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测量设计书.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844980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73 大小: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籍测量设计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地籍测量设计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地籍测量设计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地籍测量设计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地籍测量设计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籍测量设计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籍测量设计书.doc(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连云港市市区城乡一体化现代化地籍建设工程技 术 设 计 书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二00四年(最终定稿)前 言为进一步加强连云港市地籍基础业务建设,全面提升连云港市地籍管理工作水平,切实保证“对内以图管地,对外以证管地”的实施,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决定开展“连云港市市区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建设工程”。本项工程是连云港市“数字国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连云港”的基础性建设工程。为确保此项工程的顺利实施,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成立了连云港市市区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建设工程领导小组。通过招标的方式确定了作业队伍和工程监理单位。本次作业将在工程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按照“立足现状,寻求创新,注重实用,兼顾发展

2、”的指导思想,统一规划,统一组织,试点研究,整体实施。工程领导小组组织编写了“连云港市市区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建设工程技术设计书”,本设计书由五部分构成,分别是:总纲、控制测量、城镇地籍更新调查、1:2000农村地籍调查、数据库工程建设及附件。在整个作业过程中,作业单位要始终按照本设计书的规定执行,确保为本项工程的创优打下良好的基础。目 录第一篇 总 纲2第二篇 控制测量.20第三篇 城区、建制镇地籍调查.24第四篇 1:2000农村地籍调查.44第五篇 数据库工程建设.53附件一附件二第一篇 总 纲一、测区概况二、工作任务三、已有资料四、技术依据五、主要技术规格及精度指标六、数据库建设软硬件配

3、置七、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建设的组织实施八、质量保证措施九、提交资料一、测区概况1.1 测区范围测区位于北纬342549344818,东经11904181194001。测区范围为连云港市市区,辖新浦、海州、连云三个行政辖区,总辖面积约890平方公里。1.2 地理概况连云港市地处于黄海之滨、陇海铁路东端,是欧亚大陆桥的东桥头堡。是我国重要的海盐产地、最早的沿海经济开放城市和重要海港之一,在经济与交通上具有重要地位。测区内地形有平原、山区、海域。山区主要位于新浦与连云之间,有前云台山(625米)、后云台山(605米)、东 阝取 山、锦屏山、白虎山、孔望山等,其中前云台山主峰玉女峰是江苏省最高峰,山

4、区总面积约为180平方公里;平原地区平坦而低洼,高程一般在3-4米,总面积约710平方公里,其中盐田约230平方公里,农业区约480平方公里;海域分布有鸽岛、竹岛、前三岛、东西连岛等岛屿。测区居民地除城区外多为沿山坡而建的集居式居民地,平原地区居民地亦多为集团式。气候属温和的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一月最冷, 平均温度为-0.4C,7月最热,平均温度为27C;雨量适中,年均降水量为926毫米,夏季多雨;年均无霜期为218天。测区交通条件优越,连云港是不冻的天然良港,水深港阔,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海港。陆运交通十分发达,陇海铁路横穿我国东西,经新疆同欧州铁路接轨。公路四通八达,主要有310、204

5、国道,还有宁连、连徐等高等级公路。水运也很发达,主要有盐河等。花果山为著名的风景区,名胜古迹有海清寺阿育王塔,孔望山的摩崖画像、石刻,还有云台山郁林观石刻,海州东门外古墓葬群。1.3 任务简述连云港市市区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数据库建设是连云港市市区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建设核心,是连云港市国土资源信息化的基础,同时也是“数字连云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满足连云港市经济发展对大尺度、一体化地籍基础数据的需要,推动连云港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和“数字连云港”建设,进一步落实好“对内以图管地,对外以证管地”现代地籍管理模式,按照江苏省国土资源厅要求,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决定在市区范围内开展城乡一体化现代

6、地籍建设工程。工程建设主要内容包括:1)应用GPS技术建立市区GPS控制网;2)基于现有的城区地籍调查数据和资料,进行城区更新、补充和变更等权属调查,采用野外全解析法完成城区地籍要素的变更、更新和修补测,并对新建成区进行初始地籍调查工作,建立1:500的覆盖城区的数字化地籍图;3)利用1:2000比例尺的地形图及正射影象图,进行市区城乡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权属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建立1:2000的农村地籍数据库和城乡地权信息库;4)对2002年完成的1:1000比例尺地形图测量的14个乡镇,进行初始地籍调查工作,并建立地籍数据库;5)采用全野外解析测量方法进行市区范围

7、内1:1000村庄地形图的数据采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村庄地籍调查,建立村庄地籍数据库;6)按照新的土地分类标准,进行城区1:500比例尺和镇区1:1000比例尺地籍数据库、村庄1:1000比例尺村庄地籍数据库与农村地区1:2000比例尺农村地籍调查数据的数据整合,实现城区、集镇、村庄、农村的统一分类,建立融城区、镇区、村庄与农村地区于一体的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7)立足于“现代地籍”建设的目标与需求,开发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服务于城乡地籍的统一管理。数据库建设是采用统一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统一的数据库管理软件、统一的坐标体系,将同一时点、不同尺度的城

8、镇地籍数据和农村地类、地权数据集成到一个空间/非空间数据库体系中,在统一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支持下,进行实现城乡地籍空间/非空间数据的输入、处理、存储、统计、分析、检索、输出及更新等统一管理。二、工作任务2.1城区及近郊区数据采集作 业 内 容地 域工作量合计工作量1:500初始地籍调查海州区4.59(Km2)22.19(Km2)新浦区7.78(Km2)连云区9.22(Km2)1:500变更地籍调查海州区3.80(Km2)17.85(Km2)新浦区7.81(Km2)连云区3.24(Km2)一级导线加密测量约750点各类作业的具体范围依据市区实际情况由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确定。2.2农村

9、地区数据采集作 业 内 容地 域工作量合计工作量1:8000航空摄影市区882(Km2)882(Km2)1:2000农村地籍调查市区882(Km2)882(Km2)1:1000 14个建制镇变更地籍调查约28 Km21:1000全市村庄初始地籍调查约20 Km2一级导线加密测量约300点各类作业的具体范围依据市区实际情况由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确定。2.3数据库建设作 业 内 容地 域工作量合计工作量1:500城区地籍数据库建成区87(Km2)87(Km2)1:2000农村地籍数据库市区882(Km2)882(Km2)1:1000建制镇地籍数据库约28(Km2)约28(Km2)1:1000村庄地籍

10、数据库约20(Km2)约20(Km2)C、D、E级GPS控制总数据库约120点一级导线加密测量控制点数据库约1030点城乡地籍数据库整合市区882(Km2)882(Km2)三、已有资料3.1平面控制资料3.1.1 2000年江苏省测绘局第一测绘大队施测的C级GPS控制网,测区内有4点。分别为点2006(I连云港支(2HY1))、3168(锦屏山)、4051(I连云港支8基上)、6040(连云港)。3.1.2 2002年国家测绘局第三大地测量队施测的D级GPS控制网,计106点。该网计算四套成果,即中央子午线120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120的1980西安坐标系;11915测区平均高程面4米的

11、投影面上的2002连云港54坐标系;11915测区平均海拔高程面4米的投影补偿面上的2002连云港1980年坐标系。平差显示各项精度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3.1.3 2002年国测第三大地测量队在十四个乡镇施测的一级导线点共201点。坐标系统为2002连云港54坐标系。以上平面资料均可作为本次测图的控制资料,测区其他资料如换算成以上相同坐标系也可使用。3.2地图资料3.2.1 1981年总参测绘局出版的1:5万地形图。3.2.2 1976-1999年江苏省测绘局和地质局测绘院出版的1:1万地形图。以上地图资料可供航摄领航、作业参考和组织生产指挥工作。3.2.3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1:1万电子

12、扫描地形图及回放图,可作为测区的范围划定,一、二级导线选点工作用图。3.3航摄资料3.3.1本测区航摄工作由中国四维测绘技术公司承担。航摄在2002年12月2003年2月进行。航线沿1:2千比例尺图幅中心线呈东西向飞行,航摄比例尺为1:8000。3.3.2摄区代号为(验收后补全)3.4 地籍资料3.4.1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于1997年2001年相继完成的连云地区、新浦地区、云台地区南城镇的初始地籍调查,成果资料有:连云区1:500地籍图316幅,覆盖面积约16.20平方公里,9340个宗地;新浦区1:500地籍图452幅,覆盖面积约27.25平方公里,20495个宗地;新浦区沈圩办事处地籍图6

13、5幅,覆盖面积约3.10平方公里;新浦区南城镇地籍图60幅,覆盖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开发区地籍图30幅,覆盖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上述范围内的权属调查成果。以上地籍调查区共有51.05平方公里,甲方均有此地籍图数据光盘。该地籍图通过坐标系统转换后可作为地籍变更和地形补测的基础图。海州城区也有部分地籍调查成果,但由于各种原因,成果不便利用,但地籍图尚可利用修补测。3.4.2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资料1983年-1988年进行初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并通过省级验收,1991年-1993年进行了补充调查,于1994年通过省级验收。共完成全市78幅1:1万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土地统计台帐。四、

14、技术依据4.1基本依据4.1.1 1998年8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4.1.2 1998年12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4.1.3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年土地登记规则4.1.4江苏省人民政府1996年江苏省土地登记办法4.1.5国土资源部2001年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4.1.6国家土地管理局1993年6月22日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4.1.7原江苏省土地管理局1993年12月发布的江苏省城镇地籍调查细则4.1.8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年关于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的若干规定4.1.9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4.1.10原江苏省土地管理

15、局江苏省土地详查补充调查细则4.1.11国土资源部2001年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试行)和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试行)4.1.12国土资源部2001年全国土地分类(试行)4.1.13国土资源部2001年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4.1.14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籍基础业务工作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0216号)4.1.15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和更新调查管理工作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02)244号)4.1.16关于认真做好2002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工作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035号文件)4.1.17本技术设计书4.2参考标准4.2.

16、1 GB/T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4.3 数据标准4.3.1 GB/T13923-92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五、主要技术规格和精度指标5.1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坐标,中央子午线为11915任意带,投影至海拔高4米的测区高程面,称为2002连云港54坐标系;5.2图幅分幅及编号5.2.1 1:5001:2000比例尺均按50cm50cm规格分幅;5.2.2 1:2000图号按图廓西南角坐标整公里数分幅编号,x坐标值在前,y坐标值在后,中间加短线连接,xy值取至整公里;5.2.3 1:1000图是在1:2000图幅内分为4幅,从左上至右下顺序编号,在

17、1:2000的图幅编号后分别加-10、-20、-30、-40。5.2.4 1:500图是在1:1000图幅内分为4幅,从左上至右下顺序编号,在1:1000的图幅编号中把0字改为1、2、3、4。5.2.5图幅编号如下图799.0799.0536.0537.0798.0798.010204030 798-5361212343412123434注: (1)1:2000图号为798-536 (2) 所在1:1000图号为798-536-30(3) 所在1:500图号为798-536-32图 名图 号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5.3 图廓整饰格式 秘密 1:2000 测绘单位名称(或1:500、1:1000)2

18、003年 月测图,2003年 月权属调查2002连云港54坐标系1993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图式图廓整饰的有关说明 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竖) 细等13K 字高5.0测绘单位名称 扁等10K 4.05.4 成图方法5.4.1 1:500、1:1000比例尺地籍测绘,采用全野外数据采集的全解析法成图;5.4.2 1:2000比例尺地籍测绘,采用航测法全数字测图。5.5 主要精度指标5.5.1平面控制测量D、E级GPS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5cm。(依据4.1.7)D、E级GPS点相邻点基线长度精度用下式计算:(依据4.2.1)式中为标准差,mm;d为相邻点间距离,km;固定误差a,比例误

19、差b的规定如下表:等 级固定误差a,mm比例误差系数b,mmD1010E10205.5.2 1:500、1:1000比例尺地籍测量一、二级导线点相对于邻近高等级平面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5cm。(依据4.1.7)图根导线的精度要求(依据4.1.7)级说 别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m)测回数测回差测角中误差最弱点位中误差J2J6()()(cm)一级1.561501218125二级0.99011205注:n为测站数。导线总长小于500m时,相对闭合差分别降为13000和12000,但坐标闭合差不变。界址点基本精度要求(依据4.1.7)类别界址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点位中误差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界址

20、点至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cm)适用范围中误差cm允许误差cm一51010城镇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界址点二7.51515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界址点5.5.3 1:2000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图内业加密点和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mm)地形类别平地、丘陵地山地中误差加密点0.40.55地物点0.60(0.50)0.8(0.70)注:括号内的数字为地物点间距中误差;隐蔽地区等困难地区精度可放宽1/2倍。六、软硬件配置基于工程的目标、工作基础、现有的软硬件条件、工程量、工期要求、作业队伍情况,按照国土资源部及省厅、市政府的有关要求,并吸收国内的成功经验,数据库建设拟采用以下软硬件配置方案。6.1野

21、外数据采集软硬件配置操作系统:Windows2000/xp/nt系列操作系统平台;软件: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硬件:全站仪、计算机、PC-E500及绘图仪、打印机等;数据格式:地籍数据为ArcInfo、MapInfo或其他常见数据格式。6.2航测数字测图软硬件配置操作系统:Windows2000/xp系列操作系统平台; 软件:图像编辑软件为PHOTOSHOP 6.0,数据采集软件为VIRTUOZO 3.3,矢量图形编辑软件为AUTOCAD2000;硬件: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GPS定位接收系统、全站仪、绘图仪、打印机等;数据格式:图像数据为TIF,图形数据为DXF。6.3数据入库软硬件配

22、置操作系统:Windows2000/xp/nt系列操作系统平台;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地籍数据库采用arcGis+SDE;数据库系统软件:Oracle 9i;应用软件: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连云港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及接口软件;配件配置:服务器为HPLH6000,客户机为DEU微机,并配备有A0惠普彩色喷墨绘图机、A0工程扫描仪、A3/A4激光打印机等。七、工程的组织实施7.1工作组织本工程在工程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下进行建设,下设行政协调、技术指导、后勤保障3个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整个工程的组织、技术、质量等管理工作。城区及近郊区的地籍数据的采集、处理、入库工作由国家测绘局第三大地测量队承担;农

23、村地区和村庄的地籍数据采集、处理、入库工作由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承担;数据采集、处理及入库等监理工作由南京国图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承担。其组织关系如下:连云港市市区一体化地籍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作业组1作业组n农村监理组城镇监理组省地理信息中心数据采集、建库组国测三大队数据采集、建库组后勤保障组技术指导组行政协调组南京国图公司监理工程组作业组1作业组n7.2人员设备7.2.1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投入人员及设备 主要完成整个工程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及后勤保障等工作,拟投入专职人员1人、兼职人员10人,并以市局信息中心为软硬件支撑进行数据库的质量检查、数据集成、软件开发及系统试运行等工作。7.2.2国家测

24、绘局第三大地测量队投入人员及设备主要完成:城区、近郊区加密控制测量,城区、建制镇的变更、更新和补充权属调查,城区、建制镇的变更、更新和补充地籍测量,城区、建制镇的地籍数据入库等工作。计划投入20个小组共66人,其中工程师4名,助理工程师20名,技术员26名,技术工人16名。拟投入全站仪20台、水准仪2台、台式计算机22台、PC-E500计算机26台、绘图仪2台、打印机4台、相应的作业软件、汽车2辆。7.2.3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投入人员及设备主要完成:航空摄影、加密控制测量、像片连测、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测图、外业调绘及修补测、农村地籍调查、农村地籍数据入库等工作。计划投入20个小组共74人,

25、其中高级工程师4名,工程师10名,助理工程师20名,技术员30名,技术工人10名。拟投入武汉适普公司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10套、GPS接收机(三台)1套、全站仪10台、水准仪2台、台式计算机20台、绘图仪2台、打印机4台、相应的作业软件、汽车2辆。7.2.4南京国图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投入人员及设备主要完成:城乡加密控制测量监理、城区及建制镇的地籍调查监理、农村地区全数字航测成图监理、农村地籍调查监理、各类地籍数据入库监理、地籍数据库整合与集成等工作。计划投入12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名,工程师2名,助理工程师及技术员8名。拟投入全站仪2台、水准仪1台、台式计算机3台、绘图仪1台、打印机2台、相关作

26、业软件、汽车1辆。7.3实施计划7.3.1准备阶段工作内容:调研与总体目标确定、总体方案编制与论证、测绘与监理队伍招标、技术设计书编写与报批;主要完成单位: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南京国图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国家测绘局第三大地测量队、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时间安排:2002年10月2003年5月7.3.2数据采集工作内容:航空摄影,加密控制测量,城区、建制镇的变更、更新和补充权属调查,城区、建制镇的变更、更新和补充地籍测量;农村地区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测图,外业调绘及修补测,农村地籍调查;主要完成单位:国家测绘局第三测量队、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时间安排:2003年4月2004年10月。7.3.3

27、数据入库工作内容:各类采集数据的检核与校正,城区、建制镇的各类地籍数据转换、编辑、处理与匹配,农村地区地籍数据转换、编辑与处理,1:2000DEM数据与DOM数据入库处理等;主要完成单位:国家测绘局第三测量队、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时间安排:2004年7月2004年12月。7.3.4数据集成工作内容:各类入库数据检核与校正,城乡各类地籍数据的匹配处理,土地登记数据与地籍调查数据的整合处理;主要完成单位:南京国图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国家测绘局第三大地测量队、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时间安排:2004年10月2005年2月。7.3.5数据测试与验收工作内容: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的测试、试运行及完

28、善,项目成果整理与验收;主要完成单位: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南京国图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国家测绘局第三大地测量队、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时间安排:2004年3月2005年5月。八、质量保证措施8.1质检流程作业员自查、提交成果作业组长组织互查作业队技术负责专检作业员修改提交成果、监理检查权属监理检查组地形测量监理检查组数据监理检查组内业检查记录外业检查记录数据建库检查记录监理检查意见反馈单资料归档退回作业队返工专业队修改,形成修改情况单专业队修改监理方复查严重问题一般问题作业单位质检报告8.2自查自查主要是作业员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全面的认真的检查,内容包括地籍调查资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是否

29、齐全,图表有无错漏,地籍图、农村地籍图的内容及表示是否齐全、正确,首先由作业人员按街坊(村坊)、图幅进行核对检查,并进行修改,确认无误后提交作业组长检查。自查的比例:内业成果100%,外业资料80%。8.3互查互查由作业组长检查或组织组内作业员互查,内容包括作业员提交的所有资料,除进行必要的手工校核外,还应用系统检校功能实施属性信息和图形数据的互校,然后根据内业检查情况,有重点地进行实地检测。互查比例:内业成果100%,外业实测检查不低于30%,外业巡视检查不低于80%。8.4专检作业组经全面自检互校后的成果成图,提交专业队专检,专检由专业队技术负责人(或专职检查员)进行成果检查。检查内容包括

30、输出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各种调查表册,由专业队技术负责人(或专检人员)进行全面的内业检查和重点的外业抽查,检查后形成检查记录,对查出的问题,会同作业员确认后修改,编写检查报告。8.5质量监理质量监理工作实行全程的质量监理,对作业队的每一工序都应进行监控,随时进行外业内业的抽检,对控制测量、地籍测量、地籍调查、地类界线图等分工种及时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向业主汇报,提出解决方案,解决生产、技术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作业队提交的各项测绘及调查成果进行抽查,检测成果的精度。经专业队全面检查后的各种成果成图,由监理方进行内外业的质量监理检查,对未经作业员自查,作业组互查和专业队专检的成果,监理方

31、拒绝接收检查。8.5.1 质量监理检查的内容城镇1:500地籍图;城镇地籍调查资料;1:2000农村地籍图;农村地籍调查资料;1:2000土地利用现状图数据库建立。8.5.2 检查比例8.5.2.1 城镇权属调查资料内业检查100%;8.5.2.2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内业检查100%;8.5.2.3 外业抽查比例不低于20%。(1) 城镇地籍调查在内业全面检查的基础上,按街坊进行外业巡视,按街坊数计不低于40%,按面积计不低于20%;地籍资料外业抽查核对按户计不低于20%;丈量相关距离:按街坊进行距离丈量检查,50宗以下的街坊量边1020条,50宗以上的街坊量边2030条。测定界址点、地物点

32、坐标,按街坊进行界址点、地物点坐标采集,(少量简单的街坊不采集)50宗以下的街坊采集1020点,50宗以上的街坊采集2030点。(2)农村地籍调查权属调查资料经内业100%检查后,外业抽查按份计不低于20%;土地利用现状图,内业检查100%,外业巡视按图幅计不低于30%,按面积计不低于20%。8.5.3 质量监理的要求8.5.3.1 工作方针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遵章守法,坚持诚信、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维护委托方和被监理方的合法权益;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和各种技术标准;完全按监理合同的规定向业主提供技术服务;接受业主的技术性指导。不接受可能导致不公正判断的报酬。8.5.3.2 工作方

33、法管理好资料的接收和发放;各项检查做好记录工作,对需修改的成果填写意见反馈单,做好修改意见的记录工作。监理工作做好工作月报、监理小结和监理工作报告,及时向业主反映工程进展技术、质量情况。对专业队的技术工作起到监理和指导的作用。九、提交资料9.1控制测量测量仪器鉴定资料(复印件);GPS点检测资料;一、二级导线观测记录手簿、平差计算成果;图根导线平差成果;各级控制点成果表(分级装订);永久性控制点展点图;E级GPS点、一、二级导线点点之记。9.2城镇初始地籍调查街道、街坊分布示意图;初始地籍调查表及相关资料;宗地界址点坐标及面积表;以街坊为单位的宗地面积汇总表;以街道为单位的土地分类面积汇总表;

34、城镇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宗地图。9.3城镇变更地籍调查街道、街坊分布示意图;变更地籍调查表及相关资料;变更地籍调查区域内所有宗地界址点坐标及面积表;以街坊为单位的宗地面积汇总表;以街道为单位的土地分类面积汇总表;城镇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变更地籍调查区域内所有宗地宗地图。9.4 1:2000农村地籍调查分幅农村地籍图;乡镇农村地籍图;土地权属界线图;地类界线图;行政界线图;集体土地权属调查表;行政村土地分类面积统计汇总表;乡(镇)级土地分类面积统计汇总表;区级土地分类面积统计汇总表;乡(镇)级分别按权属性质(国有、集体)土地分类面积统计汇总表;区级分别按权属性质(国有、集体)土地分类面积统计汇总

35、表;乡(镇)、村企业使用集体土地面积统计表(以镇为单位,按行政村集中汇总);农村1:2000地籍图图幅结合表;1:2000农村调查工作底图;线状地物勘丈记录表。9.5文档资料技术设计书技术总结监理报告9.6建库成果9.6.1基础控制数据成果市区基础GPS控制点数据库;市区一、二级导线加密测量控制点数据库;9.6.2基础数据成果市区城乡一体化地形数据库,ARCGIS+ORACLE格式;1:500城区地籍数据库;1:500、1:1000建制镇镇区地籍数据库;1:2000农村地籍数据库;9.6.3面积计算与统计数据地类面积计算数据;宗地面积计算数据;市区分街道(乡镇)土地统计台帐数据;市区按街坊宗地

36、面积汇总数据;市区按街道(乡镇)土地面积统计数据;市区分区、街道(乡镇)土地统计簿数据。9.6.4其他数据包括元数据、代码数据、宗地图数据、街坊图数据、分幅地籍图数据等。所有资料均应有电子数据。第二篇控制测量一、 平面控制测量二、 图根控制测量一、平面控制测量1.1 平面控制的基础资料本工程平面控制测量采用2002年国家测绘局第三测绘大队承担的连云港市市区D级GPS控制测量资料。1.2 一、二级导线点的布设2002年国测三队在连云港市市区所布测的D级GPS点满足下一级控制网的布设,不再布测等级GPS点,直接在此基础上布设一、二级导线点。拟采用以下41个D级GPS点作为一、二级导线的起算点:南城

37、镇:G098、G084、G049、G035;当路:G090、G083、G082、G073、G074、G049;新浦区:G092、G093、G018、G019、G094、G088、G089、G015;猴嘴镇:G005、G004(方向点)、G006、G003(方向点)、2006(I连云港支2)、G078、G079、G047、G048、G104;连云区:G050、G072、棺材山、G102、G069、G068、G101、G065、G064、G066、4051、G067、G100。一级导线拟布设750点。由于测区为分散的块状,相对独立,一级导线的布设应控制各作业区的测图范围,作业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增设二

38、级导线。1.3选点、埋石及编号一、二级导线点应选在展望良好,利于长久保存和便于发展下一级控制的地方。一、二级导线点均设置永久性标志:一般情况下埋设标石,其规格为12cm(上面宽)20cm(下底宽)60cm(高);在水泥铺装路面上用冲击钻钻孔,注水泥沙浆,嵌入10cm(长)18mm(直径)螺杆作为标志(螺杆中央切割十字作为标志中心),点四周地表刻边长为20cm的方框;当遇沥青铺装路面时,应尽量考虑将点选在路边土质面上,埋设水泥标石,当无法避免时,可埋设螺杆标志。2002年国测三队在连云港市各乡镇施测1:1000平面图时,已布测了231个一级导线点,未布设二级导线点。为了今后甲方使用成果方便,各作

39、业区将布设的一级导线点接以前点号从250开始到In,二级导线点号从1开始到n进行统一编定点号,不准重号,可以漏号,但同一作业区内的点号应连号,应在实地点位附近用红色油漆书写点号。1.4观测1.4.1用全站仪进行观测一、二级导线使用全站仪进行观测;用中丝法以单向测定垂直角(与距离观测须同向,用于改平),距离单向观测。边长应进行仪器常数和气象改正。一、二级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附(闭)合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全长相对闭合差水平角测回数DJ2垂直角测回数DJ2距离测回数级测距中误差(mm)方位角闭合差()一级3.630051140002321510二级2.42008110000

40、1321516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间或结点与结点间的长度不应大于附合导线规定长度的0.7倍,相邻边长之比不宜超过1:3;当附合导线长度短于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外业观测使用PC-E500计算机或全站仪电子手簿进行记录,各项观测限差按要求预置于计算机或全站仪内。1.4.2用GPS接收机观测用GPS接收机进行一、二级导线外业数据采集,一般采用快速静态模式,观测时间不少于15分钟,可分别组成网形,每个网中的坐标起算点不少于2个。1.5平差计算:一、二级导线使用经鉴定的测量软件进行严密平差。1.6点之记一、二级导线点均需现场制作点之记,点之记的式样见附录3,略图中应表

41、示不少于2条栓距(距离量至厘米),概略位置栏内的X、Y坐标注记到整米即可。二、图根控制测量2.1在GPS点、一、二级导线点的基础上布设图根导线点;整个测区图根控制全部采用电磁波测距导线。图根导线的附(闭)合次数不超过两次。2.2图根点密度应满足界址点及地籍要素的测绘,点位的选定须有利于测图。图根点一般采用木桩或铆钉、十字刻痕(铺装地面上)作为标志,应尽可能地利用旧点点位。2.3图根点的编号以整个测区流水编号,即1、2、3、n进行编号,须注意各作业区点号的衔接,可以少数漏号,但绝对不允许重号。2.4当永久性控制点的数量不能满足细则要求时,尽量在一级图根点上增设永久性控制点,其要求为:每幅1:50

42、0、1:1000、1:2000地籍图分别不少于3个、6个、9个;增设的永久性控制点须保证与另一永久性控制点通视。图幅不满幅时可根据面积大小视情况而定,至少应埋设互相通视的二个点,图幅面积小于1/4幅时可不设永久性控制点。2.5图根导线用全站仪(精度不低于测角5级、测边级)进行观测,其主要技术要求如下(依据4.1.7):比例尺等级附合导线长度(m)平均边长(m)导线相对闭合差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测 距坐标闭合差(m)J2J6仪器类型方法与测回数1:500一级15601561/50001224级单程观测10.22二级900901/3000140注:n为测站数。当导线长度短于500米时,相对闭合差分别调整为1:3000和1:2000,但坐标闭合差不变;当导线总长度短于允许长度的1/3时,只要求坐标闭合差小于13cm ,可不作全长相对闭合差检查;当附合导线有短于10米的边时,可不作方位角闭合差检查,但不得继续发展。附合导线总边数一般不超过12条边。2.6图根导线使用经鉴定的“控制测量软件”按近似平差进行计算。计算资料应包括:网图、观测值(及其改正数)表、基本精度统计表、成果表。第三篇城镇地籍调查一、初始地籍调查二、变更地籍调查三、地籍细部测量一、初始地籍调查1.1地籍调查工作流程。技术设计已有地籍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