安全和对设备的损害,抑制电气干扰,保证通信设备正常工作,电信设备的以下部分均应接地;直流电源、电信设备的机架、机壳、入站通信电缆的金属护套和屏蔽层;交流配电屏、整流器屏等供电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直流配电屏的外露导电部分;交直流两用电信设备的机架、机框内与机架、机框不绝缘的供电整流盘的外露导电部分;电缆、架空线路及有关需要接地的部分,如放电器、避雷器、保护间隙等。(2)当低压配电系统采用取TN制式供电,电信设备若要求严格限制工频交流对其干扰,且电信设备不易做到与站内各种金属构件绝缘时,应采用TNS制式。(3)配电屏、整流器等外露导电部分,当加固装置将其

18、与机架、机框在电气上已连通时,仍需与PE线或PEN线相连.(4)电信设备的工作接地,一般要求单独设置,亦可与建筑物内变压器的工作接地共用一个接地装置。但必须通过绝缘的专用接地线与接地装置相连.(5)电信设备采用共同接地装置时,其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宜用两根截面不小于25 mm2的铜芯绝缘线穿管敷设到共同接地极上,当采用基础钢筋作为共同接地极时,连接处应有铜铁过渡接头.(6)电子设备的信号接地、屏蔽接地和保护接地等,一般合用一个接地极,其接地电阻不大于4,当电子设备的接地与工频交流接地、防雷接地合用一个接地极时,其接地电阻不大于1。(7)对抗干扰能力差的电子设备,其接地应和防雷接地分开,两者相互

19、距离宜在20m以上,对抗干扰能力较强的电子设备,两者距离可酌情减少,但不宜小于5m。(8)当电子设备接地和防雷接地采用共同接地装置时,为了避免雷击时遭反击和保证设备安全,应采用埋地铠装电缆供电.(9)电缆屏蔽层必须接地,为避免产生干扰电流,对于控制及信号电缆应一点接地。(10)为减少趋肤效应和通道阻抗,直流工作接地的引下线应采用多芯铜导线,截面不宜小于35 mm2,当需要改善信号的工作条件时,宜采用多股铜绞线。(11)输入信号的电缆穿钢管敷设,或敷设在带金属盖板的金属桥架内,钢管及桥架均应接地。(12)架设在建筑物顶部的天线金属底座必须与建筑物顶部的避雷网相连,构成避雷系统,通过至少在不同方向

20、的两根引下线或建筑物内的主钢筋进行接地。(13)演播室宜采取防静电接地,所处环境电磁场干扰严重时,演播室、控制室及编辑室宜采取屏蔽接地.防静电接地、屏蔽接地可接到系统的接地装置上。(14)接地环母线的截面,用铜箔80mm0.35mm.(15)电子设备的接地极宜采用地下水平敷设,做成耙形或星形。(16)强弱电采用联合接地极时,接地电阻必须小于1。(17)采用联合接地极时,智能建筑接地引出线和强电接地引出线不能从同一点引出,两者相距大于3m.(18)智能建筑弱电系统中的接地干线应与强电系统的接地干线分开敷设,在设计无规定时,其接地干线截面不宜小于25mm2的绝缘铜导线,并固定在绝缘子的接地排上。3

21、)通信网络系统安装工程(1)通信线缆管道采用水泥管块时,应符合邮电部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YDJ3990)的规定。(2)工程中使用的对绞电缆和光缆规格、程式、形式应符合设计的规定和合同要求;电缆所附的标志、标签内容应齐全(电缆型号、生产厂名、制造日期和电缆盘长)、清晰;电缆应附有出厂检验合格证。如用户要求,应附有本批量电缆的电气性能检验报告.(3)电缆的电气性能应从本批量电缆的任意盘中进行抽样测试。(4)线料和电缆的塑料外皮应无老化变质现象,并进行通、断和绝缘检查。局内电缆、接线端子板等主要器材的电气性能应抽样测试。当相对湿度在75以下,用250伏兆欧表测试时,电缆芯线绝缘电阻应不小于2

22、00M;接线端子板相邻端子的绝缘电阻应不低于500M。(5)剥开电缆头,有A、B端要求的要识别端别,在缆线外端应标出类别和序号。(6)光缆开盘后应先检查光缆外表有无损伤,光缆端头封装是否良好。(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采用62.5/125.5m或50/125m多模渐变折射率光纤光缆和单模光纤光缆时,现场检验应测试光纤衰减常数和光纤长度。i)衰减测试:宜采用光时域反射仪(OTDR)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超出标准或与出厂测试数值相差太大,应用光功率计测试,并加以比较,断定是测试误差还是光纤本身衰减过大。ii)长度测试:要求对每根光纤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应与实际长度一致.如在同一盘光缆中,光纤长度差异较大,

23、则应从另一端进行测试,或做通光检查以判定是否有断纤存在。(8)光纤调度软纤(光跳线)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光纤调度软纤应具有经过防火处理的光纤保护包皮,两端的活性连接器(活接头)端面应配有合适的保护盖帽;每根光纤调度软纤中光纤的类型应有明显的标记,选用应符合设计要求.(9)保安接线排保安接线排的保安单元过压、过流保护各项指标应符合原邮电部规范电信交换设备过电压、电流防护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YD/T950)和局端设备电气防护建筑(ITUTK.20)的规定。(10)光纤插座的连接器使用型号和数量、位置应与设计相符。(11)光纤插座面板应有发射(TX)和接受(RX)明显标志.(12)对绞电缆(UTP)

24、电气性能、机械特性、传输性能及插接件的具体技术指标和要求,应符合数字通信对绞/星绞对称电缆(YD/T831)的规定。(13)通信设备之间的连接电缆终端作业可分为插接、绕接和卡接。缆线终端的一般要求:缆线在终端前,必须检查标签颜色和数字含义,并按顺序终端;缆线中间不得产生接头现象;缆线终端应符合设计和厂家安装手册要求。(14)插接电缆终端必须依据设计文件进行,电缆的走向及路由应符合厂家有关规定。(15)绕接电缆芯线的电缆破头处应平齐,不得损伤芯线的绝缘;分线应按色谱顺序,不得将每组芯线的互绞打开;绕接电缆芯线必须使用绕线枪,不得以手钳代替,并应达到下列要求:每根芯线在端子上绕接的圈数应为:线径为

25、0。40.5mm时68圈,0。61.0mm时46圈;绕接应紧密,但不应叠绕;绕接芯线应从端子根部开始,不接触端子的芯线部分不宜露铜,芯线不得有损伤。(16)卡接芯线时应用接插设备生产厂家提供的专用工具,不得随意用代用工具;缆线终端处必须卡接牢固,接触良好;对绞电缆与接插件连接应认准线号、线位色标,不得颠倒和错接.(17)对绞电缆芯线终端每对对绞线应尽量保持扭绞状态,非扭绞长度对于5类线不应大于13mm,4类线不大于25mm.(18)剥除护套均不得刮伤绝缘层,应使用专用工具剥除;屏蔽对绞线的屏蔽层剥除后应与接插件的屏蔽罩作3600全圆周接续,屏蔽层的长度应覆盖到不使双绞线暴露.(19)对绞线在与

26、信息插座(RJ45)相连时,必须按色标和线对顺序进行卡接。插座类型、色标和编号应按设计规定。(20)光纤互连和交叉连接装置(光纤连接盒,以下简称LIU)可以为固定和抽屉两种方式,其装配应按设备说明书进行,安装的方式、位置和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21)光缆进入LIU的光缆入孔处时应采取保护措施(光缆减压单元).光缆在LIU中应按规定的位置夹持在缆夹中,接上地线,并按规定留出足够的长度,以便对光缆中的光纤末端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安装固定和连接器的成端。(22)光缆纤芯与连接器尾纤接续处应加以保护和固定,连接器在插入适配器之前应进行清洁,插入符合设计要求。光纤连接器的连接要求见有关规定。应使用规定长度的

27、光纤跳线,光纤跳线在LIU内的路径、固定方法应符合设备说明书的要求。(23)光纤接续损耗值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 光纤接续损耗光纤接续损耗(dB)光纤类别多 模单 模平均值最大值平均值最大值融接0。150。300。150.30机械接续0.150。300。200。30(24)安装通信设备直流电源线的路由、路数及布放位置应符合施工图的规定;使用导线(铝、铜条或电力电缆)的规格、器材绝缘强度及熔丝的容量均应符合设计要求;电源线应采用整段的线料,不得在中间接头。(25)交流系统使用的交流电源线(110V或220V)必须有接地保护线;直流电源线成端接续时应连接牢固,接触良好,保证电压降指标及对地电位符合

28、设计要求.(26)通信设备的每一路直流馈电线连同所接的列内电源线和机架引入线两端腾空时,用500V兆欧表测试正负线间的和负线对地间绝缘电阻均不得小于 1M.(27)通信设备使用的交流电源线两端腾空时,用500V兆欧表测试心线间和心线对地间的绝缘电阻均不得小于1M.(28)采用塑料电力电缆作直流馈电线时,每对馈电线应保持平行,正负线两端应有统一红蓝标志。安装后的电源线末端必须用胶带等绝缘物封头,电缆剖头处必须用胶带和护套封扎.(29)截面积在10mm2以下的单股电力电缆端头用打接头圈连接,接头圈可略砸成扁平,打圈方向应与紧固螺帽的方向一致;截面积在10 mm2以上的多股电力电缆端头应使用线鼻子连

29、接;线鼻子的规格与导线线径相吻合.(30)从接地体引入机房的地线,其截面积可按接地电阻和地线长度算出,一般宜为95 mm2,最小不得小于75 mm2。(31)天线的防雷接地体及接地线应事先做好,并测试接地电阻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天线安装,对于含有传动关节的构件,应确认转动灵活,无异常声音。(32)天线施工中应采用精度为6s级以上带有罗盘的专用经纬仪.(33)天线定位时应根据通信方位角及俯仰角用手动调整天线,方位角计算公式如下: 1800tg-1(tg/sin) 式中:-从地球站上看卫星正北的方位角(度) 从地球站上看卫星的仰角(度) 地球站与卫星之间经度差的绝对值(度) 地球站纬度(度)

30、K同步轨道半径与地球半径之比为6.63 注:卫星经度大于地球站经度时取“-号,否则取“+”.手动调整天线后,即跟踪卫星发出的电信号进行天线定位微调。(34)VSAT端站的工作接地、防雷接地宜采用三合一的联合接地系统,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应不大于5.(35)VSAT端站的天线支架及室外单元的外壳应与建筑物顶上的避雷带有良好的电气连接,天线面上沿也应设避雷针,避雷针直接引至避雷带.(36)引入机房的接地线不得少于两根,连接接地母线的接地体与建筑物防雷地线在地下应连通,应尽量利用地下各点金属设施作为接地装置的组成部分。(37)VSAT机房内部所有设备的外壳应与接地母线可靠连接。4)办公自动化系统安装工

31、程(1)为保障设备安装的安全,设备安装前应严格做好环境(设备的重量、体积和安装空间;供电、设备接地、设备工作温度、湿度及电磁环境等)检查,并应符合设计要求、产品技术文件和安全技术标准的规定.(2) 络设备应遵循的协议、标准网络设备的系统性能指标应符合IEEE、ISO、ATM论坛和国际公认的其他协议标准。(3)网络规划网络设备安装前,应做好网络规划,包括网络拓扑结构图,网络设备安装位置图、网络地址分配表、路由设置表等。(4)交换机的物理安装交换机可以根据设计要求安装在标准19机柜中或独立放置,设备应水平放置,螺钉安装应紧固,并应预留足够大的维护空间。机柜或交换机接地应符合相关标准的接地要求。(5

32、)交换机的系统配置按各生产厂家提供的安装手册和要求,规范地编写或填写相关配置表格,填写的表格同时应符合网络系统的设计要求;按照配置表格,通过控制台或仿真终端对交换机进行配置,保存配置结果。(6)交换机制测试自检测试:交换机上电后会进行自检测试,通过观察交换机上的指示灯,确认交换机上的模块、端口等组成部分正常工作。连通性测试:从接到交换机的ATM端口或太网端口的站点上Ping交换机的IP地址,检查网络端口的连通性,确认所有端口均应正常连通,非TCP/IP局域网系统可参照此方法进行。系统配置的测试:确认交换机的系统配置符合设计要求。(7)广域网接入设备、路由器的安装物理安装:可以根据设计要求安装在

33、标准19机柜中或独立放置,设备应水平放置,螺钉安装应紧固,并应预留足够大的维护空间。机柜或接入设备、路由器接地应符合相关标准的接地要求。系统配置:按各生产厂家提供的安装手册和要求,规范地编写或填写相关配置表格,如类型(PPP,Framerelay,X.25),端口地址,路由协议,路由议的作用范围等,填写的表格同时应符合网络系统的设计要求。按照配置表格,通过控制台或仿真终端对路由器进行配置,通过路由器对广域网接入设备进行配置,保存配置结果。(8)广域网接入设备、路由器的测试自检测试:广域网接入设备、路由器上电后进行自检测试,通过观察广域网接入设备上的指示灯,确认广域网接入设备正常工作,通过观察路

34、由器上的指示灯,确认路由器的模块,端口等组成部分正常工作。连通性测试:连接相关的广域网接入线路(如DDN,Frame-relay,ISDN,X.25等),观察广域网接入设备的指示灯,确认广域网的IP地址,确认路由器与广域网接入设备正常连接和路由器基本配置正确。系统配置的测试:确认路由器的系统配置符合设计要求,特别是检查路由表(用SHOW IP Route命令或类似的命令).(9)网络通信设备(交换机/集线器)的安装物理安装:交换机/集线器可以根据设计要求安装在标准19机柜中或独立放置,设备应水平放置,螺钉安装应紧固,并应预留足够大的维护空间。机柜或集线器接地应符合相关标准的接地要求。(10)网

35、络集线器的测试1)自检测试:网络集线器上电后会进行自检测试,通过观察网络集线器的指示灯,确认网络集线器的端口等组成部分正常工作.2)连通性测试:从接在网络集线器端口的站点上Ping接在另一端口站点的IP地址,检查网络集线器端口的连通性,确认所有的端口均应正常连通.(11)网络管理软件的安装和配置按照网络管理软件的安装手册和随机文档,安装网络管理软件。根据网络系统的设计要求,配置网络管理软件。(12)网络管理软件的测试:网络管理软件功能测试,应符合设计或合同规定;确认网络管理软件能够监测所需管理的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PC机等)的状态和动态显示网络流量,并据此设置这些设备的属性,使网络

36、系统得到优化。(13)服务器测试:执行上电开机程序,应正常完成系统自测试和系统初始化;执行服务器的检查程序,包括对CPU、内存、硬盘、I/O设备、各类通信接口的测试,该检查程序正常运行结束,并给出正常运行结束的报告;执行主要性能的测试,给出服务器的主要性能(主频、内存容量、硬盘容量等)指标的报告。(14)服务器网络接口卡及数据库软件的安装和测试应符合设计及产品技术文件规定.(15)客户机和外围设备的安装和测试应符合设计及产品技术文件规定。(16)应用软件的安装验证及系统测试应符合有关软件工程规范的要求进行。5)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安装工程(1)水管型温度传感器、蒸汽压力传感器、水管压力传感器、水流

37、开关、水管流量计不宜安装在管道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焊接。(2)风管型温、湿度传感器、室内温度传感器、风管压力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应避开蒸汽放空口及出风口处。(3)管型温度传感器、水管型压力传感器、蒸汽压力传感器、水流开关的安装应在工艺管道安装同时进行.(4)风管压力、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空气速度、压差开关的安装应在风管保温完成之后。(5)水管型压力、压差、蒸汽压力传感器、水流开关、水管流量计的开孔与焊接工作,必须在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压力试验前进行。(6)室内外温、湿度传感器不应安装在阳光直射,受其它辐射热影响的位置和远离有高振动或电磁场干扰的区域;室外温、湿度传感器不应安装在环境潮

38、湿的位置。(7)并列安装的温、湿度传感器距地面高度应一致,高度允许偏差为1mm,同一区域内安装的温、湿度传感器高度允许偏差为5mm。(8)室内温、湿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宜远离墙面出风口,如无法避开,则间距不应小于2m。(9)墙面安装附近有其他开关传感器时,距地高度应与之一致,其高度允许偏差为5mm,传感器外形尺寸与其他开关不一样时,以底边高度为准。(10)检查传感器到DDC之间的连接线的规格(线径截面)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于镍传感器的接线总电阻应小于3,1K铂传感器的接线总电阻应小于1。(11)风管型温、湿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的直管段,如不能安装在直管段,则应避开风管内通死角的位置安装。(12)

39、水管型温度传感器的开孔与焊接工作,必须在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压力试验前进行;水管型温度传感器的感温段大于管道口径的1/2时可安装在管道顶部,如感温段小于管道口径的1/2时应安装在管道的侧面或底部;水管型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选在水流温度变化灵敏和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不宜选在阀门等阻力部件的附近、水流束呈死角处以及振动较大的地方。(13)风管型压力传感器应安装在气流流束稳定和管道的上半部位置;风管型压力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的直管段,如不能安装在直管段,则应避开风管内通风死角的位置。(14)风管型压力传感器应安装在温、湿度传感器的上游侧;高压风管其压力传感器应装在送风口,低压风管其压力传感器应

40、装在回风口。(15)水管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的取压段大于管道口径的2/3时可安装在管道顶部,如取压段小于管道口径的2/3时应安装在管道的侧面或底部;水管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选在水流流束稳定的地方,不宜选在阀门等阻力部件的附近和水流束呈死角处以及振动较大的地方.(16)水管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应安装在温、湿度传感器的上游侧;高压水管其压力传感器应装在进水管侧,低压水管其压力传感器应装在回水管侧。(17)蒸汽压力传感器应安装在管道顶部或下半部与工艺管道水平中心线成450夹角的范围内;蒸汽压力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选在蒸汽压力稳定的地方,不宜选在阀门等阻力部件的附近和蒸汽流动呈死角处以及振动较大的

41、地方;蒸汽压力传感器应安装在温湿度传感器的上游侧。(18)风压压差开关安装离地高度不应小于0。5m;风压压差开关引出管的安装不应影响空调器本体的密封性;风压压差开关的线路应通过软管与压差开关连接;风压压差开关应避开蒸汽放空口;空气压差开关内的薄膜应处于垂直平面位置.(19)水流开关上标识的箭头方向应与水流方向一致;水流开关应安装在水平管段上,不应安装在垂直管段上。(20)水管流量传感器的取样段大于管道口径的1/2时可安装在管道顶部,如取样段小于管道口径的1/2时应安装在管道的侧面或底部.(21)水管流量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选在水流流束稳定的地方,不宜选在阀门等阻力部件的附近和水流束呈死角处以及振

42、动较大的地方;水管流量传感器应安装在直管段上,距弯头距离应不小于6倍的管道内径。(22)电磁流量计应安装在避免有较强的交直流磁场或有剧烈振动的场所。(23)流量计、被测介质及工艺管道三者之间应该连成等电位,并应接地。(24)电磁流量计应设置在流量调节阀的上游,流量计的上游应有直管段,长度L为10D(D管径),下游段应有45倍管径的直管段。(25)在垂直的工艺管道安装时,液体流向自下而上, 以保证导管内充满被测液体或不致产生气泡,水平安装时必须使电极处在水平方向,以保证测量精度。(26)涡轮式流量传感器安装时要水平,流体的流动方向必须与传感器壳体上所示的流向标志一致;如果没有标志,可按下列方向判

43、断流向:流体的进口端导流器比较尖,中间有圆孔;流体的出口端导流器不尖,中间没有圆孔。(27)当可能产生逆流时,流量变送器后面装设止逆阀,流量变送器应装在测压点上游并距测压点3。55。5倍管径的位置,测温应设置在下游侧,距流量传感器68倍管径的位置。(28)流量传感器需要装在一定长度的直管上,以确保管道内流速平稳。流量传感器上游应留有10倍管径的直管,下游有5倍管径长度的直管.若传感器前后的管道中安装有阀门,管道缩径、弯管等影响流量平稳的设备,则直管段的长度还需相应增加。流量传感器信号的传输线宜采用屏蔽和带有绝缘护套的电缆.(29)严防电压传感器输入端短路和电流传感器输入端开路.(30)电量传感

44、器裸导体相互之间或者与其他裸导体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4mm,当无法满足时,相互间必须绝缘。(31)空气质量传感器应安装在回风通道内。(32)空气质量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的直管段,如不能安装在直管段,则应避开风管内通风死角的位置。(33)探测气体比重轻的空气质量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或房间的上部,沉没气体比重重的空气质量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或房间的下部。(34)温控开关与其他开关并列安装时,距地面高度应一致,高度允许偏差为 1mm,与其他开关安装于同一室内时,高度允许偏差为5mm,温控开关外形尺寸与其他开关不一样时,以底边高度为准;(35)电动阀阀体上箭头的指向应与水流方向一致。(36)风机盘管电动阀应安

45、装于风机盘管的回水管上。(37)四管制风机盘管的冷热水管电动阀共用线应为零线.(38)空气速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的直管段,如不能安装在直管段,则应避开风管内通风死角的位置.(39)风阀控制器上的开闭箭头的指向应与风门开闭方向一致;风阀控制器与风阀门轴的连接应固定牢固;风阀的机械机构开闭应灵活,无松动或卡现象;风阀控制器安装后,风阀控制器的开闭指示位应与风阀实际状况一致,风阀控制器宜面向便于观察的位置;风阀控制器应与风阀门轴垂直安装,垂直角度不小于850;风阀控制器安装前应按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检查线圈、阀体间的绝缘电阻、供电电压、控制输入等应符合设计和产品说明书的要求;风阀控制器在安装前宜进行

46、模拟动作;风阀控制器的输出力矩必须与风阀所需的力距相匹配并符合设计要求;当风阀控制器不能直接与风门挡板轴相连接时,则可通过附件与挡板轴相连时,其附件装置必须保证风阀控制器旋转角度的调整范围。(40)电动阀阀体上箭头的指向应与水流方向一致;与空气处理机、新风机等设备相连的电动阀一般应装有旁通管路。(41)电动阀的口径与管道通径不一致时,应采用渐缩管件,同时电动阀口径一般不应低于管道口径两个档次,并应经计算确定满足设计要求。(42)电动阀执行机构应固定牢固,阀门整体应处于便于操作的位置,手动操作机构面向外操作。(43)电动阀应垂直安装于水平管道上,尤其对大口径电动阀不能有倾斜;有阀位指示装置的电动阀,阀位指示装置应面向便于观察的位置;安装于室外的电动阀应有适当的防晒、防雨措施。(44)电动阀在安装前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