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843609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知识点: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 / 波动上升。2、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征比较历史时期人口增长特征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增长极为缓慢生产力水平低下,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医疗条件得到改善,死亡率有所下降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迅速生产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医疗水平空前提高3、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平衡的。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受城市人口数量(人口基数)和自然增长率共同影响。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

2、的人口增长比较典型国家人口增长原因人口问题对策发达国家俄罗斯、德国、日本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转变等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发展中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很快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数量过多控制人口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死亡率的转变。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有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

3、化观念的改变、相关人口政策、社会福利。8、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世界是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我国是现代型。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主要知识点: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3、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

4、了人种的空间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4、二战后,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由于欧洲经济发达,可提供较高的生活质量(水平)和较多的就业机会;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西亚地区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5、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是由于频繁战争、自然灾害、自给自足农业经济的脆弱等影响,人民不得不大批迁移。6、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迁移原因迁移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东

5、部到西北、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的政策自发迁移内地到沿海、山区到平原、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 “民工潮”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经济因素;(2)自然因素、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8、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此外,自然灾害、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宗教、环境,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9、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平衡状况;加强地域间交流与协作;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1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优点: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缺点:人才、劳动力的流失。1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优点: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缺点:

6、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主要知识点:1、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以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生活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3、合理人口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原因是现在人类社会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人口老龄化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题引发了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有: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

7、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的权利。6、各国或地区都要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人口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主要知识点:1、城市形态指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轮廓形状。2、城市形态类型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举例成都、合肥、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重庆3、城市用地可以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

8、用地等。4、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其之间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5、主要功能区的比较占用城市土地面积区位特点功能区特点住宅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地价较低,污染较少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和低级住宅的分化;两者呈背向发展商业区占用土地相对较少位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经济活动频繁;建筑物高大稠密 (CBD)工业区一个城市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专业化程度高,集聚性强,城市内部工业区相互集聚形成工业区6、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

9、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7、不同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相同的,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金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远近。9、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段商业活动付租能力最强AB段住宅活动付租能力最强BC段工业活动付租能力最强10、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有收入的高低、知名度、宗教、种族、早期土地利用方式(历史)。1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早

10、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主要知识点:1、城市等级是按照城市人口规模划分,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是城市等级越低,服务种类就越少,服务范围就越小;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就越多,服务范围就越大。3、城市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4、分析上海为什么城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广?地理位置好: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位居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出海口。政策:鸦片战争后五口通

11、商,海港作用凸显,对外贸易通商日盛。由此,到20世纪初,上海成为全国第一大港,城市规模跃居全国第一,城市等级高,因而服务种类多,范围广。5、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是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第三节 城市化主要知识点:1、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 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2、它体现了社会体系发展水平。4、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及特点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25%30%以下,低缓慢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30%70%,较高迅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后期阶段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5、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比较发展中国家:二战前:起步晚,发展慢;水平低;二战后:发展快;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工业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和生产、

13、生活设施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工业排放的各种气体使城市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7、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表现来源危害大气污染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旧电池等)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8、 如何建设

14、“生态城市”?(1)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主要知识点: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各因素的相互联系。2、农业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土壤、气候、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劳动力、科技、政策、交通、饮食/风俗习惯)。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学会结合实例分析。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用地的合理利用。4、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1)水稻主

15、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2)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垂直农业(地形因素);(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因素);(4)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5)城郊的乳畜业、园艺业、蔬菜种植(市场因素);(6)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科技因素)5、农业区位因素是变化的,其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1)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如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梯田、喷灌和滴灌技术等)。(2)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如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市场

16、的扩大等6、农业地域的含义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7、分析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入手。8、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暖湿,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充足;生产方式、技术先进/发达。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生产结构:耕作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

17、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农场内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充分保持麦田的肥力;种植的饲料用来饲养绵羊,羊粪可以成为麦田的肥料。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知识点: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亚、东南亚、南亚。作物以水稻为主(其习性是好暖喜湿)。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是中国。2、分析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1)气候以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2)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3)水源充足(4)人口密度大,劳动力充足(5)人多地少,饮食习惯以稻米为主(6)水稻生产历史悠久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2)单产高,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4

18、)水利工程量大4、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农场一般是家庭经营。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等地,农场一般是国家经营。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5、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是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6、分析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降水丰富)(2)交通运输便利(3)市场广阔(4)地广人稀(5)机械化水平高(6)农业科学技术先进7、分析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地区及其区位条件美国史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商品谷物农场主要分部在中部平原,区位条件同上第六题。主要

19、知识点:1、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生产对象是牛、羊。2、 大牧场放牧业特点的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3、分析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1)气候温和,草类茂盛(2)地广人稀,地价低(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1)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机井(2)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5、乳畜业分布在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6、乳畜业的主要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20、。7、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1)气候温和湿润,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主要知识点:1、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有土地、水源、原料、市场、动力、劳动力、forget忘记forgotforgot / forgotten技术、政策、交通。become变成becamebecome2、工业区位选择整体分析思路是要考虑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send送 / 寄sentsent3、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

21、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不同工业区位选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不相同的。类型名称典型工业部门become变成becamebecome优势发展地区原料指向型工业put放置putput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undo撤消undidundone原料丰富、接近原料产地的地区learn学习learnt / learnedlearnt / learned市场指向型工业tear撕裂toretorn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3. 以n结尾的词,在词后加t。如:meanmeant, burnburnt, learnlearnt市场广阔、人口稠密的地区2. 以d结尾的词,把d变成t。如:buildbuil

22、t, lendlent, sendsent, spendspent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接近火电厂、水电厂、核电站的地区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4、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这些区位因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着工业的区位选择。5、分别分析鞍钢和宝钢区位条件及其差异。鞍钢:接近原料产地,接近市场,水源充足,用地条件好宝钢: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高,原料廉价来源广(*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

23、巴西等国进口)6、影响工业区位的社会效益有政策(如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政策(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个人偏好的影响(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7、环境质量也是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分析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应如何选择?(分析思路:某工厂污染类型如何治理)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主要知识点:1、工业联系可分为工序上的工业联系、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2、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3、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

24、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获得规模效益。例如,为了充分利用运输设备,运输量大的工业企业往往在港口和铁路枢纽附近集聚;为了共同利用廉价的能源,耗电量大的冶金工业,会在大型水电站或火电厂附近集聚。4、工业地域指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5、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一是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二是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6、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一是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

25、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二是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7、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工业分散的趋势。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和现代化的技术与手段使工业地域联系更密切。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主要知识点:1、传统工业区主要分布地区是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2、传统工业区一般是在丰富煤、铁矿资源基础上,

26、以煤炭、钢铁、纺织、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3、分析德国鲁尔区发展的区位特点A、煤炭资源丰富;B、离铁矿区近;C、水源充足;D、便利的水陆交通;E、广阔的市场。4、鲁尔区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少数重工业部门高度集中。5、 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1)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分别是煤炭、纺织、钢铁、机械、化工。(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3)世界性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根本原因】(5)用地紧张、环境污染6、鲁尔区综合整治措施A、调整工业结构; B、调整工业布局;C、发展第三产业; D、优化环境。7、分析辽中南工业区区位优

27、势及其与鲁尔区区位条件的异同点。区位优势:(1)交通便利;(2)有丰富的铁矿、煤矿、石油资源;(3)接近市场。与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异同点:相同点:煤炭丰富,交通便利,接近市场 鲁尔工业区 辽中南工业区不同点 缺少铁矿 铁矿丰富 水源充足 水源缺乏8、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中小型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9、 新兴工业区主要分布在意大利的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的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的“硅谷”地区,日本的“硅岛”(九州岛),英国苏格兰,中国北京中关村等地。10、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A、大批廉价劳动力;B、20世纪70年代原料、能源大幅度涨

28、价;C、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D、意大利经高度开放;E、政府大力支持;F、小城镇用水、用地方便;G、交通运输方便;1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与传统工业区特点比较工业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传统工业区生产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以大型企业为主主要工业部门轻工业重工业生产过程分散集中资本集中程度低高工业分布小城镇、农村有丰富煤矿、铁矿地区1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13、高技术工业的特点A、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B、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C、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较高;D、产

29、品面向世界市场。14、美国“硅谷”发展的区位条件A、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B、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C、交通便捷(临近旧金山航空港,高速公路贯穿全境);D、全世界人才高地;E、有稳定的军事订货(硅谷独有的优势);F、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15、美国“硅谷”以微电子工业为主导,是世界最大的微电子工业基地。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主要知识点:1、人类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有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2、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比较运输方式优点缺点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

30、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水路运输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航空运输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管道运输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

31、投资大,灵活性很差 。3、交通运输方式正向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4、影响交通线或点区位因素有经济、技术、社会、自然等。现在社会技术因素是决定因素。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主要知识点:1、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这些交通干线也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例如株洲(铁路拉来的城市)、石家庄是沿铁路发展起来的。2、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例如浙江嘉兴的城市形态是随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的。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例如大运河沿岸的城市。3、交通运输

32、对商业网点分布密度的影响大,山区比平原地区交通运输线路稀少,商业网点分布密度比平原地区小。4、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也有影响,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市场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或市区边沿高速公路沿线。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主要知识点:1、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时期人地思想人地关系采猎文明天定胜人原始的平衡关系农业社会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科学的萌芽与环境的对抗性增强工业革命人定胜天全面呈现不和谐,人地矛盾迅速激化新技术革命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地矛盾得到缓解2、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

33、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去。3、环境自净能力指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4、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 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等)两大类。5、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过快增长、资源短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暖

34、、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7、环境问题在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8、从全球范围看,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更严峻(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9、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10、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指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1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12、可

35、持续发展的原则是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主要知识点: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的原因是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资源不足、环境污染更严重。2、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3、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途径(1)循环经济是重要途径: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2)循环经济在工业中的表现形式是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能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3)循环经济在农业中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良性发展。4、留民营村是“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所采取主要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实行综合循环利用、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1、使用公共交通工具2、骑车工作和购物3、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4、采用节水措施5、垃圾分类回收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