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呼吸-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847199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0.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呼吸-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生理学》呼吸-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生理学》呼吸-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生理学》呼吸-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生理学》呼吸-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呼吸-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呼吸-课件.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ppt课件,1,第五章 呼 吸,第一节 肺通气,第二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ppt课件,2,呼吸系统的解剖与组织,ppt课件,4,ppt课件,5,6层1m厚,外呼吸,运输,内呼吸,呼吸的概念:机体细胞与环境之间所进行的气体交换。,呼吸的作用:1.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2.调节人体的酸碱平衡,肺通气,肺换气,气体运输,组织换气,O2,CO2,ppt课件,7,第一节肺 通 气,概念:气体进或出肺的过程,ppt课件,8,一、肺通气的动力,直接动力:大气与肺泡之间的压力差原动力:呼吸肌的舒缩活动,(一)呼吸运动,1、吸气运动,2、呼气运动,3、呼吸的类

2、型,平静呼吸,深呼吸,深度,肌群,胸式腹式混合式,临床连接:鼻翼扇动现象,ppt课件,9,呼吸运动演示,ppt课件,10,呼吸运动演示膈的变化,呼吸运动演示膈肌和肋间肌的变化,ppt课件,12,一、肺通气的动力,直接动力:大气与肺泡之间的压力差原动力:呼吸肌的舒缩活动,(一)呼吸运动,1、吸气运动,2、呼气运动,3、呼吸的类型,平静呼吸,深呼吸,深度,肌群,胸式腹式混合式,临床连接:鼻翼扇动现象,吸气时 肺内压 大气压呼气末 肺内压=大气压,(二)呼吸时肺内压和胸内压的变化,1、肺内压:指肺泡内的压力,吸 气,呼 气,临床连接:肺内压的变化是人工呼吸的原理,ppt课件,14,胸内压的大小,直接

3、测压法,测定方法,直接测定:动物实验,间接测定:用食管内压替代,直接测定,2、胸内压:指胸膜腔内的压力,胸内压的形成,形成条件,胸膜腔密闭肺和胸廓都有弹性脏壁两层具有浆液吸附作用,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若视大气压为零,则:胸内压=-肺回缩力,结论 胸膜腔内负压是肺回缩力引起的,ppt课件,17,维持肺处于扩张状态;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生理意义,临床连接气胸,总结肺通气的直接动 大气与肺泡之间的压力差肺通气的原动力 呼吸肌的活动胸内负压是原动力转化为直接动力的关键,二、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肺通气阻力,胸廓弹性阻力:与胸廓所处的位置有关,肺弹性阻力,气道阻力:与气体流动形

4、式+气道半径有关,粘滞阻力,惯性阻力,肺弹性回缩力:1/3,肺泡表面张力:2/3,常态下可忽略不计,作用:,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调节大小肺泡的内压维持肺的扩张状态减少肺泡内液体的聚积,来源:肺泡型细胞分泌成分:二棕榈酰卵磷脂,表面活性物质,肺泡表面张力与表面活性物质表面张力:液体分子形成的内聚力,ppt课件,20,(一)弹性阻力,(二)非弹性阻力,与气道口径半径的四次方成反比,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一)肺容量,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最大吸气,最大呼气,ppt课件,22,(二)肺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6-8升)最大通气量=最大限度潮气量最快呼吸频率(70120)2.肺泡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肺

5、泡的新鲜空气量(潮气量-无效腔量)呼吸频率 解剖无效腔 从上呼吸道呼吸性细支气管 肺泡无效腔 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肺泡腔 生理无效腔 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ppt课件,23,第二节气体交换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原理:扩散 动力: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 条件:气体理化特性、膜通透性和面积、分压差 速率:=扩散速率(D),扩散距离分子量,分压差温度气体溶解度扩散面积,=,肺换气与组织换气,换气动力:分压差换气方向:分压高分压低换气结果:肺血 组织血 血 血,CO2,组织细胞,二、气体交换的过程,O230CO250,(1)厚度 肺纤维化、尘肺、肺水肿 呼吸膜厚度通透性 气体交换(2)面积 肺气肿、肺不张、肺

6、叶切除 呼吸膜面积气体交换,6层1m厚,1.呼吸膜的面积和厚度 呼吸膜非常薄,通透性与面积大(70-80m2)。,CO2,O2,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一)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的因素,2.通气/血流比值 每分肺通气量(VA)/每分肺血流量(Q)1.VA/Q肺通气或肺血流增大生理无效腔 换气效率(如心衰、肺动脉栓塞)2.VA/Q肺通气增大功能性A-V短路换气效 率(如支哮、肺气肿、支气管栓塞),(5L/min 0.84),(4.2L/min),ppt课件,27,(二)影响组织换气的因素,1.组织细胞代谢活动2.组织细胞与毛细 血管之间的距离,组织细胞,1.物理溶解:(1.5%)2.化学结合:(98.

7、5%)O2与Hb的可逆性结合:Hb+O2,紫绀:当表浅毛细血管床血液中去氧Hb50g/L.,临床常见缺氧及紫绀,PO2(肺),PO2(组织),HbO2,鲜红色,暗红色,(一)运输形式,一、氧的运输,第三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二)O2解离曲线及影响因素,呈现S形的氧离曲线特征。,1.氧离曲线,上段:PO28.013.3kPa(80100mmHg)坡度较平坦 表明:PO2变化大时,血氧饱和度变化小,意义:保证低氧分压时的高载氧能力。,2.氧离曲线特征 及生理意义,中段:PO28.05.3kPa(4080mmHg)坡度较陡,上,中,下,表明:PO2降低能促进大量 氧离,血氧饱和度 下降显著意义:维

8、持正常时组织的 氧供 因正常时组织的氧供,PO2在中段范围变化,表明:PO2稍有下降,血氧 饱和度就急剧下降 意义:维持活动时组织的 氧供 下段释放O2量为正常时的3倍(=O2储备段),上,中,下,下段:PO25.32.0kPa(1540mmHg)坡度更陡。,ppt课件,33,2.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1.Pco2 PH Pco2PH曲线右移 Pco2PH曲线左移2.温度 T氧离曲线右移 T氧离曲线左移3.2,3-DpG DpG氧离曲线右移 DpG氧离曲线左移4.缺氧曲线右移,氧离曲线,二、CO2的运输(一)物理溶解:5(二)化学结合:95 HCO3-的形式:88,2.结合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

9、%),碳酸酐酶,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基本呼吸中枢,一、呼吸中枢 延髓是呼吸基本中枢,脑桥是呼吸调整中枢。,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PO2、PCO2、H+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在第四脑室外侧角附近,对H+敏感,(一)化学感受性反射调节,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血脑脊液屏障,中枢感受器,1,2,3,ppt课件,40,1.CO2浓度升高,以兴奋中枢途径为主2.H+浓度升高,以刺激外周途径为主3.缺氧: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是兴奋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是抑制。轻度缺氧:对外周大于对中枢呼吸增强;严重缺氧:对中枢大于对外周使呼吸减弱,甚至停止,小结:,肺牵张反射(1)过程:肺扩张肺牵感器兴奋迷走N延髓 兴奋吸气切断机制N元吸气转为呼气(2)意义:加速吸气和呼气的交替,使呼吸频率增加 与呼吸调整中枢共同调节呼吸频率、深度,(二)机械感受性反射,(三)防御性呼吸反射,咳嗽和打喷嚏反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